- 相關推薦
探析青少年音樂美感的建立
音樂是用音響來表現人們的內心細膩情感的藝術。音樂音響通過人耳刺激大腦,直接作用于聽者的情緒,因而人耳對音樂音響的接受能力便是音樂欣賞者需要培養的。當然,一個音樂鑒賞行家少不了父母賦予的一副善于辨音的耳朵,但即使是一副異常靈敏的耳朵,它對于瞬息萬變的各種音高、音色、音質、音量的感受力,以及對復雜音響組合形式微妙效果的敏銳聽覺,都只有在刻苦的音樂欣賞訓練中才能趨于完善,才能有形成上述辨別力的“音樂的耳朵”。然而一個人僅有“音樂的耳朵還不能成為高水平的音樂鑒賞家,還不能說已具備了高層次的音樂審美感,還需要一個善于進行音樂形象思維的大腦,去浮想聯翩,去探尋、領悟和再造一個音樂的神妙境地。所以人們常說,音樂創造了音樂的耳朵也創造了音樂的大腦。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藝術的對象創造了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①
一、區劃良莠
音樂欣賞與其他藝術欣賞一樣,有高低之分、良莠之別。對于青少年來說,音樂欣賞中的良莠之別更為重要,它既是抵制靡靡之音污染的手段,也是建立正確音樂審美感的起點。資料表明:情調萎靡的音樂對青少年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足以腐蝕他們的心靈。譬如在一個勞教所里,50名18歲以下的少年犯中,竟有37人最初墮入犯罪的原因是來自不健康歌曲的誘惑。當前不少青少年音樂欣賞活動尚處于盲目和被動的狀態,聽、學音樂僅為了自娛自樂,多沒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多以音樂流行的程度來衡量音樂的好壞,更有人想在音樂中尋求某種刺激,作為情感發泄的媒介。音樂審美的無知往往成為有害音樂乘虛而入的條件。在音樂欣賞中如何防止低級、庸俗的音樂侵入,培養人耳最基本的鑒別能力呢?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在主觀上有意識地去抵制、區劃那些明顯不健康的音樂?上葟囊魳分械姆且魳芬蛩厝胧帧"诟柙~色情挑逗、荒淫放蕩、庸俗不堪,或陳詞濫調是容易識別的;黃色的、頹廢的器樂曲標題也不難辨認。然而不少青少年對歌詞良莠無所謂,不予區劃,認為音樂欣賞純屬娛樂消遣,無需天驚小怪,錯把腐朽當成了神奇,誤把糟粕當成了精華。除文字外,音樂本身也有良莠之別,有些歌曲常與動蕩、誘惑性的節奏相聯系,過量地使用滑音增加了輕佻和撩逗的效果。在樂隊伴奏中,小號、薩克斯管的大幅度的波浪式顫音進行和大氣息的強弱對比,以及機械式的、刺激性的節奏、高強音響、瘋狂的打擊樂,使人感官沉溺于強烈的刺激之中,若長期沉湎其中,人的意志容易錯亂或消沉,由此帶來的是多愁傷感、醉生夢死或瘋狂的情緒波動,對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音樂是一門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藝術,音樂表演上的頹廢和墮落貶低和丑化了音樂,特別是一些不健康的音樂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和侵蝕。有些藝人表演矯揉造作,歌聲嗲聲嗲氣;另一極端是用不加修飾的喊唱和嘶叫的沙啞聲來表現音樂藝術。這兩種音樂表演使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樂教價值降到了極低點。因而,音樂表演的分寸感也是區劃良莠的標尺。當前有害音樂往往詞、樂、形三位一體,綜合作用于青少年,其誘惑力相當可怕。有些歌曲從歌名上已見一斑,如《瘋狂的周末》《性感系列》《濟公戲嫦娥》《僧尼浪漫曲》《小尼姑做了一個夢》《豬八戒戲嫦娥》等等。在高科技的今天,這些歌曲很快成為商品在市場上流動。音響商和詞曲作者為了逐利,見利忘德,以商品價值代替了藝術價值,甚至把人本能的欲望和潛意識層次中的動物性沖動作為作品的主要內容,致使多年絕跡的靡靡之歌陳渣泛起,粗俗不堪的作品屢禁不止。長此以往,就會重蹈美國20世紀50年代由于搖擺樂而出現“垮了的一代”的覆轍,而造成難以估量的后果。所以說,青少年音樂美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區分良莠,改變在音樂欣賞,尤其在歌曲欣賞中認丑為美的低級音樂審美觀。
二、由淺入深
