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中生歷史學科自學能力的培養
導語: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灌輸和說教,而是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勤動腦、勤動口、勤動手,真正學會學習。
摘要:自學能力,就是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自學能力對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來說,是必須具備的能力。本文從激發學習興趣、塑造人格魅力、傳授自學方法、尋求知識聯系、探究事件規律、開辟第二課堂、督導獨立作業、培養學習品質等八個方面論述了高中生歷史學科自學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科、自學能力、培養
曾經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蔽磥淼摹笆访ぁ睂⒉皇菦]有歷史常識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樣去系統掌握并運用歷史知識的人。現代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好的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技能。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是現代經濟社會進步的需要,更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一個生存與適應的問題。
高中學生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他們好學好動,自學潛力很大,也亟待提高。而歷史學科涉及的問題概念多、范圍廣、跨度大,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渠道特別多,關鍵看教師如何去開發。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歷史教師紀連海也認為學好歷史必須首先具備的條件是歷史興趣,足見歷史興趣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性。關鍵是我們如何讓學生對歷史學科感興趣?我認為歷史教師必須告訴學生學歷史有什么用。當然學歷史的作用非常多,我們歷史教師至少要讓學生認識到:
首先,認識現在必須了解過去。很多現實的問題其實就是歷史問題,要把握現在必須了解過去,這樣才能很好地預測未來。
其二,歷史經驗可供借鑒。英國偉大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能夠避免重走前人已走的彎路、重犯前人的錯誤。
其三,歷史是生活教科書,歷史教會我們怎樣做人。俗話說得好:要做事先做人,不懂做人,則事必敗,懂做人,則事未盡而功半矣!
其四,學歷史可以增長知識。平時我們形容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我們會說這個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或說這人“天文地理,無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嘵”。而要有淵博的知識,歷史學習不可少。當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作用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自己去研究歷史、自學歷史,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二、塑造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
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能力、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融鑄成了教師的人格魅力。歷史教師只有學識淵博、修養精深、博覽群書、學貫東西,才能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從而引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教師所擁有的不能僅僅是“一桶水”,而應是“一江水”。歷史教師只有通過不同的途徑,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事物,培養新的能力,不斷地往自己的“那桶水”里注入新的活力,力爭使自己的那桶水成為“一江水”,才能讓學生得到他們所渴求的那“一滴水”。
三、傳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學
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灌輸和說教,而是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勤動腦、勤動口、勤動手,真正學會學習。在這點上,我是從高中一年級第一堂歷史課開始著手訓練的。
首先,教給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第一步,按照目標教學要求,將知識點編成若干問題,按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等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板書在黑板上,學生通過閱讀后找出答案。第二步,由學生自己列出比較詳細的讀書提綱,然后相互討論,取長補短,最后與老師列出的提綱對比,訓練學生提綱挈領的能力。第三步,啟發學生提出新問題并找出答案。學生通過“老師設疑、學生回答——學生自學——學生自己再設新疑并回答”這三個步驟,初步掌握了閱讀課本的方法。其次,在培養學生自學課本能力的同時,還要注意發展其發散性思維和求異性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重點則是如何誘導學生提出新問題。如:“同一個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用火燒袁紹糧草并取得勝利,而在赤壁之戰中,為什么卻被孫劉聯軍燒掉戰船而遭慘敗?”“根據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為什么沒有像其他西方國家從封建社會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回答這類問題時,我極力主張學生暢所欲言,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不同的觀點允許求同存異,同時在分析、綜合、比較和對比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四、積極尋求歷史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
對歷史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是學生建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關鍵,也是高考命題能力測試的重點,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比和綜合。首先,在橫向聯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其次,在縱向聯系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并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
五、深入探究歷史事件的本質和規律
首先是歷史原因的探索,從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從主觀原因到客觀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屬性和本質,理解其本質含義。在此基礎上,綜合各方面因素,總結出歷史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如辛亥革命失敗,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權,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它決定了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從革命的特點可以分析革命屬于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六、走出教室,開辟第二課堂
由于社會的日益信息化,學生從課外、校外得到信息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走出教室,開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就越發迫切了。歷史課的第二課堂形式是多種多樣且生動活潑的,如建立歷史興趣小組、組織集體參觀、開展課外閱讀、舉辦歷史故事會、觀看歷史影視劇等。在這些形式中,我主張學生平時多閱讀有關歷史方面的課外書籍,如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一代偉人《毛澤東》等。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它起到了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巨大作用。
七、檢查督導,獨立作業
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學生消化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平時,我會盡可能將課本上的作業題改編成選擇、填空、填圖識圖、問答等幾種標準化命題的題型,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在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對于歷史問答題,我要求學生認真審題,理解題意,明確范圍,讓史實說話,有概念判斷和邏輯的演繹。對選擇填空和填圖識圖題,則要求判斷準確、簡明扼要。除此之外,我還會適當補充一些綜合性較強的思考題和練習題,分別穿插在課前預習、課堂提問、課后復習三個階段中進行,如讓學生自制并填寫各類表格,寫課文讀后感、歷史人物短評等等,力求做到精講多練,讓學生適應多種題型,開闊視野。
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學生在學習時,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很重要。例如,應該在當天復習教師們所講的新課,完成當天的作業,預習第二天要學習的新顆。要養成諸如“課前預習,聽課要專心,課后要復習,作業要獨立”、“先預習后聽課,先復習后作業”的良好習慣。要做到這些要求,學生們就需要有很好的自我管理的能力,要肯于嚴格地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監督。
【淺議高中生歷史學科自學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