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的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建筑文化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建筑文化的論文1
一、建筑工程機電設備的智能化
現如今科技發展迅速,智能化技術被運用于各個領域,建筑工程智能化機電設備是智能化技術在建筑領域的重要應用。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先進的通訊設備,已經成了現代化水平的衡量標準之一,智能化建筑的發展在未來也是科學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智能化建筑往往集合了多學科技術,來實現對于信息的迅速接收、傳遞、判斷及處理,實現對于信息的迅速反應,同時給使用者及時反饋,方便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了機電工程智能化的建筑,往往實現了電子郵件、多媒體網絡技術和智能安保等技術的集合,這些無疑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用的技術,而它們的集合則給使用者帶來更為舒心的體驗與更為安全的環境。
二、智能化機電安裝主要設備
。ㄒ唬┌惭b遠程處理機為了能夠使用一個控制系統來實現對于各個設備的調控,在同一條線路上可以使用不同的RPU(接收處理單元)。建筑的自動控制系統與各可重構處理單元的RPU之間的通信是無障礙的。一般情況下,在進行建筑的空調安裝時,不僅安裝空調設備,還需要安裝監控設備來及時反饋空調系統的狀況,因此RPU可以安裝在機房附近。例如在空調控制系統安裝完畢后剩下的接口處,將其他子系統與之連接,可以實現統一控制。
。ǘC電設備的布線智能化建筑中電氣設備的布線與普通建筑相比有所差異。由于智能化建筑集合了各種電子設備,可實現一體化調控,故個別線路要另外安排導線。而一些設備所屬的系統不同,適宜工作的條件也不同,工作的頻率也不盡相同,故應當根據設備的實際情況進行布線。
。ㄈ┌惭b輸入設備在進行輸入設備的安裝時,要求設備安裝完畢后能夠比較方便地進行設備的調試與后續的維護。對應的不同類型的傳感器,要根據不同設備的功能選擇合適的地點進行安裝。在回水管道上一般會安裝電磁調節閥與電動調節閥。安裝時需注意,閥門開與關的方向需與水流的方向一致,在設計時就應當計算妥當,閥門的口徑不小于管道口徑的二個檔次。
三、智能化機電設備安裝過程中的質量監控
。ㄒ唬┡潆娧b置整個智能化系統的正常運行離不開電氣工程,而配電裝置則是電氣工程的核心,一但配電裝置出現問題,不僅智能化設備的正常運行會受到影響,對于整個電氣工程的質量與穩定性也會有顯著影響[2]。因此,在設備采購、安裝、調試以及驗收等各個階段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流程實施操作,確保配電裝置的安裝質量。
。ǘ┡潆娤渑潆娤溆兄髯缘囊幐衽c型號,并且其工作原理較為復雜,不同的建筑因其設計的差別等,安裝的配電箱也會有不同。施工單位在進行配電箱的采購時,應當仔細考慮實際需要。而且在安裝時,技術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妥善安裝。
。ㄈ╇娏﹄娎|電纜輸送電流,電纜一但存在質量問題,則很可能會導致電線短路發生火災。故出于對安全的考慮,在施工時應當對電纜進行嚴格的管理,采購質量合格的電纜,將不同型號與規格的電纜分門別類放置。
四、加強建筑自動化機電設備安裝的建議
加強建筑自動化設備線路保護,在安裝過程中,如果自動化設備線路出現短路的情況,就很可能會造成設備損壞,同時也非常有可能會引起火災。而為了防范危險的發生,可以采用短路保護設施,在熔斷器上加上一個自動的開關,電流一旦超過一定的額度,開關自動開啟,保護電路[3]。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人員進行安裝會更加安全,質量也會比較好。而為了促進安裝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可以對其進行實訓,使其在實訓中積累經驗,提高安裝技術。
五、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展,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是由于智能化程度高,建筑中含有大量的電氣設備,這些設備在安裝上的一點小紕漏都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危害人員安全。故本文簡要介紹了建筑工程智能化機電設備的安裝,并提出了一些建議與見解,希望能夠為建筑工程智能化機電設備安裝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參考。
建筑文化的論文2
摘要:建筑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文章通過對我國傳統建筑及其文化元素提取分析,闡述傳統中式建筑與新中式建筑的關系,解析傳統中式元素在現代建筑造型及空間的應用,同時對新中式建筑形態未來發展進行簡要的探析。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元素;建筑風格
1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同源于自然,中國古人通過對自然的模仿、類比,經驗化成本能的認識,成就了傳統文化內涵。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在設計創作思想方面,也源于古典文化在建筑領域的延展。
1.1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
我國傳統建筑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穴居、巢居,到“鑿戶牖以為室”的簡單居住建筑,再到“秦磚漢瓦唐木架”的漸趨成熟,最后到宋元明清成熟的體系幾個階段,形成了以下幾個特征:
(1)在整體造型上,傳統建筑物一般有三個主要構成部分:下部臺基,中間為主要承重結構的屋身,上部是大屋頂。屋頂作為傳統建筑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其形式多樣,而且與等級有關。
。2)在空間布局上,傳統建筑擅長運用院落式組合手法來達到各類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需求,而人們對建筑的精神體驗是通過進入不同的院落可以真正得到。其中一些大體量的建筑群會通過一條軸線對稱或不對稱地布置一連串與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從而烘托不同的建筑氣氛。
。3)在建筑細部處理上,可謂做到極致,頗費心機。斗拱的運用是傳統建筑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它不僅起到承重作用,也具有裝飾作用。屋架造型處理形成緩和的屋面曲線,既美觀又利于排水。而在一些建筑額枋上有精美的彩繪,巧奪天工。
。4)在建筑材料上,琉璃瓦、磚、石、木等大量使用在建筑上,并在其上刻有精美的雕刻。主要使用色彩有朱紅色,灰色,黃色等。
1.2傳統建筑的文化精髓
(1)尊重自然,力求“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建筑師注重周圍環境講求“天然合一”、“依山抱水”、“師法自然”。中國古典園林是最佳典范。園林雖然是人為,但卻是自然環境的縮影,其中應用的障景、借景、對景等手法不僅將自然天成的形式美展現出來,也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
(2)構件、符號、裝飾等文化元素的豐富多彩:構件、符號、裝飾等文化元素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古代優秀的建筑作品,從總體環境到單體房屋,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空間,無一不體現當時精湛的技藝做工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2“新中式”建筑風格的發展
2.1“新中式”建筑產生的必要性
如何將我國現代建筑設計成為現代的而又能回歸到自己的經典,如何展現古老的文化內涵而又不失有全球文明的特質是當下建筑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國的現代建筑應具有的建筑風格是這樣的:“中而新”是上乘、“西而新”為次、“中而古”再次、“西而古”是下乘之下的建筑設計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外來建筑風格涌入中國,中國成為了外國建筑的“實驗場”,風格迥異的外來建筑充斥的中國市場,中國需要自己的建筑師設計出具有自己特色“中式建筑”;再次,隨著科技的發展,建筑上材料、材質的應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建筑形式上不再拘泥于“后墻方窗大屋頂”,結構、保溫、隔熱上也不在僅僅依靠磚石木構,有了新的技術和形式。因此無論是從文化演進的角度還是技術發展的層面來考慮,中國需要“中而新”的上品建筑,“新中式”建筑產生是必要的。
2.2“新中式”建筑風格的表現形式
。1)在空間布局上,“新中式”建筑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內涵,又體現了時代特色,打破中國傳統布局上死板、不靈活的格調。例如萬科第五園,其整個住區的布局是由中央景觀帶分隔而成的兩個大的“院落”組成,各組團內部又由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組合而成,形成了舒適宜人、親切有人情味的鄰里居住空間。
。2)在建筑形體上,“新中式”建筑要通過建筑本身形態的回歸尋找傳統文化的底蘊,也就是將傳統元素加以改造和創新用于新建筑,從而創造出具有中國韻味的新建筑。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選取了傳統建筑中斗拱這一元素作為整個建筑形象,造型既新穎獨特又體現出中華精神。
。3)在色彩搭配上,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青磚體現了南方山清水秀的環境色彩,而北方的琉璃瓦,紅院墻則體現了與環境強烈的對比。中國紅、長城灰、玉脂白等已成為“新中式”建筑色彩的標志。
2.3“新中式”建筑未來發展的探索
。1)“新中式”存在的問題。雖然“新中式”建筑發展已經進入了比較成熟的階段,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①大多數是在經典案例基礎上去借鑒,從而出現了亂用,套用的現象;
、谠S多項目往往追求傳統建筑的經典形式,忽略了空間的本質;
③建筑設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與周圍環境的結合,顯得非常生硬。景觀也應該是建筑的一部分,不能各自為政。
。2)未來發展的探索。針對目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新中式”建筑的風格發展應該是:
、賹τ谛轮惺皆氐膽茫延惺殖墒斓某橄蠛透爬,在對其加以利用的同時,要注意建筑與建筑風格的完整性,避免亂用、套用、形成混雜,不倫不類的形式;
②與空間、環境的組合方面,講求“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強調景觀與建筑的整體性,使景觀和建筑共同營造實用、人性化的環境;
、墼诓馁|選用上,利用現代新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鋼、玻璃等,通過現代設計理念與手法,創造出具有傳統建筑文化內涵,形式新穎的新中式建筑。
3結束語
總之,新中式建筑可以說是對中國式傳統建筑建筑文化繼承和發揚的產物,F代新中式建筑不是單純模仿古建形式,而是在傳統建筑形態的基礎上,在建筑師理性科學的分析的前提上,通過對傳統文化及現狀時代發展要素去有所創新。新中式建筑只有不斷的追隨時代的步伐,展望未來,才能更好的被人們所接受。
參考文獻:
[1]汪任平.瀾滄江中下游流域傳統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環境與建筑朝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D].昆明理工大學,20xx.
[2]卞三強.繼承和發揚傳統實現中國建筑文化現代化[J].南通工學院學報,20xx,(1):78-80.
[3]陳曉舟.論現代建筑藝術設計中的傳統人性回歸[J].工程技術研究,20xx,(6):243.