好的音樂也有高低之分,雖沒有嚴格的界限,但在多聽、多品、多評氛圍中,便會逐步擴大“耳界”,逐步提高人耳對音樂美的接受能力,建立音樂美感,就會自然而然發現音樂中的雅俗之分,深淺之別,就會較明確地分辨出哪些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級的,哪些是簡單的、淺層次的,哪些是意境深遠的、高層次的。比如從形式上看歌曲、器樂小品等,雖然其中也有各種因素的對比變化,但總的來說美感的形態還是比較簡單和單一,或表現單一的陰柔之美,或表現單一的陽剛之美,應屬于淺層次的音樂形式。而較大型的、復雜的、多樂章的作品,如民族器樂曲、大合唱、歌劇、交響樂、戲曲音樂等則往往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兼而有之,是較高層次的音樂形式。青少年在音樂欣賞中應該由低向高,從音樂小品開始,逐步在不同形式的音樂欣賞中擴大“耳界”,訓練耳朵聽覺反映能力和記憶能力,從中不但獲得了樂趣,也接受了音樂欣賞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也促進了人格、情性的陶冶。音樂美感的初步建立,為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三、比較欣賞
在音樂欣賞中,人耳通過欣賞比較,最易使鑒賞力得到提高并建立高層次的音樂美感。比較是把兩種音樂現象加以對比,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在比較中準確地認識各種音樂現象。我們了解到,青少年在音樂欣賞中,愛聽歌曲的多,愛聽樂曲的少;愛聽獨奏獨唱的多,愛聽合唱、合奏的少;比較喜歡聽旋律性強而優美的、和聲織體簡單的主調音樂,不太喜歡聽和聲織體復雜的復調音樂;愛聽內容明確、形象鮮明、感情濃郁、表現強烈的標題音樂,不喜歡聽內容抽象、形象游離不確定的無標題音樂。這些現象的產生有生理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時代因素等,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沒有在比較中訓練和鍛煉耳朵。音樂欣賞者只要常把不同表現方式的音樂比較起來聽,就會滋生出新感覺和新味道來。而且在比較欣賞過程中必然熟悉較多的音樂語匯,尤其對表現內容相同的音樂體會更深。人耳儲存不同音樂語匯愈多,音樂美感就會愈豐富,高敏度音樂聽覺,即音樂耳朵的實現就會近在咫尺。
四、理論與分析
高層次音樂審美感的建立,除了有目的地訓練音樂耳朵以外,還應培養大腦的分析能力。要具備音樂分析能力,必須要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要多聽、多看各種形式的音樂講座。除認真學習樂理以外,還要了解各種樂器和人聲的特點,分辨出各種音色,并且對各類音樂的結構樣式、體裁題材、表現方式等方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音樂結構(這里指樂章、樂段、樂句等)將歌曲或樂曲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自然對音樂的各個細節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同時,還要加強對名曲的歷史背景、相關的文學內容和其他與名曲相關的藝術知識的了解。特別對標題音樂的認識更有益處。因為許多中外著名的標題音樂都蘊含著豐富的背景知識。如我國著名的傳統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其內容是表現楚漢垓下之戰,如果我們僅從感官上去直接感受其音樂的形式美,而不知其歷史,就無法與楚漢垓下決戰那種刀光劍影、短兵相接的殊死搏斗和鼓角震天、萬馬奔騰的浩蕩場面相聯系;如果我們不知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對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曲》的理解就大為遜色。如果對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創作意圖全然不知,那么對這部不朽名曲所浸透的作曲家熱愛民主、追求進步的思想就無法領會;不知阿拉伯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對交響組曲《天方夜譚》的理解就容易浮淺;不知越劇《山伯訪友》和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深層意蘊就難以把握。如此等等,舉不勝舉。這些啟迪對開始建立音樂美感的入門者來說更為有益。倘若有音樂興趣的同道者邊聽、邊議、邊論,音樂美感的建立將會更快更好。當然,高層次音樂美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多半要經過長期熏陶,切不可操之過急。一般地說音樂文化知識越豐富,人的大腦音樂思維能力就會越強,對音樂的把握和理解就會越準確,越深刻。
