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意義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意義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意義論文 篇1
摘要:儒家的權變倫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詳盡的闡釋,但作為儒家學說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蘊、處世原則和方式,是對經與權生動鮮活的詮釋。本文從個體的人倫道德層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方法論層面對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積極意義進行了闡發。
關鍵詞:權變;個體;社會;方法論
孔子的一生處事為人則處處體現"權"。但在《論語》中僅三處提到"權",如:"子罕"篇"未可與權";"微子"篇"廢中權";"堯曰"篇"謹權量"!叮ㄕ撜Z集注·微子第十八》)在《論語·子罕》(以下只注篇名)中提出:"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意思是說,可以同他一道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種成就;可以一道同他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禮而行;可以一道同他事事依禮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權達變。"權者稱也,所以別輕重。("《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一年》)后來被引申為靈活變通,借指在面對具體境遇中的道德沖突時,行為主體在選擇道德行為時的權衡變通。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孔子重禮,推崇仁政,"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八佾》)?鬃拥臋嘧兯枷胪怀鲆粋"變"字,不是毫無章法、隨心所欲地亂變,而是以禮為前提的。我們可以說,權變是實現禮的手段,是具體的措施方法,禮是根本原則,二者相比較,權變則是圍繞禮而進行的。正如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說:"道是原則性;權是靈活性。靈活性,在表面上看,似乎是違反原則,但實質上正是與原則性相合。"可以說"權變"是一種度時勢,審輕重,而不失其節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它也是一種更高智慧的彰顯。
孔子承繼了以"周禮"為核心的舊傳統,以宗法血緣為切人點,發掘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的根據-仁,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仁"、"禮"結合的仁學思想。在孔子看來,正是以倫理關系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性才構成了人之為人的根據--仁。孔子思想中的"權"的概念,是"仁禮"結合的理想人格實現途徑。具體說來,孔子的權變思想主要可從個體對人倫關系的把握來認識。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孝親是個人實現"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來,"孝"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今之孝者,皆謂能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人區別于動物在于"孝",而"孝"不僅是"養",更在于"敬","敬"就要求"禮"的規范。"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子路》)孔子看來,孝道和恕道有所沖突或矛盾時,應以孝為上。
父子相包庇隱瞞真情,雖不誠實但符合親親原則,這即是"權"的意思。
在君臣關系上,孔子的原則是尊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但孔子反對愚忠,如:"人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叮ㄏ冗M》)他主張君臣關系的處理根據客觀條件,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選擇,反對無謂的犧牲。
《(八佾》)孟子曾評價孔子:"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任而任,孔子也。"《(孟子·萬章下》)在孔子看來,君上若不是明君,是不能侍奉的。這都無一例外地反映了孔子在審時度勢時的彈性。
朋友關系是儒家人倫關系中較為平等的一種倫理關系。"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主張朋友關系的處理要遵守信用原則,但守信并非不分曲直,而是以"義"為基礎。如機械地遵循"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在孔子看來,不過是"硁硁然小人哉"。
(同上)以我們今天看來,能夠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可孔子為什么還說這樣的人是小人之類呢?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只管一味踐行自己諾言,并不能夠真正懂得明辨非。"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叮仠Y》)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好心的規勸也要適度,否則將會招致反感而自取其辱。這既是一個度的問題,也是一個權的問題,如何把握確定這個度,也必須由權變來解決。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也就是說,在處理各種人倫關系的過程中,孔子杜絕四種毛。翰粦{空猜度,不毫無變通,不拘泥固執,不主觀武斷?鬃影褭嘧冏鳛橥ㄏ騻人品德之最高境界--中庸的必經途徑,對于現代人們的個體修養與發展無不令人深省。
"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維護傳統并不把傳統凝固化。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雍也》)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根據本國的現實基礎對傳統進行損益革新,以期通權達變而形成新興的統一的文化和政治格局?鬃拥臋嘧兯枷肱c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所倡導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的例子。例如: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無疑是權變思想在現代的精彩運用。
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在人才任用方面,孔子認為應當"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即是說,一個人在人性與大的德行方面保持著善,不逾越道德界限,日常生活中小的方面有些問題便沒什么大礙。在對人才的功過評價方面,孔子對管仲,曾有過批評,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八佾》)但在管仲是否仁德的問題上,孔子認為應主要看他輔佐齊桓公建立豐功偉績的而不是求全責備?鬃訛槲覀兲峁┝撕虾踹壿嬳樅跞诵缘挠萌藴蕜t與評價標準,其中"權"的運用達到極致。
我國著名學者孫綿濤先生曾提出用人標準是"德重主流,才重一技",這實質上是孔子的.用人標準的現代版。
