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盤點德國的特色文化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最大經濟體,歐洲四大經濟體之首,也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申根協定、七國集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盤點德國的特色文化,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國文化伴隨著經濟強勢深入全世界人民內心,法國借香水、時裝和浪漫占據全球時尚工業最前沿,日韓憑動漫游戲和電影劇集演變了年輕一代的品位和喜好,連古老的英國也正在借“創意英國”的活動對其保守形象重新洗牌,現在,以傳統、沉穩和認真而著稱的德國文化也不甘人后,在一如既往推銷其音樂、哲學等傳統王牌文化之外,正在策劃一場以尖端工業及科技產品為主力的新消費文化。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德國在近幾年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用心良苦。
而隨著這個并非最具旅游號召力的歐洲國家率先成為中國公民自費旅游歐洲目的地國,國人近距離接觸真正的德國也就成為可能。在“哈法”已經成為新中產的心頭好之后,下一波會不會輪到“哈德”?閱讀一下它強大的新消費主義的攻勢吧,也許,我們會發現,“哈德”,將會成就我們不同于流俗的品位,可以成為美日英法文化之后一種更新鮮更獨特的選擇。
學問
歌德有一段著名的話:“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感到他們和我們是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边@位詩人對中國的興趣和感覺一直非常濃郁。有趣的是,圣哲的直覺在兩百年后得到了科學的認證:1995年一位德國抽樣(sample)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評論說,在一項全球公民文化研究結果中德國與中國居民具有價值觀選擇上的接近性,而在最近20年左右的文化變遷中,中德流行文化的軌跡最為接近。
事實上,中國與德國的淵源極深。中國的教育先驅蔡元培就是從德國留學回來,把以柏林大學為藍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傳播全中國,而在20世紀初那些文人學者和革命先行者,盡管多在日本留學,但學來的倒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從德國借來的科技文化。布萊希特寫下《四川好人》十多年前便已在中國上演,就連在中國紅極一時的“美學”,也不過是取道日本從德國借來的理念。
計算機基礎工作原理“二進制”的發明者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據說也是受到了《易經》的啟發。
就學問尤其是哲學而言,我們從來都是德國的學生。從德國古典哲學那幾位大師及叛逆者尼采那里,中國的時尚青年找到了他們談論哲學的方式。而今天,如果你要在學術圈里混,或者披著學術的華服在時尚圈里混,韋伯、海德格爾、哈貝馬斯則是必須牢記的關鍵詞,懂不懂是一回事。
藝文
文學與藝術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在歌德、席勒、海涅這些名字已經老去,半個德國人卡夫卡也被膚淺的小資青年說爛,君特·格拉斯又半冷半熱的今天,高貴的德國文學總被束之高閣,始終只在中國高級知識分子那里作為研究的樣本。所幸的是,里爾克這個詩人的名字已經開始被一小撮有格調但更有思想的人士掛在嘴邊了,你必須能隨口誦出“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這樣的里氏格言。當然,不懂詩也沒關系,比如,誰會把荷爾德林“人,在大地上詩意地棲息和勞作”這句詩當成詩?這不就是房地產廣告么?
