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會計本科課程體系優化改革探討論文
【摘 要】 筆者認為,優化會計本科課程體系應以科學性、合理性、層次性、創新性為原則,以注重培養會計人才的學習、思維能力為目標,構建全面的知識結構,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 優化; 能力; 知識結構; 課程體系
一、問題的提出
會計作為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在經濟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會計人才的培養對我國經濟的促進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為會計本科高級人才輸送的主要基地,其教學模式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要,然而,近幾年卻出現了大量的用人單位找不到所需會計人才,同時會計本科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這說明我國的會計本科教育和市場需求已經嚴重脫節。眾多事實表明,會計本科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課程設置要么設計老套,幾十年不變;要么課程太多、太雜、太亂,缺乏層次性和系統性。許多學校對課程設置的改革,僅僅是盲目地增加了課程的門數或課時,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沒有重視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反而使課程交叉重復的內容增多,學生厭煩,失去了對專業的興趣。筆者認為,會計本科教學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須從課程教學的源頭上進行考慮和探索,進行會計本科課程體系優化改革。而檢驗是否優化的唯一標準就是市場滿意度,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對未來會計專業人才的專業知識技能結構及人才培養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會計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許萍和曲曉輝(2005)對我國市場所需的高級會計人才的能力框架進行了調查研究,將會計人才的職業能力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識,包括戰略管理、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信息技術、外語、價值管理、經濟學、行為學、統計學、國際商務等;第二部分為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創新能力、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團隊精神、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等;第三部分為職業價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規與職業道德、誠信、客觀、保密、社會責任、終身學習能力、政策水平等。
閻達五(1998年)指出:21世紀的會計本科人才應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有不斷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有進一步發展的潛能,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具有寬廣的經濟、財會理論基礎以及相關學科的原理性知識。
孟焰,李玲(2007)通過業內人士調查指出,能適應新市場環境的會計人員應當是在掌握經濟基礎知識、企業管理、會計知識的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領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職業判斷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環境下解決異常問題的能力,并強調會計人員應重視自學進取的能力。只有善于接受和運用新知識,才能在知識不斷更新的環境下更好地生存。
邵瑞慶,劉睿潔等(2008)從探討會計人才素質的角度也提出了會計人才應具備三方面的要求:職業道德、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標準和要求,是會計職業界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知識素質包括一般性知識,組織和商業知識、信息技術知識以及會計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是指從事會計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
綜上所述,總結前人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目前適應社會環境的會計本科人才必須具備三個要素:高尚的品德、寬厚的基礎、較強的能力。其中,品德包括正直、誠實、仔細、嚴謹、勤奮、敬業幾個方面,良好的品德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一個人成功的先決條件;寬厚的基礎是指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寬泛的相關學科等知識;強能力是指建立在對會計理論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的系統深入學習和熟練掌握基礎之上自然形成的運用、發揮知識的能力。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重點。
三、會計本科課程體系優化的建議
。ㄒ唬﹥灮瘯嫳究普n程體系原則:科學性、合理性、層次性、創新性
科學性是指會計本科課程設計是經過市場調查的,滿足市場需要的;與社會發展和新會計準則、會計法規要求一致,是經過論證和考察過的,不是盲目隨意設計的。
合理性是要考慮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要求,具體指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比例合理;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及選修課的比例合理;專業課和相關課程的挑選合理;課時分配合理。既要保證專業課程的學習,也要兼顧相關學科知識結構的構建,不能過分強調專業化程度或政治理論的學習,使整個課程體系相互協調形成相互統一的知識理論和實務框架。
層次性不僅是指專業課程,也指其他經濟管理類及人文社科類課程的設計要有梯度、在安排上注意學科之間的聯系,而不是各門學科各自為政。即使都是公共課程,也應選擇對以后專業學習和思維判斷、開闊視野有所幫助的;如果都是專業課程,也應該考慮先學習哪些課程、達到什么目的,后學哪些課程、達到什么效果,哪些課程是為哪些課程作鋪墊的,在課程設計時這些都要有所考慮和安排。
創新性是指課程體系的設計要突破慣有的思維模式,體現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的要求,課程內容體現最新信息和最新學科的要求。學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體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征。
。ǘ﹥灮瘯嫳究普n程體系的具體措施
第一,重視思想品德,加強文科、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在課程設計比例上,增加非專業課程的比例,減少專業課的比例。許多學者提出專業課程設置過多,其他課程設置過少:過窄的專業教育會導致基礎知識不寬,在處理各種現實復雜問題時經常被相關學科知識所困擾,形成片面的思維定勢,導致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的片面發展?梢,奠定牢固而寬泛的理論基礎,可以使學生從專業課的情景中走出來,從經濟學、管理學及其他學科的角度,更深更廣地理解并運用本學科,改變其狹隘的思維定勢,夯實全面基礎。
第二,減少會計專業的劃分。實現學生就業的多方向發展,滿足社會對會計人才的多元化需要。目前很多學校將會計專業設置了不同的方向如注冊會計師方向、企業管理方向、涉外會計方向、電算化方向等,學生一進校門就歸到不同方向組成的班級學習不同的專業課程,這樣的專業方向劃分本身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由于劃分專業方向過細、課程設置過窄,造成培養的人才知識結構就越單一,適應性差、后勁不足,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層次高能力的需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發展和現代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建議專業方向不必太多,最多可劃分為會計方向、審計方向和公司理財三個方向即可,并且在大三上或下期時開始劃分,學生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特長進行選擇。
