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德育課程改革;新教學模式;學生主體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德育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形式和面臨的問題,通過開拓新的德育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等形式,將德育課程推廣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課教學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當前很多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課教學遠離學生的思想實際,教師講得很累,學生聽得厭煩,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1 修訂教學大綱,適合學生實際
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生源素質不高、學習習慣較差的現實,卻肩負著三年后為企業及社會輸送合格技術工人和基層管理者的重任。因此,如何教育以及把他們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則擺在了德育課堂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使德育課真正遠離說教而富有內涵,必須修訂教學大綱,使之符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際情況。
1.1制定新的課程目標
德育課往往重視理論說教,結果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考慮學生實際,考慮未來社會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明確育人規格。為此,筆者認為德育課程應以培養做人為基點,以愛國教育為基礎,以努力學習為主線,加強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質量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刻苦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和學會學習。
1.2調整德育課程內容
為實現教學目標,課程內容選擇上我們需在以德育課程目標為導向,結合未來社會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情況,在保持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學方針一致性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如對于政治常識刪除概念眭內容,增加學生實際接觸到的現實性內容!斗苫A知識》中則略講《行政法》和《訴訟法》,增加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于《哲學基礎知識》,在保留原有內容的基礎上,突出其方法論意義的教學,淡化對原理概念的枯燥記憶,強調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引導,重在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讓其從中受到啟發感悟,確保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 開拓教學模式,倡導真情互動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課堂。為了徹底改變傳統的德育課教學僵硬死板的說教模式,我們應教學方法上積極探索,勇于實踐,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因此,我們提倡開拓新的德育教學模式,如活動教學模式、環境教學模式等,倡導師生、生生真情互動,達到德育教學要回歸生活,使學生在快樂中受到教育的目的。
2.1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教師在教學中應堅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心靈,讓書本中理論和學生的心靈相溝通,和學生的思想相碰撞,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如許多中職生往往認為自己是中考的“失敗者”、“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有自卑感,我們可在哲學中通過人與社會關系、人生價直觀的實現等內容的教學,列舉我校優秀畢業生的事跡,師生之間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通過平等的對話、誠懇的點撥,使學生由茫然到釋然,解決心頭的困惑。
2.2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師生互動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必須形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平臺,要讓演講、小品、辯論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走進德育課堂,教師只起“導”的作用。如在法律知識教學中,組織學生收看央視的《今日說法》和省臺《舉案說法》,并讓學生自己課后搜集、整理身邊的案例。學生舉例,學生評述,對于一些典型案例則組織學生表演,進行案例再現,組建模擬法庭,在雙方辯論中分析法律條文。通過以上環節,徹底改變了德育課堂教學傳統的“一言堂”模式,課堂教學一下活了起來,枯燥的理論被賦予了生命力。
2.3針對德育目標引導學生內化
德育的教學目標,重在使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學生的思想轉化及行為改變,因此,應在德育教學中推行感悟教學,讓學生在學完相關理論之后,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心得體會。這樣的感悟,既可直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促進知識的內化,又可真正把握學生的思想實際,窺一斑而知全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 完善考核機制,貫徹考核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考核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接受思想的洗禮、心靈的凈化,掌握正確認識客觀世界井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掌握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健康成長、努力成才的正確方法,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形成高尚人格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們應完善德育課程的考核機制,即在德育課程改革中,把課程考核與學生接受教育的態度、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結合起來。同時,在考核中還要努力貫徹以下原則:
3.1學生主體性原則
新的考核機制中要偏重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查,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實際,突出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解決,避免枯燥的記憶、機械的重復。同時在考試形式上避免一張試卷定成績,可將試卷成績與學生平時學習的態度、上課的積極性等掛鉤。
3.2行為動態性原則
在考核學生理論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動態。既看到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程度,又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用書本知識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而不能是筆下一套,行為另一套。
3.3知行統一性原則
德育考核機制的最終目標是著眼于學生的行為表現,必須要重視學生實踐的考核。因此在德育過程中還要重點考察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將其作為德育成績的一部分,以此將學生的日常道德表現納入考核機制進行量化評比,變隱性內容為書面成績,從而使以前的表面考核提升到“知”與“行”的有機統一。
總之,德育課程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不能只流于形式,需要針對學生的具體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創新。只有這樣,教師教學才有激隋,學生學習才有活力,德育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淺論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化工原理課程改革論文01-08
中職電工課程改革論文03-18
編碼原理課程改革論文03-19
淺論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學12-09
課程改革網絡技術論文12-05
菜單設計課程改革論文01-08
班班通建設課程改革論文03-19
淺談農業類課程改革論文11-22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學論文范文12-05
資產評估課程改革的問題思考論文02-2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