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時間:2022-06-21 10:50:05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土中國》2000字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10篇)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1

          鄉村社會無疑是中國的傳統社會,直到今天還在中國占據主流位置,盡管它已經成為新潮和時代的棄兒,成為追求現代化的心病。我們不喜歡它了,覺得背著這個名字在國際上有點欠地位,脫不了國際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墒桥^斗了半個世紀,我們還是擺不脫這樣的糾纏,還在想方設法;個人想脫農皮而脫不掉,國家想脫農皮也常感為難。

          因為鄉村社會本來就是個穩定的不容易改變、不容易創新的社會;農業的特點是求穩,四季的輪回即可保證農業的運轉,四季的輪回立刻帶動人民的生活、帶動人民的觀念跟著輪回。鄉村因為不變,所以重視傳統,所以重視經驗,所以有了老一輩的權威地位。長輩們繼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標準,這些舊傳統,是足夠把當前生活應付得服服帖帖的。后生小輩自然只能唯唯諾諾,專以學傳統為務,務必把老者當權威、當老師,只能尊崇不能違反。待過幾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著胡須滿有把握地數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這樣的經歷,好像復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復制,如同四季的復制。

          生活方式影響生活的觀念。不愿意變革、只求穩定是農業社會的思想特征。老人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可以成為人生的指針,因為他傳遞著祖輩們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歷經洗練淘出的金玉之珍。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樹立正面形象,聽話是先決條件,老人的話不對你也不可以反駁,你也不可以頂撞。傳統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內容就是“無違父之道”,且根本不許懷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懷疑就危險,一危險就可怕,后果是嚴重的。聽話者,善守祖業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說不定還有御賜的嘉獎。退一步講,就算上輩人的確立錯了規矩,你也沒有可以頂撞可以反駁的資格,你可以陽奉陰違,但是照顧老人的面子和情緒是頂重要的事情,是嚴重地關乎道德的事情。此外再無可退步的地方。

          費孝通稱之為長老統治。

          說得好像農村簡直不需要進化、不需要新生事物一樣,那也是不可能的,新變化總會有,只是很慢而已。老人總不希望變,對新事物要反對,要壓制。下一輩在遵守祖訓的同時總要冒些另類的想法,但是又要顧及自己的名聲,養成“美好的德行”,就不能針鋒相對來犯上作亂,必須保持恭順的嫵媚樣子。這樣,就誕生虛偽,就偷偷摸摸干移花接木的事情。表面贊同,實際反對,表面繼承,實際修改,你定你的標準,我做我的解釋?雌饋碜孀谥ㄟ占著神龕享受膜拜,實際上后代的蛀蟲們正陰險地一點一點侵蝕它的肌體。也正因為矛盾是靠這樣一種溫柔的方式來調和,所以變革的節奏緩慢。也正因為變革節奏緩慢,才產生了這樣一種溫柔的調和方式。

          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別說一般無智識的農民大伯不動腦筋地在鏈條上依次運行,就連高層知識分子、尊顯的皇親貴族也在不動腦筋地跟著運行,這是整個社會的特征,整個社會的內涵。誰能逃逸于空氣之外,呼吸于無空氣之鄉呢?

          自漢朝以來,孔子的儒學被統治階層奉為至寶,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圣經,歷代不求變革,唯恐不能洞悉孔子的原意。直到清代,儒家學說老而彌堅,不經歷風雨卻天天都是彩虹高掛。中國的王朝不斷更替,后來者盡管對自己的敵人老輩子口誅筆伐,可是待自己上位,還是誠惶誠恐地照抄原文,用前代的印版印自己的朝廷。一亂一治地復制不停,社會還是老樣子,換了姓名不換制度,猶如鄉村換個村長,也只會用前人的方式拿鋤頭。北方陌生的草原民族數度入侵以至淹有全國,本來這一股陌生的力量沒有儒家的傳統血液流淌,可以不必用前朝的印版,但是他們自己本身也沒有印版,于是面對中國廣闊的農村手足無措,“英雄入彀”,立刻從征服者搖身變為奴仆,主動接受中國長者的傳統教育,戴精美的中國枷鎖,做穩定的中國國君。這一條,為中國史家頗感自豪,因為足以證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超強的魅力:軍事上屢屢獲勝的暴發戶,在政治上、思想上無一不投入中國老當家的懷抱。的確,不求改變的傳統中國社會把力圖改變的外來野蠻人給改變了,最成功的改變就是把他們也改變得不求改變了。在歐洲,野蠻的日耳曼民族沖跨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促成了新鮮的封建制度,因為羅馬帝國沒有像我們這樣偉大的農業;在中國,最囂張的蒙古鐵騎也被馴化成溫柔的綿羊,因為中國有天下最偉大的農業。

          再看看知識分子都干了些什么。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以來,中國思想界雖然也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但是縱使歷史給了這些知識分子兩千多年時間,也還是沒有一個出息得可以和孔子齊名。相比孔子,后世這一切的人才,都只好二流就座。因為這些著作等身的思想家們,其實只好被稱作翻譯家、訓詁學家,他們之中絕對沒有革命家;翻譯家、訓詁學家注重的是準確地反映本來的意思,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當孔子肚子里的蛔蟲?鬃铀枷肽軌蚪浘貌凰,一本《論語》能夠在幾千年后為我們耳熟能詳,正要托這些翻譯家的福。為什么不能違背他老人家另起爐灶?為什么兩千多年時間不能產生另外一種學說?為什么兩千多年時間沒有人懷疑孔子的牌位有沒有放對位置?為什么再也沒有百家爭鳴?放入農業社會這個大背景,就不需要再問這么多為什么了,當全社會都用農民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時候,一切的為什么都是危險的,一切的危險都是可怕的,后果很嚴重。誰還居然會想到這里居然存在一個“為什么”呢?這么一個傳統可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自然這是一個需要維持的傳統,不能反對的傳統。當然,社會在發展,新思想自然也要發生,翻譯家們采取的方式正是鄉村的后生的做法,小心謹慎地在為孔子作注的時候不著痕跡地摻入自己的想法,明明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根本和孔子唱反調,還說最接近孔子的原意。這種一點一點的滲透,有的時候也會騙過他本人,以為自己真地洞悉了孔子的心聲,可以為之代言;有這種感覺的思想家,常覺得自己是有大成就的思想家。也正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儒家學說在緩慢但是不間斷地發展,有著越來越豐富而精深的內容;同樣是因為這一點一點的滲透,使得革命不能發生,儒家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儒家。

