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視域下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低碳視域下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低碳經濟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機會,引領了新的方向,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問題,因此,低碳經濟的協同發展,低碳是基礎,要把低碳技術和理念融入到生產生活中;協同是手段,是融合發展的關鍵;發展是目標,促進區域經濟引擎推進。
關鍵詞:低碳;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隨著近些年來傳統的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工業廢棄、汽車尾氣等超量排放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危害了人類的健康,也影響了地球氣候的變化。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了政府倡導、民間呼吁的亟待探索實施的重要之路。低碳經濟的協同發展能夠調整產業結構,緩解區域環境惡化的壓力。通過研究低碳視域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也能夠緩解區域經濟大城市的“虹吸效應”,發揮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形成產業承接互補的良好經濟鏈條。
一、低碳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影響
1、低碳經濟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機會
“低碳經濟”是一個新概念,在這個新概念的引領下,一個新的產業正在不斷的崛起,沖擊著傳統的產業結構,低碳經濟技術體系地位的確立,傳統的產業結構就必然需要進行新的構建,為低碳經濟發展留出必需的發展空間。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的是一系列的變化,無論是市場占有率還是經濟衡量標準都需要進行重新的評定,而且不同地區的發展優勢與劣勢都不再受原有標準的衡量,需要建立新的標準。
一定程度上來看,低碳經濟技術體系的完善打破了各區域原有的平衡狀態,使得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可以說,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一切參與市場經濟競爭的要素都站在了新的起跑點,原來構建的發展基礎已經不能適應這種新產業的發展,各區域又回到最開始的競爭狀態。另外,因為低碳經濟理念的全球化,世界范圍的經濟貿易將會出現新的貿易規則,產業技術也會進行革新,這一切都需要中國的參與,也將帶來必然的機遇與挑戰,各區域只有抓住機會、迎接挑戰,才能有機會成為產業內的領軍人物,創建新的經濟格局。
2、低碳經濟對區域協同發展引領了新的方向
低碳經濟的出現,為市場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明顯的震動,經濟發展開始有了明顯的起色,為各地域的經濟發展引領了新的方向,經濟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實現了多年來呼吁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穩步前進。低碳經濟帶來的最重大改變就是對于環境的重視。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發展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無節制的資源開采,先發展后治理,都使得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經濟發展也在失去基礎資源的支撐而開始倒退。
而低碳經濟理念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邊發展邊治理成為新的經濟發展理念,低碳經濟的發展使得資源的利用重新進行分配,并且以低污染為前提進行合理的優化使用,有效地滿足了人們對于優質的生活環境的精神追求和充裕的物質需求,盡管短期內這種效果還未能達到人民的滿意程度,但是,長期堅持下來,便能夠為可持續發展創建條件,區域內部的多方聯動合作能夠更好更快地促進經濟協同發展。
二、低碳視域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1、存在地方分歧,缺乏區域合作
地方分歧主要表現在地域各自為政,沒有開展有效的交流與合作。有些區域的農產品產量較多,是大城市農產品的主要供給省份,但是大城市先進的技術并沒有對農業省份的發展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大城市傳統產業逐漸向周邊省份轉移,但是轉移過去的高耗能產業涉及到的稅收等問題仍然由大城市掌握控制權,產業轉移并沒有給農業省份帶來發展動力。大城市的基礎設施、教育文化軟實力的強勢造成了周邊區域的人才流失、經濟發展要素匱乏。
制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通過制定區域經濟的合作框架加強經濟合作,加快建設區域經濟圈。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區域的合作程度。必須摒棄以往各自為政的狀況,從多核、多元向整體化發展。從有些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看,仍然缺乏生態環境治理協商機構,沒有制度機制的頂層設計,這就導致區域的低碳經濟合作缺乏協同效應,工作推進舉步維艱。
2、高耗能,低水平
當前,無論是大氣污染還是土壤污染,抑或是水資源短缺等相關問題均進一步加劇。比如,在2018年區域內一個省份全年生鐵產量總值為16932.6萬噸,鋼材產量為23995.20噸,水泥產量為10677.37萬噸,汽車生產數量為957.8萬輛。在以上指標中,只有汽車生產數量進一步提高,其他指標均出現了降低的態勢,不過需要看到的是,雖然相較之前以上指標有所下降,但是其基數非常龐大,這對我國來講依舊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按照英國BP公司2019年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數據,2018煤炭消費量同比增長1.4%,是10年平均增長率的兩倍;煤炭消費增長以印度(3600萬噸油當量)和中國(1600萬噸油當量)為主;可再生能源在發電中的份額從8.4%增至9.3%,煤電在發電量中所占的份額仍然最大,為38%?梢钥闯,近年來我國煤炭消費量在全球的占比己經有所下降,但消費占比仍然較高,單位GDP能源消耗比較高,因此我國仍然需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并積極探尋可替代煤炭的新型綠色能源,唯如此才能夠真正實現現代化、持續化發展。
3、節能減排監管工作不到位
