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度與效論文
一、關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度”與“效”問題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度”,在此主要是指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教學策略的適合程度!敖虒W策略是教學步驟、方法、手段或技術的總稱!保1]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無疑是指高中歷史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達成效果。如果采用的教學策略得當,則有利于三維目標的實現;如果采用的教學策略不當,如過于單一、過于形式、脫離實際等,則難以達成三維目標,或偏離三維目標。高中歷史新課程實施以來,在新課標的影響下,廣大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教師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活動,在優化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和資源、完善教學方法、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發揮學業評價促進教學等方面作了深入而有益的嘗試,探索了一系列新穎的多元的教學策略,讓歷史課堂充滿了生機。然而,在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部分教師尤其是部分中老年教師,上課“滿堂灌”,一言堂,包攬整堂課,從頭到尾,喋喋不休,以至于歷史課堂萬般沉悶,毫無生氣,成為了“休息室”、“作業間”,專門提供給學生休息和寫作業。而另一種景象,則是課堂上學生活動一個接一個,小組討論、主題辯論、課本劇表演等層出不窮,熱鬧非凡;影視片段、音樂欣賞、多媒體課件精彩紛呈,目不暇接。但一堂課下來,學生實際上收獲甚少或一無所獲。課堂盡管有充分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但似乎是為動而動,不知所謂,實質上學生根本沒有得到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人對這種只重形式、不顧效果的課堂教學作了這樣的批評,“教學目標片面化、教學內容寬泛化、教學過程機械化、教學活動形式化、教學評價簡單化、教學反饋隨意化”[2]。這是一種典型的教學中耗時多、收效低、“出力不討好”的現象。以上兩種不叫好的課堂教學現象,說到底,其實就是教學策略采用不當的問題,即沒有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度”的問題。“穿新鞋,走老路”的課堂教學,實質上是教學策略過于單一的問題;而只重形式,不顧效果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教學策略過于形式的問題。歷史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歷史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就是課堂教學。沒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當前歷史課程改革實驗關注的焦點就集中在歷史課堂教學的效度問題上。
二、把握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度”的基本原則
“度”決定“效”,“效”制約“度”。只有適度才能帶來有效和高效。如何把握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度”,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ㄒ唬┯行栽瓌t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選擇怎樣的教學策略,最根本取決于這種教學策略是否有助于課堂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如果對課堂三維目標的達成作用不大,或根本沒有作用,即使是最新穎的教學策略,最能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師生、生生充分互動的教學策略,也是失效的教學策略,不值得采用。
(二)針對性原則
對于一定的教學內容,一定的教學對象,需要一定的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如果換取另外的教學策略,則難以達到預期的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我們仔細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和屬性,做到具體內容,具體施教;不同對象,因材施教。通常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只要具備可操作性,就能成為有效的教學策略,順利達成和實現教學目標。
。ㄈ┛刹僮餍栽瓌t
任何教學策略的使用,都必須受到時間、空間、學生接受程度、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以及個性特點等各方面必需條件的限制。即使被廣泛推介的教學策略,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辦法提供適當的空間,或學生不具備應有的配合水平,或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以及個性特點不符合等,最后也只能放棄,重新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對于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策略,一旦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條件不具備時,也應該靈活變換其他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如果明知條件不允許,還執意施行預想的教學策略,結果一定是事與愿違,無法成效。
(四)多元化原則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面對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鮮活的教學對象,決定了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不同教學對象的認知規律,選擇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試想,如果整堂歷史課,從頭到尾,都采用同樣的一種教學策略,勢必導致課堂教學的乏味和呆板,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學習積極性減退,從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基于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實施
(一)學習結果分類理論概述
以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為代表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3]認為,學習結果是指學生通過學習后在知識、技能與情感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人類學習現象極其復雜,不可能用一種理論解釋全部學習現象,必須對學習作分類研究。人類的學習結果可分為五種類型,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有不同的學習所需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外部的學習條件其實就是對教學的要求,所以,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就有不同的教學要求。
(二)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與實施上的運用
上述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盡管沒有對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匹配出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因為教學策略本身具有寬泛性和不確定性,同一種學習結果類型,可以有不同的教學策略;同一種教學策略,可以為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服務。但卻為教學策略的設計和實施明示了方向和要求。根據不同學習結果類型的不同外部學習條件要求,結合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基礎)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風格,完全可以設計和實施適度的教學策略,以有效和高效達成教學目標,并克服教學策略過于單一以及過于形式的弊端。根據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設計和實施適度的教學策略,促進課堂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關鍵在于對課堂教學目標(即學習結果)進行科學的分類。只有學習結果的分類準確,要求明確,教師設計和實施的教學策略才能適度和有效,從而實現“學有規律,教有優法”的理想教學效果。