建筑文化的論文3
一、南北差異視閥下的中國傳統建筑特征
。ㄒ唬┠媳蔽锂a差異與地區建材文化差異建筑是人造的居住環境,而人的建筑活動則離不開自然環境。大自然提供的物產是建筑永恒的建材。有學者認為,我國各地區建筑用材都是取自當地盛產的材料,而最能代表中國傳統建筑的是木構架形式的建筑。建筑材料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自然屬性上又增加了社會屬性,人們對它的依賴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中國建筑強調“天人合一”,民居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而民居建筑材料是建筑文化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突出體現。比如,我國西南地區地形以高原、山脈為主,多山石,因此民居建筑多為石質建筑。在我國南方一些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木制建筑,即用原木或木板建造的房屋則較為常見。南方一些熱帶、亞熱帶地區,還常用木柱、竹竿及其枝葉來建造房屋。我國北方地區,多屬干旱、半干旱地區,如黃土高原,民居建筑材料多用磚或黏土,而以游牧業為主的蒙古族則多用毛皮等材料制成搬運方便的蒙古包。此外,我國北方園林建筑多采用砂頁巖、石灰巖等建筑假山。因北方水源稀少,很難聚水為池,北方園林以砂頁巖、石灰巖等建筑的假山常給人以厚重有余的感覺。如果有水,則成為名園,如頤和園、圓明園等。而我國南方園林,多采用空蝕的太湖石等,巧妙地將當地豐富的水源結合在一起,搭配成小橋流水般的景象。因此,置身南方園林之中,石影玲瓏,亭臺樓閣,靈秀幽雅之感便油然而生。
。ǘ┑赜驓夂虿町惻c地區建筑形式差異從建筑地域學角度分析,適應氣候的建筑更能適應它的環境和文脈,更具有地域特性。我國各民族地區由于所處的氣候環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房屋的外形與結構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我國北方平原面積大,年降水量不大,冬季寒冷,保暖性是民居建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民居多為土墻、泥頂,壘磚筑墻,墻體厚實。房頂坡度很小,幾乎為平頂,既可以節省建筑材料,又可以用來做曬場。房屋不高,空間緊湊,窗戶小,而且只有前窗。北方民居的外觀看起來端莊厚重。房屋內則設有火炕,炕與灶相連,爐灶一般建在房屋中間,便于保溫取暖。例如,我國陜西地區流行房屋半邊蓋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后墻高大密實而無窗,這與西北地區的嚴寒氣候是相適應的。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干燥少雨,黃土厚積堅固,故其居室掘穴為窯,成排的窯洞與漫漫的黃土融為一體,蒼茫而古樸。南方夏季氣候炎熱且多雨,民居建筑的墻多用較薄的磚砌成,屋頂則用茅草或瓦蓋成,坡度大,房檐較寬,這樣可以防止雨水滲漏,減輕太陽曝曬。房屋高度大,門窗大,而且多有后窗,有利于通風、散熱。江南水鄉地區,湖泊縱橫,星羅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橋流水,恬靜柔美。南方冬季沒有北方寒冷,但較潮濕。民居室內用床不用炕,這樣可以達到防潮的目的。
。ㄈ┑赜蛉照詹町惻c地區建筑布局差異我國南北日照差異較大,不同地區人們為了適應當地氣候,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布局特征。南方一般日照充分,氣候炎熱多雨。為了通風,南方建筑總是選擇最有利于通風的建筑布局形式。如我國西南彝族、傣族的民居多采用單元結構的民居組合形式。單元式結構的房屋就是住房、倉庫、畜圈等連在一起的一棟房子。一層建筑通常是長條形,一端住人,另一端安置牲畜等。兩層建筑一般上層住人下層圈養牲畜或儲存谷物等。三層建筑一般底層用作廚房、畜圈,二層為儲存室,三層住人。單元結構的民居多為獨家居住,但也有多家居住的。我國福建地區的客家人,將許多單元式結構的房子建在一起形成圓形土樓,以達到增進團結,共同防衛的目的。我國北方日照較弱,為了充分吸收太陽的熱能,總是盡可能選擇將房屋平鋪式的布置在平面上。北方的四合院就是這種建筑布局的典型。四合院采用院落式民居組合形式,其形式一般為住房、倉庫、畜圈等彼此分離而相距不遠,周圍用圍墻相接,形成獨家獨戶的民居建筑。北方四合院一般正房朝南,東西兩邊為廂房,門向院內開,南面是墻。四合院的轉角互不相連,廂房不遮正房,以便盡可能地獲得太陽照射。四合院中的支隔窗、簾架門、天棚、火灶等都可適應我國北方夏熱冬寒的氣候。另外,受中國人含蓄內向的性格特征的影響,院落式民居建筑一般回廊相連,圍墻環抱,圍墻成為主要景觀。如北方四合院,進門便是影壁,可擋住行人的視線,過了影壁還有二門,既垂花門。垂花門之后才是四合院的核心——內院。
二、南北差異視閥下的中國傳統建筑類型
。ㄒ唬┑赜虻貏莶町惻c地區民居建筑差異特定地域的自然條件與人文環境對民居建筑的影響相對明顯,反映出不同地區的風土與文化。民居建筑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往往在建造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材取材,建造過程中總是盡量從本地條件出發,努力與本地的日照、氣溫、地勢、物產乃至當地民風民俗相適應,因此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我國南北地域文化差異對南北方民居建筑的影響深遠,南北民居建筑具有顯著差異。北方地勢平坦開闊,但日照較弱,受這一地勢影響,北方民居一般坐北朝南,以抵御風寒。如北京的四合院多為坐北朝南,且大門多處于東南角,有紫氣東來、壽比南山之隱喻。宅院中軸線以倒座、垂花門、正房、后罩房組成南北主軸,正房以坐北向南為貴,長輩住上房,兒孫輩依輩分不同而住不同的房,形成明顯的上下、長幼的倫常秩序,暗合北京作為帝都的天地君親師的宗法觀念。我國南方山地丘陵起伏,地勢不如北方平坦開闊,但日照充分。受這一地勢影響,南方山地民居往往依山而建,山脈逶迤而房屋朝向亦變,不限于坐北朝南,方位觀相對較弱。如云南大理地處由南向北的橫斷山脈,西靠蒼山,東鄰洱海,常年主導風向是西南風,因此居住在大理的白族人民,其房屋朝向一般為坐西向東。這樣的住所有比較開闊的視野,但也能達到風不進門的目的。江南民居其平面尺度一般較縱向尺度小,頂部僅留小尺度的天井口,這樣就可以在庭院及建筑內部留下較多陰涼。
。ǘ┑赜蚝暧^背景差異與地區園林建筑差異我國園林建筑按區域可分為北方園林和南方園林,南、北園林在建筑形式、植被、要素、社會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與我國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會背景、氣候特征、植被特色有著密切關系。首先,從社會背景角度看,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歷史”,特定時代的建筑總是在敘述時代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詮釋著那個時代的政治、社會、風俗民情等。我國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在北方,因此北方多富麗堂皇、氣勢恢宏的皇家園林;始覉@林具有多重功能,可供皇帝和貴族居住、游玩,也可進行各種政務、宗教活動。園內多建有神仙島和瓊樓玉宇,以求國泰民安和長生不老。在南方,園林多為文人出身的士大夫所造的私家園林。造園的立意構思多出于詩文,再配以寓意高雅的楹聯和匾額,透溢出濃厚的書卷氣息和文人情趣。建筑物大都臨水或迎面敞開,以供飲娛樂,以便潛讀欣賞。其次,從氣候特征上看,我國北方園林嚴實、封閉,少空透,多單元開窗,以保持室內溫暖,抵御嚴寒。而南方園林建筑則層次分明,內外貫通,多敞口,可使空氣流通順暢。最后,從植被特征上看,由于北方全年獲得的太陽輻射少于南方,樹木花草的凋零時間長于南方,所以園林植被多選常青的松柏,再配以紅柱、牡丹、海棠等花卉,色彩對比鮮明,顯得絢麗奪目。而南方園林則草木種類豐富,四季繁花似錦,描繪出一片姹紫嫣紅的繽紛景象。
(三)地域資源差異與地區佛教建筑差異佛教建筑是我國建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佛教建筑呈現出南方多佛寺,北方多石窟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是與我國南北地域資源差異相適應。我國南方土壤深厚,植被茂盛,不便開鑿,因此多建佛寺于南方。另外,受佛教文化中“無我”和“超脫”的出世觀的支配,佛寺大多建在山水幽美的風景勝地。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三座都在南方。除了因為我國唐宋以后文化重心南移外,還因為南方氣候溫暖濕潤,風景勝于北方!吧叫斜緹o雨,空翠濕人衣”的感覺只有在四川盆地的峨眉山才能體驗到!疤旌訏炀G水,秀出九芙蓉”的美景只有在九華山才能觀賞到。古木參天,海天一體的玄奧氛圍只有在普陀山才能感受到。我國北方多晴朗天氣,山體風化層薄,植被稀疏,巖石裸露,便于開鑿,所以佛教建筑多為石窟寺。石窟寺工程浩大,需要巨額的建筑資金。北方地區靠近首都,易于獲取皇室贊助,有利于石窟寺的建造和普及。大同云岡和洛陽龍門兩大石窟的建造都直接受惠于北魏皇室的支持。北魏皇室的都城先在大同,后遷至洛陽。石窟寺的出現地區與我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路線是一致的,即沿著絲綢之路,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石窟寺的建造適應了佛教在我國傳播和發展的需要。我國南北佛教建筑的差異也適應了我國佛理的發展。北方佛學“重禪法,尚修行”,因此不惜工本,開窟造佛。南方佛學重視探究義理,所以構建木結構的佛寺,用以開壇講經。
三、結語
總體而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既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建筑風格,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念、哲學理念在建筑上的生動體現。中國傳統建筑對環境多樣性特征的適應能力強,南北地域物產差異、氣候差異、地形差異、資源差異乃至宏觀社會背景差異等都對傳統建筑形成深刻影響。這種由外部多樣性帶來的特征差異也正是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所在。傳統建筑有力地詮釋了中國作為一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如何在多樣性的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并將自身對美的追求賦予建筑之中的過程。因此,在今天進行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傳統建筑的地域差異性特征,加強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性開發,以及對其中的地域差異性色彩的保護。
建筑文化的論文4
論文摘要:建筑不僅僅是人類居住的場所,在社會的發展中經過歷史的積淀,建筑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中國建筑不僅具有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也形成丁獨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對于中國的傳統建筑做了簡單的介紹并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了分析。
論文關鍵詞:建筑;建筑文化;傳統建筑;傳統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們用木材等建筑材料來構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場所。從這個定義上看建筑的范圍包括諸如居住場所、橋梁、公共建筑甚至園林等。在歷史的發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經不僅僅是現實存在的建筑,它已經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人類眾多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質存在的長久性記錄了不同民族、地區國家的發展歷程,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紀念塔。
從建筑的文化本質而言建筑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獨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審美觀念和出世原則。既能夠反映出時代特征又具有濃厚的民族烙印。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建筑是一種物質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學。
中國建筑作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和中華民族物質化存在,必然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建筑風格和特點,并以其發展中獨特的形質格局,超拔的內容體系而流放異彩為人矚目。從理念上看中國建筑有著濃厚的天人合的時空又見念和和諧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則有著濃厚的以皇權為中心的到建倫理藥直德觀念?梢哉f中國的建筑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這一思想,貫穿了中國哲學并影響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因此在中國的建筑中也帶有濃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的天人合一意識。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這種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識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又和具體的儒釋道文化結合起來。因此,儒釋道具體的天人合一觀念才對中國的建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具體的建筑過程中儒釋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觀念有著具體區別:儒家將自己主導的倫教綱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尤其是在宗廟的建筑中有著嚴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則是將自己的教義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將自己的返璞歸真的自然意識融人到建筑理念當中,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對于中國建筑最大的影響主要是在園林方面,然而這種思想和今天在郊區建立遠離大都市喧囂的郊區別墅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然而在民間的建筑中又有著自己的主導思想,通俗的講民間建筑有著濃厚的風水意識,用較為專業的術語則是堪輿之術。長期以來我們都把這種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輿之術里面涵蓋著濃厚的天人合一意識,甚至可以認為堪輿之術的本質就是通過一些行為和建筑來實現天人合一。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也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在具體的布局中中國建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風格,中國建筑大多是講究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倫理營構,以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開,形成中華傳統建筑的尚大性格。眾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亂的建筑群體中卻有著嚴格結構布局。占據中心位置的無疑是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圍繞著中心建筑而建。這種理念和中國的儒家思想結合就使得中國的建筑群整體與局部相結合,使得中國的建筑具有強烈的文化意味。當這種布局思想和堪輿之學相結合時,就使得我國的建筑既具有濃厚的使用精神又滲透著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審美理想,充滿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藝術精神,展現了中華古民的無比智慧和獨特風采,也展現了中華傳統建筑的強烈個性和藝術魅力。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令人驚嘆的文化碩果,我國的建筑文化無疑是其中優秀的一枝,不僅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優秀的建筑文化,也為世界建筑史創造了奇跡,然而在近代伴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我國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沖擊,隨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建筑傳統建筑正在銷聲匿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向西方學習是必不可免的,因為現代建筑設計方面中國的建筑設計總體水平確實不如西方,學習固然重要,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所選擇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國的文化接軌。其次,在學習的同時還要保存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要與現代社會相結合。
