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感悟《橘頌》的愛國情懷論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時常會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這時就可以通過寫文章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都記錄下來。那么,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感悟《橘頌》的愛國情懷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文關鍵詞:
屈原“橘頌”人格理想
論文摘要: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人物,屈原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本文主要從終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響兩大方面走近屈原,著重分析了《橘頌》的內涵意蘊,深入挖掘了詩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楚辭體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后人常常將《詩經》與《楚辭》并舉,將它們并稱為“風騷”,分別代表了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創作傳統,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讓我們走近愛國詩人屈原,通過對詩歌《橘頌》的感悟,來深入解讀詩人內心矢志不渝的人格理想。
一、走近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約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戰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詩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
。ㄒ唬懊勒崩硐
縱觀屈原的一生,了解他的政治活動經歷,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學成就的重要前提。作為戰國時期楚國一位重要政治家,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尋“美政”的理想,就是要實現“圣君賢相”的理想,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在戰國七雄激烈爭斗之時。屈原起初很受懷王信任重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痹趦日矫妫淹踉屗麉⑴c圖議國家大事,“造為憲令”,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變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貴族子蘭和南后鄭袖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懷王便“怒而疏屈原”,這使得懷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內心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在外交方面,屈原客觀地分析了當時戰國七雄的形勢,堅決主張聯合齊國、抗擊秦國的策略,這是對楚國有利的正確策略,楚懷王曾經采納他的主張,并派他兩度出使齊國。后來,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以土地誘惑楚懷王。目光短淺的楚懷王改變了對外政策,采取“絕齊親秦”方針,結果使楚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虧。不久,秦昭王想要拉攏楚國,提出秦楚兩國聯姻,要與楚王會面,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諫,陳述利害,楚懷王非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漢北地區。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此時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當他接連聽到懷王客死秦國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的汨羅江,以表明其忠貞愛國之懷。司馬遷在《史記》中評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鼻瓙圩鎳鴲廴嗣,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始終感召著無數中華兒女。
(二)世界影響
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屈原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20世紀中葉屈原研究走進西方高等學府,叩開知名學者的齋門,磁石般地吸引他們。前蘇聯著名漢學家費德林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屈原詩歌的獨特性與全人類性”的重大研究課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屈學研究的興趣。目前,國外學者對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種趨向:一種以前蘇聯H.T.費德林和匈牙利漢學家F.托凱為代表的傳統式,著重從屈原作品本身探討其藝術價值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一種以日本藤野巖友、竹治貞夫教授為代表的學院式,著重對屈原詩歌進行考據和詮釋;一種以美國漢學家詹姆士·R.海陶瑋、勞倫斯·A.施奈德,英國漢學家戴維·霍克思,法國漢學家戴密微,德國漢學家衛德明為代表的西方式,著重從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國古代政體中君臣之間的微妙關系,深入探討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學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內外條件,其中一些專著已經反饋到中國。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文學的力量,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得到超越時空的、世界性的傳播。
二、文本意蘊
(一)解題
“頌”是一種詩體,是對美好事物的描寫和贊頌。
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為橘樹的故鄉。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盛產橘子而聞名遐邇!蛾套哟呵铩酚涊d:“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笔钦f橘樹的生長習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長在南方的土地上,才能結出又甜又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到北方,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澀的橘子了。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來看,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然而對于深深熱愛故土的作者屈原看來,橘樹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恰恰可以作為自己砥礪志節的榜樣,所以,在被逐出郢都,放逐期間,詩人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另外,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詠物詩,在文學史上被稱為“詠物詩之祖”,開創了中國古代詠物詩的優秀傳統,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詠物詩。
。ǘ﹥忍N
從全篇結構來看,全詩結構很清晰,可以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繪橘樹俊逸動人的外在美。
詩中前三句,在詩人的筆下開篇立意,不同凡響,似乎使讀者看到了一株堅挺的橘樹,傲然屹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根深深地扎在南國故土上,那凌空而立的堅強意志、那受命不遷的堅定神采,都會使人內心升起無限的敬意。橘樹是令人可敬的,橘樹又是俊美可親的。接下來詩人以精工的筆致,為讀者描繪了詩人眼中的橘樹形象。
在詩人筆下描寫了橘樹的根、葉、花、枝、棘、果這六個方面。橘樹的根——深,表現了橘樹生長在南國的堅定不移;橘樹的葉——綠,表現了橘樹生長得生機勃勃;橘樹的花——素,表現了橘樹的花正在蓬勃開放;橘樹的枝——曾,這是一個通假字,通“層”,表現出橘樹生長得枝繁葉茂;橘樹的棘——剡,表現出橘樹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樹的果實——摶,表現出橘樹無私奉獻的精神。作者指出,橘樹所貢獻給人類的,是無數“青黃雜糅”、“精色內白”、光彩照人、香氣彌漫的果實。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如此“紛缊宜修”,如此“姱而不丑”,如此堪托大任,可以說,在每一個字里行間,都能令人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后皇嘉樹”的一片自豪、贊美之情。
第二部分,熱情謳歌了橘樹獨立不遷的內在品質。
詩人贊美橘樹,年歲雖少,卻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等它長大以后,更是“廓其無求”即胸懷廣闊,無所欲求,“橫而不流”即醒世獨立,內心堅定,不隨波逐流,“閉心自慎”即清心自守,謹慎自重,始終也不犯錯誤,“秉德無私”即堅持公正無私的品行,立于天地間,“淑離不淫、梗其有理”,更加表現出橘樹秉性善良、從不放縱的高風亮節。這些詩句,表現了詩人對橘樹內在品質的傾心贊美。
詠物詩最大的特點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那么,詩人是怎樣將“橘樹”和“我”聯系起來的呢?詩人用“愿歲并謝,與長友兮”一句,作為實現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v然面臨百花“并謝”的歲暮,橘樹也依然郁郁蔥蔥,絕不肯向嚴寒屈服。在這里,面對嚴寒傲霜斗雪的橘樹形象,與面對嚴峻的歲月,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疊印在一起了。詩人愿意與橘樹長相為友,常相為伴,永遠相守。
而后詩人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使全詩境界得到了升華——橘樹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賢士伯夷,在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文中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征,高高印在歷史的天幕上了。
縱觀全詩,這首詩既是描寫橘樹,又是表達自己的理想,寫物與寫人完全結合起來,客觀形象與藝術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形式與內容和諧地得到統一。詩中的描寫未脫離橘樹的特點,卻又不局限于橘樹,而是把橘樹擬人化了——就是通過對橘樹的贊美,抒發了作者獨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堅貞意志和高尚情懷。屈原贊美橘樹,實際上寄寓著自己人格的修養。作為一個追求崇高人格的愛國詩人,屈原借橘的特性表達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感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頌》作為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正如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此后,南國之橘便因蘊含了仁人志士“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尤其對于當今時代人們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也很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健強.屈原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6.
。2]聶石樵.屈原論稿.中華書局,2010.5.
。3]張亞新.人格的獨立:從陸游到屈原.濟南出版社,2008.4.
[4]郭維森.屈原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4.
。5]吳繼路.中華師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
【淺談感悟《橘頌》的愛國情懷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問題設計論文08-09
淺談行政公益訴訟論文07-24
淺談班級文化建設論文04-26
淺談多種利率的收支問題論文06-05
淺談法律與自由的關系論文04-18
淺談急診急救的問題的研究論文04-27
淺談歌唱中的呼吸問題論文05-01
論文:淺談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06-23
淺談美聲唱法論文(精選7篇)05-19
淺談城市綠化與城市和諧論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