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道德教育的倫理學淺思論文
眾所周知,道德教育屬于倫理學的范疇之一,其中的倫理道德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意識形態。人類在生活中結成社會關系之后,倫理道德就成為處理人類關系的基本規范和原則。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不同時期的倫理道德是不同的。在中國,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發展相當于西方國家300年前的發展,中國當時正處于變革和復興時期,這個時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為了使人們能夠互相適應社會關系,并能夠使這種關系與中國的發展進程相一致。雖然西方的道德教育中有比較先進、可以借鑒的地方,但是中國在自身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夠照搬國外的教育,應該要意識到中國傳統歷史上有許多優秀的、值得學習和發展的道德(比如說儒家道德文化),我們可以在借鑒國外優秀的道德文化,同時也要發揚中國傳統的、優秀的、對現代社會有意義的道德文化,這樣才能夠建立并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和文化。本文就重點分析青年應該學習的倫理道德。
1.真、善、美統一的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中講述人們的行為舉止都是為了追求真、善、美,在道德教育的內容中,“真”主要是指對人們生存的社會、世界、自然界中存在的真實情況進行認識和反映。追求“真”也就意味著明辨是非,了解對錯。所謂的“善”就是人們對一些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價值進行選擇,并付諸實踐。追求“善”就意味著要能夠明辨善惡,明白什么是該做的、能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不能做的。所謂的“美”主要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一些更加直觀的、具有感染力的、促進精神升華的事物。追求“美”就意味著要能夠明辨美丑,了解什么樣的行為是能夠令人欣賞、贊美、愉悅的,什么樣的行為是讓人感到卑鄙的、丑惡的、使人不齒的。在真、善、美三種追求中,真是人們追求的基礎行為,它能夠反映出生活中真正的道德形式和認識,使人們能夠明確道德的真實性;若是人們所認知的道德行為不具有真實性,那么該種行為也不具有善和美的特性。在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要讓青年學習科學知識,這樣能夠通過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學習,掌握一定是非分辨的能力,進而能夠在追求“真”的基礎上,養成正確的道德審美觀和意識,能夠明辨是非、分辨美丑,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在現實生活中,真主要是為了讓青年能夠有明確的道德認知,在此基礎上,在行為中體現善和美的品質,進而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境界。值得注意的是,真、善、美三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因此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將這三者統一進行教育,不可拆分進行教育。
2.知、情、意和諧發展的倫理道德
在道德教育中,“知”、“情”、“意”三者是和諧發展的,具體來說,“知”主要是對道德的價值、道德規范的客觀必然性、道德本質等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進而對整個道德結構有一個大概的認知。眾所周知,認識是引發人們行為的基礎。道德修養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進行培養和形成的,所以,為了能夠使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首先應該要讓青年對道德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道德的認知過程中,義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社會生活中約束人們道德關系的一個規范,能夠反映一定的道德要求,調節人們之間的關系,并能夠促使人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秩序保證。義務在人們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因為在一定的物質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必將結成一定的關系,作為社會中的一名成員,應該要對這個社會以及其他成員負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情”主要是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體驗和表現一定的道德情感。在道德結構中,道德情感具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比如說義務感、幸福感、榮譽感、正義感等,在這些道德情感中,良心是人們最熟悉的道德情感之一。良心是驅使人們履行道德義務的一個內心的、自覺的道德意識,它與義務緊密聯系。良心將客觀的道德準則和關系轉化成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相互結合的道德意識,時刻提醒人們應該要具有一定的責任感,不斷在意識中提醒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全部生活方式和知識決定了人們的良心,它是人們所有道德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如果一個人的良心尚未泯滅,那么他在實施某種惡行之后會感到
羞恥、悔恨、內疚、不安,并且這些情感會伴隨這個人一生;如果一個人在行為舉止中一直是憑著良心做事、處理人際關系,那么這個人就會心安、問心無愧,甚至會體驗到一種滿足、開心、幸福、驕傲的情感。因此,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培養青年的良心、良能和良知。
“意”主要是指道德結構中的意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是受到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因此意志體現了人們的意識能動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自由意志能夠體現多種道德選擇,因此在選擇的過程中,意志會驅使人們抑制其中的幾種可能,選擇最符合道德規范的、最合理的行為。因此有些人認為道德意志能夠保障人們在道德行為、道德選擇中進行自我調控。道德中的意志因素一直貫徹于人們道德認識的始終,其中意志中的一個重要品德就是“操守”,它是指駕馭、把持的意思,能夠使人們學會立身之道。在日常的行為中,只有堅守自己的操守才能夠做到誠信、慎獨,保持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品質。