          鄉村社會有多慢,政治社會就有多慢,思想社會也就有多慢。傳統是一切的中心,是人民心中的圣碑,那最有資格代言傳統的長老們,自然就是圣人,有不可置疑的權威。鄉村的老人、宮廷的老官僚、學院的老學究因為把傳統守得最老,所以最為人敬重。整個社會的任意角落,都彌漫傳統的觸須,稍有反叛即被它縛住,吞入口中,消化于無形。中國社會正是因為借著傳統的強大力量,保持著穩定,可以長期綿延,建成一部完整的,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衰落,有結束的整個過程的封建史,建成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封建史。農業在此立下大功?梢韵胂,沒有19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沒有西方文化的大獲全勝,中國要想在20世紀繁衍出資本主義運動的風潮,繁衍出社會主義的理想,要想發生對于封建時代的全盤否定,那是何等艱難!

          當今中國,無可爭議已經認可并誠心地接納了來自西方的新風尚。但是幾千年農業文化的滋養,誕生的眩目的光芒,很容易讓人驕傲,“很有面子”。至今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暢談四大文明古國的榮耀、四大發明的卓越、文明延續數千年不斷的個性,以及漢唐引領世界的風騷,每每有依依不舍的情愫。的確這一切的宣講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向心力。但是要警惕自己,別做了翻譯家,別迷失在傳統的光芒中,思想家一個人的迷失,常常會導致眾多人的迷失。要切記:固然我們的傳統中有值得驕傲的東西,但是我們的傳統中有更多值得惋惜的東西。為什么連綿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僅僅只奉獻了四大發明而沒有更多?為什么我們那么發達的農業始終催生不出現代化的生產工具?為什么有數千年雄厚基礎的大中華會被區區小國輕易超過?……有很多會讓我們覺得很沒面子的為什么呢!要切記:后生可畏!更要培養可畏的后生!

          當今中國,正在努力擺脫農業大國的形象,要褪掉農業文明的神光,降低農業的比重,減少農民的成分,因為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農業文明的背后隱藏的諸多弊病。但是,也許對于農業思維的頑固存在,我們的認識還沒那么明確!奥犜挼牟攀呛煤⒆印保@樣的思想,起碼現在還占著統治地位;在廣闊的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傳統的思維觀念仍然悠悠然、施施然地捋胡須教訓著后輩。更重要的是,改變這樣的思想,別再讓它阻礙新生事物的成長,別再讓后輩們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小動作了。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2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老先生根據解放前夕中國社會現實狀況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完成的作品。書中詳細闡述了費老在深入中國鄉村社會后,于基層中洞悉的彼時中國的社會特點。費老在書中從政治,如無為政治、長老統治;經濟,如鄉土本色、血緣和地緣;文化,如文字下鄉、家庭、男女有別等方面進行說明。雖然很多寫實的描述早已時過境遷,不適用于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但它對當今學者對那個時候的社會狀況的研究仍然有著巨大值,也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費老首先在第一篇的鄉土本色中引出他對于“鄉土”的概念——社會基層的鄉土性,土是指泥土、是鄉里人謀生的工具!耙赞r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費老寫得好,這是因為他們世世代代都囿在土地上、耕種活動的分工程度也淺得很,可以自己自足的人們自然是流動性小、社會變遷速率小。我認為,從全書來看,費老的鄉土社會從某種程度上說應該就是我們的傳統社會。上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小農經濟一直是我們的經濟形態,生產力的發展是緩慢的,傳統是一種不易被打破的東西,所以我們有著農業的本性。在這種慢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周圍都是熟悉的人,完全不需要去耗費時間精力來適應陌生的“新面孔”。生活上的固定性使得我們產生了活動范圍的限制性,形成了穩定封閉的鄰里關系。熟人相見就打聲招呼,法律、合同什么的是面對陌生人時才會有的,所以鄉土中國才不是個法制社會,我們“生于斯,長于斯”。

          而對于現在,許多原本世代以務農為生的家庭里的年輕人甚至父輩母輩放棄家鄉里的土地,涌進城市務工。這不得不說是社會發展而形成的結果,表面上似乎他們應該會得到與城里人平等的待遇。但也正是由于上千年沿承下來的傳統,他們是基層社會里的人們,與城里人似乎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在今天,他們與城里人還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維護,他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們的社會并未成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

          在文字下鄉中,費老則是選擇了現身說法。很多人認為鄉下人“愚”,但是費老認為不應該這么說,鄉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識上不足,更確切的說是知識結構不一樣,他們的知識足以應付他們自己的生活,而對于城市的文明生活自然不甚了了。這種不了解就像城里人分辨不了麥子和包谷、不會下河摸魚、不會猴子上樹一樣,沒有什么值得取笑的。()之前也說到,鄉土社會是熟人的社會、是“面對面的社會”,各家各戶獨立自己、見面也只用打招呼而已,語言是足以解決他們的一切問題的。這樣想來,文字對他們來說就并不是必要的了。推行“文字下鄉”于費老看來,似乎有些“削足適履”了。但在這推行過程中,我們要找對方式,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因此,費老并非反對推行。我認為,這也正是與現在重視教育的原因如出一轍,社會在進步,教育強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讀書是他們的“出路”,一間間鄉村的希望小學正在被蓋起。費老得出這些認識正是來自于他在鄉間生活的經歷,這也正是他所推崇的“田間考察”的研究方式,也是注重實踐經驗的“實證主義”的重要體現。

          差序格局中,費老指出“私”的毛病在中國比愚和病更普遍,于是生出許多貪官,滋生許多無能的問題,并以此引出中國社會結構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的差序格局。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這格局中,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社會聯系。這就涉及到中國傳統中的人倫,“人和人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這種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就看站在哪個角度去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的社會結構格局導致不同的道德觀念。這也是西方社會“團體格局”與我們社會相區別的原因!安钚蚋窬帧边@一概念也是由費老提出來的,并逐漸被國際學者所承認接受。

