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素質教育基本模式研究
摘要:為了有效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并最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分析并建構了“一體兩翼”的教育資源模式,“二分明月”的教育方式模式,以及“三位一體”的教育目的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九九歸一”的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基本模式。關鍵詞:素質教育 基本模式
一、序言
深入開展素質教育是中央16號文件的明確要求。為了有效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工作都必須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開展。根據基本教育規律,教育資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是三個最基本的教育維度,高等教育只有在依托書籍•老師•同學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采取閱讀•思考•寫作等教育方式的前提下,通過教育活動的開展,才能最終達至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教育目的。為了深入分析教育資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三個基本教育維度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進而分析三個基本教育維度的本質特征,本文在分別建構教育資源基本模式、教育方式基本模式以及教育目的基本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讀書”為核心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基本模式。
二、一體兩翼:教育資源基本模式
書籍、老師和同學是任何高校開展教育活動都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根據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書籍是老師和同學共同憑借的客體資源,是老師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并共同成長的重要紐帶;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主體資源,老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即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傳授自己的讀書體會、指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享受讀書的樂趣和奧秘;同學是學生學習的必備主體資源,同學之間的主要作用體現為在相互交流中相互激勵與影響,并最終共同成長。在這三種要素中,書籍的地位是主導型的,是“一體”;老師和同學的作用的協同性的,是“兩翼”,三者之間的關系則表現為“一體兩翼”的形式。這也就是說,“一體兩翼”是教育資源的基本模式。
(一)書籍之體
書籍是老師和同學共同需要的精神食糧。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僅僅依靠目前學校開設的各種課程是不夠的,僅僅依靠老師講、同學記的模式也是不夠的,而必須是同學認真閱讀各種優秀書籍并將這些書籍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內容,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為了有效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大量閱讀有助于提升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優秀書籍。一方面,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閱讀中國人文經典書籍是根本所在。以美國大學為例,美國大學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覺地植根于西方文明的深處,這最突出地體現在美國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體制中。簡單地說,美國大學并非只有那些專家才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經典,而是每個本科大學生首先都必須接受高度強化的西方古典和經典教育。借鑒這種模式,中國大學也應當以必修課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中國人文經典書籍,使學生牢固樹立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另一方面,要提升學生的科學素質,則要閱讀本學科專業領域學術大師的經典之作。鑒于當前國外在絕大多數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和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領先于國內研究的現狀,所以,建議學生多讀西方學者的著作,可以讀譯著,但最好是讀外文原著。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閱讀的學術專著盡量不要限制在某一學科范圍內,因為只有涉獵廣泛之人,才有更為廣闊的思考視角。
(二)老師之翼
梅貽琦先生曾經對老師的作用進行過這樣的描述:“古者學子從師受業,謂之從游!瓕W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盵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在大學中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紤]到個人的親身感受是最為真切詳實的,我列舉我的博士導師鄧正來先生來對此加以說明。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00-2004)》,鄧正來先生在2000-2004年總共21個學科的論文引證率中,在6個學科中位居前50名:法學第1、政治學第2、社會學第5、馬克思主義第30、新聞學與傳播學第36、哲學第44,是中國唯一一個橫跨六個學科、并在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核心社會科學學科同時位居前五名的學者。盡管鄧正來先生學識如此淵博,但他幾乎從來不給我們講授任何知識性的東西。他并不認為他教授的知識會給學生帶來收益,他交給學生的是如何追比圣賢。他嚴格地選定書目、嚴厲地督促我們閱讀、并通過“小南湖讀書小組”、“大師思想seminar”、“原典精度”等幾門課程把如何讀書思考的方法教給我們。在老師那里讀書就是生命和水,而他希望我們能認識到并做到這一點。這正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彼麜r時帶給我們的不是敬畏或者親切,而往往是深入靈魂的強烈震撼。