德國大使館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就顯得正式得多,但也常常掛著一些名頭極大但普通中國人毫無概念的主題,例如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影像展,新表現主義大師伊門道夫作品展。市面上有關于現代設計的先驅包豪斯的普及讀物已有好幾本了,但真正懂的沒幾個。倒是德國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大師博伊斯對中國的直接影響更大些,他似乎該為中國各種名目的行為藝術泛濫而負責,因為這位瘋狂的先生曾說,“人人都是藝術家”。
雅樂
德國除了盛產一本正經的哲學家之外還盛產音樂家,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如果你能一口氣數得過來,只能證明你掌握的文化名人還太少。把西方古典音樂當作高雅的代名詞,這是我國的特色。
聽ECM與媚雅扯不上關系,它只與另類有關,近幾年已經大面積成為國內小資、波波以及眾多藝術青年的新歡了。除了爵士,ECM還融匯古典、實驗搖滾和民族音樂,對于所有ECM出品的唱片而言,ECM就是它最大的風格,拒絕商業,給予樂手充分的創作空間。來自德國,受國內流行樂迷追捧的音樂品牌還有Enigma。這個名為“迷”的Newage團隊由德國音樂人Michael Cretu主持,在Enigma充滿神秘意境的音樂中,既可以隱約感受到古典嚴肅音樂的影子,又可以直接感受到通俗流行的電子配器;既能聽到少數民族部落自由而悠長的吟唱,又能夠欣賞到教堂唱詩班莊嚴而宏大的和聲。相比起來,Enigma比起ECM來更受國人喜歡。
電影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誰都知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是從柏林電影節開始的。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一鳴驚人捧得金熊之后,李安、侯孝賢、陳凱歌、李少紅、謝飛、吳子牛、王家衛、杜琪峰、賈樟柯、王小帥、楊德昌等等紛紛登臺柏林,這些中國電影人幾乎涵蓋了華語電影各種風格和流派。不過,就連賈樟柯都承認,柏林電影節太過偏好于東方電影,除了前柏林電影節主席德哈登的個人興趣之外,恐怕和歌德的直覺在德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關,盡管我們得承認,德國人對于中國的了解少之又少。
事實上,國人對于德國電影的了解也很可憐,除了那部充滿年輕動感和時尚色彩的《羅拉快跑》,普通影迷對德國電影幾乎毫無概念,更不要提那幾個沉重的德國人了:赫爾佐格、文德斯以及里芬施塔爾。他們在德國是國寶,在中國卻永遠屬于小眾。
游學
中國人心甘情愿給德國人送銀子的方式還有另外兩種,那就是旅游和留學。今年2月,德國成為了中國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國,這也是申根協議國中第一個向中國打開大門的歐洲國家!叭ズ5卤た垂懦牵谀侥岷谄菲【,到法蘭克福購物”,多么迷人的夢,真的很快就能實現了。德國總統近日訪華時說目前已有10多萬中國游客到過德國。這是一個令德國歡欣鼓舞的數字,但不要忘記在《格林童話》的故鄉淘金和消費的還有我們的留學生。說實話,盡管德國學校不收學費,對于中國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考慮到艱澀拗口的德語,我還是難以想象目前已有總共14000多中國人在德國學習。
豪車
除了文藝產品的高端性之外,德國還制造出高端的汽車。比如,梅塞德斯-奔馳轎車落戶北京就意味著國人的汽車消費層次可以登上一個新臺階,長期以來大眾、奔馳、寶馬等德國汽車一貫的中高檔策略已經把中國民眾的胃口吊高了。毫無疑問,即便經歷了“砸大奔”這樣的偽民族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事件,德國汽車依然是國人購車的首選。20年前當第一輛桑塔納在上海組裝下線的時候,可能每一個中國人都沒有想到,今天,德國人的沉穩作風使其產品在兵不血刃的汽車暗戰中,拿走了中國轎車銷售的半壁江山。