我國的傳統建筑不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沖擊更受到了現代社會文化的沖擊。當社會向市場化、世俗化轉變之時,建筑從過去更為重視具有恒久價值的審美感受、意識形態的超越性力量、統治者的意志和權威,以及精英階層的文化趣味,轉為重視和強調現實的功利、即時需要、時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從文化和物質的結合體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這種變化更大的體現在城市建筑上面,豐富多彩的傳統城市建筑被磁磚貼面、藍玻璃的現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變的世俗化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它形式功能實用性功能受到忽視,城市建筑中的廣場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會、自然相結合,構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從其本質而言也是一種環境文化。在這種建筑理念的指導之下,建筑不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實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隨社會世俗化而進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殺著建筑的本質,當然也在侵蝕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面隊這樣的狀況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們的傳統建筑文化還能夠支撐多久的浸蝕。城市建設的同時形式性功能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它牽扯到城市形象,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使用性因為使用才是建筑最本質的功能。要把傳統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設完整的結合起來。最求現代與傳統,典雅與華麗相結合的建筑形式。將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社會結合。
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建筑事業會取得更大的發展,我國的建筑文化也會愈加豐富多彩。
建筑文化的論文5
1嶺南建筑的建構特征
嶺南的絕大部分地區位于亞熱帶和沿海區域,冬暖夏熱,夏季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氣候炎熱、空氣潮濕、雨水充足、臺風頻繁、每年的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多數發生在嶺南地區。因此嶺南建筑的內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墻腳多數采用青磚、石塊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較密集,屋頂層采用磚或其它材料壓緊加固,防止臺風的侵襲,造成建筑物的損壞和人員傷亡,對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磚樓房,或者加厚墻體,達到防水、防風的效果。嶺南許多地區靠近沿海,古時海盜出入頻繁,因此這些地區建筑不僅要具有遮風擋雨,滿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還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盜的防御功能。例如廣東省開平市的碉樓是具有明顯防御功能的建筑,這些建筑有許多傳統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結構和設計無不體現其防匪、防盜的特性,開平碉樓現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樓風格各有差異,但有許多共同點,即門窗窄小,鐵門鐵窗,墻體較厚,材料堅固,易守難攻,墻體四周設有槍眼,人們通過槍眼可以對碉樓四周進行了望和控制,古時的碉樓一般配備槍械和銅鐘等防衛裝置(見圖1,圖2)。
嶺南地區毗鄰港澳臺,海上交通便利,國際商業貿易來往密切,進出口商品頻繁,自古經濟就比較發達。所有這一切都給西方建筑文化的引進創造了條件,不少嶺南地區的城市,如廣州、廈門等地出現了西方建筑與嶺南建筑相融合的產物,即“洋樓”“騎樓”等。這些樓一般是樓上住人,樓下商店,往往兩排“騎樓”對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長達幾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業長廊,為業主提供經營和居住的優良條件,為顧客和行人營造了舒適的通道和購物環境(見圖3,圖4)。這樣的建筑模式延申到現在,普及到鄉鎮,擴展到工業。我國現代的工業園區,專業鎮和新農村建設等建筑小區,一般都是類似這樣的建筑群。它是西方建筑文化與我國建筑文化,是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與鄉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產物。
2嶺南建筑的技術風格
嶺南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風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條形,多間房屋并列組合,前面設有敞廊,遮陽板或屋檐,以遮陽擋雨,同時也方便用戶行走。為防止潮濕和雨水浸沒,多采用石柱礎、高柱礎及石梁。嶺南地區雨水多,地處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錯復雜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比較緊張,許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帶,居高而下,分排建設,一個山坡形成一條自然村。村中房屋多為單層,屋頂為金字塔形,以瀉雨水。在建材選擇方面,一般采用泥磚、青瓦或青磚。有些富裕家庭,為防止偷盜,采用加厚墻,其厚度甚至達到1m以上,用砂、泥、灰搗固,非常堅硬。在山區,為不占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嶺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條形,還有方形和圓形?图业膰埼,是典型圓形布局建筑,以廣東梅州地區最為常見。這種建筑由多圍建筑群組成,每圍由許多相連單間屋向內作一半圓形狀,像半月牙形,圍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與池塘組成一個圓形的平面布局,這充分體現了客家建筑的圍合性和向心性文化(見圖5),據20xx年4月15日《》報導,僅梅州市現有客家圍龍屋總數2萬余座。客家的“土圍子”和“小城堡”式建筑是典型的方型建筑(見圖6),這些建筑墻厚1m以上,屋高10m多,具有十分強的防御功能,墻體采用“三合土”技術,以筑土形式營造,再用砂灰批檔墻壁,以防雨淋。這些圍合性建筑一直傳承至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許多建筑已采用新技術、新材料,但在嶺南山區的鄉村,依然還有許多這樣的建筑群,這是客家建筑文化傳承至今的結果。嶺南地區江河多,海岸線長,許多以捕魚謀生的漁民,長期生活在船上,以船為家。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解放以后,在政府的關心和組織下,他們在海岸或江河岸上,修建房屋,移居陸地,這些房屋矮小,形狀似船,屋頂為弧形,人們稱其為“蛋家”。為防止臺風和水浸,這些房屋用木板和金屬板建成,一家一間。嶺南建筑的內部平面布局是靈活多樣的,是根椐家庭成員情況來確定,除條形布局以外,還有中軸對稱院落布局,這種布局類似北方的四合院,中間為天井,四周分別居住幾個小家庭,這種布局有利于通風和采光,有利于家底成員的溝通和照顧,也有利于防止外人的干涉和偷盜。
3嶺南建筑生態景觀
嶺南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對各種植物的種植和生長都十分有利。因此,嶺南地區家家戶戶的周圍都有園林、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態景觀。許多人相信風水,認為好的住宅應背山,面水,位于緩坡(背玄武,前朱雀,左青龍,右白虎之地)。因此,屋的前方常建有池塘,池塘邊種植樹竹,兩者融為一體,形成與房屋不可分割的自然景觀。池塘既是風水組合的一部分,又可供農田灌溉,村落消防,氣候調節,這都給村莊帶來了勃勃生機。夏天從南邊吹來的涼風經水面,穿竹林后,吹進住宅,使屋內空氣清新涼爽。南方的村落很少修建圍墻,而是利用竹林,尤其是帶刺的竹林,圍成的天然屏障作為防御實體,同時還可遮檔臺風,防止臺風對房屋的侵襲(見圖7)。村落進出口或公共地方,往往都種有參天古樹,有些古樹旁邊修有土地廟,逢年過節,人們便來供奉。村民住宅的旁邊,通常設有大小曬場,這些曬場不但是村民曬谷的場地,還是村民的活動場所。每逢炎夏傍晚,男女老少,一起來到曬場,聊天乘涼,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嶺南有些客家村落門前都設有一個數平米的空地,用來立桅桿,每當家中有人獲得功名,就在桅桿區立一根長15m左右的桅桿,上掛功名旗,這也構成了客家村落的一獨特景觀(見圖8)。由于嶺南地區的氣候特點,一般很少荒山禿地。到處都是四季常青的綠色環境,每個自然村就象一座園林,有果樹,竹子,芭蕉……翠綠的海洋中,點綴著灰白的房屋,十分雅致。即使是烈日炎炎,室內也很清涼,村莊的外圍是稻田,農作物隨著季節變化,與村莊相互襯托,呈現出一片迷人的景象,即使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的出現,村落間出現了高樓大廈,但是那種傳統的生態景觀文化還是十分濃厚。
4結語
嶺南建筑文化充分體現出嶺南人民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是嶺南地區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嶺南地區的建筑必須要傳承傳統建筑文化,吸收全國乃世界建筑文化的優點,實現美好的居住環境,逐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環境。
參考文獻:
[1]唐孝祥。近代嶺南建筑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60~64)。
[2]謝志英,宋曉云。嶺南建筑文化探析。河南建村。20xx。2(13)。
[3]王琴。,惠州傳統民居建筑文化探討。高等建筑教育。20xx。4(60~62)。
[4]張國雄。試析開平碉樓與村落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5~10)。
[5]朱麗婭。碉樓建筑研究,F代商貿工業。20xx。1(280~281)。
[6]王頌等。論傳統民居建筑文化觀。小城鎮建設,20xx年12期。
[7]楊豪。從城堡、土樓、圍龍屋看客家建筑文化。江西食品,20xx年1期。
摘要:嶺南建筑體現了嶺南人民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傳統,是我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嶺南建筑的建構特征,技術風格和人文景觀出發,分析了嶺南建筑文化的特點和內涵。
關鍵詞:建筑文化;嶺南建筑;碉樓;騎樓;圍龍屋
建筑文化的論文6
在建筑的裝飾方面可以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筑符號進行有效的提煉和概括,通過實踐中的適當改造和局部運用,來實現現代建筑材料與傳統文化內涵的有機結合。這樣就能通過傳統元素的適度及適量運用來實現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都市環境的自然融合。
1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關系
建筑的風格作為外在表現形式,能夠體現藝術、文化及社會的發展內涵。裝飾設計的風格與建筑的風格流派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以及文學和音樂的風格流派對建筑裝飾風格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每一個建筑的個別設計,都和氣候及地點有關,還需要對建筑施工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充分的考慮,這也是世界各地的建筑具有獨特風格的原因。在建筑室內設計風格中,一種典型的風格形式多數是實現了與當地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的緊密融合。在民族特性、社會體制及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等外在風格因素,只有實現與創作構思及創作者專業素質和藝術素質等風格內在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賦予建筑設計裝飾以文化內涵,這樣的室內環境構建能夠滿足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心理及精神的平衡,從而實現建筑風格的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在具體裝飾工程中的應用。通過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的運用能夠創造出功能更加合理,環境更加舒適的建筑室內環境。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建筑的物質技術及精神文化必將不斷發展,這就使得建筑具有了一定的歷史延續性。
2對現代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的進一步理解
在現代,建筑的室內設計具有功能復雜而又多變的特點,隨著我國室內裝飾材料及設施設備的更新換代,使得室內設計和建筑裝修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所追求的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建筑的裝飾中,一種建筑風格或流派的形成,往往對文化及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的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在總體上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過渡時期,人們對自身周圍環境的需要更加注重對環境氛圍、文化內涵和藝術質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室內設計中,不同流派的產生發展都具有深刻的社會發展歷史和文化的內涵,同時還能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總而言之,做好建筑風格與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夠實現建筑本身更高層次的和諧,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享有和發展,最終做到在遵循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對歷史的超越。
3建筑裝飾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的延伸
在建筑裝飾設計上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變的。這就使得傳統造型藝術的吉祥意味同樣適用于現代的建筑設計,在傳達現代人的設計意念上具有同樣的適用作用。人們通過反復描摹一個圖形,不僅能夠得到審美意義的外形,還可以讓圖形具有更深層的象征意義。圖形符號能夠實現建筑內在意義的外在表達,能夠實現觀念的具體外化。這些意義最初大多出自對自然的崇拜和宗教崇拜,進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貴康樂以及祛災除禍等吉祥象征意義。符號在歷朝歷代的器具裝飾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而通過對圖形符號這種“形”與“意”的歷史延伸與衍變,還可以得出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形”的演變,都不是對其原始“母題”的徹底否定,而是能夠通過建立新的審美觀念來賦予其以新的形式,從而使這些“母題”不斷的豐富與拓展。
4現代化傳統建筑裝飾風格設計
在現代化傳統的建筑裝飾風格設計中,最成功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能夠實現置身建筑中能夠感覺到傳統建筑文化及精神,但卻找不到一處與傳統建筑的實例有直接關系的地方。也就是說,能夠將傳統的亭子放在玻璃幕墻的樓頂上,或在入口處通過放置傳統的拱門,把傳統的裝飾標志放在外墻的樓角及磚上,或以混凝土仿做斗拱,這些可以說這些做法只能算是一種仿古設計的例子,如果能消化及吸收傳統建筑的精華,實現項目設計有關事物的了解,兩者便不謀而合,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傳統的精神。
結束語
傳統文化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科學合理正確的運用傳統文化,才能煥發出傳統文化的時代風采。這也需要建筑體系要把握好建筑裝飾風格設計中的點點滴滴,要注意對優秀建筑遺產精華進行深度挖掘的同時,更要大膽地學習一切可資借鑒的創作經驗。要實現建筑裝飾工程能夠上一個新的臺階,急需要吸取古今中外建筑裝飾創作中的精粹,讓藝術的素養能夠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最終形成文化涵的有效滲透。總之,要想創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在對待傳統文化上就要注意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做到去粗取精,這樣才能實現建筑裝飾與建筑文化的最終結合。
建筑文化的論文7
我國近40年的建筑發展,使建筑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功能化需求越來越高,建筑工程的難度以及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建筑市場環境也變得嚴峻,建筑行業逐漸意識到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嚴格把關管理模式,能夠使建筑工程項目更為順利地開展,補齊各種問題帶來的短板。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充分利用好BIM技術,可以積極地解決管理中的各種弊端、缺陷,打造低風險、高質量的工程管理方式。
1BIM技術的應用優勢
BIM作為建筑行業的新興技術,逐漸受到行業的青睞,主要是由于其有如下優勢之處。
1。1BIM技術的可視化
