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生物教學生本課堂
摘要:信息技術是指對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整理和分析,它包括多媒體、網絡、通訊及相關的硬件設備。生本課堂的教學模式包括前置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交流學習和熟悉學習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本文結合筆者個人經驗,就生物教學中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生本課堂談幾點體會。關鍵詞:信息技術;生物教學;生本課堂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理、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科學。它是以實驗為基礎,以生命為核心,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科學結論的課程,學習這一門課,能讓學生了解生命、珍惜生命,熱愛大自然和保護環境。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創辦,是以學生為本,促使學生樂學、好學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組織上,鼓勵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采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學習。初中生物學從2002年起采用新課程標準教材,教材中增加了許多實驗的內容,其中學生“活動”有116處,“建議活動”有40處,教師“演示”部分有21處,趣味性強,但難度也加大了,要實現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筆者結合個人經驗,在生物教學中就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生本課堂談幾點體會。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實現生物課堂最優化
最優化課堂就是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達到最好的效果,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最優化。生本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但是初中生物學中有些知識比較抽象,有些實驗也無法在實驗室完成,給學生自學帶來困難。這時,只要教師設計好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也能使生物課堂得到優化。
1.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為形象
生物學科的特點是細微、動態、抽象,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真實、生動、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種結構以及生理活動,顯示生物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如七年級生物上冊《細胞結構》一節,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可是細胞形體微小,直徑約為10μm,重約0.001μg,需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傳統的做法是用洋蔥、番茄、口腔上皮細胞等做成臨時裝片,放到普通顯微鏡中調試好,讓學生排著隊上來看,如果一個學生需要一分鐘,全班按50人計,那么一節課也完成不了任務。學生觀察的時間短,可能還沒有真正看清細胞的結構,所以學生畫的細胞結構圖都是照著書本描的,而不是自己的真實所見。這樣的教學效率很低,學生也可能不感興趣。如果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各種臨時裝片,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派一個代表把裝片放到數碼顯微鏡,可以把觀察到的圖像拍攝下來,再用數據線連接到多媒體,學生就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有的裝片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清晰可見,有的厚薄不均,結構模糊不清,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制作裝片的技巧,還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細胞的存在,從而提升了教學效果。
2.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再現生命痕跡
時間不停留,生命的歷程不可逆轉,逝去的生命不可能在實驗室重現。如“生物的進化”,我們不能回到古生代去看三葉蟲,中生代去看恐龍,新生代去看靈長類動物如何進化成人類,也不具備條件去博物館看化石,但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三葉蟲、恐龍、靈長類的動畫或者化石,了解三葉蟲的形態,稱霸一時的恐龍迅速滅絕的原因,人類和靈長類到底有多少相似之處,讓學生可以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漫長的、殘酷的,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利用多媒體輔助實驗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初中生物新課標本著親近自然,貼近生活,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原則,增加了許多實驗的內容,全書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共有177處,如此多的實驗,不可能都在課堂上完成。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耗時長,難度大的實驗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如“光合作用”一節,有4個實驗,即使提前準備,也要2~3天的時間,如果把材料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嘗試,至少需要4節課,即兩個星期,嚴重影響教學進度。我們可以把這4個實驗落實到各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在課外完成,然后拍下重要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并把他們做實驗的心得體會與同學們分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創建“生物論壇”博客,讓課堂延伸到課外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教師是“導游”,學生是“游客”,教師需向學生提供一個平臺,可讓學生各抒已見,自由討論。如七年級生物上冊《蒸騰作用》一節,可提前兩天布置“植物蒸騰失水”的實驗,讓學生在課后完成,教師在“生物論壇”博客上留下討論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驗體會在此展開討論;教師還可以把作業放在博客上,既可以減少抄襲,又可以實現無紙化作業。教師還可在博客上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或者參與學生的討論。這樣,學生在家也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且趣味性強,還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培養多向思維。
三、利用照相機,把自然界的生命現象搬回課堂
生物學研究的是生命現象,需要對各種生命進行觀察,然而大多數學校的生物園規模很小,生物品種少,尤其是動物。為了讓學生親近自然,又不影響正常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用照相機或手機(有照相功能的),把在自然界或生活中觀察到的生命現象拍下來或錄下來。如八年級生物上冊《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一節,可利用農村學校的豐富資源,讓學生尋找機會觀察貓捉老鼠的過程,了解貓的取食行為和老鼠的防御行為;觀察狗撒尿和對幼仔進行哺育,了解狗的的領域行為和繁殖行為;觀察蜜蜂采蜜,螞蟻搬運食物,了解它們如何傳遞信息,如何分工合作;觀察屋檐下的燕子筑巢、捕食和遷徙等,了解燕子的生活習性和遷徙行為。學生把這些相片或錄像放到“生物論壇”博客上,達到資源共享。也可帶回學校,放在課室的電腦上,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供大家欣賞,幫助同學們理解動物的各種行為及意義,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素養。
四、利用網絡進行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程改革后,新課標生物課本增加了許多“社會調查”的活動,志在培養學生與人交往、與人溝通的能力。但是,深入群眾到花木場、工廠、環保部門等實施社會調查,不僅耗時長,效率低,而且所得數據和信息凌亂,整理難度大。而利用網絡進行社會調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如根據七年級生物下冊13章和14章的內容,針對人的健康狀況和當地的環境情況設計成調查表,放在網絡上,讓全社會的人都參與這一項活動,然后收集調查表,分析信息。調查結果表明:環境污染嚴重的地方,人民得肺病、肝病的機率較高,城市的人均壽命比農村低。把這個結論公布于網上,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引導大家熱愛環境,保護環境,關心自身的健康,也能讓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和寶貴,增強社會責任感。
生本教育作為現代教育思想,關注和弘揚的理念是:人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教育應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人具有學習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順應人的天性。所以,我們應該在認真分析生物學知識內容的基礎上,著力于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的整合,使生本教育的理念落實到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相鈺,劉恩山.生物學[M].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關桂玲.略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
【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生物教學生本課堂】相關文章:
借助多媒體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11-30
淺談英語高效課堂的實現策略11-21
小學英語課堂如何實現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03-27
優化歷史教學過程 實現“高效課堂”11-18
巧疑善問,實現課堂最優化11-20
以人為本,創和諧課堂01-07
如何實現英語課堂的有效性12-04
淺談信息技術如何實現創新型教育03-0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