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難所”
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史和研究史進行清理和反思,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上千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基本上大同小異;庶不知,與此相關而數量要較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陳陳相因的情形亦復如此。如果仔細檢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方面的研究論著和教材, 就會發現它們基本上是按照一個統一的思路和線索,來解釋馬克思思想發展演變的,即認為它早期經歷了一個“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過程。
這顯然是哲學的黨性原則和日丹諾夫式的哲學史解讀模式的一種貫徹和體現。
我們知道,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不僅僅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中,幾乎所有的哲學史、思想史論著充斥著的都是這一觀點,它把不同時代、不同著述中極為豐富、復雜的哲學思想統統抽象、歸結為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或辯證法,認為漫長的哲學史、思想史演繹著的就是這些派別之間此長彼消、交錯斑駁的斗爭史,F在看得很清楚了,這對于哲學史、思想史來說是一種多么大的誤讀和曲解!可以說是簡單化的極至。
最近二十多年來,在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史的研究中,這種不深入思想內部認真分析、動輒簡單劃線和定性的詮解框架與批判模式已經被解構,呈現出多元化的解釋思路;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領域,在這一問題上卻未見有認真的反思和省察。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只能有這樣一種解釋?或者說,這種解讀模式是不是惟一適合于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解釋?事實告訴我們,隨著對馬克思原始思想研究的深入,特別是一大批早期文稿及其相關文獻被發現和出版,使得其思想發展的曲折過程和理論的復雜內涵更加凸現出來;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得不認識到,即便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研究而言,這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至多能說它只是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一種解釋,而不是惟一的解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不是它最后的避難所!
這一思路所存在的解釋困難體現在:
其一,它斷言馬克思早期政治立場上實現了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而且很多論著指稱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實現這種轉變的,因為這份導言“力求指出人類從各種形式的壓迫下解放徹底解放的途徑并論證了共產主義革命的必然性”,指明“無產階級是實現這種社會變革的社會力量”,這“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2版第1卷《說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姑且不論把這一旨在從哲學層面上更加深入地探究“國家、法與市民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而獲得對“社會之謎”和“歷史之謎”的深刻理解的文獻作了如上淺層次的思想梳理和政治策略抽象是否合適,就是對“共產主義”本身的解釋、描繪和論證實際上到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時候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不明確的,在以后的思想發展歷程中他的認識又幾經修正、補充和變化,特別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著述中,對“共產主義”的理解較之《導言》都有很大的差別。可以看出,在馬克思不同的著述中,“共產主義”是在多重意義上使用的,諸如對“異化”世界的顛倒和揚棄、理想的社會狀態的向往和描摹、具體制度模式的設計和構建、革命理論的表述和實際社會運動的推進等等,都是它不同的所指,再加上它與“社會主義”概念之間復雜的關系嬗變,那么我們就很難抽象地斷定,《〈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所完成的轉變是在哪一個層次或意義上進行的,難道能說是整體思想的轉型嗎?
其二,我們都深切感受過把一種非常豐富的思想用極為簡單化的哲學術語給予定位和概括會與原始思想之間形成多么大的差池和錯位。就是對于馬克思這樣并不是在嚴格而明確的意義上自稱自己的哲學是“新哲學”、“現代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的思想家,判別其思想的深刻內涵和價值其實主要應該聚焦于它在超越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上的“新”的、“現代”的方面,而不是看它著述中有多少思想是與一般唯物主義的契合或向一般唯物主義的回歸。就馬克思的文本看,他對一般唯物主義的批判一點也不比對唯心主義的責難少。把馬克思哲學立場的變化單純概括為“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所造成的后果是,第一,對馬克思哲學思想轉變過程中費爾巴哈的作用估量過大了。其實,“我們一時都成為費爾巴哈派了”(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是恩格斯的說法,已經有考證文章指出,盡管馬克思也發表過費爾巴哈哲學的贊賞之詞,但就馬克思很難說是什么時候是完全的費爾巴哈派的信徒,就對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言,黑格爾始終是第一位的。(參看Mclellan David(editor).Marx:The first Hundred Years, p112-134,London:Pinter1983.)第二,沒有指明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所在,即沒有體現其“新哲學”、“新唯物主義”之“新”和“現代唯物主義”之“現代”的真實含義,而把它混同于一般的唯物主義了。