BIM技術在設計方面是一種表達方法的革新,將設計從二維圖紙變為三維計算機模型,大大提高了設計的可視化程度,使很多的細節方面體現出來,減少設計人員的設計疏漏之處,提高設計的精確度和準確度。對于整個建筑行業來說,BIM無疑是一次真正的信息革命,為建筑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強大動力。
1。2BIM技術的協同性
BIM是一個共享的知識資源,可以創造出一個協作平臺,使相關方能夠及時、有效地溝通,使每個單位可以了解到自己上下游的工程進度,及時調整自己的進度以適應上下游,同時總控部門及時發現影響進度的單元,及時作出調整。各部門在平臺上,可以及時地發現上下游的問題,及時地溝通,使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減少后續的返工補救。
1。3BIM技術的仿真性
BIM技術可以進行4D仿真以及5D模擬,是傳統建筑所不具備的。傳統建筑工程管理只能在建筑成型后,進行各項指標的監測,比如日照、熱能傳導、節能效果等,而這些如果不合適,只能返工,影響工程進度。而通過BIM技術的4D仿真以及5D模擬,可以在建造之前進行模擬實驗,避免后續的返工,大大提高了設計的精確度。
2建筑工程管理中BIM技術的應用
由于BIM技術的優越性,應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會給管理帶來質的飛躍,大大提高管理水平。
2。1BIM技術在工程決策上的應用
工程決策是工程項目中的關鍵環節,對工程投資、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決策正確與否直接關聯到工程能否開發以及能否順利進行。在建筑工程項目決策過程中,建筑物的影響因素很多,比如氣候、環境、地理位置等外部環境,還有建設標準、建設成本、建設工藝等內部因素。各種因素的統計、分析,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如果是利用傳統的統計方式,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準確度低、全面性差,利用BIM技術,可以對現場做模擬計算,模擬成本預算,計算出最為合理的數據,為決策者提供數據支持,使決策更科學、更合理。
2。2BIM技術在工程設計上的應用
不同人有不同的設計思路,要求相同的參數也會有不同的設計方案,而方案自然會有好有壞,方案的好壞和思路開發、工具使用密不可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計同樣需要利器,才能設計得更好、更優秀。作為建筑工程的設計人員,BIM無疑是一把利器,利用好BIM技術,可以明顯提高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一個人的設計思路是狹窄的,完成一項完美的設計,各領域充分交流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BIM技術擁有共享資源的優勢,使各部門、各相關單位能夠及時有效地溝通,達成一致的意見,滿足各環節的需求。BIM技術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平臺,利用好BIM技術,可以很好地協助設計人員對建筑結構進行模擬和分析,不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高設計的質量。
2。3BIM技術在工程施工上的應用
工程設計是設計人員的思想,作為設計人員對其設計極為熟悉,但施工的往往不是設計人員,由于傳統二維圖紙的抽象性,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理解,這往往會導致設計與施工產生分歧,影響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利用好BIM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該問題。BIM技術可視化的3D模型,即使非設計專業的人員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圖紙,這樣可以使施工人員和設計人員的步調一致,減少了設計與施工的分歧,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質量,加快施工進度。
2。4BIM技術在施工安全上的應用
BIM技術的虛擬建筑模型與智能監控系統進行結合,將BIM的三維立體功能用監控可視化,有效地監控、追蹤施工過程中的各類模型與現場實況,及時地反映到相應的監控管理主體。通過BIM技術,及時地辨識施工過程中的各類危險源,使安全監督人員及時掌握各類安全問題。通過BIM技術構建的虛擬建筑模型,得到大量數據并加以分析,確定出不同施工模塊的安全系數,針對不同的安全系數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安全系數,保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2。5BIM技術在工程驗收上的應用
決策完畢,進行設計、施工,最后環節是驗收,驗收的品質是工程能否如期交付的關鍵。驗收是一個繁雜的工作,在前三階段會產生海量的數據信息,使用傳統的驗收方法,往往會有缺項、漏項,導致工程不能順利交付,而利用BIM技術,由于其共享資源的優勢,驗收單位會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及時、準確地驗收每個環節,能夠做到不漏項、不缺項、不返工,同時驗收更為快速,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
3BIM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發展方向
BIM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成為建筑行業的先進技術,但技術本身還需要不斷地發展,保持其先進性,創新是發展和保持先進性的唯一手段。BIM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的應用方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繼續發展、保持其先進性。
3。1響應國家政策
緊跟國家政策、方針,向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靠攏,利用BIM技術的優勢,將建筑做到更環保、更節能,推動整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升級轉型。
3。2開發升級BIM技術
BIM技術與專業軟件結合,使建筑在能耗方面、人居舒適度方面最大限度地優化,提高建筑的市場競爭力。如結合二維碼技術,將建筑工程的各個環節、各個部件二維碼化,將每一個二維碼傳輸到建筑數據模型中,形成整體的數據化,達到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引進點云技術、VR等信息技術,使裝配更為精準,降低返工率,提高工程效率。
3。3現場化管理應用
結合工程現場的管理需求,發現場三維布局軟件使現場更為明了地去布局安排、開發安全監控軟件,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數,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3。4形成管理數據庫
建立數據庫,利用移動終端實時管理,形成更為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使管理更為方便、快捷,為以后的管理做好模式,使管理程式化,推動管理水平的發展。
4結語
建筑工程管理是工程中的核心,管理如同人體的頭部,發號施令,使整個有機體協調發展。利用BIM先進的管理技術,將建筑工程的各個環節信息化、系統化,使管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工程順利開展、順利完工。各環節做到信息化管理,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同時,BIM技術也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始終保持先進性,達到可持續發展。
建筑文化的論文8
預警管理體系在現代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現代工程的安全質量,但是預警管理體系主要存在于市場前沿的大企業。對于部分中小企業而言,預警管理方式仍然應用不足。部分企業管理層認為依據工程經驗就可以進行現代化建筑的施工,缺乏施工先進性,對于現代智能建筑的要素沒有深刻了解,容易使工程出現安全隱患。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預警管理概述
安全預警管理是針對行業經驗和建筑工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數據研究,并針對建筑工程實施的環境和特殊性進行可行性探究,提前進行施工方案的設計,并借助多媒體設備和互聯網技術進行工程安全隱患的預先排查,進而轉化為有用的信息,為建筑工程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數據信息。建筑工程安全預警管理可以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在前期的數據分析過程中,將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幫助施工階段更好地完成作業,提升工程的安全管控水平,切實提高工程的安全質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預警管理現狀分析
第一,準備工作不充分。預警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期準備不夠充分,安全預警工作涉及許多方面,比如信息化設計系統、數據采集分析設備等,并且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配合銜接,做好整個工程的統籌協調,將所有應用的技術進行匯總,做好前期的信息采集,促使建筑工程得以順利開展。第二,違規操作問題嚴重。在預警安全管理方面需要特別重視施工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業務能力,施工安全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施工人員,施工人員的個人技術能力和道德責任意識直接影響整個工程質量。在當前的建筑工程開發中,人員的違規操作問題日益嚴重,造成工程本身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整個建筑工程的科學建設。第三,缺少應急預案。建筑工程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項目,在建設階段容易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強應急預案的設計和準備工作,在出現施工問題時可以及時進行應急管理,解決出現的相關問題。但是現階段對于應急預案的設計不夠全面,一些細節考慮不充分,在工程項目出現漏洞的時候不能及時應變,傳統老舊的應急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建筑的發展需求,不利于建筑工程的發展進步。
三、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預警管理技術的應用研究
第一,健全安全風險預警處置制度。根據建筑工程的多元因素進行系統化管理,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對建筑工程進行前期的設計管理,加強對施工過程和設備運行的預演,進行數據的采集分析,并研究過去時常發生的建筑工程問題,從而實現工程建設的數據化,從多個角度分析建筑工程建設的可行性,并將工程造價技術有效進行融合,分析材料的材質和數量,核算設備、能源和人力成本,從而科學計算工期,將建筑工程的風險降到最低。健全安全風險預警處置制度,用制度約束企業和人員的行為,從而提高施工隊伍的責任意識,避免因為一個小的失誤造成安全隱患的不斷積累放大,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第二,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實施安全措施。建筑工程項目建設中,施工人員的施工技術、施工管理、施工責任意識都是影響工程建設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定期進行工序的相關檢查,對項目人員進行嚴格管理,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定期進行設備的維護,對施工材料進行質量檢測,出現問題直接對應到個人和管理者,從而進行一定的懲罰,提高施工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從而提升工程建設的健康科學化水平。第三,加強技術保障,明確安全責任。加強技術保障,對于現代智能化建筑和綠色環保建筑而言,及時更新施工技術和管理技術對于工程健康開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業要建立一支監察管理小組,選拔具備優秀技術和較好管理意識的人員進行動態化監督,借助現代監控設備和數據監測設備進行施工過程的數據分析和反饋,嚴格規范施工標準,建立多套施工方案,在施工過程中靈活應變,針對問題的特殊性及時進行解決,提高現代建筑工程的質量。綜上所述,預警管理方式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極大提高了工程的安全可控性。通過動態預警監控,掌握工程施工的相關細節,并對施工環節進行核實與檢查,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實效性,可降低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發生概率,為企業在現代化建筑行業的發展提供強力保障。
建筑文化的論文9
1何謂建筑文化的重生
建筑文化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物化形式;其次是外部形式與內在的結合,也可稱如各種創作理論、規范和法規等;最后是最本質的內在,如宗教感性、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民族習性,這些本質的東西影響著前面兩個層面,F代主義建筑風潮的顯現出弊端之后逐漸平息下來,而后的后現代建筑試圖重拾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彌補之前的不足,但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的效果也并沒有如預期一樣,止步于建筑文化的表層,在本質上沒有擺脫現代主義建筑的弊端。傳統建筑文化是在它們所在的時代產生的滿足它們那個時代要求的建筑,而我們所在的時代由于需求,背景的不同,同樣需要具備我們時代的特點。如果我們回頭審視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傳統建筑文化整體上是在特定主題下發展的,屬于建筑文化的第三個層次。和諧觀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核心,出自于我國“天人合一、和諧共存”的儒道互補的哲學體系。自古以來,中國主流的傳統建筑正是沿著這條清晰的路線發展的,這便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當代建筑文化重生的主干。建筑文化的重生所指的絕不是將傳統的建筑形式形而上學地附著在建筑體中,這樣低層次的建筑文化的表達方式最后只能導致建筑文化的面目全非,輕浮而沒有內涵。真正重拾建筑文化是指在建筑文化的第三層次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背景,資源和要求加以創新,使建筑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才是建筑文化活絡重生的之道。
2建筑文化在生態建筑中重生
近年來,生態建筑潮流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復興的良機。生態建筑是將建筑本身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利用技術、建筑學、生態學等將建筑內外的生態因素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建筑生態系統內的自循環,從而解決建筑低耗環保的要求,這與中國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觀念不謀而合,是一個填補建筑文化缺失的一個契機。古代中國建筑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在古代中國先賢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的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基于這樣的觀念,古代匠師從基地的選擇到建筑的功能的布局、結構、造型等方面都考慮建筑與環境、建筑與建筑、建筑與人的相互協調與融合,建筑雖由人造,宛若天成;蚴菇ㄖ槕匀簧鷳B,成為自然生態中的一部分,即適應環境,或使建筑整體自成生態,創造自循環的小生態,即創造環境。這樣的建筑觀念本身就已經契合了生態建筑的生態學的主體。
2.1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王澍的作品中充斥著傳統低技術的運用,如碎磚瓦片拼湊而成的建筑外墻不拘一格展現了中國傳統民居古樸而優雅的質感;建筑的水平發展趨勢通過披檐的加入而得到加強,同時豎向層次也豐富了;大面積透明玻璃的應用增加了建筑的透光率,也使建筑通透清心,更加古典雅致。由王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建筑細部的單純的植入較少,而是通過創新來塑造建筑氛圍和空間趣味使我們能夠感覺到傳統中國建筑環境的。正如安藤忠雄所提到的,建筑并非模仿形式,而是繼承內涵。
2.2吉巴歐文化中心
吉巴歐文化中心是倫佐皮亞諾的代表作品之一,這個溫暖中心的靈感來源于當地人的“棚屋”文化。當地人認為人只是自然界中一個小小的環節,生死是人生命的歷程,但是靈魂永恒存在,軀體只是靈魂的一個載體,終究還要塵歸塵,土歸土!芭镂荨笔怯勺匀唤缰械牟牧洗罱ǘ傻,當地人將他們對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賦予建筑,使之與人一樣同樣有類似于生命體生老病死的過程,建筑來源自然,并最終歸于自然。皮亞諾在理解了當地的建筑文化后,在利用當地建筑材料的同時采用新型的鋼結構結合計算機的精密計算形成建筑編織結構的主體,并且在建筑中運用百葉窗調節自然通風使建筑更加生態節能,而經過精密計算的主體不僅具有形式美,更具有實用性。倫佐皮亞諾設計的吉巴歐文化中心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嘗試,他使建筑繼承了傳統建筑文化的同時通過創新更加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內涵,建筑的形式完美地融合于周圍環境,營造出符合傳統建筑文化的氛圍,同時又不失時代感,是一次傳統建筑文化與生態建筑結合的成功嘗試。
