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解讀
[論文摘要]思想政治課程具有對學生進行德育和智育的雙重任務,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對教學各種界定分析的基礎上,主張從“教學生學”的意義上來認識思想政治課教學,并對“教學生學”進行了新的解讀,賦予其時代意義和內涵;對新課改理念下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生學”的具體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程 新課改教學生學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賦予了課堂教學新的內涵,對基礎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基礎教育課程,承擔著德育和智育的雙重任務,其對新課程理念的貫徹實施、對新教育教學方式的探索,都對青少年學生的學習、成長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從課程論的角度認識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與“學”
教學是課程與教學論的一個基本問題,由于研究者立場、角度的不同,反映在理論成果中的教學也面目各異。如從社會學的立場看,教學主要指師生間的交往;從哲學認識論的層面看,教學更多地是為了學生認識的發展;從心理學的角度則更加強調認知;而從控制論、信息論分析,教學則指教與學之間信息的傳遞與反饋。另外,從邏輯歸屬的層面看,有的學者強調教學的教育屬性,因而將其歸屬為“教育活動”;有的學者強調教學中學生及其學習的地位,因而會將教學歸屬于“認識活動”;有的學者認識到教學的實踐性,認為學生的發展既是實踐的結果也是實踐的過程,因而將教學歸屬于“實踐活動”;而近幾年來影響廣泛的一種觀點是從教學的存在形態上來看,將其歸屬為“交往活動”。通觀上述各種觀點,不論研究者從哪一角度、層次對教學進行界定,最終都會有一個落腳點,或落腳于“教”,或落腳于“學”,或是二者的綜合。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課程,承擔著德育和智育的雙重任務,通過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以及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實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思想政治課更應該從“教學生學”的協調關系上去把握該課程的教學,以人為本,結合學科特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ㄒ唬⿲⒔虒W落腳于“教”
“教學是傳授知識與技能”“教學就是經驗的傳遞”“教學是教師根據社會需要,按照確定的教育目的,通過向學生傳授知識,實現教學任務的雙邊活動。①”事實上,將教學落腳于“教”,這種觀點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追溯至教育、教學的起源。像古人的口耳相傳,就是最原始意義上的“教”。而在當代,這種觀點雖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和批判,但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這種觀點仍廣泛存在。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重新構筑全新的教育理念,從傳統的角色和“注入式”“灌輸式”教學模式下盡可能地解放出來,將比較抽象枯燥的基本政治理論,以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來理解和把握基本理論,變說教為引導,從以教師講授為主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轉變。
。ǘ⿲⒔虒W落腳于“學”
這種觀點認為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能力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增強體質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學,是一種以教材為中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知識的認識活動”②。將“教學”落腳于“學”也是不合理的,這種觀點在理論上往往導致“學生中心論”。而在實踐中,過早地、過多地強調學生的“學”,只會削弱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最終損害學生的利益,尤其是對于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課程,過早地或者過多地強調學生的“學”,對于學生的成長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是不利的。而且,強調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選擇,還學生以自主的舞臺,更多的不是靠別人外在的給予,而是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條件,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處于思想道德觀念和認識世界觀念的形成時期,更需要教師進行專業的、正面的引導和教育。
(三)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
這種觀點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或認為“教學是在特定條件下,以傳遞知識為中介,教師教和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的統一活動”③。相較于前兩種觀點,這一觀點的進步之處在于關注到教學的起點和終點,關注到“教”和“學”兩種活動,認識到“教”和“學”的關系不可分割。這種觀點在論述中往往都指出師與生,教與學之間的協同、互動或統一,強調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制約,認為教學的要義是二者內在的有機統一。但在大前提一致的情況下,在具體定義、理解教學時,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側重:一種是在共同活動之下,從教師一方入手來界定教學,即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另一種從學生一側來認識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還有的從結果來解釋教學,如認為“教學就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啟發和學生的積極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交織著培養共產主義思想品德和發展體力的活動”。這幾種不同的提法,說明了人們對“教學”中“教”與“學”的認識仍是有側重的。然而,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性質卻需要通過教師的正面、得力的外因引導來達到學生內心變化的目的,離開教學雙方的互動和理解,離開對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道德與情感感知能力的培養,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目標實現將會成為空中樓閣。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不論從“教”的意義上,還是“學”的意義上來探討教學,都是片面的。無論“教”的作用怎樣重要,“學”的地位如何轉化,它們都不可能超越或取代整體的“教學”。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這一觀點,雖首倡了二者的整合,關注到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未真正實現二者的統一。所以,我們需要在更高意義上實現二者融合。
二、從“教”與“學”的協同活動來認識思想政治課程教學
思想政治課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個性有重要作用。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來達到對知識的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起教師導、學生學的良好發展態勢,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中學政治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
。ㄒ唬┧枷胝握n教學中的“教”
知識性和教育性是思想政治課程固有的兩種屬性,其知識性是指以傳授知識為基礎的思想政治課程,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而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性則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更直接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這些都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是要求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使用多種教學設計來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政治理論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學”