          家族這一章中,有人說鄉土社會也包含著團體,比如家。其實就社會結構的格局而言,西方社會與鄉土社會內部都有團體式的社群,也都有差序式的網絡,但就其主要形式而言,西方社會強烈地呈現為一種團體格局,鄉土社會強烈地呈現為一種差序格局,這個只是取決于不同的側重點。東西方都有的“家”,在結構和功能上也有很大的區別,這反映出社會格局的不同所導致的差異。

          在西洋,“親子指結構,生育是功能”、“主要的是生育兒女”、“西洋家庭里夫婦是主軸,兩性之間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夫婦共同經營生育事務”、“子女成年即離開……不在家庭的功能分區里”費老如是說。而在中國,“家是一個事業組織”、“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

          鄉土社會的家庭呈現出比較強的差序格局特性。家庭成員不限于親子,可以依需要而以父系原則沿親屬差序向外擴大。人類學稱這種根據單系親屬原則組成的社群為氏族,鄉土社會的家在結構上就是氏族,稱為家族。除生育外,家族可擔負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須是綿續性的,因為政治、經濟、宗教等事務是綿續性的,所以家族不因個人的成長或死亡而分裂或結束。這種除生育之外的綿續性事業社群凝合的基礎不是兩性情感,而是家族事業的需求!爸形骷彝ピ诮Y構與功能上的這種差異,使得中國人在家庭情感上尤其是在兩性情感間有著矜持與保留”,女性于傳統中被教導相夫教子、三從四德,綿續性的事業社群決定了這一切。

          在男女有別這一章中,費老提到西洋有兩種文化模式,一是阿波羅式的,一是浮士德式的。前者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自然超人力的秩序,人只能接受它,維持它。天堂遺失了,黃金時代過去了,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后者認為沖突是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沒有盡頭的創造過程,不斷地在變。費老認為鄉村社會屬于前者,現代社會屬于后者。

          對于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我認為可以理解為一種人生觀,“生命是障礙的克服”,愈多,生命也愈頑強,生活的意義也愈深。其中隱藏的結論就是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而非結果,因為生即使,每一天的生只是向死更邁進了一步。進而推論,我們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經歷更多,這就是存在主義者加繆的觀點——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

          鄉土社會中是沒有這些的。在我看來,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只不過是對理想中的世界的拙劣模仿,還有圣經中對于原罪的解釋,都是前一種模式的表現;費老說“鄉土社會所求的是穩定”“是阿波羅式的”。男女授受不親是“男女只在行為上按著一定的規則經營分工合作的經濟和生育事業”。女性似乎于“天然中”就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上,其主要責任是家事,做得好了,你是“賢內助”,做得不好便隨時面臨休妻的可能。更往前了說,男性可以三妻四妾,“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男性會遭眾人鄙棄;女性必須從一而終,年紀輕輕成為遺孀你也必須守著寡才配能上一塊貞節牌坊,否則就是“浸豬籠”還要背著難聽罵名的下場。夫妻間的婚姻關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對在婚前甚少交集的男女雙方便只能于婚后“漸漸生情”。但那時的男子終究以事業為重,男女甚至只能維系著兩性及婚姻關系。娶得嬌妻是為“延續香火、傳宗接代”,女子只能是下得了廚房卻上不了廳堂的。我認為,鄉土社會的婚姻關系較那時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了,盡管女性仍然是“拿不出手的”,依舊以輔的身份出現。而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的話語權越來越多,越來越追求著與男性平等的地位,有的甚至成為女強人:獨當一面,比男性更為出色。并且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女性甚至不愿生育,丁克家族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上不得不說是男性與這類女性妥協的結果。盡管這種選擇是自由的,但這種行為后果還是令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從這方面說來,這種進步又是好是壞呢?

          費老說“家庭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單系組合”,“男女有別的界限使中國傳統的感情定向于同性方面去發展”。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同性戀雖然大部分是先天的,但后天過多地與同性接觸或環境影響,也是有可能的,我的同學中就有這樣的情況。

          在無訟中,“行為者對于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則化為了內在的習慣!边@句話讓我想起了中國當代的教育,創新意識在一定層面上是這個時代所缺少的,很多學生們在高考這個獨木橋面前被轉化成了一個個的做題機器,理論與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是脫節的。但慶幸這一問題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到。

          在血緣與地緣中,“血緣所決定的社會地位不容個人選擇”,“只要你接受了這原則”,而括號里的“我們有誰曾認真地懷疑過這事實?我們又有誰曾向為這原則探討過存在的理由?”費老是不否認在鄉土社會里,血緣決定著你的出身地位,但在這其中又隱隱含著一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聲討。如陳勝、吳廣,都有揭竿而起之時,這一切又都是傳統使然。

          名實中,很多結果都是你做這些事情時附帶而來的,是當初做這些事情時所未料想到的,而這些后果又真實地發生了并且又碰巧地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正面的積極作用。

          整本書中,費老前后結合,鄉村的即是傳統的,而他也在一直圍繞著這個話題展開討論,經典而又準確,于細微中用最樸實的語言把他所經歷的鄉土社會展現出來。頗有感觸的是他在重刊序言里說到的——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是的,而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費老想借鄉土中國這不成熟的果實所展現給我們的一往無前的探索的勁道,也確實是值得我們觀摩和學習的。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3

          畢業參加工作以來,因自己的職業性質,都是以解決問題為主。作為每天跟法律實務打交道的律師,書架上本來不多的法哲學、社會學等基礎理論的著作鮮有光顧。自己一直以來也愿意做“多解決問題,少談些主義”的胡適派,加之近十年來,目前耳聞的大學大家們寫的東西是越來越看不懂,也不知道是自己膚淺還是人家深沉,總之對于那些解構-重構-再解構的'“大家學說“,是愈加的不感興趣甚至厭煩,總是抱怨離基層和實際太遠,牛角尖書生氣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即便有興致耐心去做讀后感并形成書面文字,那至少是這本書須真正的在解決問題,在打動人,歷史能夠證明其價值的著作。國外的很多社會學名著已經不少;國內而言,很多現在講的中國社會問題,實際上在我看的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中國》,在解放前就已說的再透徹不過了。

