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管理學科教育變革研究
現代的管理科學是以產權管理和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展之后的產物。下面是yjbys小編為您搜集整理的管理學科教育變革研究論文,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21世紀是以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為基本特征的新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新的經濟形態不僅對管理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在回顧管理學科發展主線的基礎上,分析新經濟時代對管理類人才的要求與挑戰,進一步對管理學科的教育改革乃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 管理人才培養 教育改革
一、經濟形態演變與管理學科發展的理論分析:歷史的觀點
管理學科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內在的互生規律與聯系。管理學的發展,不僅與經濟水平的提高有關,而且與經濟形態的更替有關。從管理學發展的歷史主線看,每一次新舊經濟形態的更替,都能促進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并進而帶動管理學科向前發展。但與此同時,新經濟形態本身也往往對管理學提出特殊要求,成為引導管理學發展的另一動因。
迄今,人類社會已經歷了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兩個階段,目前正處于向新經濟過渡的時期(又稱為后工業社會時期)。在農業經濟社會,莊園經濟對管理學發展的影響雖說是初期的但卻具有重要意義。這時的管理主要是為莊園主服務的,是莊園主的“管家”。
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財產物質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種往來款項的收取等。由于經濟活動比較簡單,不涉及投資、融資等業務內容,因此對管理者的素質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會書寫和做事精細即可。這時的管理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并非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管理。當然,管理科學也不會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產生。
現代的管理科學是以產權管理和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展之后的產物。資本主義經濟大體上有兩個發展階段:產業革命之前以貿易經濟為主的時期和產業革命后以工業經濟為主的時期。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財產物質及其交換只是一種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過交換而實現增值和賺錢。因此,人們不僅關注財產本身,而且更加關注財產的歸屬關系,即財產交換所反映的產權關系或權益。
權益思想的出現和其概念(資本)上的普及化對管理學科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對財產本身的管理而轉向對企業產權結構、管理組織形式的管理。自此,產權結構的調整、組織結構優化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發展起來的經濟學,以及嗣后產生的制度經濟學則為這種管理提供了理論和思想基礎。
與產權管理相對應,側重于生產過程的管理技術也在迅速發展。在資本主義初期的貿易經濟階段,管理技術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體系。工業革命后,在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經濟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紡織、冶金、煤炭等工業由于大量采用先進的機器設備而使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業經濟的發展也給管理學科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如何合理地組織生產過程;如何科學地使用各種設備;如何對費用和成本進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對這些新問題,靠傳統的管理方法是無法完成管理工作的。
現實的需要促進了管理科學的發展。于是,工程師與管理者聯袂努力,共同創造了一系列旨在解決生產過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如目前廣為熟知的標準管理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并逐步發展起來的。猶如一位美國管理學家所說:“管理科學的出現是企業工業化發展需要的一個回聲”。
二、新經濟的影響:對管理人才的要求與挑戰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是在工業經濟時代產生、發展起來的。當知識經濟這種全新的經濟形式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壯大時,其對管理學及管理者素質所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這意味著新經濟對管理學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者應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的管理技術已非常豐富,已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被應用于管理領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術和工業科技向管理學方面的滲透。如ERP和電子商務就是這方面的典范。最近.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把管理者稱為知識勞動者、新信息的創造者,另一美國知識經濟學家把管理部門看作為二級信息部門或典型的準信息產業。這種對管理學的定位與理解,很有時代性、宏觀性和理論深度.也更加突出了管理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者必須具有深厚的經濟學基礎。
管理是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如果離開經濟理論的支持,管理就會走入歧途。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掌握經濟學尤其是新經濟的一些理論,并以此為基礎來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間題。如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成本結構與態性和工業經濟時代的成本結構與態性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對知識型企業或高科技企業來說,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制造成本幾乎為零。這種成本結構使得傳統的成本理論和控制點與知識經濟下的成本構成是不符合的,這要求我們需要尋找和確定新的成本控制點,并發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三)管理者需要具備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