3結語
生態建筑的潮流興起,可以說與國際主義建筑一樣同樣是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一股潮流,但不同的是這股潮流是在人們重視環保和節能的情況下促使建筑技術優化創新形成的。國際主義建筑脫離建筑文化的設計使建筑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裸奔”。生態建筑在一開始就得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而建筑文化的價值在于它不僅能夠讓建筑能夠披上獨特的皮囊,增加建筑的識別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建筑透露出非凡的內在氣質,使人乃至其他生命體都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對于生態建筑來說,建筑文化將助生態建筑在發展的過程中走的更遠,更有魅力,更為多樣。
建筑文化的論文10
〔摘要〕“信息化”“國際化”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是現階段各行各業均要面對的時代沖擊,如何在這樣的大思潮中將“地域化”“民族化”繼承并發展下來,既是新時代提出的新問題,也是老問題提出的新方向。本文將以山西地區為例,簡要闡述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與傳統建筑文化傳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設計教育;山西傳統建筑;傳承
設計藝術學專業自二十世紀末產生以來,除了在專門的藝術類高等院校開設外,在地方的綜合類院校中也均有開設,如何立足地方、發掘并傳承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的立足之本和發展源泉。山西的傳統建筑歷史悠久且具有濃厚的藝術價值,在高等教育這樣一個大多數學生走向社會前的最后一個學習階段,如何將傳統建筑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學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對地域文化開發與利用的必要性
“高等藝術教育應強化品牌意識,樹立獨特的專業設置觀念,具有新穎的人才培養手段,科學、完善的課程設置……與相關學科專業相互融合,找到與市場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門類!睂τ趥鹘y文化基礎深厚的山西地區來說,地域文化便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意源泉,而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的改革,也是促進地域文化新發展的有效推手。1、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傳統的文化傳承形式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所有文化形式都在尋求新的發展和改變,例如我國的皇家建筑典范故宮,通過視覺傳達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推出的“故宮淘寶”早在20xx年就刷新了人們對于傳統皇家建筑的認識,使這個莊嚴肅穆的建筑以“萌”這樣的新形態出現在大眾面前,廣受大眾喜愛,為故宮建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這些新的變化都來自于文化視角的轉變和藝術設計的參與。不同于故宮建筑的“大家閨秀”,山西傳統建筑的風貌更像是“小家碧玉”,但是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筑,在展覽展示形式上依舊還是傳統的導覽員語音講解和二維圖片展覽,缺少新技術、新形勢的融入,更欠缺的是設計從業者的關注,這些都可以通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來進行改變,有傾向地培養學生了解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從而創造出有血有肉的設計作品,通過這樣的形式將地域文化呈現出來,獲得的是最貼近地域生活的作品,必然會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加強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2、地域文化促進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全國開設設計藝術專業的高校達上千所,開設專業也大同小異,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各個高校中,將地方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發展得有特色、有針對性,是地方高校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同近代城市化發展中的城市具有“趨同性”一樣,高校設計藝術專業也存在“同一化”的問題,只有將地域文化元素導入校內課堂教學和校外考察課程,將本地的真實設計案例帶入課堂,通過設計案例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考察能力,通過完成的優秀作品維護本地企業和文化產業的創新性,使高校課程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才能最直觀地發掘社會的人才需求模式,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著很強的實際意義。
二、山西傳統建筑藝術的文化藝術價值
《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不斷提高,文化創造力、影響力增強,三晉文化走出去成效更加顯著”。山西作為歷史文化重地,有著豐富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建筑無疑是這筆浩瀚遺產中最為閃亮的明珠,除了作為歷史見證般屹立不倒之外,其本身還兼具著深厚的藝術價值。1、歷史文化內涵山西地區號稱“地上文物寶庫”,晉祠圣母殿、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應縣木塔、華嚴寺等唐宋遼金各時代的建筑在山西大地均有保留,每一座建筑都保留著建造年代最突出的建筑成就,這一處處歷史悠久的寺廟房舍見證著歷史上山西地區文化風貌變遷,每一個時代的建筑都作為那一個時代的見證而屹立著,可謂集結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為我們了解過去、窺探歷史提供了真實的可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2、深厚藝術價值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渠家大院等明清民居建筑群,非常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晉商在家鄉興建的恢宏宅院,無論是在規劃布局、廳堂裝點還是在建筑雕刻上,都充分結合了當時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且處處體現著民居主人對藝術品的獨特品位,太谷曹家在民國初年還出版了一本《墨林存粹》來收錄曹家及其友人對藝術品的收藏,這些建筑裝飾和書畫作品都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源泉。
三、山西傳統建筑文化導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
1、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促進山西傳統建筑的新發展地域文化的傳承是整個地方的文化之基,僅靠政府出資維護是遠遠不夠的,將地域文化的內容直接引入高校教學之中,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針對地域文化的設計實踐,由地域文化出發,通過田野調查和資料分析,梳理出最具特色的設計方法,然后進行的設計實踐針對性極強。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傳統建筑上的典型雕刻紋樣和色彩進行提煉、重組和現代化,為傳統建筑構建視覺識別系統,開發傳統建筑的文化創意產業;環境和景觀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分析、解讀傳統建筑中的布局安排和陳設布置,提煉其精髓,從而應用到現代居室設計和景觀規劃當中,將傳統地域文化進一步延伸為當代城市特色的構建;產品設計專業的同學更是可以通過對傳統建筑構件和傳統器具的調研,改良或者研發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新產品。任何一種帶有地域文化內涵的設計創新都是在通過“教”和“學”這樣的實踐過程,推進著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2、山西傳統建筑文化加深了高校學生對文化內涵的認知我國疆域廣闊、地大物博,每個地區都有著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而作為一名設計從業人員,在沒有深入了解和認知的情況下開展設計,只會造成其設計“空具其形,不含其意”。學生們從天南海北來到山西,在山西地區開展四年的學習生活,是對晉地地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最好機會,無論是晉西北地區的唐宋遼金建筑,還是晉中、晉東南地域的明清民居建筑,都是歷史文化濃厚、藝術特色典型的建筑遺存,對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絕對是不可多見的藝術寶庫。3、山西傳統建筑導入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可實施方法第一,營造地域文化濃厚的教學環境。地方高校的大學文化,要著重發掘和應用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創造一定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對于山西傳統建筑的興趣,使他們在日常校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校園文化構建方面,可以由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生進行校園導視系統的設計,由環境設計專業的同學進行校園建筑外觀和景觀設計,由產品設計專業的同學進行校園紀念品設計,將傳統元素與大學校園的實際需求相結合,不但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設計事件中,更可以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獨創性與地域特色。第二,通過課程設置,設計深入鄉土。設計寫生、設計采風、設計考察這類外出實踐課程是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必修課程,通過合理的課程安排將地域文化與設計實踐進行最緊密的結合。在外出實踐課程開展之初,由指導教師進行山西傳統建筑的講述引導,學生進行前期資料收集和分析,通過與指導教師的溝通填寫“預考察報告”,在外出前即確定大致的考察設計興趣點,然后集體外出實踐考察學習,待考察結束后,結合前期搜集的材料完成“預考察報告”中確定的設計題目,進行完整的設計實踐,亦可擇優秀設計應用到校園當中,這樣的設計,不但貼近實際,更是地域文化在高校的最直觀呈現。第三,借助本土人才資源構建特色教育。除了課程設置和課程安排上的傾向外,還可以通過專家講座的形式,借用地方上的人才資源來實現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構建。掌握傳統建筑裝飾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古建筑維修保護的專業人士都是有利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人才資源,這樣的專家在校內舉辦講座或者開辦展覽,都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山西傳統建筑的魅力,通過多樣的視角認識地域文化。
參考文獻:
[1]潘魯生.匠心獨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
[2]劉雁.山西傳統民居建筑及裝飾研究.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xx.
[3]任靜,金承協.山西晉中地區傳統民居地域建筑特色.山西建筑,20xx(08).
[4]洪磊.地域文化傳承視域下的鄉土美術教育探究.藝術教育,20xx(14).
建筑文化的論文11
摘要:簡述了固原州古城的發展歷程,結合其歷史建筑文化遺存現狀,分析了古城建筑的文化價值,為今后固原州歷史建筑文化遺存的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古城,歷史建筑,文化遺存
1固原州古城的歷史沿革
固原城,城池創建時間,最早有明確紀年者是在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修筑原州城”為總管府之記載[1]。但在現水電局和二小附近出土的陶罐與瓦片可以推前至漢武帝元鼎三年。據《固原州志》記載固原古城元末廢“明景泰元年(1450)始筑固原城,景泰三年(1452)修復開城縣北40里的故城,成化二年(1466)由于開城陷于蒙古部而徙其址于新修的故城”。成化五年(1469)兵備楊勉增修高(兼設樓稽城,舊二門南鎮夷,東安邊)!昂胫问迥(1492),總制軍務戶部尚書秦統駐節固原,展筑關城(更開西門一,曰威遠,是時拓筑外城)”[1]。萬歷三年(1575),總督石茂華始瓷以磚,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84)重修外城周,遂為雄鎮。
2固原州古城的歷史建筑文化遺存簡述
固原歷史建筑遺存集中且較多,在寧夏境內頗為難得,甚至超過歷史文化名城銀川。目前保留有城墻、文淵閣(魁星閣)、財神樓、城隍廟、二十里鋪拱北(見圖1~圖4)。城墻分為內外兩層,屬于軍事防御建筑,內城墻周長九里三分,即4650m,高三丈五尺,底寬三尺八丈,有垛口1046個,炮臺18座,內城墻只在西湖公園內有約500m的遺留,其高4~12,上有松柏等植物,還有民國遺存磚塔1座;目前外城墻保留較多且較好,其周長十三里七分,即6850m,高三丈六尺,有垛口1573座,炮臺31座,內外城門10個,據《嘉靖固原州志》卷一記載,景泰三年(1452)時開始修筑固原城,成化五年(1469)兵備金事楊勉增筑并且修建其東南二門:東門名曰安邊,南門名曰鎮夷!昂胫问迥(1502),尚書秦統增筑外關城,周圍二十里并設關門四座,關城外再挖溝池為護城河,同時外關城再開西門一座,稱之為威遠門”。文淵閣,前稱之為魁星閣,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屬于軍事防御兼觀賞建筑,由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三邊總督秦竑創建,弘治十六年(1504)落成,后由清代光緒末固原州知府王學伊,提議重修,以“招東來紫氣,起地方文脈”號召募捐修筑,現坐落在修整后的錐體磚包臺面之上,高12.3m,平面正六邊形,共三層,攢尖頂,樓閣式木亭,內有木梯可供登臨眺望,角梁及頂部由雷公柱支撐,各出檐均為雙層桷飛,方形飛桷前端做收分,飛檐頗有南方建筑的韻味;上檐用一斗三升式的斗拱,其余檐部皆簡化,施以彩畫,整體建筑小巧玲瓏,夜晚燈光通透,現已成為固原市的夜景重要節點。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書法家大師于右任登閣游覽,題寫“瑞應須彌山,翠接文淵閣”的文聯。圖2文淵閣圖3財神樓財神樓位于明清時期固原最大的商業中心過店街,屬于道教建筑,建筑風格、結構、材料屬于明朝建造,在商業中心建造財神樓很明顯的表達了商家們強烈的精神寄托,建筑風格屬于城門洞式青磚結構,底邊基座長10.36,寬4.1m,門洞高3.1m,寬3.3m,南北面石刻發現光緒年間商家一起募捐重新修筑了財神樓;蠘情w空間緊湊,變化豐富,兼具祈禱、游覽、眺望等功能,西邊為主殿為固原市現在唯一剩下的歇山頂,面闊三間,南北長6.4m,東西6.75m,頂部飛檐形如飛翔之鳥,有西南地區古建筑的影子;東邊為附屬建筑,卷棚頂,值得注意的是面闊四間,在古制建筑中極難見到,長8.35m,寬4.9m;中間為樓梯,樓梯中間設有一門,將門上邊做照壁,樓梯上方有主殿和配殿的過殿,寬1.9,高2.5,里面供奉財神。城隍廟在現固原市糧食局內,建于明景泰三年,屬于道教建筑,《嘉靖固原州志》記載“有安邊,鎮夷二門城隍,建置莫詳厥出。大明景泰庚午,左司右司,六曹分列東西,后為寢堂,前揭廟榜,圣母土地,秩序然而有序。飯香案爐瓶之具,亦莫不極其精備,始于景泰元年(1450)三月三日,以是年秋八月告成!鼻濉缎y固原州志》中“州城中央,廟址以定,正殿五楹,金身六丈,棟梁桷榱。后拱寢宮,前列坊棁。鐵獅銅猊,斑斕奇致,美輪美奐”。又根據《民國固原縣志建置志》記載在戰爭中被毀,后又重新修建。現在遺存保護較好的大殿三間,前殿五間,長15m,寬13.3m,金廂斗底槽,明柱8根;中殿5間,長16m,寬8.55m,內有明柱10根,兩側僅存東西配殿,但被占作糧倉,整體屬于明代建筑風格,局部磚雕精美。圖4城隍廟二十里鋪拱北是固原回族建筑中的代表作,屬于嘎德忍耶九彩坪門宦,整個建筑依山傍水,氣氛嚴肅、神秘。整體為六進式建筑格局,圍墻與入口大門為第一進,第二進為院落,第三進為磚坊,第四進為拱北內門,第五進為墓室,第六進為后院,墓室前有殿院,左客右寢,功能完善。內有三座陵墓,攢尖頂亭式的墓廬,整個建筑由歇山、硬山、卷棚組成,木雕、磚雕精美,琉璃飛剎耀眼,空間又寬闊、高聳富有變化[2]。據傳說和記載,該建筑建于元末明初,供奉伊朗前來傳教的“西來上人”,清朝重修建留有《回教先賢先仙碑》,1920年海原大地震毀壞后于民國重新修建,改革開放后,地區注重民族團結又幾次修建至今,保存完整,是回漢融合與和平共生的精神實體。
3結語
固原州的現有歷史文化遺存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向今天的世人們講述著固原州古城的過去,其深厚的文化價值在復興絲綢之路的背景下必然對古城今后的文化及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固原作為絲綢之路復興的重要據點,在城市建設與古建保護的協調關系上必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項艱巨工程的完成需要眾多有志之士的參與,本文簡要的概述梳理固原州古城的歷史遺存現狀,為固原自身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做出一份積淀,為促使古城更好更快走上文化優先建構之路而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韓孔樂.固原城創建始末[J].固原師專學報,1992(3):99-100.