          請原諒我對社會學背景的無知,看費老《鄉村中國》之前,我僅僅是從(朱)蘇力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這些個在校大學生喜歡看的暢銷書中的一些內容中了解到進而查找這本書的?戳酥螅倚睦镉蟹N不太愿意承認的感覺,前面蘇力的兩本書似乎都在偷師費老的研究方法,甚至一些文風和語氣也是有模仿之嫌,盡管不是所謂抄襲或山寨,但卻讓人不適。這也難怪,我們八十年代以后培養的前面幾批法學博士們,現在都基本上是中國法學界的執牛耳者,但是卻一直沒有出現過一個至少讓人敬仰的大師,大概也就是在浮躁的空氣下博古通今,模仿古今甚至抄襲古今內外的結果,幾無創新、突破。

          費老的《鄉村中國》實際上是其以《鄉村經濟》為基礎,并結合在西南聯大任教時編的講義整理后,于1948年出版的一本反映中國農村問題的社會學著作。按照費老的說法,這本書不是完稿,也不是定稿,只是一種嘗試的記錄罷了。十三篇短文,短短一萬多字的薄皮書,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把中國三十年代封建農村社會活脫脫的解構的清清楚楚。這本薄書多次再版,其內容過去60余載,依舊沒有過時,堪稱經世大作。

          第一篇《鄉土本色》為概述。文章描述了中國30年代鄉土社會的基本輪廓。第二篇《文字下鄉》、第三篇《再論文字下鄉》論述文字或教育對于鄉土社會意義與局限。

          第四篇《差序格局》最為經典和重要。與西方社會的團體社會不同,中國社會結構中存在差序格局。這是鄉土中國全書的核心概念。鄉土中國中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差序格局,費老將其比喻為石子投入水中引起的漣漪:(1)以自己為中心,根據親疏關系不同對待。即對家族親屬要“孝”、“悌”;對待知心朋友要“忠”“信”。(2)存在差序,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擴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紋越淺。鄉土社會中的人們以己為中心,在這種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內看可以說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說是私,是己。兩者無清楚的界限。在這種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內看可以說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說是私,是己,兩者無清楚的界限。緊接著《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等加強論證這層中國農村特有的人際關系。《禮治秩序》。《無訟》、《長老統治》各自對農村禮教秩序等治理架構和習慣進行了描述。而《無訟》倒是蠻符合中國的目前情況和我們律師碰到的現實。中國社會群體都有厭訟心態,無論從面子問題、經濟角度還是對審判者、代理者的不信任,造就了善良老百姓能不打官司就不打官司的思維定勢,也造就了打官司的人基本上都是刁民的誤讀。

          最后的三篇《血緣與地緣》是對中國農村“入土為安,葉落歸根”的論述;《名實的分離》是對時勢造英雄背景下的個人功名探討。《從欲望到需要》表達了費老對中國社會成長的遠景。以上三篇均是都是講鄉土社會的變遷,從動態角度描述鄉土社會的現實現象。

          費老已經離開我們五年多了,他的這本《鄉土中國》寫就也有60余年光景。我們中國鄉土社會表現的熟人社會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親疏關系,在儒家禮教的文化傳導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國社會的整個面貌。

          盡管我們國家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已經給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生活和生產秩序帶來了巨大沖擊,包括我們沒有了大院鄰居經常性的互相串門;盡管我們不像父輩那樣會親自下廚燒菜在家待客,而是每每在酒店宴客應酬;盡管我們的交際圈子越來越朝著價值利用的功力角度,人是認識的越來越多,吃過飯、遞過名片都稱很“熟”,而知音的真心的知心的確是越來越找不到;盡管我們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在被日后視為無用的奧數班消磨時間,而不愿或不敢讓孩子去社會實踐…這些沖擊仍然無法改變中國社會的傳統社會倫理觀念和家庭觀念“內孝外和”。

          同樣,如果借用這本書來描述一下自己在律師行業解決現實問題的啟發意義,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律師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充分的感受到我國律師行業與歐美西方國家的律師有著非常不同的文化:西方律師的按照小時收費的方式,和我們按照包干收費的方式,也直接映射了不同社會文化早就的結算方式;西方社會的以牙還牙的法治強力維權,和我國的止訴息訟甚至全民調解的社會治理理念;西方社會的懲罰性違約損失,與我國填補損失的違約責任形成的不同追責方式等等。按照我自己的比喻,在中國的律師,和西方的律師區別,就好似中國的中醫,須有治本的理念;而西方的律師,追求的是指標的效果。與其激烈、快速的干預社會生活不同,我們強調溫和、根本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所以,在中國做律師,也須考慮到中國的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格局,考慮到中國的儒家和諧文化底蘊。如果說這是從《鄉土中國》能夠得到的職業啟示,我想也是非常不錯的。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4

          在閱讀《鄉土中國》的同時,正在學習有關社會學的內容。故將兩者結合起來,粗淺的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感悟。中國從農耕社會發展到如今的現代社會,某些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經帶了些許“后現代社會”的意味。最純粹的“鄉土社會”與發展完善后的“后現代社會”幾乎是從封建社會到現在,這個社會的最初與最末。所以,它們在社會特點、家的概念、秩序維護和個人價值觀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通過對比兩者,我們這些社會學的初嘗者能體會到社會發展的劇烈性。接下來我將從社會特點與家庭觀念來進行對比。

