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究
摘要 據有關調查,發現有20%左右的大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已影響大學生健康 成才。解決這一問題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通過高校體育教育和鍛煉可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為真正 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 心理健康 人際交往 高校體育
Abstract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out that about 20% of collegestudents suffer from psychol ogical disturbance or disorder in different degrees,which hampers their normal development into useful personnel.It is imperative that this phenomenon be eliminated.In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 d the idea that physical culture and training cando much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 e studen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physical cultur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正向21世紀邁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身心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聯合國世界性組 織(WHO)認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保郏 1)]那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如何?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詢報》報導,在全國范圍內抽查1 2.6萬名大學生的結果表明,20.13%的學生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989年 8月15日《人民日報》以《大中學生的心理障礙應該引起社會重視》為題,報導了杭州市對2961名大中 學生進行心理測查,發現有16.79%的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并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 衛生問題亦有較大幅度上升,大學生高達25.39%。蘭州地區對4868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有8.4 8%的大學生患神經衰弱癥!吨袊嗄陥蟆罚保梗福改暝拢保橙請蟮,據天津高校體育衛生驗收資料統計 ,在全市5萬名大學生中,6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此驚人的數字提醒人們,大學生的心理 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攔路虎”,克服和解決這一問題已 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我們認為,這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的事情。如何根據高校體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 健康狀況,通過高校體育手段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一方面的探討尚少。本文通過對汕大一年級大學生的 心理衛生狀況和學校體育的調查,探索一條利用體育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起一個拋磚引玉的 作用。 二,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1,調查的對象。本校93級本、?茖W生1081人。發出問卷1081份,收回有效答卷996份, 有效率為92.1%。其中男生696人,年齡17-22歲之間,女生300人,年齡16-21歲之間。
2,調查方法。采用《心理衛生自評量表》(SCL-90)[(2)]和《學校體育調查表》進行調查。以上 兩表于上體育理論課時集中發放,當場完成上交,答卷不記姓名。調查前向學生講明調查的意義,以解除顧慮 。答卷必須兩份完整方有效。
3,統計分析方法。(1)整體分析:統計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數和百分率,并進行檢驗。(2) 各群體分析:統計各個群體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數和百分率,并進行檢驗。(3)學校體育調查統計各 選中題人數的比例和百分率,并進行檢驗。
以上統計分析均在IBM-XT微型計算機上完成。
三,討論
1,存在心理問題的百分率。以各因子達到輕度或超過中度以上的人數作為判斷有無心理問題的依據。汕 大93級學生有心理問題的百分率以及各因子的位次是強迫、人際敏感。(詳見表3)
表3 SCL-90各因子達到輕度或超過中度以上人數的百分率及位次
(附圖 {圖})
2,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輕度以上心理障礙發生率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礙為9.54%。其中女 生較男生高。
表1 心理障礙發生狀況表
(附圖 {圖})
3,不同專業學生與不同性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文科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礙主要類型為強迫、人際 敏感和偏執三方面。女生則為人際敏感、強迫和偏執。這說明高校心理衛生保健的重點不僅僅是男生,更重要 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問題。
以上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 原因有:
1,新環境和學習上的不適應,產生自負和自卑的心理。遠離家鄉來到舉目無親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們對 新環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興奮又壓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關懷備至和老師在學習上的督促檢查而漸 漸感到束手無策、孤獨落寞。雖然每一個學生在入學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但這種在時間上和 空間上的突然轉換,使許多學生仍然無法適應。特別是那些好勝心強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學生,往往遇到一點 挫折,就悶悶不樂,精神抑郁。由奮發向上轉變為甘居下游,陷入苦悶的泥坑而不能自撥。在高校體育方面的 表現也不盡相同,有些學生在中學曾取得田徑項目如跑、跳、投等項目的冠軍、亞軍,或中學球隊的主力隊員 ?蛇M入大學后,由于有了體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績便無人問津,心中頗不好受。又有一些來自邊遠山區的學 生,體育基礎較差,尤其是女生,她們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沒有完整系統地上過體育 課,各種體育知識了解甚少,身體素質和個人進行體育運動鍛煉的能力較差,造成對許多運動項目既無感性知 識,又無理性知識,在課內和課外活動中常常顯得手足無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卻因為自己的加入而使 球屢次失誤,使大家難以盡興。獨自跑步嗎,又覺得沒有什么意義。故而每當第六節課下課后,大家奔向操場 進行運動時,總有少數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時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頭。還有一些學生在中小學時 曾耳聞目睹因跨欄摔倒受傷、因跳遠而跌倒損傷、因跳山羊而弄傷手、腿等,故而對一些體育項目產生強烈的 懼怕的心理,這種恐懼心理會使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以致他們不敢參加這些項目的練習和鍛煉。在一個 學習集體中某一學生的練習失誤,產生了恐懼心理,會使別的同學產生心理緊張,造成連續的練習失誤。如學 習雙杠上的前滾翻或者肩肘倒立時,某一同學沒能完成動作,出現了技術動作的失誤,后面的同學在進行練習 時,就可能連鎖反應產生挨摔的恐懼情緒,懼怕進行練習。還有極個別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完不成老師規 定的練習內容,曾受到體罰,教師讓學生在眾目睽睽下受罰,使學生心理留下強烈持久的陰影,使其自尊心和 自信心都受到嚴重傷害,更損其心理健康,造成這些學生對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產生一種逆反心理與厭惡心 理,甚至會影響學生終生對體育活動的態度。以上這幾個方面應引起體育教師的深思。 還有個別地方為片面追求升學率,砍掉體育課,沖掉課外體育活動,大量增加文化課的學習時間乃至加班 加點,組織寒署假補習班等,使不少的學生陷入繁重的學習任務之中,造成學生體質下降。到大學后,他們仍 一頭扎在書堆里,不肯走出教室和圖書館奔向操場,成了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不可否認,大部分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還是明確的,男生認識比女生好,并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和指導 體育鍛煉。這說明他們已意識到參加體育活動能增強體質,促進智力的發展,弄清了8-1>8的健康儲蓄哲 理[(3)]。調查表明,有60%的人喜歡打球,這不僅與汕大的體育場館設施齊備有關,更與球類項目所 具有的趣味性、娛樂性、集體性和競爭性的特點有關。進行這些項目的鍛煉不僅需要嫻熟的球藝,更需要默契 的配合;既培養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也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同時,這些項目本身對克服閉鎖心理和孤獨的 心態也大有裨益。
1,適度的體育鍛煉。人在受到某種挫折時,在大腦里形成一個強刺激,從而引起一個興奮灶使人陷進痛 苦和懊喪之中。如果這時去從事體育運動(最好是兩個人以上的運動項目),就可以轉移大腦皮層中的興奮中 心,運動中樞的興奮就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這時候往往只注意身體的運動,而把煩惱拋到腦后,起到轉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腦活動的調節。
2,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促進心理健康。經常進行蘭、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的鍛 煉,在對抗比賽的過程中會讓人慢慢地改變孤僻的習性,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團結互助。而參加游泳、溜 冰、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 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 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而下棋、打太極拳 、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4)]。
3,充分利用體育課的主導作用,促進心理健康。有人作過調查,在體育教學中,師生、同學之間相互交 往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時間越長、密度越大,越容易產生共同的體驗和感受。調查表 3第十題表明,有90%左右的學生對目前學校體育課持滿意的態度。體育課與其它學科相比,其實踐性十分 明顯。由于體育運動以群體的形式進行身體練習,學生之間相互接觸合作,有利于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 體之間的復雜關系,在群體教學和練習過程中,學生為了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和技能,完成規定的身體練習, 不僅需要作體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師和同學的友愛與關心、支持與協助、尊重和信賴、理解與團結。通過身 心的不斷努力,掌握了動作技術,克服了困難,磨煉了意志,鍛煉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從而獲得心理和身 體上的雙豐收。
體育教學中,當教材難度較大和學習器械的練習時,學生往往會產生懼怕心理。教師可用暗示調節法消除 和緩解學生過度緊張焦慮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語教學法,還可以采用諸如點頭示意的恰當表情動作,運 用“膽大者帶膽小者練習”等暗示教學法。