。2]貟有強.寧夏歷史文化遺存和文物古跡[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163-165.
建筑文化的論文12
一、建筑攝影學術活動表達專業的建筑文化
迄今,由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主編的有代表性的建筑攝影專業著作至少有四冊(見表1)。專業及權威的建筑攝影學術及文化活動也蓬蓬勃勃開展起來(見表2);顒邮菇ㄖ䲠z影從城市建筑層面上升到為中國傳統歷史項目“申遺”的高度,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為中國建筑攝影師的新作為欣喜和自豪。感受中國建筑攝影師的創作意境與作品的文化氣度,《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不單純是建筑攝影師作品的薈萃,更凝聚了創作感言,其中不乏建筑攝影師以獨到的建筑文化視角體會建筑。讀懂建筑師看城市、建筑師看自身的作品,對公眾理解建筑大有裨益。該書觸動人們的,不僅僅是作品恰到好處的光影及準確的建筑表征,也在于作品所體現的建筑攝影師的“詩眼”與“畫境”。據查,國內專門出版推介建筑攝影師的書很罕見,因此該書填補的不單是建筑攝影群體的空白,也在于向世界展示了一批有造詣的中國建筑攝影師專業隊伍,他們開創了中國建筑傳播的影像技藝與美學實踐。對此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在《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序言中指出:“這是介紹中國職業建筑攝影師的一本合集。
建筑攝影除了宣傳、記錄、藝術等方面的功能觀念外,還有很大的商品屬性及市場需求,人們認為一幅好的圖片帶給我們的信息是無論多么豐富的語言都難以描述的……建筑攝影師除了技術、器材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外,在以城市和建筑為對象時,需要更多的專業之外人文知識和內涵,需要長期的體味和閱讀。”一位攝影家說,“沒有了意境和思想,拍攝建筑只能成為結構的示意圖!弊鳛橹袊ㄖ䲠z影師群體智慧的結晶,與過去推出的第一、二屆大賽作品集不同的是,《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中24位成功的建筑攝影師的作品為讀者更集中而準確地展示了建筑文化理念及實用的、可操作性的示范,這種以傳統與現代建筑項目為基礎的作品檔案十分切合愛好者與初學者的實際。盡管《中國建筑攝影師檔案》向讀者展示了一批中青年優秀攝影師堅守在建筑攝影崗位上的作品,但由于建筑攝影創立的時間尚短,在諸多方面有待完善豐富。它至少要求每一位優秀的建筑攝影師不是單純地從商業攝影或藝術攝影去把握建筑,而是要樹立起建筑藝術修養觀。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但音樂不是融解了的建筑。由于攝影師對建筑的熟悉,也會造成某種負面的影響。
追求比建筑本身更原創的攝影作品,很容易模糊了我們的視線,忘記了建筑的藝術性、環境美感及其實用功能。雖然建筑不會教人道德或不道德,但建筑確實在相當程度上表述了創作者的態度。不同的裝飾圖樣傳達著不同種類的信息,材質的應用也給建筑物帶來廣泛的想象的空間,同時會反映創作者品質。當然,平整的外墻立面不一定比粗糙的好,但在許多場合建筑的精彩處正是在光滑反光的質地。所有這些都需要建筑攝影師去體味與思考,這或許是能從一大批建筑攝影作品中找尋到有感覺的優秀創作者的“秘訣”,作品優劣的分水嶺在于攝影師能否具備建筑師的“眼”,能否真正懂得所攝作品的含義。攝影技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自出現就與建筑結下了不解之緣。1826年夏天,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畫面中顯示的是一個農場的房子襯托在遼遠的天空下。1877年,法國人LD杜國豪倫成功拍攝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安古連城鎮風景》。之后,城市中的街巷、高聳的教堂、鄉村別墅、特別是現代建筑的出現,許許多多優秀的攝影作品,都將各種不同的建筑作為攝影作品中的主角予以突出表現。建筑的攝影表達主要是記錄建筑特點,用攝影語言來表達建筑。從攝影角度表現建筑,給建筑設計帶來新的視角下的瞬間記錄,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的功能使命、文化使命,豐富建筑的內涵與外延。
建筑的攝影表現并不是僅僅展示建筑物的表象特征這么簡單,攝影表現手段使建筑師以不斷更新的視角觀看設計的方方面面,推敲方案的體形、材料和空間感受,專注于以人為本的建筑世界。1992年版美國攝影百科全書對“建筑攝影”的定義是:“建筑攝影主要是記錄建筑特點,專為建筑師,設計師或歷史學家服務!边@里所提到的為“歷史學家服務”,應該就是指建筑攝影的文化表現作用。如果說建筑是人類站立在地球上的最恢弘的風姿,那么文化歷史建筑則可稱為站立著的人類歷史。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說過說,建筑這本“石頭和木頭的史書,忠實地反映著一定社會之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而城市的“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著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建筑師做好設計是本分,同樣,建筑攝影重在刻畫。建筑作品設計語言的表達、設計思想的體現都離不開建筑師的極致追求。同樣,建筑攝影要求建筑攝影師學會極致的思維,你的鏡頭中必須清晰明白,完美建筑是什么?真實而豐富地表達建筑作品是建筑攝影師的基本功。
二、建筑攝影學術活動向業界展示建筑文化的力量
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剂兴刹⒎墙ㄖ䲠z影家,但他的作品及理論涉獵城市空間與人,讀他的新作《思想的眼睛》,我們不僅可以產生“決定性瞬間”,也獲得一系列本質性思考。他認為:“攝影永遠是視覺注意力的自發性行為,它捕捉的是瞬間和永恒。繪畫對瞬間的表現,是通過筆觸來傳達我們的意識,攝影需即刻采取行為,繪畫則要深思熟慮”!耙匝劬槠瘘c,空間逐漸向無窮擴展,現場總能或多或少地引起我們的注意,會立刻將其保存在記憶里并對它進行一些修飾!笔昵埃胶=淌谠凇逗諣栃粱鞘薪ㄖ䲠z影展紀念集》“建筑攝影的力量”一文中指出:“芬蘭是二十世紀建筑成就最高的國家之一,這種輝煌的成果固然與建筑師、建筑教育、建筑媒體及專業評論等方面密切相關,但也無法忽視芬蘭及世界各地建筑攝影家的個性創作……”。在論及建筑攝影概念時,他強調“建筑攝影并非僅僅記錄建筑,更重要的是審視建筑,評判空間,進而改進和提升建筑品質。優秀的建筑攝影家會用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往往發現建筑師自己都不曾注意的建筑范疇和主題。同時,建筑攝影家的成功作品也是對建筑師的一種促動和激勵,迫使建筑師及其合作團隊用專業的投入和精心的設計創作出精彩而富于人性化的建筑精品!币晃粌炐愕慕ㄖ䲠z影師如果成為世界著名建筑師的朋友,其創作空間必有很大拓展,他本人的建筑攝影作品會經常出現在國內外建筑、設計與藝術類的書刊雜志上。這些攝影作品,不僅帶給建筑師啟示,也會使更多的建筑師相信并欣賞建筑攝影的力量。馬國馨院士說:“建筑設計本身是一大創意產業,而建筑攝影正是與建筑聯姻的另一創意產業,其特點可說是在創意之中尋找創意的活動,因此必然成為既活躍又獨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攝影者的頭腦、眼睛和心靈必須同時運作,這是建筑攝影師的生活方式。擁有出色想法和表現的建筑攝影作品在創意經濟時代肯定大受歡迎。如果從建筑攝影服務于建筑設計及市場的定位看,建筑攝影還富有更強的傳播功能,應該說國內建筑界對此挖掘的還相當不夠,因此不能不重新定位。
1。關于建筑記憶。建筑之所以被稱作“石頭的史書”、“凝固的音樂”,主要說它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然而,歷史的車輪不僅碾碎了飛逝的歲月,也碾碎了不少“石頭的史書”。現在人類所能看到的瓊樓玉宇亭臺樓閣,僅僅是萬千人類文明殿堂的絕小部分。所以,記錄逝去建筑的照片,就是最好的手段和工具,是建筑記憶媒介。1999年羅哲文、楊永生主編《失去的建筑》一書的出版,為重溫歷史、研究建筑文化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20xx年黃延復編《圖說老清華》以1909年~1952年的“老清華”為例,用圖片全方位描繪了老清華歷史的一個清晰而簡單的輪廓,它使這一時期學于清華、長于清華這所一流學府的各界名流得到客觀記述,是極為生動和感染人的清華校園文化。再以上海近代公共建筑為例,20世紀20年代以來,歷代中西文化、南北地域文化不斷融合,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開發建設高潮,在公共建筑上留下了一批價值連城的文化遺產。像外灘近代建筑群的龐大與精美,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珍藏老照片會幫助人們挖掘每一幢建筑背后所包含的歷史,傳承建筑文脈。如位于現靜安區靜安寺旁的愚園路218號的百樂門舞廳,其英文名為ParamountBall—room,意譯“至高無上的舞廳”。設計師為當時上海著名的建筑師楊錫镠,該項目于1933年12月竣工。迄今70多年過去了,它仍以20世紀30年代的舞廳面貌出現,已成為上海市第二批近代優秀保護建筑單位。對于這樣的老建筑,應記錄的不僅僅是趣聞與故事,更要有原汁原味的歷史圖景,怎能離得開建筑攝影的記憶與感染力。所以,建筑攝影是建筑記憶重要的組成部分;記憶建筑,是建筑攝影重要的功能之一。
2。關于建筑評論。在建筑傳播中建筑評論或稱建筑批評是極為必要的。別林斯基曾說過:“關于偉大作品的評論,其重要性不在偉大作品本身之下。”建筑批評是對建筑、建筑所賴以存在的社會與環境,對建筑師的創作思想與過程,以及所有涉及支撐建筑師、培養建筑師的制度與體系的鑒定和評價。我們倡導的建筑批評應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批評,而不是過于抽象的批評。要有內涵、有意味、有設計、有交流、有溝通、有興趣,所以批評的媒介就豐富多彩。在諸如小說、散文、隨筆、詩歌、繪畫、音樂、電影等表現形式之外,建筑攝影也是絕好的形式,借助建筑攝影作品,建筑評論家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目光,洞察并評點出建筑的實用、功能、美觀、安全等指標,并使之上升到精神與文化層面。單純從攝影創作講,攝影批評起到的是“磨刀石”的作用。事實上,當建筑攝影針對建筑作品進行評價時,總會引起建筑師對自己創作理念與行為的再認識,建筑攝影批評本身就是一種促進,從客觀上通過圖片起到提高公眾建筑藝術欣賞水平的作用。與建筑創作一致的,是建筑攝影批評也講首創性和客觀性,它對建筑創作本身的豐富與發展、探討與反思、審美與警醒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因此要研究如何開展建筑攝影批評,讓建筑攝影批評成為建筑評論的有效方式、方法,培養起專門的建筑攝影作者隊伍。以建筑攝影、建筑圖片評論建筑、批評建筑藝術水平,是建筑文化良性發展的體現。
3。關于建筑攝影。20xx年,沈瑾先生曾送中國建筑攝影學會《建筑師的歐洲視角》一書,里面記錄了兩位著名建筑師對建筑攝影的認知,頗具啟發性。其中崔愷大師的序是極有見地的建筑攝影品評,反映了職業建筑藝術家的眼界。崔愷認為:“建筑師的眼睛與攝影家的眼睛有所不同,攝影家多以拍攝對象為素材去表現自己的審美價值,而建筑師多以攝影為手段去記錄自己對拍攝對象的感知和認知;攝影家滿足于抓拍那光、色、物完美結合的一瞬,建筑師更注意物在光、色及周圍環境中的和諧表達,他們在瞄著外觀造型的同時,腦子里卻想著與平面、剖面,甚至細部是什么關系……”。沈瑾認為“建筑和攝影都可理解為視覺語言的表達,攝影變成了建筑師表達與交流的重要方式。建筑與攝影同樣是光的營造,形、色、質視覺信息的三大要素都要靠‘光’來表現!甭芬姿箍嫡f過:“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Todesignspaceistodesignlight)。建筑抽象的形式美同樣通過攝影來表達,甚至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建筑攝影。攝影帶人們進入更真實與開闊的視野,建筑師的視角應向四方延伸,城市比建筑更重要,建筑學不僅是致用之學,建筑學更是廣義之學。”今天看來,城市比建筑重要,文明的演進比城市發展重要。建筑攝影從記錄建筑走向記錄城市,必然走向記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建筑攝影的意義遠遠超越技術和藝術層面。
三、建筑攝影對中國建筑文化的意義
建筑攝影從記錄、評論和人文角度展示建筑文化的力量,因此建筑攝影對中國建筑文化發展的意義正隨著建筑攝影的專業化和建筑攝影師的職業化而不斷彰顯。
讓建筑師多一雙“建筑眼”
建筑攝影師在國內外建筑大師事務所中是必不可少的。從項目投標拍攝標的地塊,到項目在建中的攝影記錄,直至項目竣工拍攝唯美的成品,建筑攝影師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在國內,建筑攝影師是沒地位的,更有甚者總被視為“照相的”,如此簡單的稱呼也說明了行業地位的不被重視,說明中國建筑作品為什么難有絕美的展現,說明加大建筑攝影學術影響力的導引的重要意義!吨袊ㄖ幕z產》總編金磊在刊物總第3輯中曾談到:“出版建筑攝影雜志或?冢┦俏以20xx年4月就要創刊的項目,策劃案及樣稿已做數次。今借《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第三輯推出該欄目有多重含義”。含義主要在于:第一,優秀建筑攝影師楊超英幾年前拍攝了一組完整作品,是捷克卡姆帕現代藝術館建筑。希望讀者通過這組作品感受建筑攝影,欣賞其中的藝術魅力,體味作為一名服務于城市、服務于建筑的建筑攝影師是如何工作的。第二,由此表達了《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編輯部及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愿意成就中外建筑攝影師展示建筑攝影作品、弘揚建筑文化的事業。第三,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建筑記錄與記憶,一定要在建筑與藝術,建筑與技術,建筑與材質,建筑與評論,建筑與傳播諸方面利用攝影手段,將建筑作品純粹地表現出來。人們印象中的楊超英是位喜歡安靜構思,不模仿別人,不臧否別人且努力自己創意思考后按動快門的人,是獨具“建筑眼”的人。楊超英的建筑攝影作品能讓讀者從平常中感受到不平常,不僅能學到精湛的技法,更領悟敏銳的“建筑眼”力。
有利于建筑師傾聽建筑批評
自20xx年12月至今,《中國建筑文化遺產》雜志已經刊出八期“建筑攝影”欄目,讀者不僅從中看到精湛的建筑攝影作品,也聽到建筑攝影師的心靈表達:無論是人文地理、圖像筆記,還是專業化的當代建筑攝影,攝影師串拍定格中華夏大地的建筑時空,影響著建筑師的作品,越來越深入地對建筑師理解,也體現對人文建筑異常豐富的體驗!《論攝影》是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翻譯的一本從文化角度論述攝影的文集,是論述攝影的專業著作,更是廣泛意義上論述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在書中,桑塔格深入探討了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系等!墩摂z影》有“引語選粹”一章,雖絕大多數有新聞、人物攝影的意義,但也能從中發現與建筑和藝術相關的“攝影術語”:美國攝影師埃米特戈溫說“攝影是一個工具,用來處理大家都知道但視而不見的事物。我的照片是要表現你看不見的事物”;美國攝影家杰里于爾斯曼指出“相機是順暢地邂逅那另一個現實的手段!爆F實的確如此,攝影記錄永遠是一種潛在的控制手段,它享有其它藝術系統未曾想有過的力量,它在為城市與建筑帶來美好時,也關注建筑審美的困境。這不是針對某個項目、某位建筑師、某位建筑攝影師而言,它特指攝影文明要成為一面鏡子。今天中外建筑新品都面臨多元與多變,碰撞與激蕩,并非要“天人合一”和兼容并蓄。如何以攝影學的視角審視對建筑的表達,在建筑理論的浸潤中強化思索與啟迪,不僅是一種更為有益的超越,還是一種建筑攝影的新表現力。為此,今天在呼吁好的、有深度的建筑評論作品時,更期待建筑攝影家為城市奉上視野廣闊的、批評標準嚴格的建筑攝影作品。
為建筑發展昭示未來
建筑攝影行業的發展有賴于建筑攝影師的成績,有賴于作為建筑攝影學科的確立,更有賴于能自成一體的建筑攝影體系,F狀是在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百萬大軍中,攝影的愛好者蘊藏在占絕大多數的工程技術人員里,他們不在意設備、不苛求主題,愿從本職工作及其對建筑的審美出發記錄一切建筑發展過程。因此強化建筑攝影行業自身建設,使之專業化、學科化、高端品質化、服務化將是新一屆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的任務和方向。