          1.社會特點

          《鄉土中國》中寫到“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受到土地的束縛”。鄉土社會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大部分的百姓從事農業耕種。他們直接取資于土地,生活、工作都圍繞一塊土地展開。他們之中,除非是通過科舉,大多數人一生都將奉獻給這一片土地。根據貝克的抽離和嵌入理論,我暫且將這樣的工作方式稱為不再“抽離”的“嵌入”。而后現代社會,卻是“流動的再嵌入”。首先,可供人們選擇的職業形形色色,人們可以自由的在這些職業見進行轉換,導致“流動“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人們對自由的追求的高度達到了歷史以來的最大化。比起高薪,人們更注重職業的自由度,比起,傳統的,所謂的“正經”職業,人們更愿意從事自由職業。自由職業在保障人們與傳統職業相差不大的薪酬的基礎上,給予人們更多私人化的空間,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比起第一現代進一步模糊,就工作與生活的關系來看,與鄉土社會的耕種的工作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所謂自由職業,自由當然是核心,這也是人們長期“抽離”甚至可能不再“嵌入”的原因。

          由于土地的固有屬性,農民們難以發生流動。祖祖輩輩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對于周圍的不管是環境還是人,都無比的熟悉,這樣的看來,鄉土社會又是個典型的“熟人社會”,人們之間都有一種天生的聯系。但后現代社會卻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由于后現代社會“流動性”,“個人化”趨勢的發展,人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關系。雖然后現代社會存在許多公共空間,但這些空間是“公共但不公民”的。鮑曼在《流動的現代性》將現代的“公共但不公民”的空間分為四種類型——排異之地、噬異之地、非地之地、不存在之地。這四種類型的公共空間都有多人參與,且都是為相似的目的而聚集,但參與的人之間卻沒有也沒有太大必要產生關系。

          從以上兩點來看,鄉土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它是一個極度穩定甚至固化的社會;后現代社會是個典型的陌生人的社會,它具有流動性的特點。

          2.家庭觀念

          鄉土社會的家族觀念極強,大部分事情都在家族內部解決,官府一般會止步于家族門前,將更多的自由空間留給家族內部。上文提到,在鄉土社會中,人們的生產活動圍繞土地展開,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當一個家的人數不斷增多,原來的土地已經不能滿足一個大家庭的維持,精神支撐的情況。

          后現代社會的極度個人化,讓家庭觀念逐漸消失。首先社會上,大部分都是一個個的小家庭,家族的概念幾乎已經消失。其次,特別是在西方社會,人們更注重自我生活的品質,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和照顧基本止步18歲。之后,孩子會搬離家庭,通過國家貸款繼續學習和生活。中國社會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影響,現代家的觀念雖然遠不及鄉土社會,但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約束相較于西方強了許多。但許多社會學家觀察到,現在中國的家庭觀念有向西方靠近的趨勢。一方面,許多孩子遠離父母到其他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不在長時間幫子女做家務,帶孩子,而是更多的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如繼續學習或者周游世界等。

          幾年前,許多學者批評中國家庭觀念太強,限制了個人的發展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倡導大家學習西方模式。但近年來,隨著家庭化的消解,個人化的發展,人們開始反思,家族觀念真的無可取之處嗎?

          在我看來,家族觀念增加了社會的溫情,·讓大多數人不至于失去奮斗的意義。個人化增加了社會的自由度,滿足了人們個性發展的需要。但極度的個人終將讓社會失去溫情,這樣的社會就像失去潤滑油的機器,能繼續運轉下去,卻難免發出沉重的哀鳴聲。我們無法說出到底哪種模式更好,但在個人化趨勢無法阻擋的現狀下,我們至少要有意識地去維護家庭的溫情,不要讓自己變成僅為自己的“機器”。

          僅談及社會特點和家庭觀念,已經可以看出鄉土社會和后現代社會的極大差異。但此處人有許多領域值得探討,過程中你將獲得極大的驚喜。

          處于向后現代社會發展的浪潮中的我們,再次回望“鄉土社會”,每個人都將有不同的思考。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5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古至今,農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農民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也作出了極大貢獻。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感到無比驕傲。以前對自己生活的村子沒有太多感想,在讀完《鄉土中國》后再去回想,鄉土社會果然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農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小的時候跟隨父母到田里去播種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開蓋好的薄膜種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時節抱麥子。在北方,割麥是農活里最苦最累的活,農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母親心疼我,沒有讓我割過麥穗,于是我開始找尋新的“營生”——挖苦菜,F在想來,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種它會生長,你不播種它也生長?嗖司褪悄欠N自然生長的植物,挖它并不費事,田地里到處可見,不一會兒就能挖一小筐,帶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胺堑洹蹦悄辏赣H不信任小賣部的菜種,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時間家里足足吃了一個月的苦菜。在鄉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錢,吃的自己都可以種,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梨樹、沙棗樹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桿子和玉米棒棒,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梢,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們聚村而居確有一定道理。

          費孝通先生分析說,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

          一、小農經營每家耕地的面積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與耕地不會距離得過遠;

          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們聚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

          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

          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數量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長,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我生長的村子是由第二點和第三點決定的,因為我們那里沒有農場,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們聚居一起除了是種習慣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稱為“變工”。尤其是在打麥場、絞玉米和刨籽瓜時節,由于每家的勞力有限,人們會就近叫著鄉鄰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張三家打麥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變工”。這里沒有任何商業行為,人們似乎約定俗成了某種共同遵循的規則,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社會學里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鄉村屬于前者,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說道,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養出這種親密的群體,其中各個人有著高度的了解。我無比慶幸自己的童年能在鄉村度過,和我同齡的一代都是村子里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看著長大的,整個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我,我也認識整個村子里的人,而父母這一輩的人基本上都是稱兄道弟,平時見面都會很親切地打招呼。鄉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長時間、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感覺,F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這種感覺,門對門的鄰居尚且不認識,更何況樓里和小區的人,于是,在鄉土的本色里開始產生出陌生的社會。

          學者將東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較,說在西方社會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的社會卻是講交情。對于這個問題,也要從鄉土社會入手,它是孕育所謂現代人的搖籃,現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從鄉土里帶來的,也是影響中國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區別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劃法問題。西方人看重的是團體,而且公私分明,中國人則不然。就拿“家”來說,是最能伸縮自如的了!凹依锏摹笨梢灾缸约旱奶粋人,“家門”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表示親熱的人。自家人的范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的,大到數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個人都有一個關系網,好像把石頭丟在水面上發生的一圈圈波紋,里層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種交情程度不同的人們了。

