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諾丁斯關心德育理論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啟示
下面是一篇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您帶來的關于諾丁斯關心德育理論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啟示的論文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論文摘要:關心德育理論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美國,對美國學校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在西方世界受到了普遍關注,內爾・諾丁斯是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對關心德育理論的核心概念、主要內容及其局限性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為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關心;德育理論;學校德育
關心德育理論是由美國諾丁斯提出并建立的,她將關心倫理學應用于教育領域,圍繞“教育學生學會關心”這個主題,對教育的整個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設性的主張,如重視德育整體教育、強調學生生命差異、關注師生關系對學生關心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等等。由此,她建立了關心教育理論。關心教育理論是以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為主要目的;以關心主導學校課程;以“榜樣、對話、實踐、認可”為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這種以關心為主題的德育理論對我國的學校德育的實踐性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諾丁斯關心道德教育理論概述
(一)“關心道德教育理論”的釋義
諾丁斯認為,關心是一種觀點和態度,它由記憶、情感、能力等多種心理成分構成,并且使各種成分處于被激活的狀態。諾丁斯提出,“關心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關系性。關心意味著一種關系,它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連接或接觸”。[1]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中,諾丁斯批判了人們長期以來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她論述了一種新的道德教育理論或者說是一種新的德育模式――關心道德教育理論,并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應該是培養有能力、關心人、愛人也值得人愛的人。她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應該重視一系列不同形式的關心:關心自我、關心最親近的人,關心所有與自己有關的或沒有關系的人,關心非人類的生命,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心環境,關心意識形態的知識。[1]她想通過構建的關心德育理論在培養學生如何真正“愛”人的同時能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使得他們成為“關心型”的人。
(二)關心道德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
1.對學生的個體生命和主體感受予以尊重和關注
諾丁斯認為,教育者不應該從教育大綱或整齊劃一的教育目標出發約束或拔高學生,相反,教育者應該走進千差萬別的學生的生命世界,要時刻用學生的眼睛去觀察,用學生的心靈去感受。在知識教學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基于多元智能、各異的興趣和知識背景對學習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層次的理解。諾丁斯認為,對于教師來說,關心始于他(她)的關心行為,完成于學生的被關心感受。當我們進行關心時,應該考慮到他人的觀點、他人的需要以及他人對我們的要求。我們的關心行為應該與他人的需要、愿望及其在特定情景中的客觀因素相關聯。諾丁斯關心德育理論體現了一種平等、尊重學生的教育理念。
2.主張創建連續、協作的關心環境
諾丁斯認為關心是具體的、情景性的,教育中的關心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學校應該把自身變成一個更開放的地方,家長和社區的其他成員都可以在教師的邀請下自由地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這樣可以促進關心的互動。同時要讓學生感受到在學校的穩定性,是一種歸屬感,建立一個能持續經營關心氣氛的教育環境。諾丁斯認為,要把關心德育看作社區性的事業,要獲得全社會的人的支持和參與,因此只有當學校、家庭、社區協作起來,教師、家長和其它社區成員協作起來,并把關心作為首要目標時,關心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養出關心的人,才能建立一個關心的環境氛圍。
3.強調教師的榜樣作用
諾丁斯認為,教育體現在教師與被關心者的關系中。在這一關系中,教師并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實施關心的原則和方法,而應以自身的行為展示如何關心,讓學生感受到“關心”的內涵。“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2]在我們現行的德育中,學生常會感到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與他們所踐行的并不一致,這種言行不一的情況非但無法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會在無形中起到反作用,讓學生抵觸德育或是陽奉陰違地踐行。有效德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是通過“行”道德而不是“講”道德來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通過榜樣作用與學生的親身體驗,讓他們學會如何接受和給予關懷要比抽象的灌輸和說教有用得多。[3]
二、諾丁斯關心道德教育理論的局限性
諾丁斯的關心教育理論尚處于發展中,關心德育理論主要關注了被關心者對關心關系的構成性貢獻,這種認識相對于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被動接受者的認識有了很大進步,代表了一種平等、尊重學生的教育理論。但是,只強調被關心者對“關心”的承認還是不夠的,還應達到讓被關心者愿意接納的水平,才能保證這樣的關心是被理解的和道德的,否則依然會有諸如“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是……”這樣的問題存在,依然不能徹底解決道德教育中的強制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批判地吸收諾丁斯的關心德育理論中優秀思想,來加強我國學校德育的建設。諾丁斯關心德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實施起來困難,現行教育制度不允許