在世界獨樹一幟引領發展
據近十多年學會及攝影師對歐美建筑“強國”的攝影專業機構及學會考察發現,國外雖有與建筑攝影相近的學會及組織,但尚沒有“建筑攝影”專業類期刊。從對英國VA博物館、倫敦國家攝影畫廊、北歐多國及德國的考察看,雖有攝影博物館,但至多有建筑攝影的版塊,看來創建“建筑攝影”期刊、開展專業化建筑攝影研究并成立應用服務機構已勢在必行。探討集中的、統一的、有標準化的建筑攝影專業化高端(按需)服務將是主導方向。真誠期望有更多的建筑業內外同行關注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攝影專業委員會的發展,更希望在未來的建筑攝影學術活動及求索中有更多的好作品、好著作、好品牌問世。
建筑文化的論文13
1室內設計的表現
傳統建筑文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文化基礎,特別是一些地理、五行等都被灌輸其中,室內設計要依據既定的室內外建筑環境進行重新的設計布局,以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為例,建筑的色彩偏重于灰黑色的表現方式,采光也注重自然的光線組合,通風情況也有自己的特點,室內設計就是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了室內設計中去,創造出適合人們居住的,更符合人們傳統審美風格的環境空間。由于我國建筑一脈相承,很多好的地方可以被借鑒,未來的室內設計需要的就是繼承和發展,多元化的處理。一些文化方面的價值導向也需要注意,創新的地方與文化價值也可以得以實踐,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就是應該以人為本,在室內設計的同時達到居住的需要,室內設計可以遵循這一原則,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的條件下,達到對于人們精神層面建筑空間設計需求的滿足,傳統文化與建筑文化的結合才是室內設計表現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才能共同促,進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的共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之后,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傳統圖形和紋理,傳統文化元素中,象征不同寓意的情感表現,如平安吉祥、福祿壽囍等也都是如此,傳統文化形式與內涵的結合,使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營造出了現代室內設計文化的一種手段。目前,現代室內設計師需要掌握的就是去用室內設計語言去詮釋傳統文化,一些大型的酒店一般將傳統文化裝飾設計進行的較為充分,有的借助于一些傳統的青磚、陶瓷、墻壁、房瓦等,將傳統文化中特別是繪畫與書法的一些東西也進行了鋪墊,一些排列組合與現代室內設計融合起來,營造出了古典美的設計手法,因此,可以說,傳統文化與現代因素的結合是室內設計的一種典型的風格表現,在實踐運用中也很多。傳統文化需要借助傳播的媒介進行展示,室內設計空間就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媒介,無論哪一種風格,都承載著設計者的思想,承載了精神文化的內涵,中國的傳統文化借助于傳統媒介進行了一定的傳播,由于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室內設計這一媒介可以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風格,歷代不同的室內設計處理更趨細化,這樣全面的展示,可以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媒介。傳統文化是室內設計的淵源,室內設計也可以使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無論何種室內設計風格,需要的是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的體現,社會風貌可以有著特定的精神文化內涵,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念。此外,室內設計與生產力相結合,形式源于社會形式,設計師要依靠經驗進行。
2小結
我國的建筑文化歷史悠久,它與室內設計有著密切的關聯。室內設計需要借鑒建筑設計的空間和文化表現,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創造,形成一門綜合性的設計藝術,由于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室內設計還需要傳承傳統的文化特點,給予人們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建筑文化的論文14
摘要:針對我國當代城市形象和建筑風格同質化的傾向,本文償試從全新的文化生態學角度出發,簡要分析把文化生態學理論引入到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中具有的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能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化建設以及我國所面臨的千城一面的危機提供一些解決思路。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啟示
1、文化生態學回溯
文化生態學概念最早在美國誕生,著名人類學家斯圖爾德于1955年在其理論著作《文化變遷理論:多線性變革的方法》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文化生態學”(CulturalEcology)的概念,此后,文化生態學積極吸取生態學、文化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營養,逐漸發展成一門研究人類文化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交叉性科學[1]。文化生態學的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態與文化環境的內在聯系,其研究對象是文化,研究方法是生態學。文化環境、文化資源、文化狀態都是文化生態學研究的范圍,不僅如此,文化生態學更要研究文化的規律。換句話來說,文化生態學就是用生態學的思維和框架來理解文化,我們甚至可以把文化現象比喻成一個不斷生長的、不斷進化的生命系統,并且這種生命系統是有規律可循的。筆者可以從文化生態學的這種發展特點中了解到在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中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特征。
2、城市建筑文化發展中引入文化生態學的重要意義
城市是人類進步的標志,建筑是人類文明的反映,城市建筑作為城市的一種物質載體,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更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而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各類建筑拔地而起。我們的城市變大了,因為到處都是新開發區;我們的城市變高了,因為高層建筑越來越多甚至隨處可見;我們的城市變新了,因為城市中的建筑處處都是華麗的表皮,耀眼的裝飾。宋春華[2]寫道:“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許多歷史街區和古老建筑被大量拆遷,取而代之的是特征形式趨同的各類摩天大樓。城市性格被淡化,記憶場所不復存在,我們的城市特色消失了”。筆者認為,在城市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已經受到破壞,需要引起重視。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引入文化生態學的理論,簡單闡述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建筑文化與文化生態系統中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筑文化,從而對今后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發展方向做出正確預測。
2.1正確認識城市建筑文化。對于城市,人類學家看到更多的文化是群族的起源與發展,建筑師看到更多的文化是建筑空間,開發商看到更多的是文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價值。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形成不同的觀點和認知,但是所有的考慮和認知對于城市建筑而言都不是一種綜合的、系統的認知。首先我們應把城市建筑文化與城市所處的具體環境看成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生態系統,然后把城市建筑文化放在具體的環境中,用動態的、連續的生態學觀點來加以研究。以長春這座城市為例,長春市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雖然只有200多年歷史,卻有著中國當代城市中最為獨特的人文歷史。長春市地處東北平原腹地、南北交通要道,除東部有小面積的低山丘陵。整個城市絕大部分為臺地,地勢平坦整齊,空間開闊。在偽滿時期的城市規劃中設計人員把握了這些地理特征規劃并且建造了獨具特色的城市建筑和景觀[3]。日本對長春的侵略和殖民統治,一方面侵犯了我國的獨立和主權,另一方面又加速了長春城市建筑近代化的進程。這就奠定了當代的長春城市形態、城市建筑風格。隨著歲月的積淀,本土建筑風格與外來建筑風格在長春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碰撞,最終發展成長春城市建筑文化的獨特氣質。
2.2城市建筑文化的延續。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全球化。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觀、價值觀、生活方式、民族信仰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梢哉f這種影響正在慢慢地消解我們的民族抵抗力。比如我們的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和西方國家特征形態十分相似的建筑,也有人說中國已經成為國外建筑師實現自己建筑理想的試驗場等。因此,為了健康延續我國的城市建筑文化,我們不僅需要提升建筑文化自信,更要提高城市建筑文化生態保護的意識。我們既不能完全排斥外來文化,也不能完全照搬別人的東西。中國建筑要面向未來就不能忘記中華大地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我們需要結合每一座城市自身的條件并且積極運用文化生態學理論,綜合分析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既不能放棄城市的本土文化,又不能完全拒絕外來文化,畢竟在這個時代只有多元文化才能有助于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還是以長春市為例,雖然長春“新京”的城市規劃是被日本殖民統治勢力強加的,但這個城市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并沒有完全地排斥長春乃至中國的本土文化,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思想的影響。比如說現在保存相對完好的新民大街就是參照中國古典皇城形式設計建造。新民大街空間明確、結構嚴謹,處處體現了帝王在上的統治地位。在新民大街兩側的多個建筑中也同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日本的甚至西方國家的建筑元素相結合。例如中式傳統的坡屋頂、日式裝飾細部、西方的柱式同時出現在一座建筑中。新中國成立以后,長春市的城市建設經歷了很多方面的考驗,出現了從一開始的對抗、沖突向吸收、融合的轉換。在今天看來,新民大街仍然是長春市最美的標志性街區,而正是歷史文化與時間的積淀造就了城市建筑文化的獨特氣質,因此,我們需要對我國城市建筑文化進行合理的文化生態保護,使我們城市的建筑文化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2.3制定城市建筑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我國的經濟和城市建設都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和國外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很低而且也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城市建筑文化生態理論體系。文化生態學理論的引入,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并且面對不同氣質、不同品格的城市,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更新、發展、建設提供有效的借鑒。1)要注重系統和整體的融合觀[4]。換句話說,就是城市在改造或者更新過程中要注重城市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這種融合就需要人們在規劃城市以及設計建造建筑的過程中要回歸理性、尊重城市本身的特征。例如,自然地貌、歷史格局等,力爭做到城市中的建筑與環境、建筑與建筑、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相互融合。2)要尊重和保護好傳統建筑風貌。對歷史建筑,最好的保護就是使用,以長春“滿洲式”建筑遺存為例,“滿洲式”建筑均建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現在仍然在投入使用。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建筑文化遺產,長春市政府在不破壞其材料、裝飾、建筑空間等前提下對其內部空間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和修繕,不僅保護了優秀歷史建筑、延續了其使用壽命,同時也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要。3)使新、舊界面有機聯系。為了更好地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我們需要保護和更新城市中有價值的建筑,具體的方法可以是提取傳統建筑中有價值的結構、裝飾元素或是保留有價值的城市肌理,使城市的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合理地過渡。以長春人民大街為例,人民大街是貫穿長春整座城市南北的主軸線,它的存在真實地記錄了長春的成長歷程,是長春文化底蘊的展現。在近代長春的城市建設更新中,雖然人民大街最初的功能有局部喪失,但是其整體的規劃形態、道路布局、建筑氣質卻一脈相承,使得新建筑與舊肌理有機聯系起來。
3、結語
城市建筑文化發展中引入文化生態學理論其核心意義在于從文化的視角出發,運用生態學的方法,有效處理好城市中建筑與環境、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文化生態學的內涵對于指導我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在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中,大多數建設都忽視了根植于城市本身的特質而只是一味地跟風模仿,從而出現了千城一面的危機。為了避免城市形象和建筑風格同質化,在實踐中就應該不僅僅只注重技術上的生態,更應該重視文化上的生態。
參考文獻:
[1]侯鑫.基于文化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理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xx.