          中國的本色是鄉土,而現在的主流是爭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為土地的有限接納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長,另一些人則是趕時髦。鄉土社會發生了變遷,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改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就像費孝通先生在結尾所說的,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他們不必計劃,因為在時間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出一個足以依賴的傳統的生活方案。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鄉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6

          本書的作者費孝通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實地調查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寫下了諸多在學界極具影響力的學術著作,除了《鄉土中國》外,他還有《皇權與紳權》《江村經濟》《中國士紳》等著作,曾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頒發的赫胥黎獎章,日本亞洲文化獎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旭東曾評價說,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吸引的不僅是社會學和人類學家們對于中國鄉村的理解,它的影響范圍可以說包括了整個中國社會科學界。

          全書一共由十四篇論文組成,是費孝通先生經過長期在鄉村地區的社會調研和考察整理出來的詳實資料。從解釋什么是真正的“鄉土”開始,他將鄉土社會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這些關系對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等,用淺顯風趣的例子和語言生動得表達出來,并且糾正了我們對“鄉下人”的一些偏見認識。

          本書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社會描寫,而是從現實生活的社會中提煉出來的一些概念,讓我們搞清楚“鄉土”究竟是什么意思,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中國社會。中國社會是具有鄉土性的,在農耕文明長期作為發展主流的中國,許多鄉土社會中形成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關系,都對今天的中國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這些沿襲下來的鄉土特色是中國社會的根基。

          費孝通先生自己在書中說:“這本書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社會描寫,而是從現實生活的社會中提煉出來的一些概念。搞清楚“鄉土”究竟是什么意思,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中國社會。”

          從字面意思看,鄉土就是家鄉、故土,是哺育我們成長的地方。那怎么哺育呢?在以農耕作為傳統文明的中國,農民辛勤勞作,就是我們吃飽穿暖的基礎。因此,費孝通先生主要想研究的是農民和農村。他為什么想要研究農民和農村呢?因為他認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換句話說,中國許多的階層都是從農村分離出去的。那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農民逐步形成的一些行為習慣和人際關系,以及農村社會具有的一些特色,就構成了許多階層,乃至中國社會的根基。

          費孝通先生,他出生在清朝末年,一個極其重視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曾經是中國本土最早拿到社會人類學碩士學位的青年學者。上世紀四十年代,費孝通先生在西南聯大任職,教授“鄉村社會學”這門課程。但是他不愿意“照本宣科”地為學生授課,而是希望能夠和學生一起探索,做一些有意義的內容。他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性研究和社會調查,甚至為了掌握更詳實的第一手數據,多次不辭辛勞的奔赴鄉間進行考察。最終這些內容經過整理,就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由十四篇論文集結而成的《鄉土中國》這本書。費孝通先生從看似人盡皆知的事情中深挖出背后所蘊含的道理,可謂是字字珠璣,真知灼見。直到今天,這本書依然是社會學家們研究社會結構時所必須參考的材料之一。

          《鄉土中國》中談到的“鄉土”其實是一種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在中國廣大鄉村非常常見,但卻極少被人認真的談起或者論證。費孝通先生通過自己大量的社會調查,附加上生動的例子,將鄉土社會中所包含的“熟人的社會”“差序格局”“維持鄉土社會正常運行的四種權力”等,較為普遍的社會關系一一進行解釋。

          相互熟悉的耕作模式是中國鄉村傳統的生活模式,構成這種生活模式的每一個角色,彼此之間都是互相熟悉的。在這種熟悉的環境里,有一種叫做“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產生了,一個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網,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通過婚姻,來建立并且擴大自己的關系網。想要維持這些社會關系的運轉,必須要依靠各種各樣的權力,有四種權力是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時勢權力,而“同意權力”直到今天還沒有過時。

          由此可見,《鄉土中國》雖然是費孝通先生考察當時鄉村的社會生活、生產狀況所總結出來的內容,但是書中的內容并沒有因為時代前進而失去意義,相反,在今天,國家大力改革農村運行模式,新政策與舊傳統相互碰撞的背景下,而變得更具參考價值。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7

          《鄉土中國》第一次讓我思考了中國現在社會結構,社會現象的成因。以前從沒有想到要追根溯源過,也從沒想過這些問題的背后,竟有如此深層次的或簡單或復雜的原因。

          在費孝通先生的筆下,中國人的特性是和土地分不開的。是的,中國作為千年的農業大國,無論如今城市化發展如何洶涌,中國人的基因里永遠有一句話被傳承著“面朝黃土背朝天”?梢姡菚r的中國,對土地對上天,有著我們無法想象的崇拜。我認為,從一點就能體現出來,就是人們見面時的打招呼的方式。西方國家尤其沿海,需要看上天的臉色,決定是否出海,于是他們搭訕的方式就形成了“今天天氣怎么樣”,而中國,同樣是要看上天的臉色,卻總結出了“今天吃了么”這樣的句子!俺浴弊忠怀觯妥屓寺撓氲绞澄,而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土地。所以,在中國人心中,土地是衣食父母,相比于上天,土地在人們心中更為重要,再加上一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也讓中國人留下了些許潛意識,向上天祈求只能是心靈上的慰藉,真的想要生存下去,要靠自己的雙手,上天可以決定這年收成好不好,而土地和雙手可以決定今年是不是有收成。在中國,一片土地就像是一位母親,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一個鄉村,一個鎮,年代久了,每個圍繞在土地上的人,多少沾些親帶些故。每個人彼此熟悉,每個人守一小片土地,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人們就安于這樣的現狀,不愿意改變,于是家族式的社會就產生了。

          家族,以血統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亦可稱為家屬。如陳氏家族、王氏家族等。提到家族,我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充分反映了所謂的中國人的丑陋一面,費先生在書中說,“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所謂政府的“貪污無能”;所謂企業的“經營不善”都是這“私”的毛病在作祟。當家族的一個人“發跡了”,那么以這個人為中心的恨不得祖宗八代有關系的都成了親戚;倘若他落魄了,這個家,可能也就縮小成了三口之家。私心、崇尚權力、為自己能得到的那些好處不遺余力的爭取,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此體現出來。而讓這種劣根持續生長的正是中國人世世代代從傳承下來的中國式社會結構——家。不過,中國除了私,還有一點特色,就是值得稱贊的孝。所謂百善孝為先,雖然鄉土中國的私心很重,但是并不能掩蓋中華傳統美德,從土地發展起來,一家族為基本結構的社會,并不存在過多的法制。雖然歷朝歷代都有衙門有公堂,但鄉土中國的人們通常認為家丑不可外揚。而除了法律還有什么能約束人們的行為呢,就是那“傳統美德”了。中國人信奉宗教的不多,大多信仰儒家,“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古老中國的禮治。

