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代生態美學的視野突破
【摘 要】生態美學對西方傳統美學和實踐美學的超越存在三個視野突破: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超越主客二元對立和強調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統一。【關鍵詞】生態美學 人類中心主義 二元對立 自然人化 人的自然化
生態美學在我國正日漸成為一門顯學。廣義的生態美學從探索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出發,涉及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多重審美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在”。生態美學力圖超越實踐美學和西方傳統美學片面看重人和忽視自然的弊端,提倡尊重自然的本來面目,讓自然“自然而然的存在”,并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人類的詩意棲居之所,是一種嶄新的存在論美學觀。
一、反對人類中心主義
生態美學的哲學基礎是當代的生態哲學和有機整體的系統論哲學。生態美學的一個重要的視野突破就是從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過渡到生態中心主義,從整體、系統的角度去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中心主義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已存在了幾千年,是從西方人與自然沖突的文化中發展起來的。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的視角、立場、價值觀去評價看待其他事物的存在合法性和有用程度,其背后意味著人和自然是對立相分的。
面對人與自然對立相分日益嚴重的事實,20世紀后半葉起,生態學、生態哲學和生態美學相繼出現。生態哲學與生態美學完全顛覆了傳統哲學觀與價值觀關于自然的基本范式,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而呼喚一種嶄新的生態整體觀。生態整體觀認為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編織在一起的存在之網和生命條鏈,沒有任何部分能夠單獨抽出又不改變其特征。地球就是一個巨大活躍的有機生命體,人類只是這個生命體上的一部分。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巖石土壤,他們互相作用,進行物質交流和能量交流,才使得地球生生不息。其代表人物利奧波德明確提出生態整體觀最基本的判斷標準:“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
生態整體觀摒棄了人類自以為是的高貴,人與自然的關系被重新審視。自然不再是被人類改造、役使、敵對的對象,而代之以一種平等和被尊重的面貌出現。生態美學把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看作是主體性的審美關系,把自然看作自由存在的生命主體,還蘊含著自然是有內在價值,包括內在的審美價值的思想。生態美學認為自然事物有自己的內在價值,把其他物種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經驗、價值和目的的存在。即使一;ǚ,微小得幾乎不為人類所察覺,它依然有它自己高貴的存在理由。它落到塵土中,頑強地、倔強地開出小小的花朵,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二、超越主客二元對立
鮑姆嘉通創建的西方近代美學誕生于18世紀,這個時代“科學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表示敬意的字眼。所有那些根本不同于物理學和化學的學科都渴望稱自己是科學的”。這種只以科學知識為唯一真理性標準看待世界的方法也稱為“知識論”。知識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主客體對峙的基本框架,它把人和世界硬生生的分裂,人是認識利用自然的主體,而自然成為被認識被利用的客體,或稱“對象物”。
生態美學超越了近代美學主客二分的知識論局限,力求建構一種人與自然相融相契的存在論美學觀。這種嶄新的存在論美學觀摒棄了人作為外在于自然客體的主體一方的隔離立場,讓人從自然之外走向自然之內,認為人是一種在自然之內,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在這種審美關系中,對于自然的體認和審美感受,不再僅僅是從外在去感受所謂自然的“形式美”,而是以自己的生命存在與自然奔流不息的生命存在相連。這種審美體驗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認識感知,“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超感性的體悟方式,撤銷了物我間的鴻溝界限。在人與自然相遇的剎那間,人投入所有的感官去看、去聽、去嗅、去與自然碰撞,把內在心靈與外在世界合二為一,在與自然完全契合的同時,產生一種與之同體的生命體驗。
自然世界這時恢復了“認識論”科學知識在它身上剝離去的神秘、神圣的光芒,從冷冰冰的物質組合重新成為一個使人親近、令人向往的靈性世界。充滿靈性的自然世界不僅是人的物質身體的來源和依托,更是人精神生命的故鄉和棲居之所,是人作為異化了的世界中的吉普賽人,再一次找回生命根源和綿綿不絕精神動力的神圣領地。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三、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統一生態美學是一種關懷人當下的生存狀態和終極生存意義的美學。生態美學倡導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自然的人化”的概念,反對實踐美學把人的生活實踐僅簡單理解為對自然的支配和改造,認為人們更有通過生活實踐了解自然、親近自然、體悟自然、與自然依存共生的溫情一面。正是這種依存與共生,自然才從蠻荒野地變成人們溫暖可親的生活環境和棲居之所。同時,在對實踐美學的超越中,生態美學把長期在實踐美學當中被忽略的“人的自然化”的觀點放入我們的視野。
“人的自然化”從本質上說是人的解放。用現象學的話來說,“人的自然化”是一種向生命原初狀態的還原過程。在此還原過程中,在人身上加上一個括號,括去社會文化的外在重負,讓人作為自身純粹的自然之子,超越現實強加在他身上而造成生命本性萎靡瑟縮的那部分社會文化枷鎖,回到一種簡樸純凈的生命本來面目。在人類生命物化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的今天,“人的自然化”的提出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人的生命物化使人的物欲膨脹,對自然所取無度,造成世界范圍內的自然生態危機。同時,人對物的占有卻并不能使人滿足,處在物質的汪洋大海里,人依然感到心靈的緊張、空虛和困頓,F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獨感、無家可歸感就是人的精神生態失衡的表現。生態美學對“人的自然化”的鄭重強調,體現了其關注人類精神生態的平衡健康,共建人類美好的自然生態家園和精神家園的努力。
在生態美學看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一個互相反饋的雙向過程。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的真正確立,就是要使“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相統一,在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相互酬唱中到達天人合一的完美境地。
參考文獻:?
[1][美]利奧波德.候文惠譯.沙鄉年鑒[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2][美]約翰·賽爾.心腦與科學 [M].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4.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當代生態美學的視野突破】相關文章: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視野06-19
關于美學的當代取向07-16
淺談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09-18
試論實踐美學的生態維度08-08
論“實踐”與中國當代美學建構10-16
論朱光潛的美學體系及其當代意義10-07
論當代生態生產力05-06
關于當代服飾美學藝術與影響的論文10-13
藏族文化視野中的生態經濟倫理研究09-18
關于當代建筑美學思維的兼容性問題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