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泡綠茶夠味的方法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葉品種繁多,綠茶在炎炎的夏日深受大家青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泡綠茶夠味的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下投法
茶形較松,及嫩度較低的綠茶,適宜用下投法。(如: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
具體方法就是:先在杯中投入適量的茶,然后沿杯壁注入適宜溫度的水七分滿。
上投法
茶形細嫩,全是芽頭或滿身披毫的綠茶適用于上投法。(如:碧螺春、信陽毛尖等)
具體方法就是:先在杯中注入七分適宜85度左右溫度的水(是燒沸后涼至此溫度,下同),然后投茶。
中投法
茶形緊結,扁形或嫩度為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的綠茶,適宜用中投法。(如:西湖龍井、安吉白茶等)
具體方法是:先在杯中注入三分適宜溫度的水,然后投茶,輕轉動杯中茶,以使茶葉浸潤,然后再注水至七分滿。
拓展:綠茶的功效及作用
一、制作工藝
綠茶的加工,簡單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于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征。
二、品質特性
綠茶是不發酵茶,由于其特性決定了它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了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發酵類茶等所不及。
三、價值功效
綠茶我國被譽為“國飲”,F代科學大量研究證實,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茶葉不僅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清心除煩、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濕等藥理作用,還對現代疾病,如輻射病、心腦血管病、有一定的藥理功效。
1、抗衰老
有助于延緩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 ,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研究證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對人肌體有害的過量自由基的效能相當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大大高于其它同類物質。
茶多酚有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據日本奧田拓勇試驗結果,證實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維生素E強18倍。
2、抑疾病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對人體脂肪代謝有著重要作用。人體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內壁脂肪沉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后形成動脈粥樣化斑塊等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兒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產物茶黃素等,有助于使這種斑狀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強的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變清,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3、抗病毒菌
茶多酚有較強的收斂作用,對病原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消炎止瀉有明顯效果。我國有不少醫療單位應用茶葉制劑治療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流感,治愈率達90%左右。
4、美容護膚
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的損傷等功效。
5、緩解疲勞
綠茶中含強效的抗氧化劑以及維生素C,不但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還能分泌出對抗緊張壓力的荷爾蒙。
綠茶中所含的少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樞神經、振奮精神。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推薦在上午飲用綠茶,以免影響睡覺。
四、沏泡訣竅
泡綠茶采用兩種方法沖泡:一是上投法,它適用于外形緊結的高檔名優綠茶,即先將攝氏75—85度的熱水沖入杯中。二是下投法,先放茶葉后直接倒85度左右的熱水,適合普通綠茶。
正確的泡綠茶飲用,能使口感更好,而且喝起來更加健康。泡茶有一定的講究,尤其是水溫。
一般的綠茶沖泡方法及注意事項:
沖泡綠茶時,水溫控制在80℃~90℃左右。若是沖泡綠茶粉,以40℃~60℃的溫開水沖泡即可。份量是2公克綠茶粉配450毫升的白開水。
沖泡茶葉的第一泡不要喝,沖了熱水后搖晃一下即可倒掉。綠茶粉不可泡得太濃,否則會影響胃液的分泌,空腹時最好不要喝。
五、飲茶禁忌
1、忌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可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致使茶葉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發頭暈、心慌、四肢舉動無力等癥狀。
2、少喝新茶:因為新茶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對人的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易誘發胃病。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應忌喝。
3、胃寒的人不宜過多飲,過量會引起腸胃不適。神經衰弱者和失眠癥者臨睡前不宜飲茶,正在哺乳的婦女也要少飲茶,茶對乳汁有收斂作用。
4、忌用綠茶服藥,忌喝隔夜茶。綠茶中的鞣酸會與很多藥物結合產生沉淀,阻礙吸收,影響藥效。
【泡綠茶夠味的方法】相關文章:
綠茶的沖泡方法-泡綠茶的正確方法03-30
綠茶泡幾次最營養03-20
綠茶沖泡方法03-10
沖泡綠茶的方法03-20
綠茶的沖泡方法03-20
綠茶的沖泡方法步驟03-29
茅山綠茶的沖泡方法03-14
分享綠茶的沖泡方法02-19
嶗山綠茶的沖泡方法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