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背景下建筑業的發展趨勢論文
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大趨勢。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耗給我國環境和資源帶來巨大壓力,使我國發展低碳成為共識。12月7日至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會議進一步促使世界向低碳經濟邁進。在最后的領導人會議上,溫總理總理以“言必行,行必果”的決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國將堅定不移地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溫總理在此前8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指出:“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緊密結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決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排放總量中幾乎占到了50%,這一比例遠遠高于運輸和工業領域。由此,發展低碳建筑成為熱門話題。
一、合肥發展低碳建筑是大勢所趨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淮河之間。在新的時期,合肥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國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的實施,對合肥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下,合肥在以“大環境、大建設、大發展”為主題的141城市空間布局中,更應該重視低碳的問題,因為低碳被人們看作未來城市的經濟之窗。合肥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建筑的“節能”和“低碳”注定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據《低碳地產研究報告》統計,我國現有建筑430億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億平方米—20億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增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約430億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據悉,到2020年,我國用于建筑節能項目的投資至少達到1。5萬億元,而在世界范圍內,低碳建筑產業以60%的速度增長。據美國咨詢機構麥格勞·希爾建筑信息公司在報告中的預測,2013年低碳建筑的產業規模將達到目前的3倍,即906億美元—1400億美元。
截至底,我國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40。8億平方米,占城鎮建筑面積的21。7%,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設節能建筑,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舉措之一。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建筑群更是體現了低碳建筑的發展大趨勢。
世博會展示的低碳建筑對合肥的城市發展具有推廣意義。據統計,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有500多萬人,規劃2020年全市總人口為710萬人,城鎮化水平為74%。低碳發展的緊迫感已顯而易見。
二、發展低碳建筑的積極意義
由低碳經濟,引出低碳城市的發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廣,這些都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當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經濟時代搶占全球經濟制高點、金融危機后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的一條優選路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合肥這樣一個蓬勃發展的城市來說,發展低碳建筑顯得尤為重要。
。ㄒ唬┑吞冀ㄖ泻瞎澞軠p排的主題
目前,建筑相關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調能耗等)已經超過工業成為社會第一能耗大戶,占總能耗的46。7%,而在住宅使用過程中的能耗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相同技術條件下為發達國家的2—3倍。在發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節能”注定成為繞不開的話題,每個行業都有責任與義務解決所面臨的嚴峻問題。發展建筑節能減排將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減碳潛力巨大,更切合全球“節能減排”的發展主題。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與產業發展的需要
在我國,綠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綠色化進程蹣跚起步。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的嚴峻挑戰與后果。從建筑節能,到綠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對建筑“可持續”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拓展。在全社會對低碳的呼吁與共同參與中,下一個十年,低碳建筑將成為綠色建筑發展的新視角。
發展低碳建筑不僅符合當前金融危機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措施,緩解我國對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國際上的可持續理念與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從而推進我國建筑業的國際化提高國際競爭力。低碳建筑的發展,將推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綠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產業等,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優化升級。
。ㄈ┑吞冀ㄖ兄诤戏蕮屨紘鴥冉洕聘唿c
隨著碳強度控制時代的開啟,“碳標準”的誕生,意味著未來社會的所有經濟行為都會以低能耗、低排放為衡量標準,而低碳建筑的節能減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會的標準,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正處于城鎮化進程之中,具有更加廣闊的低碳建筑市場。低碳建筑技術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在需求和相對較小的國際差距,將成為支撐我國新能源革命,搶占全球經濟制高點的有力保障。合肥作為飛速發展的中部城市,要想趕上甚至超過沿海城市的發展速度,搶占國內經濟制高點,發展低碳建筑應被提到戰略的高度。