德國人令人信賴的高科技和重工業的另一代表就是鐵路,當國人還在為日本向中國輸入新干線技術燃起民族主義情緒,西門子的地鐵已經悄然占據了上海和廣州的城市腹地。而今,德國總統又成功地販賣了他們的磁懸浮技術。
黑啤
啤酒是德國的另一個國寶。德國啤酒與中國結緣其實很早,1903年身居青島的德國人就開始自造德國啤酒了。令人費解的是現在德國啤酒進入中國人的日常視野,卻只有通過偶爾在一些城市舉辦的小型德國啤酒節。當然,現在在京滬穗,你大可以去找專賣德國啤酒的小酒吧,喝兩口德國黑啤,再吹吹牛聊聊天,你的耳邊還可能還隱繞著ECM的另類爵士——賣德國啤酒的酒吧大概是不會放那么高難度的貝多芬交響樂吧。
足球
貝肯鮑爾
因為施拉普納、楊晨以及謝暉,中國人開始近距離接觸曾經風光無限的德國足球,但德國足球如果還有魅力的話,那也只存在于30歲以上人士的懷舊情調之中,像貝肯鮑爾、魯梅尼格一干足球英雄基本已是老人們的記憶收藏品。德國足球向來以硬朗穩健注重防守為特色,德國球員的鐵漢形象則是另一種樸實的德國品質。為了確認這一點,精于邏輯的德國人使用了反證法。德國的《圖片報》曾說:“貝克漢姆每天早晨就要在浴室花很長時間修理發型,而這個習慣一般只有女人才會有。更不要說貝克漢姆在老婆辣妹維多利亞的調教下戴耳環,甚至還把指甲涂成了粉紅色!”但國人顯然只認貝克漢姆,從舉國上下“施大爺”的年代到現在,踏實但笨拙的德甲賽場上最讓人牽腸掛肚的也總是那幾個中國人,先是楊晨,謝暉,現在又有邵佳一。
——上帝保佑他們在德國能踢出好球。除了長長我們的國威之外,沒準兒也能讓我們重新愛上德國足球。
酷機
盡管德國人對時尚保持了自覺的警醒,一向刻板的西門子手機為挽救其在中國的銷售頹勢,還是開始走時尚、新潮和另類路線。德國人要么中規中距,但另類起來一定也是另類到極致。果然,西門子最新的系列Xelibri以最時尚最另類的廣告方式鋪天蓋地前無古人地出現在了各類媒體之上。它針對中國的用戶定位據說是:崇尚時尚與科技進步的人們,無論年紀多少,他們喜歡派對,喜歡打扮,喜歡酒吧和娛樂場所,他們希望過時尚生活并為之努力。這不就是“So tomorrow”的定義嗎?
德國的禮儀與文化
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后會馬上打開觀看,并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準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請求原諒。
到德國人家做客禮儀
收到德國人的邀請后,不管接受與否,應盡早回復,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如果不能赴約,應客氣地說明理由。既不赴約,又不說明理由是很不禮貌的。接受邀請之后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
赴約前的準備功課
衣著:德國人平時打扮比較樸素莊重,赴約時要穿的正式一些。男士一般穿西裝,女士最好穿素雅長裙或套裝。
禮物:去德國人家里做客要準備一件小禮物。如:一盒巧克力、一束鮮花或一瓶葡萄酒,千萬不能空手赴宴。但是送禮是有講究的,有幾點需要注意:
花可以選擇送黃玫瑰和粉色玫瑰,這兩種是比較適合赴宴的花。應避免送紅玫瑰,因為紅玫瑰代表浪漫容易造成誤會。
不能送白百合、康乃馨和白菊花,因為這些花是德國人在葬禮上的用花。
買花時花的數量應正好是奇數支。如5、7、9、999,但應避免13這個數字。
葡萄酒一般是男士帶的禮物,如果要帶一瓶葡萄酒,也不要帶德國本地酒,一定要是進口的法國或意大利葡萄酒。否則會被主人誤以為你小看他們,認為主人沒有好酒招待客人。
任何禮物都要進行精心的包裝。
準時赴約:德國人的守時是出了名的。和德國人約好的時間一定要準時。到達的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由于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鐘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如果晚到超過15分鐘,應該事先打電話給主人解釋原因。這在德國人看來是很重要的禮貌。
到德國人家里后
一進門要和屋子里的所有人打招呼,包括小孩子。主要禮節就是握手。