          如今,隨著中國越來越快的發展,追求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國際上的法制社會看上去的完全公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中國終于由孔儒教誨的禮治社會漸漸轉型為時髦的法治社會,禮治與法治的沖突也就此開始出現。中國人講究仁、義、禮、智、信,禮治與法治的沖突就可從這其中的一個字體現出來——信。在傳統中國人腦海里,信,不僅是美德,還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我們可以輕輕體會“言而無信”這四個字說出口時的感覺,透露的是何種失望、厭惡與氣憤,這就是中國人對信得感覺。

          鄉土的中國人合作一件事的事后憑的就是相互的信任,而這種單純樸素的感情,卻被法治打擊的體無完膚,法律不講信,講的是證據。鄉土中國的人不懂什么合同,他們只認這個人,并且相信這個人,腦子里沒有什么證據的概念,沒有凡事簽個合同來保障自己權利的習慣,可是這樣,在如今的社會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我們總能聽說一些因為不懂法的冤枉案子,把那些受了委屈還不得公平的主人公稱之為“法盲”我不敢茍同這個稱號,難道幾千年傳下來的禮教就全是錯的么?為什么我們不能稱那些鉆法律空子‘缺德不違法’的人叫“禮盲”呢?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8

          第一次對中國農村社會主動有意識的去觀察和思考是偶然的機會讀到梁鴻的《中國在梁莊》,當時讀書純粹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沒有什么方向,買這本書大概是電商搞活動湊滿減。但11年那個寒假我真的被這本以南陽一個小村莊—梁莊—為縮影呈現一個典型中國村莊的生活狀態、村里每個人的成長和故事、鄉親鄰里之間的糾葛與情感還有村里的政治與權力的變遷的紀實文學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自己本身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村莊,里面描述的每一件事都能在我成長的環境中找到,每一種狀態的人都在我的生活中鮮活的存在著,所以我更能理解梁鴻想要除了將這樣的生活呈現在輿論的視野外,更多的是對于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和變革的大環境下這種農村社會的變遷和未來命運的思考。梁鴻后來又寫了《出梁莊記》,但這兩本書里更多地側重紀實和調查,對于深層次的為什么、如何解釋這種種存在和現象卻未涉及,《鄉土中國》則從從社會結構這一社會學研究角度闡述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特征,解讀中國農村社會的全貌。

          所謂社會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占有一定資源、機會的社會成員及其生存活動的組成方式及其關系格局!多l土中國》認為中國的社會是基于差序格局運作的,這從根本上區別于西方現代社會的團體格局。差序格局是指每個人以自己為中心,以一根根私人聯系向外推演所形成的圈子,在這個圈子中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形成一種差序,同時每個圈子的大小要依著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且圈子的界限是不清晰的,可因時因地自由伸縮。團體格局則以個人為本位,強調團體中個體之間關系的平等,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先規定的,團體的邊界也有明確界定,個人是否屬于團體一眼即能辨別出來。

          那么基于這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構,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具有那些特征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作者首先闡述了為什么叫鄉土中國、鄉土的含義是什么?作者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的,我們的傳統文明是農耕文明,自然離不開土地,是一種生于斯、長于斯最后死于斯的、生活被土地所囿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流動的文明。在這個不流動的社會形態中社區的基本單位是村落,人生長在一個先于自己而存在的無需選擇的環境中,村落是一種熟人社會,一切問題都可以依照自古累積的經驗來解決,人與人之間是鄉親,且與外界是孤立的!巴痢北旧聿⒉痪哂匈H義,一方面“土”是土地對于中國基層社會的重要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土”只是基層傳統社會對于現代城市文明的不熟悉所致,不等于愚笨,這種土氣就如同城里人不認識麥子的道理一樣。

          然后作者闡述了基于這種差序結構產生的一系列中國鄉土社會的顯著特征,包括文盲較多、私人的道德觀、家族的概念、男女有別、婚育制度、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分離、欲望與需要等都如何理解,相比基于團體格局的西方社會特征都有哪些不同。書中探討的具體一系列特征,在現在的中國基層社會不只是農村依然很容易找到,這里就不贅述了,推薦大家找來讀一讀。

          這本書對于從事社會學尤其是中國農村問題研究的學者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讀這本書的意義主要在于兩方面:

          一是他提供了一種視角,讓我們去反思自己生活的社群。這個社群到底是為什么成為這樣的、具有哪些特征、在歷史的發展中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只有在全面認知的基礎上,我想“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去努力”這一問題才會有清晰的方向。

          二是它讓我們更全面的認識這個國家,了解我們的同胞,在看待許多事情上不再犯“何不食肉糜”的錯誤。例如前幾天殺魚弟自殺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很多人都對其父母的行為進行了批判,但這個新聞除了這個關注點外我覺得更有啟發的地方是“原來我們的社會還有很多孩子承擔著這樣痛苦的命運”。了解多種生活狀態的存在,認識到世界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便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9

          “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如是說,可當今的中國社會我們又該如何去定位它?現代化抑或如先生所講的鄉土?