(三)同學之翼
十九世紀英國神學家兼教育家紐曼曾經說過:大學的本質之所在,是一個借助于全國各地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進行思想的傳播和流通的場所。[ ]這一定義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大學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面對面交往的場所,建立大學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在一切學習、一切思考,相互激勵、相互啟迪;大學也正是因為有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才具有其本質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這里,我同樣用我在讀博期間的經歷加以說明。2006年9月,本文作者師從鄧正來先生攻讀吉林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在鄧正來師門的課堂上,師生之間、同學們之間的交流讓彼此都受益匪淺。鄧正來師門最多時包括博士后3人,博士20人、碩士30人、本科生5人;師門每個同學都研究一個西方偉大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爾、韋伯、羅爾斯;師門里的“高手”極多,有在本科階段就讀過100本學術專著的,有在碩士階段《新華文摘》就全文轉載其文章的。這些同學在同一個課堂上課,當大家討論問題的時候,誰都不敢亂發言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每個同學背后都站著一個偉大思想家,我們尊重大師,我們就不能亂講一氣歪曲他們的思想。諸多偉大思想家的思想在我們課堂上激烈碰撞,這樣的討論與交流,最大限度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激發了我們的思考。
三、二分明月:教育方式基本模式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
——富蘭克林
如果說書籍、老師和同學是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或缺的必備教育資源,而區別只是在不同教育模式下發揮不同的作用;那么,閱讀、思考和寫作等教育方式則是素質教育模式所具備的特有要素。這種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用中國先圣孔子的語言來表述,這種教育方式體現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從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的觀點來看,這種教育方式體現為“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在這三種要素中,思考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不僅閱讀離不開思考,寫作同樣是思考的繼續和思考的結果,思考在三種要素中具有三分獨占二分的重要地位,是“二分明月”。這也就是說,“二分明月”是教育方式的基本模式。
1、閱讀之分
閱讀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而且不容置疑,但是真正存在問題的是怎樣進行閱讀的問題。結合眾多閱讀經驗及自身的閱讀心得,本文作者認為閱讀應該堅持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步是選定優秀書籍。各種書籍浩如煙海。在個體有限的生命內,選擇讀什么書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如果選錯了書籍,他們雖然也在閱讀,但是所讀的書缺乏鑒別就無異于郭沫若所說的“慢性自殺”了。第二步是大量閱讀書評。
學術大師的經典著作往往具有極為深邃、寬廣的理論視野。如果我們的知識基礎不夠的話,讀了這些書基本上也等于沒讀,讀不懂的,我們根本不知道大師們在說什么。所以,讀這些書之前一定要讀比我們水平高的人閱讀之后寫的書評。當我們站在這些比我們水平高之人的肩膀上,我們才更有可能接近大師,從而讀懂大師在說什么。第三步是認真閱讀書籍。書籍本身雖然是一種客體,但閱讀書籍時則會涉及到讀者和作者兩類主體;要做到認真閱讀書籍必須注意到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問題,既不能讓作者死掉,也不能讓讀者死掉;為了不讓作者死掉,應當必須做到充分尊重作者,要認真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作者所寫著作的思想;為了不讓讀者死掉,應當做到閱讀必須伴隨讀者自身的思考過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2、思考之分
閱讀和思考不可或缺,那么,我們在閱讀時都要思考什么呢?從知識角度而言,這種思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思考學術大師是如何創造知識的。學術大師的每一本學術著作肯定要提出某些觀點、傳達某些思想,學習這些觀點和思想是最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這些思想和觀點是如何產生的。只有我們知道了高水平知識的產生過程,深入研究領會了這些知識的產生邏輯,我們才會開動我們的思維并創造屬于我們的新知識。另一方面是思考我們如何能夠創造新的知識。研究學術大師的思想,思考學術大師是如何創造知識的,這可能會使我們成為研究該學術大師思想的技術專家,但是,成為這種技術專家并不是閱讀思考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學習大師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學會之后,我們主要是研究與自己生命相關的學術問題,創造屬于自己的新知識。
3、寫作之分
只有進行思考,才有可能創造新的知識。但是只有通過寫作,思考成果才能得到清晰地呈現與表達,而且寫作本身也是重要的思考過程。閱讀、思考和寫作是緊密相連的。能夠閱讀思考但不寫作的人則會眼高手低,不閱讀思考卻要寫作則是眼底手也低了。僅就理論文章寫作而言,應當包括批判和建構兩種模式。批判目標是他人已經建構的理論,具體批判層次從高到低的依次為:對前設的批判、對前提的批判、對論證的批判、對結論的批判和對細節問題的批判,批判目的在于深入指出已建構理論的缺陷,從而有助于推進這一理論;不要怕別人批判你寫的文章,批判你的文章是因為你的觀點有批判價值。中國現在做每年發的文章無數,但絕大多數都沒有人看,就是因為這些文章不值得批判。建構則是在知識脈絡中通過批判他人的理論而提出屬于你自己的具有知識增量的理論,這是你對知識的貢獻、對人的貢獻,這也是你的莫大價值所在。[ ] 四、三位一體:教育目的基本模式