對課堂教學目標(學習結果)進行科學的分類,要求結合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實際以及時空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課程標準提供了教學目標分類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教材內容提供了教學目標分類的豐富素材和知識細節;學生的實際需要、原有基礎、接受能力和水平,決定了教學目標分類的廣度和深度;時空條件制約了教學目標分類的可行程度。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一單元第2課《古代(中國)手工業的進步》,課程標準要求是“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這其實就是這堂課教學目標分類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求。結合教材的豐富素材和知識細節,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水平以及時空條件,這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可以這樣分類。這一課堂教學目標分類表,不僅細化了課程標準,體現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求,使課程標準得到具體的貫徹和落實。而且做到了“依標靠本”,涵蓋了教材的主干知識內容,讓學生學習到豐富的歷史史實知識。對具體內容的學習要求,也作了客觀的定位,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切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實際。在此基礎上,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把各項課堂教學目標(學習結果)進行了準確的分類。這就為下一步設計和實施適度的教學策略,努力達成教學目標,實現課程標準,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設計和實施適度的教學策略?應對照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中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相對應的外部學習條件或對教學的具體要求,結合實際,去進行理性的思考。首先,對于言語信息類型的教學,如上表中的課堂教學目標1、2、4、5、6、8、9,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其外部的學習條件或對教學的要求是“使用各種印刷符號或言語激活注意;為有效編碼而呈現一種有意義的前后關系(包括表象)”。這表明言語信息類型的學習,強調引起學生注意以及進行意義記憶。依照這一學習條件要求,在教學中就可以選擇演示法、記憶術等教學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課堂教學目標2,要求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制瓷業的重要成就,教師就可以利用圖片等影視資料向學生邊展示邊介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制瓷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各時期的主要成就。又如,還是上表中的課堂教學目標2,要求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絲織業的重要成就,教師就可以利用表格,以朝代為序,向學生一一敘述各時期絲織業的發展與成就,并引導學生注意前后不同時期的聯系與變化,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把分散零碎的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其次,對于智慧技能類型的教學,如上表中的課堂教學目標7、10,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其外部的學習條件或對教學的要求是“促進先前習得的部分技能的提;呈現言語線索使部分技能的組合有序;安排間斷復習的時機;運用各種前后關系促進遷移”。這表明智慧技能類型的學習,強調過往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回顧與運用;重視相關知識與技能按一定的思路和程序重新整合;講究習得知識與技能的重復練習、反饋和糾正;提倡通過知識與技能的有效遷移,解決新的問題。依照這些學習條件要求,在教學中就可以選擇教師的啟發式教學策略以及學生的討論式、辯論式等探究式教學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課堂教學目標10,要求學生分析說明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教師一方面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策略,啟發學生通過回顧之前習得的課堂教學目標1、2、4、5、6、8、9的有關知識內容,提煉出官營手工業和民間手工業各自不同的發展特點和趨勢以及我國古代手工業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這幾方面信息,最后歸納出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即官營手工業發達,民間手工業經營艱難,古代中國手工業享譽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之前習得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討論與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并鼓勵學生對意見不合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這樣的討論和辯論活動,再經過教師必要的引導,學生就能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再次,對于態度類型的教學,如上表中的課堂教學目標3,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其外部的學習條件或對教學的要求是“在提供某項行動后,對成功經驗進行回憶;對選擇的行動進行操作或觀察榜樣人物對這一行動的操作;對成功的操作給予反饋或觀察榜樣人物的反饋”。這表明態度類型的學習,講究成功的體驗和經驗,強調親身的實踐操作,倡導榜樣的示范和帶動,重視正面的評價和鼓勵。依照這些學習條件要求,在教學中就可以選擇教師的講述性、演示性教學策略以及學生的討論式、辯論式、表演式、調查研究式等教學策略。例如,上表中的課堂教學目標3,要求學生通過了解古代中國官營手工業的發展情況,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珍惜中華民族優秀遺產的意識。對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既可以采用講述性教學策略,通過生動的充滿感情色彩的講述,結合中外對比分析,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增強學生的體驗性和感染力,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教師也可以選用演示性教學策略,用豐富而精美的圖片資料,給學生展現中華文明的偉大成就,讓學生在欣賞和贊美中接受情感的教育,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還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討論、辯論、表演,讓學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學習體會及感受,進行心靈的碰撞,或組織學生赴博物館參觀考察,調查研究。讓學生在這些親身參與的活動中更直接地去透視歷史、領悟歷史,從而激發和培養應有的情感和態度。除此之外,對于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中還涉及到的另外兩種學習類型,即認知策略類型和動作技能類型,其教學策略的選擇途徑和方法也與前面三種類型相類似,即首先把握好該類型的外部學習條件或對教學的要求,然后根據實際,選取對應的最優化的教學策略,這里不再贅述。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對課堂教學目標(即學習結果)進行科學的分類,在此基礎上,對照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中不同的學習結果類型,相對應的外部學習條件或對教學的具體要求,結合實際,去設計和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將大大有助于提高教學策略的適合程度,從而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度與效論文】相關文章:
英語聽力測試設計信度與效度的實現教育論文05-17
高中歷史人性化課堂教學的論文02-18
高職英語測試中信度與效度的平衡12-02
職業興趣調查表的結構效度研究03-28
對近年來CET-4中復合式聽寫的效度的題項分析論文03-11
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問題和策略論文03-02
動感課堂教學的論文04-02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2000字12-07
淺析高能效互聯網傳輸技術的應用的論文03-17
對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11-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