在工業領域中,節能環保的標準及要求相對較低,違規排放、違法經營、臟亂差小作坊分散較廣,環保部門執法手段單一,由于行政成本的限制,無法監控到所有的區域,高能耗、高污染、煙塵粉塵大量無節制的排放等,有的超排工廠為了追求利益,只要監管人員不在,立刻拉閘關閉環保監測系統,偷排現象在有些地區屢見不鮮。節能減排監管協同性差,一些區域節能減排監管工作各自為政,疏解的企業缺乏跟蹤機制,是疏解還是淘汰沒有建立相應的目錄。同時有些區域的企業準入缺乏負面清單,沒有準入標準的信息公開化。
三、低碳視域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1、科學構建區域低碳經濟技術與產業規劃
當前應積極構建高層對話機制,盡可能地降低省際貿易摩擦,在兼顧各地行政關系特征的基礎上創建高于各方權利的區域協調機制,唯如此才能夠真正實現區域低碳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同時,應當把產業布局協調好,要做好產業“舍與得,進與退”的算術題。要搭建好信息溝通的平臺,同時要實現資源合理流動、市場配置,最終發揮有效務實的區域協調功能。首先,做好區域的產業規劃編制,要能保證產業能夠有序分層,而不能脫鉤斷層。大城市的引領作用應該做“減法”,提升產業層次,提高準入門檻,精選產業類別。
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知識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和高精尖技術產業;區域內的其他地方應該淘汰高耗能的落后產能,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另外,產業調整是難點也是重點,應該淘汰重工業產業中的落后產能,優化重工業產業中的生產力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密集型企業的生產要素向技術水平高的大型企業流動。其次,搭建區域環境技術信息平臺,實現環境技術共享。比如,發揮大數據創新資源中心的作用,與區域內建立的大數據產業園形成軟硬件互補。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優勢,緊密結合大城市及周邊區域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現實需求,深化企業間環境技術合作、資源整合和市場拓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搭乘“互聯網+”的政策便利,通過創新服務模式,為供需雙方構建了信息交易平臺;通過聚集環境工程設計、環境評價,為企業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提供有效的支持。
2、建立促進低碳產業的財稅制度
首先,高征低補的稅收制度設計合理的碳稅制度,要準確的核算產品中的碳含量,依據從量定額稅率的形式征收。誰多排,誰多交,誰少排,可少交甚至不交。激發企業節能減排,提升生產技術水平的積極性。優化資源稅征管。對碳排放量大的能源資源進行高稅率,如煤炭,石油等,對相對清潔能源采用低水平稅率,增強能源利用的可替代性,這樣也可以減少低端污染企業收益。對新能源開發企業、低碳技術研究產業給予稅收上的優惠政策,激發社會智力資源向這些新型產業集聚。
其次,多途徑的財政政策,區域內地方政府應協同研究對低碳產業的財政支持政策。安排財政資金對新能源企業、低碳技術開發企業進行投放,用于項目開發和技術研究。提供貸款貼息,新能源企業和低碳產業的發展資金可以從商業銀行以低利率貸款,政府給予貼息。由區域政府成立低碳產業發展基金,對可行性項目進行投資,成本收益政府和企業按比例共享,解決企業研發、應用、推廣所缺資金,通過政府采購加大對低碳產品的推廣。比如,新能源公務車政府采購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對新能源汽車的信用度其有很好的推廣效應,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加大對規模化的能耗企業加以資金和技術扶持,幫助提高技術水平,升級產業層次。
3、建立區域內開放統一市場體系
要實現低碳發展,必須要區域內第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區域政府必須協同健全商品交易市場中的運作規則,創設和諧的競爭環境,要通過立法的途徑來執行準入規則,消除分割化的各種壁壘,構建本地、外地企業和諧共生的競爭格局。同時,要協調政企關系。通過立法的手段,來完善市場退出規則,形成良好的競爭淘汰制度。在此基礎上,要將低碳經濟納入地方官員考核的指標,從源頭上減小和預防地方保護。
首先,注重創新,掙脫傳統產業過多的約束。利用自主創新,掙脫傳統產業手中的約束,對產業完成優化改造,這是循環發展的必然需求。近些年,政府利用招商引資或是購買等手段,從國外購買了很多成品或是前沿技術,但并非一勞永逸。表而上看,中國的確已有領先的技術,卻始終未能告別用廉價勞動力來培育產業優勢的尷尬困境。缺乏技術創新,產業便沒有很好的競爭能力,其價值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提升高新技術自身的核心創造力,堅持自主研發和轉變傳統產業的格局,這是長效發展的唯一做法。其次,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暢通市場運作機制。政府職能轉變,指的是從之前的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在行業的章程體系下,利用政府引導、組織協商與戰略部署來對區域中的各類市場資源做出調整,推動市場、政策資源二者的有序共享,使市場行為得以規范,減少地方保護,推動要素資源在各個區域中的均衡流動,從而建立開放、完善的市場體系。
四、參考文獻
[1]程強,趙琴琴,辜穗.協同視域下跨區域低碳經濟的協同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6,(8):44~48.
[2]黃磊,吳傳清.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創新發展效率及其協同效應[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13.
[3]何壽奎.長江經濟帶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協同機制及政策體系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8):57~63.
[4]林鷺航,陳若芳,徐淑云.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協同演化:內在機理與實證測度[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9,(3):103~112.
[5]陳艷,袁春來.長江中游城市群綠色低碳協同發展分析[J].環境保護,2019,(10):57~61.
【低碳視域下的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路徑論文】相關文章:
基于低碳經濟的服務業發展路徑探析03-29
低碳經濟的發展論文(精選8篇)06-25
低碳經濟背景下建筑業的發展趨勢論文11-28
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園林綠化建設論文02-19
探討低碳經濟下我國工業園區發展思路的論文02-16
林業經濟發展視域下的高職教育論文03-01
生態批評視域下的文學與自然論文提綱02-23
美學視域下聲樂藝術的探討論文03-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