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勞務輸出調研報告
勞務輸出:推動通渭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力量
摘要: xx,地處隴中腹地,人口總量為xx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4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達9萬人,屬人力資源大...
xxx,地處隴中腹地,人口總量為xx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4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達9萬人,屬人力資源大縣。近年來,我縣大力實施“興農強工”戰略,積極開發人力資源,著力培育各類技能人才,大抓勞務輸出,走出了一條“輸出,致富,創業”的良性循環路子,勞務輸出成為農民眼里的“鐵稈莊稼”,勞務產業成為農戶增收的“搖錢樹”,勞務經濟成為富民強縣的“聚寶盆”,勞務輸出為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盤點xx勞務輸出成果,2012年有這么幾組數據:全縣培訓農村勞動力2.51萬人,其中技能培訓1.4萬人、品牌項目培訓300人;登記回鄉創業人員1450名;輸轉各類務工人員10.16萬人,其中輸送拾花工1.8萬人;年創勞務收入12億元。勞務輸出為地方發展注入了活力,盤活了全縣經濟,特別是在集聚了人才、增加了收入方面貢獻突出,錘煉了“三類人才”,即:致富能人、企業高管、企業家,務工多年的人員大多是當地或本村的致富能人,從打工中走向企業高層次管理人員的枚不勝舉,經勞務拼搏成為企業家的佼佼者甚多,“輸出一人,帶動百人,創收千萬”的勞務輸出理念深入人心,勞務輸出成果輝煌。同時,勞務輸出是扶貧開發的主渠道,在“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貧困戶依靠勞務增收高、脫貧快,整村扶貧推進依靠勞務反彈小、見效快,“增收抓勞務”已形成共識。
盤算通渭勞務發展歷程,可謂艱苦爬坡,蛻變成型。最初勞務輸出者,源于耕地少、饑荒頻發之因,迫于口糧不足、添飽肚皮之窘,被動地輸出搞副業,這種現象尤為在南部鄉鎮突出。經多年發展變化,全縣勞務輸出實現了量變和質變,輸出人數逐年增多,輸出主因已從“食”轉變到“創”,務工人員不再為“吃飽渴足”奔波,而為“創業興體”奮斗,創辦經濟實體的務工人員不斷增多,由被動輸出走向主動輸出,形成“十萬勞務大軍”闖天下的壯觀情景。潛析通渭勞務發展進程,可概括為“三個拓展”:輸出領域由礦山采挖、建筑打雜拓展到電子制造、綜合服務等行業,覆蓋全國各行各業;輸出地域由本省務工拓展到東南沿海發達城市及一線城市,遍布全國各地;輸出人員由身無一技的苦力型務工拓展到身懷多技的技能型務工,務工人員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盤查勞務輸出中的存在的不足,梳理制約和阻礙勞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概括為“三低一弱”:一是勞務培訓率較低,受培訓資金不足、培訓設施缺乏等因素的影響,輸出人員中受技能培訓的比例低,務工人員整體素質較低,上崗技能缺乏,大規模向發達城市輸出有難度;二是就業穩定率較低,由于專業技術缺乏,導致部分務工人員在技能含量低的企業間來回尋崗位,月頭找工作,季末愁工作,存在“有活就干,無活就竄”的現象,外出就業不穩定;三是勞務收入比較低,因輸出人員中普工所占比例大,在本崗位中拿著最低檔的勞動報酬,勞務總收入增幅小,勞務收入增長比與勞務人數增長比不同步,與兄弟縣區相比人均勞務收入較低;四是維權保障能力弱,受文化程度、勞動保障政策知曉、務工環境等因素影響,未簽勞動合同、未參加社會保險、拖欠工資、超時加班等侵犯務工人員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個人利益受到損害時不知何處維權申訴,個別務工人員采取忍讓、等待、求情、訴苦的辦法化解,自身維權能力較弱。
xx勞務輸出發展至今,成績斐然,問題猶存。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穩定就業,關乎到群眾的冷暖安危、安居樂業;擴大勞務經濟效益,關系到全縣的繁榮穩定、持續發展。如何將勞務輸出這項“大就業”轉化為“收入大”,實現倍增效應,成為支柱產業,是人社部門思考的又一新課題。作為長期從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的主要負責人,我認為在新時期做好勞務工作,應做到“四突破一放大”:
第一,利用電子網絡媒介,在信息宣傳上求突破。人力資源與勞務信息供需不對稱,致使部分務工人員不能夠及時掌握用工信息,不能根據自身特長找工作,影響務工收入。在勞務信息宣傳媒介上,要轉變傳統方式,積極借助政府、部門網站,順應手機、電腦的普及和上崗功能,及時發布和更新勞務用工信息,讓遠在千里的務工人員通過上網瀏覽能夠第一時間獲取相關勞務用工信息,開展應聘對接,實現充分就業。
第二,順應人才市場需求,在勞務培訓上求突破。為使務工人員“輸得出、有崗位,穩就業、有保障”,著力抓好技能、普法、維權等環節的.培訓,努力提高務工人員適應崗位要求的綜合能力。培訓過程中,注重“三個層面”的培訓:一是勞動技能知識,結合當地勞務品牌開展技能培訓,結合市場需求開展技能培訓;二是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知識,側重于勞動合同的簽訂、履行、變更、解除或終止及《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條文;三是個人維權常識,主要是預防侵權、侵權后的維權,讓務工人員能夠依法維護自身權益不受到侵害,能夠體面務工,體面獲取工資等福利報酬。
第三,搭建勞務輸轉平臺,在勞務基地上求突破。根據勞務用工市場需求,按照 “北上南下,東進西入,遍及全國”的工作思路,主動洽談對接,創建適合本縣務工人員就業的勞務基地。在常年性輸出上,重點打造“三大區域”勞務基地,即:京津地區以保安、家政、餐飲服務為主的勞務基地,東南沿海地區以電子、服裝、食品加工制造為主的勞務基地,西北地區以建筑、采礦、運輸為主的勞務基地;在季節性輸出上,主要以赴疆拾花和就地就近務工為主,讓務工人員農忙在家干活、農閑在外務工,做到農業生產與務工掙錢兩不誤、兩結合。
第四,拓寬勞務輸出渠道,在勞務收入上求突破。發展勞務經濟要樹立“大市場,多輸出,高收入”的意識,既要拓寬縣內勞務市場,又要發展縣外勞務市場,關鍵點放在務工人員的收入上,確保輸出人數與勞務收入同步上升。在輸出方式上,著力暢通輸出渠道,采取“多輪驅動”:政府推動,能人帶動,品牌促動,親友發動,勞務中介機構拉動,使勞務輸出進一步形成規范化、規;⒔M織化。在增加勞務收入上,引導務工人員轉變“單干”的思想,發揚團隊精神,向“合包”方向發展,通過小股人員的承包攬活,提高務工人員的勞務收入。
第五,鼓勵引導返鄉創業,放大勞務輸出效益。堅持“輸出人員,引回人才;輸送人才,引回老板”的工作理念,做好“輸出”與“回引”兩篇文章,積極引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辦實體,大力發展勞務“回歸經濟”。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引導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意見》,協調落實回鄉創業者在資金、用工、場地、服務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讓更多的積累資金、掌握技術、懂得管理、善于經營的農民工回鄉創業。要改善行政管理體制,清除農民工創業的各種制度障礙,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嚴禁亂收費、亂攤派等影響、干擾創業的行為,優化創業環境,努力使農民工創業者的人數有較大增加。在實施農民工創業工程過程中,抓好“四項環節”(改善創業環境、加強創業服務、構建創業平臺、實行優惠政策),解決“五大難題”(信息、技術、資金、場地、人才等難題),廣泛調動農民創業及各方支持創業的積極性,以創業促就業,以創業促發展,以創業促和諧。
【縣勞務輸出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縣全年留守兒童情況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7-23
探索勞務輸出與輸入地區對接機制調研報告01-15
×縣商標(品牌)的專題調研報告08-09
縣巾幗志愿服務活動調研報告07-29
縣農機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_調研報告07-23
縣有機肥資源利用現狀調研報告01-20
縣婦女創業就業工作情況調研報告07-28
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狀況調研報告09-18
縣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調研報告07-27
縣婦女創業就業工作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