究其實,馬克思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簡單回到費爾巴哈所實現的“顛倒”了的——其實是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水準。馬克思繼承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成果,而博大而深邃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成果顯然不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曾幾何時,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曾經是我國哲學史研究中的“顯學”,學者們設計了這一哲學形態演進的邏輯進程,認為始自康德,中經費希特、謝林,最后到黑格爾、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走過了一條“提出問題——探索思路——形成結論”的發展路徑,最后由于在自身框架內不能解決其內在的理論困境而走向了衰落,F在看得很清楚了,這是研究者主觀構造的一條邏輯。而當我們把德國古典哲學的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置于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轉換的進程中予以觀照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開創者的康德哲學所實現的“哥白尼式的變革”更具有不可超越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力;相反,“二十世紀的哲學運動是以攻擊那位思想龐雜而聲名顯赫的十九世紀的德國教授(指黑格爾)的觀點開始的”。(懷特:《分析的時代》,第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因此,僅就思想的蘊涵、深度以及對現代哲學的影響而言,絕然不能說黑格爾哲學超越了康德;至于費爾巴哈哲學的“顛倒”之功,誠如馬克思也已經指出過的,只是“恢復了唯物主義的王位”,而在哲學高度上它處于與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相同的水準,并沒有實現唯物主義的現代轉換,達到唯物主義的巔峰。馬克思哲學充分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成就,特別是其主體性思想,不同的在于,馬克思是在“實踐”這一特殊的基點和意義上——它不是孤立的點、不是僵死的實體,而是一種活動、過程和中介——解決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主體與客體等復雜關系的,他的哲學是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雙重超越,而不是簡單地由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它的“現代唯物主義”、“新哲學”與“純粹的唯物主義”和“直觀的唯物主義”、與“客觀的唯心主義”和“主觀的唯心主義”是不同質的哲學。
其三,“兩個轉變”之間是什么關系?兩個轉變的說法很明顯來自哲學的“黨性原則”,即認為如果哲學立場上是唯物主義的,那么在政治立場上必然是共產主義的;如果哲學立場是唯心主義的,那么在政治立場上必然是非共產主義;反之亦然。實踐已經證明,這種“必然性”的說法和推斷其實未必“必然”,有時甚至大相徑庭。認定在生活態度與價值指向、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自我情形與社會評價、哲學理念與政治立場之間,構成一一對應、彼此融通的關系,并以此來觀照人生,把握世界,其結果要么是低估了人性的多重結構和社會的復雜程度,從而沉浸在理想化境界,而在現實面前顯現的只是天真和虛幻;要么只不過是在尋找一種對于特定事件和局部現象的合理性說明和合法性依據,卻被后來者將此誤為普遍性的概括或具有恒久性意義。
退一步說,假如例外可以成為通常,按照上述邏輯,哲學立場與政治立場的轉變也應當是同時完成的。但實際上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論著對此的解釋與實際情況之間是有很大的錯位的。諸如,科爾紐在《馬克思恩格斯傳》中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向共產主義的轉變,是同拋棄唯心主義和開始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同時發生的!保▕W古斯特·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卷,第4頁,北京:三聯書店,1963)上文提到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二版編者也此這種看法,并且認為《〈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標志著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參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2版第1卷《注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但是只要我們看看已經被認為是完成了政治立場轉變的馬克思在這一文本中一再訴諸“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這是唯心主義的還是唯物主義的?其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論述的“人的本質”、“異化勞動”和“異化的揚棄和向真正的人的復歸”等論斷,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這些不意味著馬克思思想本身的邏輯混亂、新舊雜糅和前后矛盾,而表征的是用單純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這樣簡單的哲學術語涵攝和概括他的思想必然會發生錯位和差池。
任何抽象都是一種界定,都有其特定的界域,相對于例外的情形和現象同時就意味著解釋力的失效。這里并不是徹底否定“兩個轉變說”的局部解釋功能和合理性意義,但我認為,相對于“兩個轉變”的解釋思路,馬克思對“現實的人及其實踐”的獨特思考,是他探索和思考中更為重要的主題,很顯然這也是哲學史、思想史永恒的議題,馬克思不是拋開這些議題另辟蹊徑,而是在自己的時代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理解、闡釋和實際推進。
[1] 語出塞萬提斯:《唐吉訶德》,馬克思在其時事評論中多次征引此句,諷刺論敵。
【“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難所”】相關文章:
論文最后致謝詞12-11
論文最后的致謝詞06-29
畢業論文最后致謝詞02-09
論文最后的致謝模板(通用29篇)04-03
寫論文最后的致謝模板(通用30篇)06-30
物流現代化-電子商務最后的街壘12-07
讓你的預算流程增值03-21
不是愁人也斷腸—論朱淑真女性詞特色12-25
對不起,你的問題我沒聽懂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