德國人收到客人的禮物后會馬上當著眾人打開包裝,并給予贊美,他們認為這是對禮物的欣賞和對客人的尊重。這一點是與中國人接受禮物的習慣不同的。
德國人都以自己的家為豪。如果是第一次到德國人家里,一定要不吝贊美之辭,適時夸獎主人的房間,如一件家具、一幅畫甚至是一盞燈或是風景。這樣做會贏得主人的好感。
之前幾期我們都介紹過一些德國著名的美食。相信大家都已經或多或少了解了德國人的飲食結構是以肉食為主。面包、土豆、禽蛋等雖受歡迎,但為輔。最愛吃豬肉,其次是牛肉。豬蹄膀和以豬肉制成的各種香腸,令德國人百吃不厭。通常,不太愛吃羊肉。動物內臟只吃肝臟。
除北部地區的少數居民之外,大都不愛吃魚、蝦。即使吃魚的人,在吃魚時也不準講話,其原因恐怕主要是擔心被魚刺扎傷。
德國人飲食口味上偏愛喜食油膩之物,所以德國的胖人極多。愛吃冷菜和偏甜、偏酸的菜肴,對于辣和過咸的菜肴則大多不太欣賞。
在飲料方面,最愛啤酒,人人海量。對咖啡、紅茶、礦泉水,也很喜歡。
自助餐發明于德國。在外出用餐時,德國人很愛選擇這一進餐方式。
德國人用餐時講究餐具的質量和齊備,宴請賓客時,桌上擺滿酒杯盤子等。
在一日三餐之中,德國人最重視的是晚餐。用餐的時候,他們習慣于關閉電燈,點燃蠟燭,以朦朧的燭光烘托出優雅的氣氛。
盡管德國人的日常飲食以吃飽肚子、營養充足、簡便省時為原則,但一遇宴請(不管是官方的、正式的、規模較大的,還是私人交往性質的、非正式的、小范圍的),他們則表現出訓練有素的飲食文明和就餐規矩。這是因為德國家庭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孩子進餐時的良好的舉止談吐,這是德國社會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
德粉們都明白,餐桌旁的儀態風度是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文明修養的鏡子。如果我們同德國人一同進餐,最基本的是要注意不要忘記,這不僅僅是吃一頓飯,而主要是在從事社交活動,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內在氣質和修養的體現。
因此應盡可能地按照主人的就餐規矩和禮儀去做,做到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端莊大方,體現出良好的文明修養和內在素質。
在主人邀請大家坐下前,千萬不要自己找個座位坐下來。一般,主人會給客人指定座位。最好一直站著,直到主人告訴你坐哪里并等主人坐下后客人才能就座。
德國人十分重視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坐在餐桌旁始終應保持上身筆直,除了席間小歇(如相互交談、抽煙——抽煙前必須征得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女賓的同意!)身體不能死靠在椅背上。兩臂要盡量貼近身體,以免影響旁邊的人。就餐過程中,雙手、包括手腕要一直放在餐桌上面,而不能放在口袋里或桌子下方。但是,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
吃東西時,身體可以略略前傾,但頭部應盡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彎到盤子上面,應始終用叉子和湯匙將食物和湯送入口中(我們中國人在吃飯喝湯時習慣低頭湊近碗或盤子,這在講究的德國人眼里看上去十分別扭)。
等女主人把自己的餐巾鋪好以后,客人才可以拿起餐巾鋪好。
第一道菜品上來后,女主人會說“GutenAppetit”意思是“祝胃口好”,并拿起叉子,這是大家可以開始享受美食的信號,這時客人也要重復:“祝胃口好”。
在進餐過程中,吃相比坐相更加重要。一般宴請的第一道菜是用盤子盛的湯。湯要用勺舀起,送到嘴邊,而不能端起盤子喝。而是用湯匙一勺一勺舀起來送到嘴里“吃”(與使用刀叉吃食物時無大差別)。德國人習慣勺尖先入口(手腕、湯匙和嘴基本構成90度角)。如果湯十分燙,不能用嘴去吹涼,而只能放慢速度讓它自然冷卻。進餐時——無論是喝湯還是吃東西——都不能發出噓溜聲和巴嗒嘴的聲音,還要盡可能避免餐具相互碰擊發出過大的聲響。如果湯是盛在帶兩個柄的杯子里,就說明可以端起來喝。萬一拿不準該怎么做,可以先觀察主人的做法,效仿之,準沒錯。