孔子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相傳門徒有三千,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孔子對弟子沒有門第、職業以及地域的區分,人人他都教育。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伯武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對于四個人的提問,孔子分別給予不同的回答。在孔子看來,教育對象不同,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方式都要避免遵循一個固定模式,做到因材施教,靈活權變。孔子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對我國現代的教育改革仍不失為最好的典范。
孔子的"權"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周禮,根據不同的情況而作出相應的變化。"權"實際就是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而矛盾的特殊性又包括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兩種情況。因此"權"本身還意味著判斷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主流,這一點從前面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中可以體現出來?梢哉f,"權"作為一種方法論體現了在兩難與多難價值沖突中根據仁義標準來進行價值優先判斷,權衡其善惡、福禍、利害、輕重、緩急與得失,從而決定是否行權。是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與實際相符合的原則、方法、策略,而不是用原則來生搬硬套的現實生活。由是可知,儒家的經權問題既是一個關注普遍性與針對特殊性的問題,又是一個遵守道德原則性與掌握靈活性的問題。因此,現代的我們只有解放思想,在與時俱進中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與原則,才能在求變、創新中達到個人與社會的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連龍.論孔子與"權"[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1(5).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論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意義論文 篇2
自秦漢以降,整個中華文化乃至世界人類,無不受到孔子的影響,被世人稱贊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鬃訉τ诮逃闹鲝,是大眾教育,有教無類,人人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權?鬃右簧鷮逃冻龅男难疃啵覍笫赖挠绊懸沧畲,所以中華民族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
那么,他的思想對于我們當前的教育或教師,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啟示?孟子說:“孔子,圣之時者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這就是說,孔子不但在當時是一位偉大的圣人,而且孔子的思想永遠與時俱進而不被時代所淘汰。在教育理念上,孔子重視“有教無類”,這與當前教育重視“教育公平”不謀而合;孔子重視“因材施教”,這與當前教育方法重視“個性差異”殊途同歸?鬃拥慕逃枷牍倘粴v久彌新,但孔子的師道精神尤其值得學習,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保ā墩撜Z·為政》)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墩撜Z·衛靈公》)他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墩撜Z·公冶長》)孔子一生對學生一律接納,樂于施教,故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孔子對于所有的學生都能諄諄教誨,循循善誘,使之“成德達材”?鬃舆@種“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的師道精神,永遠是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價值觀念充斥于社會之中,這對教師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教師理想信念迷失,教書育人觀念淡薄,教學工作懈怠,師生關系扭曲,學風浮躁,言行失范,道德敗壞,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社會形象和職業聲譽造成了影響。那么我們如何加強教師修養,重塑教師社會形象?孔子的教育思想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禮記·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编嵭ⅲ骸皣溃鹁匆。尊師重道焉!睆拇艘院螅白饚熤氐馈边@句話,就流傳至今。那么,何謂“師道”精神?從字義來看,古代所謂的“師道”可以說是做教師的道理。朱熹在解釋“率性之謂道”的“道”字說“道猶路也。”又說:“日用事物當行之理。”因此,所謂師道,就是教師應走的道路,或者是教師當行的道理。換成現在的說法,師道可以被解釋為“教師應具有的職業道德”。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尊師重道傳統,教師受到尊崇,不僅僅因為他在傳道,而且還在于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學生的表率,是國家興衰的標志。荀子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n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薄抖Y記》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所以,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人師表者,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其為人處世,也應是學生的表率。這就是自古以來有“天地君親師”傳統師道觀念的根本理由。今天要重振師道精神,首先在于喚起教師的這種認知與實踐。
教師所處時代與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就要求教師在弘揚傳統的師道精神時,要立足現實,堅守“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德性,正確認識和處理勢利、名譽、金錢和地位等問題,這就要做到:第一,經濟上,教師應認識到教師乃是“清高并清貧”的工作,不能過多地追求經濟上的富有,而忽視了精神上的提升。第二,權利上,教師應善用教育的權威,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堅持愛心辦教育,享受“精神報酬”,追求“萬世名”。第三,知識上,在這“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作為知識的耕耘者、傳播者,要與時俱進,踐行“終身教育”的理念,不斷學習,提高能力。第四,道德上,教師應是道德規范的表率者,躬行實踐,在道德式微中,要潔身自好,永遠“松柏后凋,雞鳴不已”。第五,藝術上,教師應重視自身之美,包括內在美與外在美;改善環境之美,包括美化家庭與校園;創造人生之美,達到自然、和諧與寧靜的目標。
