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要想發展就必須把農業搞好。而農業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犧牲資源為代價,應該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先進的技術,進行長期有效的發展。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可持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
《一》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的必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
雖然中國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讓占世界總人口22 %的人口豐衣足食,被世人譽為“世界經濟史上持續發展的一樁奇跡”。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 因此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①
《二》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1 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我國將在未來幾十年內人口達到峰值,同時耕地可利用率下降。根據已有的統計數字,1996年比1980年我國實有耕地減少383.87萬公頃。1999年,國家重新規范和調整后的耕地數字雖然比以前的數字高,為1.300,392億公頃,但耕地減少的趨勢是客觀事實。2000年我國人口已達到12.95億,每年還將凈增1,000萬人以上,按這個速度增長,30年內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的峰值。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不再繼續惡化,在近幾十年內不允許過度開發新的耕地,增產糧食的主要手段將只能局限在改良品種、增加復種指數以及提高單產數量等科技手段上。目前的耕地水平也很難保障,原因是未來我國農村城鎮化速度將AD,決,一部分農民將脫離農業生產,進入城鎮,這必將帶來城鎮規模和數量的擴大,公路、工業企業占地也將保持擴大規模。這些因素都將制約我國糧食生產的持續增長。②
2 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
主要表現為:一,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二,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③
3 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農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農藥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也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隨著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染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樣不僅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嚴重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下,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農業資源保護,就會使目前已經惡化的局勢進一步加劇,導致農業生產嚴重缺少后勁;制約農業發展進而制約中國整個經濟發展。
4國際市場對國內壓力日益增大
中美貿易協定規定,中國糧食貿易將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5年內市場將逐步放開,基本實現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對等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制度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對落后產業如我國農業,則是一個嚴峻考驗。我國失去價格優勢的小規模農業基本法與現代西方規;s化農業相競爭,如果處理不當,或應對失誤,將使以糧食生產為核心的農業遭受嚴重損失,主要是生產能力遭到破壞。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又面臨著國際廉價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強烈沖擊。這種沖擊的主要表現是進口農產品增加,國內價格隨國際價格而漲落,在失去價格優勢后,大量農產品的涌入,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進口資本同,進口的糧食被消費掉并不增加資本存量。因而進口糧食占用外匯將導致投資水平下降而使經濟增長速度迅速下降。故糧食進口機會成本甚高。
《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于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全方位的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可采取如下防御、適應和措施對策。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防御對策,首先是減少農業生產CO2排放源,提高其碳匯庫容潛力。具體措施包括培育抗旱抗病蟲害等抗逆性和光合生產率高的新品種,以適應變化更為劇烈頻繁的災變;調整農業結構和布局,改進耕作體系,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蓋率;開發推廣新技術、新措施,在新的氣候環境中變弊為利,變害為益,提高農業的自適應能力;發展農田林網,采用新的排灌措施,優化灌溉系統和方式,改善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條件;加強病蟲害和雜草害的防治,開發研制高效低毒無污染的新型農藥,開展生物防治,發揮自然天敵對病蟲害的調控作用,以應對氣候變暖導致的病蟲害和草害可能加重的嚴峻挑戰;加快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技術進步和經濟手段,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結構,降低CO2的排放增長率。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速度,大力加強植樹造林,進一步制止對森林的過度砍伐,充分發揮森林吸收CO2的巨大潛力。其次是突出區域治理重點,調整產業結構,走綜合開發之路,提高各地農業和地方經濟適應氣候變化的實力。其中,黃土高原區生態建設要與富民增收相結合,大力發展畜牧業,把草畜業作為保護治理生態環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實現向農牧生態系統的轉變。北方草原區要合理利用和保護天然草場,減輕人為破壞;控制畜群數量,實行以草定畜,圍欄封育,劃區輪牧;加強人工草場的建設,培育新品種,建立人工飼草基地。西北干旱區要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強化對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開展人工增雨作業,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同時保護山區林草植被,涵養水源。青藏高原區要以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為主,保護生物多樣性,嚴禁不合理開發和捕獵,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④ 氣候變化對農業可能影響的適應對策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提高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要以改土治水為中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高產穩產農田,不斷提高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針對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可能影響,分析未來光、溫、水資源重新分配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布局,有計劃地培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采用防災抗災、穩產增產技術措施,預防可能加重的農業病蟲害。大力發展生物技術,進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術、抗御逆境、設施農業和精確農業等方面的技術開發和研究,以強化人類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影響的能力。 二是加強監測預測,建立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系統。加強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測預測工作,建立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大氣綜合探測系統,發展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相關科學研究基礎數據庫,包括溫室氣體數據庫、氣象要素數據庫、強迫因子數據庫、氣候變化影響數據庫、農業生產(產量、面積等)數據庫。建立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系統,促使農業生產最大限度地利用氣候資源,減少或避免因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要綜合應用氣象科學技術、遙感技術和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緊緊圍繞21世紀農業生產對氣象保障的需求,研究和建立國家級、區域級農業生產氣象保障和調控技術系統。 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利于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山、水、森林、草原和氣候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加快重點治理工程建設,改善重點流域、區域、城市、海域的環境質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植樹、種草,加強濕地的保護,建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的保障體系。 其次,要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綜合考慮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調整,最有效地利用氣候變化后的新資源,如熱量資源,CO2資源等。特別是光、熱、水綜合匹配優勢資源的利用,以趨利避害,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采取各種政策措施保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重點保護耕地資源,嚴格控制非農用地的擴張,加強對林地和草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重新審視人類活動的合理性和適度性,主動使人類活動適應氣候變化,實行在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三要發展相關前沿學科與高科技。農業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推廣,可以促使農民根據資源的不同性質和用途,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活動,提高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大幅度提高。同時,我國不同地區地理與氣候條件的多樣性又產生了極其豐富的特色資源,適用技術的采用,可以彌補以往人們在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短視性,使區域特色農業的開發成為可能。只有實行高技術產業化,才能節省資源、能源,才能開發新資源、新能源。只有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才能解決社會發展中的提高勞動人口素質問題,才能解決經濟管理中的效率問題。⑤ 探索農業高產新途徑,重點是如何控制農作物基本生物變化過程,提高其生產率和投入產出率。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遺傳改良,掌握生物固氮和調節激素的機制,提高營養和水分的吸收利用率,控制不利土壤、氣候和有毒化學物質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等等。
總之,只要我們擁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并為之付出努力,我們就一定能使農業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 尹成貴《農業可持續發展淺論》 引用數據方便說明可持續的重要性。
、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農學會編,常平生. 農牧結合是發展有中國特色可持續農業的戰略需要。
、 陳會英.中國農村產業結構演化問題研究 使論據更有說服力。
、 胡鞍鋼.生存與發展——中國長期發展問題研究 通過解決環境問題來實現可持續。
、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發展科學才有可能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學論文-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文章:
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壤肥料問題剖析論文02-24
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論文02-26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土壤肥料問題與對策論文02-24
農業技術在農業機械的應用論文03-15
農業推廣應用論文02-19
農業學畢業論文提綱02-15
2017農業碩士論文提綱03-28
農業結構改善對經濟影響論文11-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