刀叉是西餐中必不可少的餐具,學會正確使用刀叉是吃西餐的基本功。還應懂得刀叉不同的擺放方式所傳達的信息:刀叉并排平行地放在盤上表示已經吃飽、停止進餐;刀叉相交放在盤中意味著你只是稍事休息、還將繼續用餐;餐刀只是用來切碎大塊的食物,絕對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適當的小塊,應以一口能吃下為宜,切忌叉起一大塊一口一口從叉上咬著吃,但也不能把整塊肉或魚等全部切成小塊然后一一叉食。要用叉子叉住一邊角、用刀切下,切一塊吃一塊。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個叉齒都送入口中。
此外,在德國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奶酪。
最后,餐巾使用完要放在盤子的左側,表示你已經用完餐。不要把用過的餐巾再疊起來,那樣表示你認為主人沒有準備足夠的干凈餐巾給客人使用。
盤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滿太多,而且要全部吃完后再續添。吃完后,也不要剩食物在盤子里,這樣不僅不禮貌,還會令女主人很難堪,她會以為客人不喜歡自己精心烹調的飯菜;飲料也是如此,照德國人的習慣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飲料之后再續添,不是像我們所習慣的那樣,可以隨時往杯子里添加。
另外德國人沒有“干杯”的習慣,互相敬酒碰杯時,沒有必要一次喝光。此外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后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
席間應該不時地說幾句贊美飯菜可口,女主人烹調手藝高超的話,這不僅是對盛情好客的女主人的最好回謝,而且可使宴會始終保持在熱情融洽的氣氛之中。
席間還要注意當嘴里含著食物時請不要開口講話,即使有人向你提問也要等咀嚼完咽下后再回答(向你發問的人也會耐心等待)。
在餐桌旁要抑制打嗝、連續不斷地咳嗽或打噴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應用手絹捂住嘴,并必須表示歉意)。肆無忌憚地剔牙、挖鼻孔、掏耳朵、抖腿、不停地扭動身體、用餐巾扇風等小動作都有傷大雅,甚至往往被視作粗俗和缺少教養的表現,千萬要避免。
如果想飯后抽煙,一定要等所有人吃完飯,倒上咖啡以后,并征求所有人的意見,得到許可后才可。
德國吃飯是社交
對于一次精心準備的宴會——不管是私人家宴,還是官方大型聚餐——來講,最重要的并不是“吃”和“喝”,而是通過大家共同進餐的形式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交流。因此,席間“閑談”的作用倍顯突出。不僅在宴會開始之前要有一輪問候寒暄(主人致歡迎辭、祝酒辭,賓客致答謝辭、互致問候),而且整個宴會自始至終都應在談笑風生、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
對主人來說,最難堪的場面絕不是碰翻酒杯、刀叉落地一類小“事故”。而是面對一群一聲不吭、“埋頭”吃喝的“食客”。參加宴會絕不僅僅是為了“一飽口!,而首先是一個聯絡感情、增進了解的社交場合,同時也是展示一個人口才和風度修養的好機會。因此,充分利用這樣的好機會,積極參與席間“閑談”具有特殊的意義。
但席間交談也應注意內容和分寸,要以“中性”題材為宜,不要涉及可能影響食欲或引起氣氛緊張的內容,也要避免滔滔不絕地談論專業問題。以免冷落其他客人。
扔掉壞習慣,建立好的“習慣模式'要靠日積月累的點滴行為才能養成,希望我們的每一位德粉不僅是高智商的,還一定是優雅的。
【盤點德國的特色文化】相關文章:
留學人盤點韓國文化特色09-22
韓國留學體驗特色文化介紹12-29
企業構建特色企業文化的方法(精選6篇)04-12
瑜伽經典書籍盤點09-23
留學德國的優缺點08-18
在德國留學的住處條件03-10
英語四級翻譯詞匯:中國特色文化03-23
民間兒歌精選大盤點09-22
高爾夫著名球手盤點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