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音樂教學研究論文
研究性學習也稱之為“探究性學習”,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際社會中得到普遍認可與實施的新型課程模式之一。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對從生活、社會與自然中選擇與確定的專題實施的研究,且在研究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簡而言之,就是以問題作為基礎,用探究活動作為過程的一種綜合性學習。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培養其審美意識,提升其探究音樂的能力。尤其是從長遠視角去看,研究性學習能夠推動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與形成。
1積極轉變理念,提高思想認識
1.1樹立自主教育觀念。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應著重以鼓勵、誘導與啟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與獨立思想,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確立真實自我與獨立人格,鼓勵學生積極挖掘自己的潛能及個性,根據自己的能力、意志與興趣進行學習。[1]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學習基礎,提升其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高校音樂教師只有樹立自主教育觀,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潛能,進而創造性地將研究性學習注入音樂教學中。當然,高校音樂教師還必須正確理解與把握研究性學習課程同學科教學間的緊密關系。
1.2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素質教育要求高校音樂教學必須從注重少部分尖子生,逐步轉化為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育活動。普通高等院校進行音樂教育的目標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完善的、高尚的人格。在應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指導者、參與者、組織者,且要面向全體學生而非是個別音樂天賦較高的學生,擇取適合每名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采用適合廣大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形式,爭取發揮每名學生的潛力與水平,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1.3尊重個性化發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要求高校音樂教學必須從趨同教育向個性化發展教育進行轉變,為音樂傳播提供更好的路徑與場所,并且授課手段、方法與形式也要具備個性化的特征,這樣學生才能通過學習確立自己的個性與特色。[2]因此,高校音樂教學要以素質教育理論作為指導,根據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結合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與學生的特點,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促使學生學會合作,進而創建師生互動式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1.4堅持創造教育原則。21世紀的高等教育必須從傳承教育思想向創造教育理念進行轉變。與其他學科相比,音樂具有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特殊功能。高校音樂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引其愉悅、主動地進行學習。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創造潛能,根據認知的各種渠道在活潑自主、開放綜合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和尊重愛護,促使學生樹立強烈的創造自信心,提升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因此,堅持創造教育原則有助于研究性學習模式的高效實施,進而實現高校音樂教學的高質高效推進。
2創新學習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研究性學習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實施與研究型課程不同,較為自由和開放。由于高校音樂教育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與課程標準不同,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用研究性學習理念進行課堂教學,將探究精神滲入教學活動中。[3]但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教師通常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注入式”教學方法,促使教師與學生構成一種“權威”和“服從”的不平等關系,長此以往就極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甚至抵觸心理,這種陳舊的授課方式和學習方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動力。因此,創新高校音樂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必要。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2.1積極利用“啟發式”研究性學習法。“啟發式”教學方法屬于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應用于高校音樂教育中,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培養其研究性學習的動力與興趣。譬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置疑問,擇取學生比較好奇的話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中,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生的問題觀念,如最喜歡的音樂家是誰?流行音樂的特征是什么?最青睞的音樂作品等,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延伸,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個性、年齡等特征引出課題,如影視音樂和生活、校園民謠的發展歷程、交響樂和爵士樂等。另外,還能夠從音樂學科的知識特性出發探究問題,如音樂的體裁、曲式及調性等,積極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
2.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只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并且屬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都可以作為研究課題。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的研究課題應該由學生合作自主的進行置疑、調查和研究,且在實際探究過程中,音樂教師擔任的角色是學生的伙伴或朋友。在高校音樂教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應對活動的內容、目的及意義進行清晰明確的闡釋,以便科學引導學生選擇與確定相關研究課題,制定強針對性的研究性學習方案,并對學習方案進行探究與總結。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高校音樂教師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予以及時解決,但不能干涉學生的行為與思想,要確立其在學生心中值得信賴的伙伴、朋友角色。[4]比如在研究藝術歌曲或通俗歌曲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或許會出現不感興趣的現象,此時教師不能一味地予以指責或批評,而應設法讓其真正了解藝術歌曲,鼓勵其開展相關的調查問卷活動,即走出課堂進行實際調查,對搜集來的數據與結果加以比較,進而作出科學的認知、判斷與感悟。在重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表現、鑒賞、想象與感受的同時,高校音樂教師還應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行為進行及時評價與鼓勵,充分挖掘與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健全課程體系,科學設置課程
就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狀況而言,其課程設置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音樂課程設置的學科本位思想過重,門類劃分過多,強調單科課程的完整性與系統性,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與滲透整合力度不足,課程比例有失平衡;二是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現象,以及重單科領域的精細化輕專業技能的通用性與均衡性等問題;三是重專業的學術水平,輕音樂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綜合發展。這種缺乏科學性的課程設置,致使高校音樂課程體系比較僵硬化與單一化,導致培養出的音樂教師知識面過于狹窄、規格較為單一、科研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較差等,根本無法滿足新時代音樂教學的需要。針對高校音樂課程設置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實際改革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
3.1強化綜合性課程的設置。研究性學習最突出的特征,是打破了原來以單科為主的傳統課程框架,屬于一門具有實踐性、社會性以及綜合性特征的新型課程,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必須具備多樣化的知識結構。[5]因此,高校音樂課程應不斷優化核心的音樂課程,創建實用性強、容量大、少而精的主干課體系;逐步擴大選修課的范圍,設置擴展性課程;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社會與藝術實踐,進而構建隱性課程;將核心課程、擴張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形成全新的充滿現代化特征的音樂課程體系。
3.2強化理論性課程的設置。長時間以來,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教育理論課程所占據的比重比較小,通常為學科教學法、心理學和教育學這三門理論課程,但隨著音樂的持續發展與推進,該理論課程體系無法滿足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要求。因而,高校音樂教育需要對研究性學習加以試行與推廣,這是由于研究性學習不管是作為一門課程還是一種學習手段,都要求音樂教師具備較高的音樂教學技能與理論素養。因此,只有強化理論性課程的設置,才可以促進學生更為高質高效地把握研究性學習的本質與意義。
3.3強化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設置。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特征,促使學生獲得信息的手段更為多元化。書本已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也能獲取豐富的知識信息,如利用網絡查閱有關學習資料。[6]不僅如此,對于數據整理的研究、資料信息的存儲等,都會用到計算機、U盤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所以,高校音樂教育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還應適當增強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設置比例,提升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水平與能力,大力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是當前世界上諸多國家廣泛使用的一種具有實效性與創意性的教學方式,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更是素質教育推行的必然要求。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為核心,賦予了素質教育以深刻的內涵與突出的時代特征。甚至可以說,研究性學習的誕生是實施教育改革過程中最具革命性的舉措之一,其不但有助于學生學習,而且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適應素質教育的新的學習模式。因而,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科學實施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等具有巨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燁.論音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策略的運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2]鄭瓊梅.音樂在互動式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3]田愛香.挑戰與回應:研究性學習環境下高師教育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01).
[4]劉雪冰.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設計與網絡利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5]顏秉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6]張莉.研究性學習:提高大學音樂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J].昌吉學院學報,2007(01).
【高校音樂教學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茶文化音樂鋼琴教學研究論文07-13
高校舞蹈教學研究論文07-06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論文08-17
高校旅游文化的課程教學研究論文06-08
關于高校音樂的論文09-16
小學音樂鑒賞教學研究論文08-10
高中音樂教學研究論文09-29
小學音樂教學研究論文八篇09-01
高校實踐教學音樂的論文06-04
高校音樂教學模式的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