五、聯想與想象
高層次音樂美感的建立還需要具備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怎樣才能獲得豐富的音樂聯想和想象力呢?行之有效的辦法除多聽、多分析和積累上述各種知識外,便是調動大腦的積極思維,邊聽、邊記、邊想,要身臨其境,要與生活相聯系。音樂經過大腦思索后,必然滲進了自我長期積淀的知識和情感,就會自然地產生聯想和想象,把時間流動著的音響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藝術形象。只有在大腦的密切配合下,音樂欣賞才能進入對音樂理解認識的較高層次。很多青少年音樂欣賞者之所以不能建立高層次的音樂美感,無法品味音樂美的無窮情趣,除了缺乏音樂天賦和音樂欣賞基礎外,主要是他們多滿足于毫不費勁就能獲得的感官享受,僅注意了音樂耳朵的培養,不愿深入作品意境之中去展開自由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和領悟作品的弦外之音和無聲之樂。要建立高層次的音樂美感,不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調動全身的音樂感受力去豐富這種想象力,只有這樣才能架起通向神秘音樂的橋梁,成為知音人。“音樂的耳朵”和“音樂的大腦”才能在密切的配合下趨于完善,方可獲得高層次的美感享受。
綜上所述,青少年音樂美的建立,尤其是高層次音樂審美感的建立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感性階段、理性階段和共鳴階段。感性階段是音樂欣賞的開端,是人對音樂音響的最初感知。如果沒有這樣的感知,就不可能形成音樂的表象,一系列的音樂記憶和思維就不可能產生。音樂首先是得到心靈上的印證而非理智的思考,它將人帶入“規定情景”之中,使欣賞者不由自主地與它融合。當我們專注地欣賞某一作品時,自己處在被音樂激起的情感經驗中,這種“移情”作用是欣賞任何藝術所共有的,但在音樂欣賞中主客體的統一表現得最完全。建立音樂美感的方法并不復雜,就是在不斷擴大“耳界”的基礎上,采取精選自我覺得喜歡的幾首樂曲或歌曲,反復聽,反復哼唱,記住其中主要旋律,直到從內心中被音樂之美妙所感動。理性階段是通過對樂曲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各種技巧的運用、作者意圖、歷史背景等作品鑒賞分析后,在理性上進一步綜合作品的內容,感受作品的手法美、內容美、風格美,正確地貯存音樂信息。最后是與音樂共鳴階段,它是通過人的大腦思維對貯存的音樂信息進行加工,產生聯想,產生想象,并與之共鳴,這是對音樂現象的深層認識。聽者完全沉醉其中,與音樂融為一體,音樂美感的建立過程便從動聽、動情、動感趨向了化人,使聽者感受到意境美、哲理美,達到“百聽不厭”“難舍難忘”“余音繞梁”的境界。這就是音樂的耳朵(高敏銳的音樂聽覺)與音樂的大腦(豐富的音樂想象力)協作的結果,建立起高層次的音樂美感。
注釋:
、亳R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谝魳分械姆且魳芬蛩刂饕刚Z言、詞匯,如歌曲的歌詞,器樂曲的標題等
【探析青少年音樂美感的建立】相關文章:
淺論青少年音樂美感的建立03-19
建立高績效組織環境探析03-15
探析音樂表現的影響因素03-19
青少年跨欄跑運動員訓練探析12-05
探析音樂教育的和諧功能03-18
探析高校英語教學中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03-18
探析宋代城市世俗音樂的發展03-18
探析民間音樂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地位03-07
從通俗音樂入手培養青少年的音樂審美能力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