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思考
摘要:簡要分析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側重介紹實施教學過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學科動態、完善教學手段、加強課外閱讀,以期為高校中國當代文學課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教學現狀 課程改革
Abstract: A brief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focusing on presentation made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 Note teaching methods, to grasp the dynamic disciplines,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urse for college Teaching and related course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tatus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幫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一樣,日益受到冷落。較之上個世紀80 年代,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身為中文系學生不明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當代尤其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現象也屢見不鮮。為數不少的學生并不通過閱讀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擔憂,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時也動了些腦筋,作了些嘗試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學生理論素養
學習中國當代文學, 不單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學現象、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知識把握其內在聯系,即把握文學發生發展規律,從現象、知識上升到理論的概括和思辨,給學生以理論武器,使之學會用以觀照、解讀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在教學中凡能聯系上升到理論的地方我們盡量突出理論色彩,講出理論高度,力求以文學藝術規律來貫穿史的脈絡,按規律來整合文學史的建構。如講朦朧詩,不重于詳盡解析某幾位詩人及其詩作,而重在對朦朧詩整體性的理論闡釋上,重心放在講授朦朧詩的產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別是審美藝術特征上。詩人詩作只在講審美藝術特征時作為例子舉出,與理論觀點相印證。最后再講朦朧詩何以為美-模糊認知、模糊美、美與模糊的“血緣”關系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新崛起的詩群有個宏觀上的理論的認知。再如講新時期探索戲劇時先講探索戲劇的概念、類型、審美藝術特征、價值評估,然后再講代表作《屋外有熱流》、《野人》、《狗兒爺涅梁》、《桑樹坪紀事》,學生就可以對戲劇探索潮流態勢、成就有較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講王蒙小說,如果用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紹他的“敏銳感知、發現問題”、“既有傳統手法,又有現代手法的文體革新實驗”、“價值判斷的矛盾性與多向性”,如此論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點到為止,理論穿透力不夠,王蒙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沒能揭示出來。我講此專題時把王蒙作為“東方意識流小說”的代表,突出他“第一個吃螃蟹”借鑒外國現代派手法寫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創之功,著重介紹其意識流小說三種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覺印象、內心獨白以及自由聯想的基本手段、夢幻描寫、時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結構形態。
講這些觀點時把王蒙的諸多作品作為例子穿插結合進去,這樣既評介了王蒙作品,也顯示了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理論,使學生不獨了解一位作家、幾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識流小說的精義,以后再讀此類作品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再譬如講一部作品的主題,倘若就題論題,單講該作品主題必顯單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學史母題,從主題學的視點審視該作品的主題,就深刻豐贍得多。如講《紅高粱》以“童年視角”為本體,從父母——當時13 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中來寫抗日斗爭,從孫子“我”的追憶中回敘爺爺、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長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學史上的父親主題。從最早的原型、荷馬史詩奧德修紀海上漂流年后回鄉與妻兒團聚的父親講起,講到近現代流浪漢小說的尋找父親——斯丁小說的恭維父親——司湯達小說的敵視父親——巴爾扎克小說的嘲笑父親——卡夫卡小說的順從父親——喬伊斯小說的呼喚父親,聯系到中國文學的孝父主題,最后串連起當代文學王愿堅小說《親人》的將錯就錯假認父親、張承志小說《北方的河》渴望父親、主人公在黃河找到了父親周克芹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關愛父親、洪峰小說《奔喪》的冷漠父親,這樣便把作為父權文化產物的父親主題的發展線索梳理出來,使學生從中了解文學主題自身的演變進化規律。
二、把握學科動態,拓展學生學術視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解放運動和文藝理論上的糾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論被介紹進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誘發了深刻的變化,帶來了不少新課題、新方法。事實上,如今許多文學批評方法,如社會學、敘述學、女性主義批評、結構主義、神話---原型批評、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運用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里。在學術研究中,人們正用多向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全方位、多側面、多視點的研究,這眾多的研究實績在課堂教學上并沒有充分被描述和運用。課堂上我們充分吸收這些最新學術成果,根據課程情況為學生講解這些新理論、新方法。因為一種批評方法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學觀念、一種批評視界。新理論、新方法的介紹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理論背景下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豐厚意蘊,而且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同的批評方法后有不一樣的名著名篇,文學史中的名家常常會受到質疑,而未進入文學史的可能隨著觀念的更新,方法的轉換能使人們重新發現它的價值。比如通俗文學過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學史幾乎不涉及它,但現在,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新文學與通俗文學不是敵對關系,而是互補關系。又譬如對沈從文這樣一位傾心于原始風情的作家,傳統的分析方法往往將之排斥于文學史之外,然現今換一個角度,從原型批評的角度看,則可以發掘出其作品隱含的民間原型意象,并從中體味到為何《邊城》及“邊城”類作品會獲得超越時空限制的藝術魅力。張愛玲同樣如此,她的一篇篇帶著蒼涼意味的人生傳奇小說,在主張寫人生飛揚一面的時代里常被認為是市井小說而被漠視,但現依據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去觀察和分析張愛玲小說,便可發現其小說的價值和意義。