倫理道德意識的組成結構中,知、情、意三者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在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時,要促使這三者和諧、統一向前發展。
3.自發、自覺、自律的倫理道德品質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人們的思想由于外界環境的影響會不斷進行發展和成長,同樣人們的道德修養和水平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變化,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成長和變化有相同之處,但卻不是對等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有許多需要和欲望,幼兒在與成年人進行交往時,會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做的、能受到表揚的、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不能做的、會受到懲罰的、不被允許的。不過幼兒時期的思維發展缺乏社會經驗,而且不成熟,因此還未能形成正確區分善惡的觀念,不能明白一個行為背后所蘊含的道理,這個時期的幼兒正處于一種直觀的、自發的、基于經驗的、自我約束的時期。慢慢隨著年齡的增加,到少年時期,開始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建立相關的道德觀念,但是建立起來的道德觀念還不夠穩定和深刻,因此在少年時期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能夠有效地讓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觀念,直至青年時期,他們自己建立的道德觀念已經比較成熟,開始從自覺發展到自律,體現在道德修養上,這是人們從自發、到自覺、到自律的過程,并且不同的人們對道德的認識水平是不同的,一些人由于道德認識比較薄弱,因此其經常會在道德選擇上出現錯誤,同時沒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其自發狀態也是不自由的,加之不同的人在道德修養上也存在差異,有的人會很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的提高,這樣就會約束自己的一些行為,強化自身的道德意志,進而做到自律;而另一些人會對道德修養認識不夠,不能夠有效地克制自己的欲望,道德意志薄弱,并不能夠做到自律,進而使自己走人困境。
道德意識的形成過裎和思想的形成過程相似,都是從不認識到認識,進而將道德的外部約束要素、理論內化內心認同,進而使人們能夠在行為上嚴以自律、自覺遵守。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主要是為了使青年能夠在道德方面養成自覺的習慣,進而能夠認識到道德行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養成明辨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了解提高道德修養的方式和途徑,進而能夠自覺進行道德實踐,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
4.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是為了使青年養成正確的人已互惠、內外互化的道德觀念,進而能夠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青年培養道德修養是一個由外向內的內化過程,然后再在內心認同的基礎上,在外體現在日常的行為中。一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的人會在道德行為上表現出主體創造性,但是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只是讓青年能夠認識和服從社會規范,進而養成社會所希望的行為習慣。這種教育模式忽視了青年自身品德形成中的主體性力量,青年無法對自己的道德行為賦予道德價值,只是讓青年順應社會秩序。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通過培養青年內在的道德修養,使青年能夠根據自身的道德結構,進行社會規范、個人行為的指導,進而將道德修養中的創造性和主體性逐漸外化,體現在行為中,進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念。
當人們出現道德需要時,會在道德行為中體現出來,這樣就體現了人們的道德主體性,并能夠根據主體意識,采取自主行為,進而滿足自身的需要。通過社會中大量的道德行為,人們自身積累了大量的道德經驗,進而逐漸沉淀成為人們的道德素質,這樣既能夠體現,并且也能夠滿足人們的主體需要。若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素質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時,人們的主體性活動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且也得不到科學的、合理的解釋,進而阻礙人們道德修養的提高。因此,在當今社會中雖然技能和知識占據了人們的主要生活空間,但是人們的道德情感是指導這些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依據,人們的道德修養外化到道德行為中需要道德情感作為依據。
5.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需要加強培養道德修養,這樣能夠在培養道德價值、道德意志、道德情感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積極的東西,使人生充滿意義。在對青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需要對青年進行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價值觀的培養,這樣能夠使青年將道德理論及相關知識內化到自身的道德行為中,促進他們道德修養的培養和提高。
【青年道德教育的倫理學淺思論文】相關文章:
淺思戲劇學的教學方法論文04-01
醫學倫理學論文07-04
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淺思論文03-06
醫學倫理學論文06-14
環境倫理學的美德倫理學視角論文提綱11-20
醫學倫理學論文選題11-17
道德教育論文范文推薦03-24
高等中醫藥教育之淺思11-16
淺述家具設計的課程改革論文12-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