諾丁斯關心德育理論主張圍繞關心主題對整個教育領域進行改革,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師生關系、教師培養、學制、學校規則等各方面提出了有建設性的主張。然而,這些變革聽起來容易,真正實施卻很難,所需的課程變化就更加困難。關心主題很難正式納入正規課程,不是學生不需要,也不是教師沒有注意到,而是現行的過于注重科技知識的教育使其無法立足,目前我國學校教育更加注重智育輕德育,即使在逐漸踐行德育的過程中真正納入關心主題還比較困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性對學生也產生重要影響,這都影響著關心德育的貫徹實施。
(二)不可能在德育中獨擋一面
一方面,諾丁斯關心教育理論是以女性關心倫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在道德判斷上,更多考慮地是愛和關懷,依靠道德直覺。但是,男性傾向的公正倫理強調公正原則和個人權利,在處理問題時從普遍抽象的道德原則出發,運用邏輯推理和分析,這在學生的品德構建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教化的本意并非壞事,它可以通過灌輸真、善、美的知識與信念來建立人的理性素養并達到德育的目的。 (三)就我國而言,人口眾多,能否關心過來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教師要教很多學生,把關心納入德育體系固然是好事,但是在踐行關心的時候,這種關心如何分配?以什么樣的標準分配?如果按照老師喜好關心同學,勢必會使另一部分沒有被關心到的同學感覺被孤立和不平等,從而導致學生厭倦學習等新的問題出現。當老師想達到平等關心同學的時候,面對很多同學能否關心過來?因此,在我國目前人口過多的情況下,實施以關心為主題的德育在關心的分配問題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諾丁斯關心道德教育理論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重視并加強道德情感教育
諾丁斯認為,道德情感高于道德認知,認知是為情感服務的。因此,應把情感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標,重視并加強情感教育,例如在德育的內容上,不僅要注重感知覺、概念、判斷、推理及邏輯認識和實踐能力等理性因素,更要關注情感、意志、直覺、靈感、需要、信念等非理性因素;不僅要注重既定美德和道德規范的傳授,更要注意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連,關注學生所關心的、現存的一些重大問題。[4]在德育的方法上,不僅在正規的課程中進行情感教育,還應把它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活動和交往,轉化為精神溝通、交往和理解的“我――你”關系,增強德育的情感性和生命活力。
(二)加強道德教育環境的整合性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組成部分。盡管它們各有各的特點、作用及運行方式,但它們的目標卻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造就人、培育人。因此,為了實現其共同的目標,三者應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我國學校在建構大德育網絡時,應讓教師的教育走出教室、學校,走向社會,讓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將自己置身于社會現實生活中,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積極爭取校外人員如家長和社區其他人員的積極配合、幫助,并堅決抵制社會、家庭環境中的消極影響。同時,學校德育應對外開放,讓家長、社區其它成員的作用延伸進學校,教室之中。他們應不時地被邀請進學校,或監督學校的工作、或領導學生的討論、或參與學生的活動。
(三)培養關心型教師
諾丁斯認為,要想使教師能夠勝任培養會關心的學生這一任務,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以關心者的身份出現,而不是作為訓練者或指導者。因此,首先教師應更新觀念。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認可學生,相信學生;教師不僅把關心引入正規的課程,既教書又育人,而且深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在各種活動和交往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其次,重建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教師應盡量做好滿足學生各方面求知的知識準備,從而有效的承擔起教書育人的使命。這就要求不僅是某一領域的專才,還應是通曉人類生活、生存及其環境的一切基本知識的通才?傊,只有關心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關心型的學生,這就要求在教師的培訓教育中也以關心為主題,從而為培養關心型的學生這一使命服務。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在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想要開拓學校德育改革的新思路,想要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想要建構適合的學校德育發展模式,內爾・諾丁斯的“關心德育理論”所含的理論意蘊和現實價值恰恰對于這些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教育思維和策略。
參考文獻:
[1]內爾・諾丁斯,于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 [蘇]蘇霍姆林斯基.關于教育倫理的一封信[J].教育研究,1983,(8).
[3]倪偉,方紅.學會關心――諾丁斯的關心理論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5).
【試析諾丁斯關心德育理論對我國學校德育的啟示】相關文章:
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及其對護理教育的啟示11-16
試析加強學校德育管理03-05
試析職業學校德育課考核方法改革探索12-11
試析我國職務發明的歸屬12-11
試析《后現代敘事理論》對文學批評的啟示03-26
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12-03
試析我國應然立法選擇02-20
試析結構化理論的視角12-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