第三,體現課程設置的層次性。將會計課程設置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建立基本知識體系階段和拓展知識體系階段。逐步由低到高達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階段為大學一、二年級和三年級上的會計本科生必須達到的要求,即將來從事會計工作的通學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意識,洞察力、基本操作能力。這一階段課程,包括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配套實踐課程、選修課程(包括專業方向選修和非專業方向選修);舅刭|課程設置包括數學、英語、計算機技術,職業道德與責任,行為科學、人文社科等學科教育;會計專業基本理論課程為會計史、會計原理;專業主干課程為審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等課程。選修課以擴大學生知識面為主,其中基本素質課程占35%—40%,專業課程占35%—40%,方向選修課占5%左右,非方向選修課占5%左右,配套實踐課程占20%左右。目的在于構建較為寬泛的知識結構基礎上專業能力的培養,改變學生狹隘的思維模式。
第二個階段為會計專業拓展知識體系階段。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和相關領域學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探討,也可劃分專業方向,根據個人發展方向和興趣進行選擇學習。注重學生應用、分析、判斷、應變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主要是針對大三下、大四學生的要求。這一階段的課程為基本素質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學生除學習必修的專業課程外,還可更多地選擇非專業選修課和專業方向選修課,如會計方向可設置高級會計、國際會計準則、財稅法規專題、會計制度設計;審計方向可設置經濟效益審計、財務報表分析、審計案例研究;公司理財方向課設置國際財務管理、企業風險管理、國際金融、稅收籌劃等課程。課程比例為基本素質課程占25%—30%,專業課程占25%—30%,方向選修課占10%左右,非方向選修課占10%左右,配套實踐、實踐課程占30%。這一階段明顯增加了選修課和實踐課程的比例,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其中必修的基本素質和專業課程難度較大,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和密切聯系性,門數不會像第一階段的課程那么多,因而可適當減少所占課程比例,增加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比例,以選修課的選擇來補充知識結構的不足,通過實踐課程的訓練來提升、拓展能力,以加強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訓。第一階段能力測試可主要通過試卷考試方式來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第二階段能力測試可以主要通過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命題論文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提升進行檢驗。
第四,在實踐課的設計上,可安排單項實踐和綜合實踐,分別與兩個階段的學習配套,單項實踐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級每門專業課程結束后進行1至2周的實踐,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包括審計)中對做賬、記賬、登賬、成本核算基本處理程序、審計實施程序和方法的要求,熟悉各種憑證,各個會計崗位的職責和操作流程,即從事會計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要求。綜合實踐是在基本專業課程學習完成后進行的大約2—4周的集中實踐,安排在大三下、大四完成,實踐內容可以整個企業完整的經營周期為背景,進行案例分析、討論,如企業會計制度設計、內部控制的完善、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審計、審計案例分析等,也可進行專題討論。綜合實踐所運用的知識面較寬,對能力的要求較高,可以起到提升能力、檢驗所學理論知識是否扎實的作用。實踐課程的這兩種實踐與會計理論課程的兩個培養層次相匹配,使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知識的缺陷,反過來又會促進理論課程的自主學習,再實踐,再學習,形成良性循環的過程。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每門實踐課的內容,要求,主要訓練、提高學生哪幾方面的能力,通過什么方式來達到什么目的一定要明確下來,統一要求,對實踐課的內容資料要由專業課教師集體篩選,教研室主任嚴格審查,把關,年級越高,實踐課的要求就應越高。
第五,注意對課程進行整合、精簡。如基礎會計、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有較多重復的內容,可以整合為會計學;A審計、審計學、獨立審計可以整合為審計學等,對內容少、重點不突出的或內容重復的可以精簡,如行業會計,不必作為必修課開設。相信學生在掌握會計基本方法和會計準則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自學這些課程,又可以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到圖書館查資料或看參考書,擴大知識面和視野,反過來促進專業課程的理解和深入地學習。
通過以上優化會計本科課程體系的措施,既為學生構建了較為全面的知識結構,又使學生有自我發展、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索,使教和學有機結合,產生互動,培養出具有高品德、厚基礎、強能力的高素質的會計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閻達五,王化成。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數學內容改革的研究[J]。會計研究,1998,(9)。
[2] 邵瑞慶,劉睿潔,等。我國會計人才素質培養的相關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08,(10)。
[3] 孟焰,李玲。市場定位下的會計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改革—基于我國高校的實踐調查數據[J]。會計研究,2007,(3)。
[4] 許萍,曲曉輝。高級會計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當代財經,2005,(11)。
[5] 馬之駒。論會計的知識教育與會計的價值教育[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6)。
【會計本科課程體系優化改革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中職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論文05-12
生物工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改革論文06-27
隧道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討論文08-23
普通高等院校鋼琴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5-11
高校工業設計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8-11
高校英語語音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5-12
探討現代林業營林優化方案05-23
高,F代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8-19
給水排水管網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05-12
推進計算機教育改革發展的措施探討論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