4,積極參加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哪怕作為一名觀眾也好。調查表明,當學校(或系班)組織體育比賽時 ,積極參加占70%左右。說明大多教學生有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 ,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系科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 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 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山柚w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 進人際交流。 體育比賽的特點就是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觀看比賽時,每當運動員不畏敵手,頑強拼搏終于進球(或獲 勝)的片刻,許多同學都會吶喊、鼓掌、感動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競爭。比賽過程的跌宕, 使他們壓抑著的評判欲和表現欲得以釋放。觀看運動員精湛的技藝、頑強的精神,使學生積存的失落,悲觀煩 悶的內心重新得到前進的光明。觀看比賽,可從勝利中體會到成功的價值,同時也從失敗中得到了人生的經驗 ,樹立必勝的信心,讓人獲得了實現自我的真諦。通過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 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得到轉移,可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 (5)]。調查中表明有90%的學生觀看體育比賽時會激動吶喊助威就證明了這一點。
應該看到,還有10%左右的學生對高校體育持否定態度。這一小部分學生限于一天的三點一線,即穿梭 于寢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課、讀書還是離不開書,對校系班組織的文體活動漠不關心,認為與己無關 。還有極少數的學生僅僅因為體育課是必修課,才硬著頭皮應付,認為是額外負擔。這些人不管是在運動場上 ,或比賽的場地上都很難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確實存在心理障礙,在體育方面,也可能慢慢變成為 “差生”。有關此方面的問題,還有待于廣大的心理工作者和體育教師共同去研究解決。
五,建議
1,針對高校體育的特點,要求在對學校普通教師和醫務工作人員等進行心理衛生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有 必要對體育教師進行心理衛生知識的教育,讓每位體育教師認識到身心健康是緊密聯系的,只教會學生鍛煉身 體的方法還不夠,應結合體育的特點,給學生心理衛生教育,使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發展的合格大學生。
2,針對心理障礙的變化過程和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應不失時機地在新生入學教育周進行心理衛 生教育,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他們將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可能產生的心理困擾,使他們有接受現實和幻想沖擊的 心理準備,認識到產生這些障礙的必然性。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學用腦” 、“應激與健康”、“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等講座,讓學生掌握抵消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學知識和鍛煉方法。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充分發揮體育在健身、健心、娛樂和文化傳遞等方面的作用,組織許 多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如校系及班的球類比賽、撥河比賽,登山和越野跑等集體活動,充實大學 生的業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針對大多數女生在異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現的欲望,又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們掌握動作泛化階段練 習中,應盡量避開異性學生,特別是她們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礙。但在掌握動作的鞏固階段,可 以利用新異的刺激來激發他們在異性面前自我表現的心理動機,加速正確動作自動化的進程,以此提高她們練 習的積極性。
5,針對體育競賽與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高校體育活動組織應把體育競賽視為一種業余體育文化,有意識 地去安排它,并及時配以賽前班級動員、組織觀看、賽后總結講座等。
6,健全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機構。各高校應成立“學生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學生的身心健康 狀況,專業人員應是精神醫學專家與教育工作者的結合,制訂出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找出影響心理健 康的內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心理衛生知識宣傳和普及。如利用墻報、黑板報及 報刊、廣播電視等宣傳工具,提高學生心理保健意識和知識。
7,編寫一套系統的《體育與心理健康》教學指導書和教學參考書,以適應體育師資的培養和教師備課需 要,并將心理測量和心理調查與體育教學改革和科研相結合。在體育教學設計、實施和平價時,都應考慮到如 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使之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人材。
向支持、幫助本文調查工作的林勇強、黃光漢、曾子章諸先生誠致謝意。
男、女生比較P<0.05 表2 對體育鍛煉認識況表 理工科、文科生比較P<0.05
(1) 宋維真《應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衛生》,《人民教育》1991年第1期。
(2) SCL-90《上海精神醫學》第2輯,1984年出版第68-70頁。
(3) 邵清秀《非專業女大學生在體育課中心理障礙的產生及克服》,《教育科學》1990年第1期。
(4) 裴云奇《克服心理缺陷的體育鍛煉方法》,《青年心理咨詢》1992年第4期。
(5) 陳明《大學生的體育競賽心理》,《大眾心理學》1992年第5期。
【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究】相關文章:
淺談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關系03-06
我國高校體育社會化與體育課程改革探究11-22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觀的思辨與探究論文03-15
探析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利用與社會體育指導教學的關系03-06
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干預與心理健康研究12-12
高校太極拳公共體育課教學方法探究02-27
產品營銷公共關系策略探究03-26
高;A化學實驗考核模式探究02-21
高校方言文化保護探究論文03-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