根據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觀點,中國學問有三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人統,第二個系統是事統,第三個系統是學統。在中國,最重要的是人統,教你如何做人。我們過去讀圣賢書,學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人統是中國教育里面的根本,事統是告訴你如何做事的。還有一個學統,講如何做學問,它在三統里面處于最末的位置。[ ]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錢穆先生所說的中國學問三個系統完全可以理解為中國教育的三個目的:做人、做事、做學問。根據對南懷瑾先生的解讀,做人是做事的基礎,而做人又是天下第一等學問,所以做人、做事和做學問是“三位一體”的。這也就是說,“三位一體”是教育目的的基本模式。
(一)做人之位
做人不可不修道德。中國儒家文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觀點為我們確立了重要的價值標準。同時,儒家的圣賢們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親自踐履了這一標準;孔子做到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論語•述而》)顏回也做到了“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認真閱讀傳統儒家經典,深切體會儒家圣賢的精神境界,無疑會有助于我們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和道德標準。[ ]在教學生做人方面,教師負有很大的職責。《三字經》早就講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毕嘈胖灰蠋熌軌蚨囝I著學生多讀好書,以身示范、親身踐履其中的做人道理,相信學生的道德素質一定會得到大大提高的。
(二)做事之位
做事不可不具謀略。中國道家文化所確立的“曲則全,枉則直”(《道德經》)的觀點是處事謀略的重要指南。[ ] “曲而全”的思想盡管為道家所提出,但卻能在諸多不能層面得到有力支持?鬃釉缇驼f過:“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保ā墩撜Z•衛靈公》)這一觀點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得到了很好的證明:1960年,有學者對哈佛大學1520名學生做了一次有關其學習動機調查,就問了一個題目:你到哈佛上學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理想?結果有1245個人選擇 “為了賺錢”,占到了81.9%,有275人則選擇了“為了理想”。20年后,做了跟蹤調查,在當年受調查的這1520名學生中,有101人成了百萬富翁,其中100人當時的選擇就是“為了理想”。認真做事和踏實做人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做人都很浮躁,你能指望他能做出什么大事嗎?其實,學生懂得了“做事”的道理,很多事情也會迎刃而解的,學生心中有理想、有世界時,他們還會內心空虛、心理問題多發、迷戀網絡嗎?他們還不會奮發閱讀嗎?馬克思的“為人類謀永!,周恩來的“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這些都是鮮活的事例并不是空談。
(三)做學問之位
做學問應當有所創新。做學問應當在繼承前人思想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知識增量”,為整個知識體系積累做出貢獻。它包括批判和建構兩方面的目的:批判他人已經建構的理論,并指出已建構理論的缺陷,從而有助于推進這一理論;建構則是在知識脈絡中通過批判他人的理論而提出屬于自己的具有知識增量的理論,對人類知識做出貢獻。[ ]雖然“做人做事做學問”三者中,現在高等教育最重視做學問。但是,不教大家做人做事,只教人做學問是不行的,這連我們為什么要做學問的基本問題都解決不了。學問是與個人生命直接相關的,不是與外在的虛名浮利相關的。沒有生命的內在沖動、沒有生活的內在需要,大師們是不會仰望蒼穹、反觀內心的。不學做人做事就去做學問的結果就是現在的學術生態,碩士論文很多都是抄來的,博士論文很多只是炒炒冷飯、幾無知識增量而言,抄襲剽竊的丑聞時有發生,諸多博導自不待言,連某些院士也都卷入期間,令人瞠目結舌!
五、結語
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教育資源、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三個基本教育維度所涉及的書籍、老師、同學、閱讀、思考、寫作、做人、做事和做學問等九個要素中,其核心要素就是讀書,也就是,在老師示范指導和同學相互交流下讀書,在認真思考和認真寫作下讀書,并且通過讀書體會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這種情況體現了一種“九九歸一”的局面。這也就是說,以“讀書”為核心的“九九歸一”模式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模式。
參考文獻:
[ ]梅貽琦.大學一解[EB/OL].http://www.docin.com/p-26110152.html
[2] 童世駿.大學的理念和高校的社會責任[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092.html
[3] 鄧正來.小路上的思與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4] 鄧正來. 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
[5]金耀基.人文教育在大學的位序[EB/OL].http://www.chinese-thought.org/jz/002449.htm
[6]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4
[7]南懷瑾.老子他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4
[8]鄧正來.小路上的思與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大學生素質教育基本模式研究】相關文章:
研究對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幾個認識08-03
素質教育下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研究06-01
高校校園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06-03
簡析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08-06
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探析03-08
關于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分析論文范文01-08
論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08-08
高校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構建與研究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