她雖然寫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寫重大政治主題,但絕不是所謂市井小說。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眾的才華對處于男權文化壓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寫,揭示了女人作為弱勢群體既可憐又可厭的性格層面。而余華、殘雪、格非等先鋒派作家的作品則更是需要依據存在主義理論才能彰顯出文本的價值和意義。先鋒派作家們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寫暴力和死亡,但他們書寫的暴力和死亡與過去的文學描寫不同,在先鋒文學中,暴力成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生存景觀,死亡也是一件輕易發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鋒作家們這樣描寫暴力和死亡最終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誕與虛無。這樣的講述學生覺得新鮮,課堂效果很好。當然在講述這些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中,應非常謹慎,不盲目拿來大肆“推銷”,而是盡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講,不切合我國國情的不講,與中國現當代作品分析本身關系不密切的不講。
三、完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早在2002 年,我們便嘗試著把教學內容做成課件進行講授,多媒體教學不僅節約了時間,加大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將復雜的事件敘述簡單化。如小說《圍城》的情節是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線索展開的,由于其經歷復雜,所以敘述起來頗費時間,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其經歷繪成圖表,則一目了然,避免了煩瑣的敘述。這不僅對于一般比較復雜的敘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對于梳理文學史的線索尤為實用。第二,能將相關背景材料文字圖像化。在介紹作家、引證材料、相關比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書,運用課件形式直接提供給學生,只須輔之以簡單敘述,這很能節約有效的教學時間。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學的代表作家。在現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樣執著地體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頭生生死死的中下層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說構筑了一個廣闊的“市民世界”,并幾乎包羅了現代市民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紤]到我校學生大多生長于南方小城,如果僅憑對小說文字的解讀,確實很難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豐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學時,我在多媒體課件中剪輯了電影《駱駝祥子》以及《離婚》的一些片斷,借助于這些多媒體背景材料大大縮短了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加大了他們對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三,能將婉曲的詩歌意象直觀化。在詩歌教學中,有些詩歌的意象比較朦朧含蓄,甚至難以言傳。運用多媒體轉化為畫面的形式,化朦朧為清晰,化含蓄為直觀,可以啟發想象,減少課堂語言,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先給學生展示了幾幅不同情態的康橋的畫面,并配音朗讀以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所蘊藉的“不忍離別”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這一首具有傷離別情味的歌曲,這樣既把詩人那種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意蘊揭示了出來,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該詩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強課外閱讀、突出鑒賞能力培養
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深化對課外閱讀內容的理解!吨袊F當代文學》涉及的作家作品眾多,僅靠課堂內有限時間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要使課堂授課的效能最大化,必須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那么,如何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呢?我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首先,編寫課外閱讀書目和教學指導書,對課外閱讀內容作明確要求,并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其次,在具體授課組織上,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完結時,有針對性地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又超越課堂教學的問題。專題性的教學課節之后,一般會要求學生自擬題目,查閱資料寫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評論、小論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課節講授之后,我們讓學生各抒已見,發表對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學生表現得相當活躍。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主動讀書的習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評論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師范專業的學生,為了提高其教學能力,合適的章節還讓學生自己寫教案講課。一般是“教師給定章節、分組——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備課——學生寫出教案——教師檢查指導(要求做成多媒體課件)——學生上臺講課——學生反饋教學感受——師生共同分析得失”。這樣的教學過程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在聽課和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反觀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傊,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牢記:課堂教學是深化、指導、解疑、答難,課外閱讀是拓展、補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識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吳曉東.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2]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中國大學教學,2004 (2) .
[3]張志云.“名作”從“欣賞”讀起——《名作欣賞》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改.名作欣賞,2006 (1) .
[4]王衛平.師范大學文學課程教學的困惑、問題與出路.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 (5)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思考】相關文章:
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建構的重新審視03-11
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教學的育人價值11-28
高師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文本審美問題03-11
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02-25
中職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11-19
中職學校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03-13
中職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11-19
關于中國當代文學評價問題的一點思考03-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