作為教育者應認識到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所樹立的師道風范,并作為個人精神修養的準則,以促進中國師道精神的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實現教育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師生關系與其他人際關系相比,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在傳統社會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基于“敬”和“愛”的基本原則,這是有機和諧的關系。孔子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薄把鲋畯浉,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币虼耍鬃铀篮,子貢守墓六年,這足以證明孔子師生關系深厚,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教師個人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師生關系出現了不和諧的因素,師生之間矛盾沖突時有發生,令人擔憂。這種關系的變化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例如:第一,班級教學人數眾多,師生之間的交流不易深入。第二,師生關系通過制度的安排———入學制度、分班、上課、測驗等完全標準化。第三,知識來源的多元化,例如書報、雜志、互聯網等減弱了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性。第四,教師人數眾多,其素質難免良莠不齊。第五,多元的社會價值取向,致使教師社會影響力減弱,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發生了扭曲或變味。
我們知道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并非只有師生關系,其他,如父母與子女,上級與下級,也可能存在著“代溝”的現象,但作為教師,“他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教師不經意的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象征意義的人物,是學生可以視為榜樣并拿來同自己作比較的人物!币虼,每位教師必須為校園倫理文化的重建,負起全部的責任,為師生和諧關系的構建,搭起溝通“橋梁”。
那么,如何重建校園倫理文化?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認為,在重建校園倫理文化時應堅持以下教育理念:第一,教育對象是“人”,這就要求“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多樣,使他作為其中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存者、技術發明者和創造性的思想者,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第二,教育的方法是“引導”,孔子曾言:“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今天的學生教育尤其應注重身教,講求教學方法,使學生心悅誠服,樂于受教。第三,教育的.原則是“尊重”!白鹬夭⒉皇菓峙潞途次。根據它的詞根看,尊重意味著能夠按照其本來面目看待人,能夠意識到他的獨特個性。尊重意味著關心另一個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長和發展!苯處熞嘈琶恳粋學生皆有值得尊重的人格,為人師者,不宜濫用批評,更不應加以挫傷,鼓勵重于責備,引導勝于阻止,隨時隨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信心。第四,教育態度應是“民主化”,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多做批判性思考。生活輔導上,教師應處處為學生著想,考慮學生的觀點和心理需要,尤其要能以富于人情味的關懷和幫助代替大道理的說教與責難。第五,教育的目標是“長久的”,教育要把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現實的不滿足的超越精神以及主動適應未來的能力和品質,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和追求未來生活,進而向更高的生存狀態躍遷,使他們“不僅過著快樂的今天,而且為美好的明天打下堅實的基礎”。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可愛的,今天的校園倫理文化是可貴的,因此我們必須珍惜和諧師生關系,重建校園倫理以充分發揮教育愛的作用。
一般而言,教育的社會功能有三:一是傳播、保存和創造社會文化;二是塑造個人選擇與社會化角色;三是整合國家社會的機能組織。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實施者,自然也應積極地扮演這些角色。要正視、賦予與擴大這些教師的社會責任,正是重振師道精神,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有效途徑。我們知道,教師是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里所謂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教師常擔任先知先覺的角色,其社會責任也較一般人重。因此,一位教師工作的成敗,小者則是誤人子弟,影響學生個人的前途與發展;大者則影響到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以及逐漸形成未來社會的理想、制度和規范,有時可以達到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換言之,教師是精神國防,其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是非常重大的。
然而,從社會現實角度來看,很多地方做老師還比較清苦,聲望也不如許多行業。因此,教師的社會地位自然也不會受到重視,甚至有些人認為教師職業是一種等而下之的選擇。不過我們作為教師必須自重自信,以教育家自我期許,從自重自信出發,以贏得他人的敬重,這樣才會有助于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因此,我們深深覺得現代教師的社會責任與角色應包括下列幾點:第一,在班級中教師有三種任務:一是照顧者的角色,注意學生身心的安全與健康;二是選擇者角色,審慎、公正和客觀地評價學生學業;三是社會化角色,培養學生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第二,在學校中,應積極參與學校的規劃、決策,還要協調好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關系。第三,在教育方法上,應重視研究與發展,提升教育境界,塑造個人教育魅力。第四,在社會文化發展中,教師應關心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并使教育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M].陳昌浩,沈穎,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論孔子權變思想及其在現代的意義論文】相關文章:
論孔子的仁與禮論文04-21
孔子的政治思想論文06-01
孔子政治思想的論文05-29
論思想_議論文作文02-15
論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及其對比意義04-27
論英國紳士教育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論文06-04
“仁”在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義08-04
淺析孔子的“仁”學思想論文(通用11篇)04-22
現代教育技術及其應用的論文(通用8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