[2]宋春華.在轉型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J].建筑學報,20xx,61(10):19-25.
。3]張俊峰,王均三.吉林建筑文化研究Ⅱ(城市建筑:城市精神的物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xx.
[4]符靜.基于文化生態學的煙臺城市建筑特征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xx.
建筑文化的論文15
本文作者:陳進、王建勇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
古老的中華大地有著風格迥異卻又一脈相承的建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建筑,構建了風格獨特、相對完整的建筑文化體系。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指出“中華民族文化是最古老、最長壽的。我們的建筑也同樣是最古老、最長壽的體系”[2]。通過文獻分析得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是從實用和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下形成的。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化形態,即具體的建筑形式;另一方面是精神層面,即傳統建筑的哲學觀、倫理思維、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其中,前者更多的是反映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理解,而后者側重于文化的傳承,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中國傳統建筑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讓學者意識到挖掘、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核心理念,以期對現代綠色建筑實踐提供借鑒和幫助。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
通過整理文獻發現,中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形成了建筑美學、史學、倫理學等學科。時代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讓人們開始反省并意識到要從中國傳統建筑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尋求未來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是指人、建筑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這種觀念影響著傳統建筑的結構、構造以及形式等各方面。李約瑟曾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這準確地道出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意境。中國傳統建筑大多順應自然而建,與自然整體融合,講究依山傍水,以自然風水為本,結合濃郁的地方性特色,空間布局顯得統一協調而又富有氣韻。以群體取勝,注重虛實結合,以內收的凹曲線依附大地,橫向鋪開的形象特征表達出與自然相適應,相協調的藝術觀念。外部造型也盡量表現出與自然協調的意念。如柱梁斗拱等組成的木構架,給人以靈動的觀感。我國古代城市規劃“象天法地”,即都城建筑布局模擬天上的星宿分布和各種自然現象,這是對“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主要表現。它蘊涵著古人敬畏自然、效法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環境的意識。傳統建筑將天文、地理、人文結合在一起的整體思維方式和效法自然的態度,對當今的綠色建筑有借鑒意義。
以人為本。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具有很強的人文特點,即對人性、人倫、人的文化、歷史及存在的價值,均全面加以尊重和關懷,這也正是綠色建筑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形式、空間布置、城郭形式都體現著為人服務,它圍繞不同人的需要展開,而“以人為本”貫穿其中。例如,北方的傳統建筑四合院,是我國古老、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象征。我國古老風水理論的核心就是使建筑更加人性化,讓人們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時充分考慮環境、朝向、開間等因素,使之符合人的需要,既能生活在舒適、方便安全的自然生態環境中,又能關注到人們的各種需求,是“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
中正秩序。中國建筑在具體布局上,講究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倫理營構,以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開,形成中華傳統建筑的尚大性格。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通常是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采取變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另外,建筑布局與尊卑貴賤、森嚴的等級制度密切相關。按照不同的等級,所建房屋都是有限定的。這種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筑秩序有助于社會秩序的明確和固化。另一方面,群體建筑包含了儒家所提倡的倫理、等級、禮儀等精神意味,而每個單體建筑又因地制宜,巧妙設計,與中國人尚自然,以養天地之靈氣都有關系。體現在建筑上就是群體性與內向性于一體的庭院式建筑,儒與道的巧妙融合。
崇尚節簡。中國傳統建筑的特征就是簡樸,這正異于歐洲建筑的豪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就提出了建筑目的論和建筑標準說,他認為建造房屋的目的是“便于生,不以為觀樂”,并且基于人類生存需要提出了建筑標準,反對“費財勞力”。從建筑材料方面來看,中國傳統建筑大多是土木結構,取于自然還可以重復使用。另外,中國傳統建筑注重借景,無需增加更多的人工布置,如江南的園林就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在比較小的空間里,平添了許多自然情趣,給人以自然、清新、簡樸的美感。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崇尚節簡”的思想對現代建筑、社會生活和人的價值觀都是一種導向作用,也為“綠色建筑”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提供了借鑒。
現代建筑存在的危機
事實上,現代建筑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自然資源和環境承受力有限的客觀規律。建筑技術的進步不應以損害和泯滅情感為代價,因此須化去人們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誤解,把握建筑、社會和人的平衡關系,樹立建筑是為人的需求服務的觀念。
目前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只是一種形式,主要是大屋頂、廊子、院子,不了解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內涵和人文精神;有的認為中國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是這些傳統已經與現代的技術和材料不相適應,是過時的文化;還有的認為中西文化體系各不相同,要現代建筑就不要講傳統,兩者不可兼得。
現代建筑的高科技化,在某種程度上泯滅了人們美好的情感。人們難以控制技術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運用,導致自然物種的破壞,比如環境及水資源污染,客觀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不同層次的建筑技術造成不同層次、不同環境下人與人情感的淡漠,使建筑變成了障礙物。另外,現代建筑本身的多元化發展和機械、單調的建筑空間及建筑造型的批量生產,造成了建筑和城市設計千篇一律,豐富多彩的傳統城市建筑被磁磚貼面、藍玻璃的現代建筑所取代,導致城市的特征和文脈的斷裂,使建筑失去了靈性和美感。
建筑必須和諧地融入氣候、地形和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外部環境中,它的數量、材質、選址、布局、形制、色彩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周圍的環境。20xx年以來,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下,全國各地商品房遍地開花,亂批、亂建現象時有發生,忽略了現代建筑對環境的隱性影響。無序的建筑風潮使國家陷入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危機,而且帶來次生資源浪費和破壞。比如,大量拆遷帶來的建筑垃圾,大量開采建筑材料產生的山體破壞和森林砍伐,不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布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造成土地等資源的浪費及文化傳承的斷層,又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失衡。從表面上看,現代建筑危機是建筑實物本身造成的,而實質上是由于建筑理念和價值觀的問題。歸根結底,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情感泯滅、傳統建筑文化的缺失等問題是源于人的建筑理念與環境關系不協調的結果。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對綠色建筑的啟示
中國傳統建筑由于受到當時環境、背景和資源、材料的影響,更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綠色建筑”的雛形。雖然“綠色建筑”是現代概念名詞,傳統建筑卻與“綠色建筑”在內涵上一致。所以綠色建筑應是繼承的、發展的,旨在重塑和諧生態體系的建筑形式。
綠色建筑的內涵。許多房地產商家出于迎合消費者的心理、經濟利益需要的考慮,增加住區的景觀、智能化條件設施、裝飾裝修等方面的投資,打出“綠色”招牌,有的認為要用成本昂貴的先進技術和新材料,或有大量的綠地面積等,這種做法使人們對綠色建筑的概念產生了偏差。這不是綠色建筑的本意所在,綠色建筑的核心觀念就是要杜絕粗放、浪費的建設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特別是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降低的能源、資源成本。目前關于綠色建筑在國內外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本質上綠色建筑都具有可持續的性質!毒G色建筑評價標準》給出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3]。另一個概念認為,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間,同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即建材的生產和運輸、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維護到拆除建筑原材料回用的整個過程)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4]。以上兩個概念是國內相對比較全面的概念,包括了“全壽命周期”的概念,不單純考慮節約、舒適、和諧,而是給綠色建筑一個生命期,建筑的“綠色”不是僅僅體現建設期,而是向前向后延伸。通過總結學者對“綠色建筑”的定義,本文把“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歸納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做到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即它是一種生態建筑,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又是一種情感建筑,即現代生活與文化回歸的融合。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對綠色建筑的啟示,F代建筑的“綠色”理念源于中國幾千年的建筑實踐,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寶貴財富。在建設現代“綠色建筑”時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但不應停留在形式的設計層次上,還應在精神和內涵方面有深層的體現,從而達到建立在綠色建筑理念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綠色建筑”理念,結合時代建筑特色,進行建筑設計和實踐。大力弘揚“綠色建筑”思想,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有機結合,使得人們樹立正確的“綠色建筑”理念!熬G色”并不意味著高價和高成本,如新疆有一種當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好的秸稈混合砌成,保溫性很好,再加之非常獨特又本地化的房頂,形成富有代表性的鄉村“綠色建筑”,造價成本僅700元/m2。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協調能源與“綠色建筑”的矛盾,使兩者達到和諧。
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髓的分析,把現代建筑中節能環保的新技術和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相結合,在經濟、技術合理的情況下,采用綠色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地熱等能源,以減少環境和資源損壞。政府和建筑從業人員應具有“綠色”意識,在節約能源思想的指導下,對已有建筑物進行節能改造,重點利用自然通風、采光、保溫和照明,注意建筑的外形、遮陽和外墻保溫、開窗面積等方面,就可以在避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達到節能效果,F階段的重點是加強技術開發研究,逐步實現綠色能源的普遍運用,從而實現保持生態平衡前提下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提高資源保護意識,合理進行城市布局設計,杜絕片面追求新、奇、特的“面子工程”,強調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和互補,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建設外墻保溫體系、雨水收集系統、垃圾及再利用系統等。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面積小,所以政府和開發商應該在符合健康衛生和節能及采光的標準下,合理確定建筑密度和容積率,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住宅建設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道路。
結語
中國傳統建筑用獨特的建筑語言告訴我們古老而樸素的“綠色”哲理,毫無疑問,現代的綠色建筑理念是植根于傳統建筑文化的沃土中。面對目前現代建筑業存在的危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啟發,“綠色建筑”逐步成為未來建筑業發展的趨勢。“綠色建筑”的發展使建筑的視野從人所使用的建筑本身擴展到人生存的整個環境,從致力于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統一擴展到人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5]中國現代建筑發展的方向,應體現民族特色,吸取傳統建筑的優秀成果,發掘傳統建筑深厚的文化內涵,探討在傳統建筑文化與綠色建筑設計方面相結合的建筑的新模式,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發展。
【建筑文化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