          當然先生所討論的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是站在歷史社會發展的大方面來考慮的,但我只從中截取一個角度來微觀地剖析中國的現狀,這也是《鄉土中國》讓我感觸最深的地方。

          從中國社會的演化來看,現代中國社會是由原始社會、農業社會所一步步演化而來的,人們沿河而居、以土為生,飽含了歷史的鄉土味。從中國的社會主體來看,以耕地勞作的農民居多,而所謂的城市只不過是由那些富裕的鄉村所孕育而來,而城里人只是城市所制造出來的產物。所以說中國社會基層是鄉土性的,中國是一個散發著鄉土氣息的國度,不管歷史如何前進,也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中國的社會根基是不會動搖的。但從中國目前的現實來看,似乎基層性早已被風沙掩埋,面目全非,而現代社會所給予我們只是一個假面具。

          無疑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那些所謂的鄉里人,但同時鄉里人也是中國社會的弱勢群體。城里人叫他們土包子,鄉巴佬,沒錯,他們的確土,“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在鄉下,“土”卻是他們的命根,是他們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復這樣的路,但也正是所謂的“土”養活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包括那些城里人,是的,他們不用整日與土為伴,但如果沒有鄉里人在土里的辛勤勞作,又何以供給他們糧食、衣物?這些人又何以為生?似乎歷史是這樣演進的。

          不知從何時起,城里一天天富了,人們住進了洋樓,開著豪華的轎車,出入娛樂場所。甚至財富的黑手伸到了鄉里,于是,鄉里不再平靜了,在大片的土地上建起了樓宇和工廠,機器肆無忌憚地在這片曾經平靜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征服,就像它們曾經征服城市一樣。緊接著鄉里人的心也開始不平靜了,為什么他們可以享受那樣的生活,我們卻要在呆在鄉下與雞鴨禽獸為伴,鄉里人開始憧憬城里人生活了。

          也不知何時起,鄉里人開始背井離鄉,到城里去尋找所謂的幸福了,一個個還是樂呵呵的走出去的。但城里真的就有他們想的那么好嗎?城市真的能像鄉里一樣收容他們嗎?

          就像費孝通先生所說的,“這些宣泄外出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命運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這就是一代代人眼中所謂的“幸!,但到底幸不幸福,或許只有那些離開的人自己懂。

          是的,異鄉的日子并不好過,進了城里,他們被叫做農民工,他們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了所謂的民工潮、廉租房。他們就像被城市遺棄的孩子,是永遠的流浪者。城里的人笑他們是土包子、文盲,笑他們滿腳狗屎,笑他們只知道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笑他們永遠干著最低賤的活、住著最簡陋的民工宿舍,聽見了嗎?城市里到處都是笑聲……

          酒吧舞廳里充斥的是早已不再純真的鄉村姑娘,此時她們充當了一個很矛盾的角色,就像黑夜里的幽靈一樣,漂浮在都市的夜空,夜更加糜爛了。貞潔、尊嚴、人格終于在滿是銅臭味的氣息中幾經沉浮后重重地落在地上,又被人踩來踩去,沉重的再也拾不起了。她們曾經懷著美好的夢來到了城里,又在這里殘忍地把自己曾經的夢活生生地踩死在腳下,然后變成了城市的傀儡,在滿是煙酒味的僵尸屋一點點葬送著自己的青春,續寫著城市的繁華。

          鋼筋水泥的工地上,有這樣的一群人還在忙碌著。大樓還是一座座空虛的骨架,瘦的像建設他們的人一樣,為了建設這樣的堡壘,鄉里人爬得很高,那是他們在鄉里從未奢望過的高度,但他們卻從來沒有快樂過,他們的心從來沒有被暖熱過,就像這冰冷的骨架一樣。抬頭望去,這些人就像一群可憐的蝸牛一樣,在一座叫城市的高樓上努力地向上爬,雖說蝸牛爬到金字塔的頂峰,他的視野就和蒼鷹一樣廣闊,但他們本不屬于天空,他們是要回去的,回到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篇10

          我是來自鄉村的孩子,對自己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份感情或許就是《鄉土中國》中描述的,由那份鄉土本色灌溉澆筑而成的吧。

          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老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贊“土”字用得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辟見地,如果沒有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以及鄉土中國情結,恐怕是很難抒發出來。

          《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多l土中國》談論了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差序格局更為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為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說是完全消解。而這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轉型,無疑是起著消極的作用。

          根據自身的理解,本書的第一篇介紹的是背景,描述了中國的鄉土本色,也就是中國的特殊性。何為鄉土中國,它的特殊性是什么?本篇寫得非常透徹。比如,作者說中國鄉下人多,“土”就是他們的特性,沒讀過本書的人或許以為這土氣是貶義詞,但是,其實正是因為靠土地謀生的理想使鄉土社會是那么的穩定,即使戰亂遷移的也不是社會的主流。費先生也順便比較鄉土中國和美國的不同,指出我們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離,結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會圈子。同時,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別熟悉,就成了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法律其實處于次要的可有可無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大家重視的是信用而不是法律。當然在我們現在這個處處都成了陌生人的社會,“土氣”就成了罵人的話,那些禮俗也逐漸被法律所代替。

          第二三部分主要介紹了文字在鄉土中的不適應性,在《鄉土中國》一書里面他所討論的問題里面很大程度上認為鄉村社會是不需要文字的,經驗的傳播往往是手把手地教,在一個地區住的幾百年,世世代代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都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都是一樣,不需要什么理論、什么創新。當然先生在這兩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第四到七主要介紹差序格局對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關系的影響。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簡單就如同一顆石子砸到水上蕩起的一圈圈水紋,最中心的那一點是自己,其余的就是按遠近程度來劃分。對于中國人自私,沒有公德心的論調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這個問題做了一個梳理,他發現中國人之所以與西方人不一樣,就在于人我劃分的基礎不一樣。西方人是什么樣子呢?是團體。團體內外的人很清楚,他就從最基本的家庭這個概念分析的。在中國就不一樣。他的伸縮性非常大,你得勢的時候可以賓客三千,親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勢,也許一個人都不認識你?梢哉f我們的網絡是以自己為中心,結果就造成了沒有一個人和你的網絡是一樣的。平等,一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最主要的是“一切皆以修身為本”,在這個意義上說,差序格局中并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種超己的觀念必須在團體格局中才能發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系中的道德要素。

          這樣說的話,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西方一些國家政府工作更透明、更廉潔有效、公民參與程度更高,更重視自己的權利,更強調公平了。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我們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10-29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09-14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09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范文01-16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范文10-17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13

        讀《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2-13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摘抄12-13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范文12-16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0字12-3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