新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企業的網絡化和業務的國際化。尤其是我國加人WTO之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會進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以便與世界各國的企業開展業務。最近,我國部分高校在涉外性專業中直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就是應對這種挑戰的具體舉措。
(四)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養。
企業管理有信息管理、資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但最根本的還是對人的管理而不是對物的管理。為了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者應該了解人情世故,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淀,以便使管理措施人性化,從而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最近西方國家興起的柔性管理.其實就是這種管理思想的體現。
三、管理學科教育的變革之途
(一)加強“雙語”教育
在語言教育方面,目前有兩個值得重新認識和反思的間題:
一是重視英語教育,強調四、六級的過關率,而對漢語教育重視不夠。
尤其是一些大學的管理類專業至今沒有開(大學語文)或(漢語寫作)課程,F在看來,這種教育指導思想是有偏頗的,因為這會影響學生表達自我思想和與人溝通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改革方面,管理類專業應該重視母語的繼續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
二是在英語教育上,重視大學英語而對專業英語重視不夠。
主要表現是,與大學英語相比,專業英語的課時少,而且多是選修課。其實,就實用性來講,專業英語更有用處,掌握專業英語非常必要。最近,國家教育部要求涉外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會計專業等)逐步實現全英語上課,直接采用國外原版教材,應該說是非常及時與有遠見的舉措。
(二)重點培養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
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是學生的基本素質,尤其對有些管理類專業如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是必須具備的。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對此間題尚無良策,F在很多學校側重于到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去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但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判斷,效果并不理想。
有調查資料顯示,50%以上的學生認為到企業后無法實際介入企業的經濟業務,專業上得不到鍛煉。這種情況對會計專業學生可能更嚴重。對于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我們推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企業了解少,無經驗,企業怕學生做錯而添麻煩:二是有些資料和情況企業也不希望讓包括學生在內的外界人士知道。針對這種情況如何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呢?我們認為應多管齊下,根據不同專業采用不同的方式,不能過于依靠企業。
如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主要以案例教學為主,這是西方國家的商學院已經證明了的用于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對會計專業則盡量安排去會計事務所,然后輔以模擬實踐練習;對市場營銷專業,因其實習可以為企業帶來某些利益,企業樂于接受,則最好安排到企業進行產品推銷等。在后兩種方式下,需要建立比較穩定的實習基地,以提高實習效果。
(三)突出專長,兼顧全能
全才與專才是一對矛盾。在學校教學課時既定情況下,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恰當地配置課時資源,是各校制定教學計劃時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強調全才、通才培養,課程按照寬口徑、淡化專業的精神設置,增加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課時,壓縮專業課的課時。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現在有必要對這種做法進行反思。因為有一個現象已經出現,而且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就是專業之間界限模糊,學生專業不精,沒有特長。該掌握的看家本領學而不精,其他相關知識似懂非懂。表面看來,好像學生的知識面廣,適應性強,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我們認為,在目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必須學有所長,學有所專,“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條在當前社會仍然適用;谶@種理念,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該加大各專業課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課中要體現這種思想。至于全才的培養,我們主張應通過修讀或副修第二專業來完成,當然在專業計劃的任選課程中,也可以設置一些相關課程,以照顧全面發展的需要。
(四)改革課程內容,增加課程中的新知識含量
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很快,國家的經濟政策、法規等變動較大。由于教材編寫和出版的周期比較長,因此勢必造成部分內容過時。另外,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也會延伸出一些交叉性、綜合性的新學科。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地調整,增加反映新知識、新政策等專題性質的課程。以保證教給學生最前沿的知識。
【管理學科教育變革研究】相關文章:
高校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研究06-04
企業文化變革的原因、阻力及變革策略08-19
高校音樂教育管理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08-20
《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模式研究》階段研究總結-學科論文06-07
高校社區視角下大學生教育管理研究05-30
研究學科說明,指導語文教學05-10
淺談服務于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學科競賽管理體系研究08-22
論教育現象學研究和教育敘事研究比較08-22
論述高校人文學科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導引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