。ㄋ模┑吞冀ㄖ僭鞂⒋龠M合肥內需發展
“十一五”期間,國家確定安徽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合肥這幾年大建設,在加緊濱湖新城建設的同時,一刻也沒有
放松解決老城區百姓的生活問題。投了600多億,92%投在老城區的道路、環境、綠化、污水處理。在農村也有部分房屋改造需求,如果能將這兩部分房屋轉變為低碳建筑,就可能創造巨大的低碳建筑需求。這些建筑及相關配套設施的使用,除了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外,也為拉動合肥消費市場、擴大內需尋找到關鍵突破口。
三、發展低碳建筑面臨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
。ㄒ唬┌l展低碳建筑所面臨的問題
低碳建筑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但在合肥甚至在我國要將低碳建筑與低碳經濟聯系起來,還有一些困難問題需要解決。
1、缺乏有效的鼓勵政策和監管機制
目前,由于我國缺乏有效的成體系的鼓勵政策和監管機制,導致了市場各方參與積極性不高,制約著低碳建筑的發展。
對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沒有激勵機制,在技術和資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發能力較為不足,低碳材料造價比較昂貴,致使低碳建筑很難得到較快推廣。
對于開發商而言,由于成本造價相對較高,利潤空間有限,加之房價處于高位,市場認知度低,尤其在當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況下,賣方市場導致開發商更多地關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的動力嚴重不足。
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會轉化為用戶的負擔。當相關稅收優惠不足以抵消購房成本的增加額時,低碳建筑就只能成為高檔住宅的嘗試,而難以廣泛贏得市場。
2、缺乏完善的產業相關技術標準
由于我國綠色建筑起步晚,實踐經驗少,基礎數據不足,現有的評估體系側重建筑環境質量的評價,強調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等內容,忽視了建筑本身的經濟性和使用的舒適性,不利于實現包括開發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內的綠色效應最大化,也影響低碳建筑的推廣和拓展。
3、低碳改造中資金來源不足
目前,我國對民用建筑節能在補貼、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激勵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節能工作推進起來難度較大。同時,我國還未成功搭建起與低碳建筑項目相關的融資平臺,包括從政府層面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政府對部分低碳建筑項目融資提供信用擔保等。這使得現有存量建筑低碳節能改造資金的來源不穩定,主要依賴地方財政,資金壓力比較大。
(二)發展低碳建筑的相關舉措
發展低碳建筑需要的是廣泛的參與和關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理念更新是根本,技術創新是關鍵,制度監督是重要手段。面對低碳建筑推廣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出臺指導意見,規范低碳建筑評估體系
在評估體系的標準制定上,堅持強制與指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國家層面上,規定低碳建筑應達到的總要求,提高相關節能技術標準,降低最高能耗標準;在執行層面上,結合我們合肥的氣候、資源、經濟以及社會文化特點,由管理部門因地制宜地制定評價標準。
2、啟動低碳公共建筑,強化社會低碳意識
在推廣初期,以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設強制執行低碳建筑標準為示范,強化社會低碳節能意識。
省的政府可積極與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合作,如與萬科、綠地這樣的地產大亨合作,將政府在政策推動、引導市場上的優勢和房地產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相結合,試點推出一系列受市場認可的低碳建筑產品,并逐步帶動其他房企加入。
3、制定優惠政策,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
政府應出臺對低碳建筑各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充分調動開發商、建材制造商、消費者等各方的積極性,形成鼓勵發展低碳節能建筑的財稅政策體系。只有當開發商、建材制造商在生產和銷售低碳建筑方面獲得實際收益,低碳建筑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只有當更多的用戶去購買并使用節能建筑時,低碳建筑市場才能得到根本的形成。
此外,通過財政撥款、稅收優惠等方式,加強低碳材料與技術研發的投入,加快新技術與新材料的開發、應用以及推廣。同時,鼓勵發展綠色低碳建筑信托投資基金,通過多種融資方式為低碳建筑開發提供發展基金。
四、綜述
低碳經濟發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股洪流背后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資金供給和金融流動機制,誰能把握建筑低碳經濟先機,誰就將成為未來建筑業的主導者,低碳經濟潮流中最大的贏家。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國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經濟要發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在這當中我們不能照抄西方的道路,高耗能的道路,我們應該用比西方低得多的能源讓我們的人民過上健康的小康生活,成為建筑節能技術和建筑節能產業的強國。就合肥而言,發展低碳建筑不僅能為國家的低碳經濟之路做出積極貢獻,而且能成為安徽省搶占國內經濟制高點的一個砝碼。
【低碳經濟背景下建筑業的發展趨勢論文】相關文章:
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園林綠化建設論文02-19
低碳經濟背景下海南風電產業發展探討論文02-27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精選8篇)06-25
分析經濟轉型與低碳經濟間的關系論文02-19
低碳經濟下燃煤發電企業節能降耗論文02-21
低碳視域下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論文01-03
低碳經濟背景下房地產經濟管理的創新12-11
低碳經濟下林業思政工作的必要性論文03-08
低碳經濟下企業成本管理優化06-0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