學生是受教育者,是學習者,是政治課學習中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前提上的,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創設的情境、教學案例的解析等教學設計的基礎上自我體驗和感悟,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認知和思想政治素養,才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課程知識性和教育性相統一的根本目的。
另外,中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而富有特色的時期。處于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情緒和情感的內容豐富而強烈,自我意識逐步發展,對社會生活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與參與意識。鑒于這些特點,單純枯燥的理論說教對于他們收效甚微,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對青少年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引導,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分析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去思考、提問、探究新知,從而達到自我教育和知識內化的目的。
只有“教”與“學”建立協同關系,才能正確處理傳統教育理念與現代教育理念的關系,實現從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向新課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生學”的轉變,這些都對思想政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從“教學生學”的角度展開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
。ㄒ唬┰“教學生學”的意義上闡釋思想政治課教學
這一觀點在認同教學中教與學的重要地位及二者之間協同關系的前提下,明確強調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教學生學”,而并非并列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即認為教學活動主要應是教師的行為。這類似于崔允漷教授為教學下的定義,他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其中,教師的教屬于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行為,而學生的學屬于教學中的輔助行為或受影響行為。教學活動是由教和學這兩種行為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協調一致而構成的,這不僅僅反映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而且強調這種關系是由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實行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調控而引起和實現的。所以,不論在怎樣的條件下談論教學,都離不開教師及其教的行為。
對于教師“教學生學”,我們可以有三個層次的理解。其一,教師教學生學知識。這是關于教學最傳統的看法,也是教師教學最基本的任務。這里的“教”類似于“傳授”,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其二,教師教學生學的方法。即教師教學生怎樣學,這里的“教”從含義上更多的取向于“啟迪”“激發”“引導”。因為方法具有個體性,所以對它的教不能像對基礎知識的傳授一樣,目的在于學生的理解,這里的目的應更重于學生的自身感受和領悟。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知識總量激增、更新周期縮短的情況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或說幫助、啟發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是新時期更為重要和關鍵的任務。其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書育人”是我們對教師職業的基本理解,這一最樸素的界定實質上最完整地揭示了教師工作的最高追求——“育人”,正如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構建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一樣,其終極追求并不在于第一維或第二維,而在于以兩維目標為基奠的第三維目標的實現。
。ǘ┬抡n改背景下對教師“教學生學”的方法探析
所謂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學的發起、組織、維持、調控等主要由教師來設計和主導。但教師對教學的這種設計和調控,并不是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其著眼點都必須在于引起、促進學生的學、實現有效的教學上。若教師掌握教學的目的不在于促進學生的學,那就不成其為“教師教學生學”了,就像園丁對花草的管理、修剪一樣,其目的都在于使它開得更艷、長得更茂。因此,對“教師教學生學”的正確理解應是教師的教學以引發、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為目的,至于教的方法自然應隨教的對象、內容、環境甚至教的主體的變化而不同。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求知興趣。青少年由于其年齡特點,對新生事物有著天生的探究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教育情境。教師可通過實物展示、圖示或案例分析、播放錄音、錄像等方式來傳遞教學信息,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教學氣氛,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設身處地理解和深刻體會授課內容。
2.以案例為引導,以問題為中心,教會學生學習、探究和思考。青少年處于認識的特殊階段,可塑性強,對社會事務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七年級法律基礎和八年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等教學內容中,學生更是對現實社會生活表現出強烈的了解和認識的愿望。教師可針對這一年級的學生特點,選擇典型性案例,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小組間交流甚至辯論等形式,使學生在培養鍛煉問題意識、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實現教學方法多元化。教的本質在于引導。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和授課方法,如讓學生積累名言警句、五分鐘新聞播報等方式,在促進日常積累的同時培養學生留心進行課前準備的好習慣;通過分組討論、小組交流或辯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整合知識;通過選擇音像作品、錄像視頻等,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等。
4.師生互動,學生為本,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課堂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設施和手段,極大地充實了課堂的容量,同時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受到一些不良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引導作用,更重要的還表現在育人這一層面上,教師要立足課堂,形成師生互動的良性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系統的講授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新課改下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解讀】相關文章:
淺談新課改理念下的化學教學06-16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開發生物校本課程11-20
新課改背景下的聲樂教學的探討論文02-26
新課程理念下的練習教學12-04
新課程下的“快樂”體育教學03-10
新課改理念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03-05
新課改背景下高校籃球教學改革論文11-22
試論新課程下科學課程的有效教學探析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