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
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民間有祭祖、祭灶的習俗,提前一周進入過年氛圍。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小年的習俗與由來,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吧。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 1
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過小年祭灶的食品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云南部分地方以正月十六位小年,過完小年才算過完年。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國,它是整個春節慶;顒拥拈_始和伏筆,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
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是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后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后,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
小年的由來: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今天正好是北方的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笨梢哉f,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 2
歷史淵源
灶王爺在古時候,小年也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后,年節之交。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薄掇o!穼Α霸罹币辉~,有這樣一段記錄:《莊子·達生》灶有髻。司馬彪注釋:“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灶神信仰是民間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關于過小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東漢,東漢崔定《四民月令》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标P于小年祭灶,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有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币约八未冻纱蟮摹都涝钤~》:“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等等。小年也是闔家團聚的日子,家庭宴飲,燃放鞭炮,其活動類似過大年,只是不出門拜賀。
日期差異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有很大的差異,由于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區,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在清朝中期以前北方地區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記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民間習俗
1、祭灶
祭灶祭灶,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在古時候,我國多數地方家家戶戶的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其為“灶君司命”。灶神的職責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祭灶在我國起源甚早,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禮記》「禮器」篇。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我國民間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坊間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方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清代以前,多數地方祭灶是定在臘月二十四這天。如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又如范成大的詩《祭灶祀》:“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边有明代于謙的《臘月二十四夜口號》。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廿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廿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于臘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廿三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傳統意義上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點等,也會把舊的灶神畫像換下來,貼上家家戶戶“請”回來的一幀新灶王像。
2、掃塵土
小年這一天,還是掃塵的日子。過小年意味著離過春節不遠了,小年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徹底打掃室內衛生,俗稱為掃塵。而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祓除不祥,為迎接新年做好充分準備。
這一習俗也流傳到了現代。人們把從小年開始到除夕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3、吃灶糖
小年這一天,還有吃灶糖的習俗。灶糖起初為祭灶、辭灶時的供品,主要原料是麥芽糖,還有一種是江米磨粉加飴糖所制。因灶糖多做成圓形,似瓜,中空,所以也稱“糖瓜”。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故又稱“膠牙糖”。北京俗稱“關東糖”,因是按關東傳統制法做成。上海、江蘇的灶糖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揚州人還在灶糖上插一條蔥綠的喜花,叫做“元寶灶飯花”),或稱“廿四糖”。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此外,還有做成荸芹、葫蘆、小雞、小鴨等各種形狀的灶糖。
人們認為灶糖富有粘性,用糖祀灶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上天后無法說人的壞話和過錯;又因為其味甜,灶王爺吃糖后嘴甜,就會多說好話。
4、剪窗花
小年通常是在為過春節做準備,而剪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剪紙品種之一。
5、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6、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小年的習俗與由來】相關文章:
冬至祭祖習俗的由來06-27
冬至的由來和習俗12-22
2016年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0-09
元宵節的由來及習俗05-22
重陽節的由來及習俗10-17
關于冬至的由來和習俗08-22
冬至吃羊肉習俗的由來12-23
2017小年的習俗作文08-06
2017小年習俗匯總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