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注之泰伯篇
《論語》成書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發關于論語泰伯篇的譯注,歡迎閱讀。
1子曰:“泰伯①,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②讓,民無得而稱焉。”
【譯文】
孔子說:“泰伯,那可以說是品德極崇高了。屢次地把天下讓給季歷,老百姓簡直找不出恰當的詞語來稱贊他!
【注釋】】
①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的兒子就是姬昌(周文王)。據傳說,古公預見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慣例,把君位不傳長子太伯,而傳給幼子季歷,從而傳給昌。太伯為著實現他父親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吳(為吳國的始祖),終于把君位傳給季歷和昌。昌后來擴張國勢,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兒子姬發(周武王),便滅了殷商,統一天下。②天下——當古公、泰伯之時,周室僅是一個小的部落,談不上“天下”。這“天下”兩字可能卽指其當時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說,是預指以后的周部落統一了中原的天下而言。
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①,慎而無禮則葸②,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③。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④!
【譯文】
孔子說:“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只知謹慎,卻不知禮,就流于畏葸懦弱;專憑敢作敢為的膽量,卻不知禮,就會盲動闖禍;心直口快,卻不知禮,就會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對待親族,老百姓就會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對人冷淡無情。
【注釋】
、俣Y——這里指的是禮的本質。
、谳摺獂ǐ,膽怯,害怕。
③絞——尖刻刺人。
、芡怠,這里指人與人的感情而言。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①予足!啟予手!《詩》云②,‘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③薄冰!穸,吾知免夫!小子!”
【譯文】
曾參病了,把他的學生召集攏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上說:‘小心呀!謹慎呀!好像面臨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層之上!瘡慕褚院,我才曉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禍害刑戮的了!學生們!”
【注釋】
、賳ⅰf文有“晵”字,云:“視也。”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說,《論語》的這“啟”字就是說文的“晵”字。
、凇对姟吩啤湓娨姟对娊浶⊙判F篇》。
③履——《易履卦》爻辭:“眇能視,跛能履。”履,步行也。
4曾子有疾,孟敬子①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②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③矣;e豆之事④,則有司⑤存!
【譯文】
曾參病了,孟敬子探問他。曾子說:“鳥要死了,鳴聲是悲哀的;人要死了,說出的話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有三方面應該注重:嚴肅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臉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說話的時候,多考慮言辭和聲調,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錯誤。至于禮儀的細節,自有主管人員!
【注釋】
、倜暇醋印攪蠓蛑賹O捷。
、诒┞┦谴直o禮,慢是懈怠不敬。
、郾杀丁墒谴忠氨陕;倍同“背”,不合理,錯誤。
、芑e豆之事——籩音邊,古代的一種竹器,高腳,上面圓口,有些像碗,祭祀時用以盛果實等食品。豆也是古代一種像籩一般的器皿,木料做的,有蓋,用以盛有汁的'食物,祭祀時也用它。這里“籩豆之事”系代表禮儀中的一切具體細節。
、萦兴尽鞴芷涫碌男±簟
5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粽呶嵊癣賴L從事于斯矣!
【譯文】
曾子說:“有能力卻向無能力的人請教,知識豐富卻向知識缺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像空無所有一樣;縱被欺侮,也不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曾這樣做了!
【注釋】
①吾友——歷來的注釋家都以為是指顏回。
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①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孤兒和國家的命脈都交付給他,面臨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卻不動搖屈服——這種人,是君子人嗎?是君子人哩!
【注釋】
①六尺——古代尺短,六尺約合今日一百三十八厘米,市尺四尺一寸四分。身長六尺的人還是小孩,一般指十五歲以下的人。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于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注釋】
①弘毅——就是“強毅”。章太炎(炳麟)先生《廣論語駢枝》說:“說文:‘弘,弓聲也!笕私琛畯姟癁橹,用為‘強’義。此‘弘’字卽今之‘強’字也。說文:‘毅,有決也!沃仨殢,不強則力絀;致遠須決,不決則志渝!
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①。”
【譯文】
孔子說:“詩篇使我振奮,禮使我能在社會上站得住,音樂使我的所學得以完成。”
【注釋】
、俪捎跇贰鬃铀^“樂”的內容和本質都離不開“禮”,因此常!岸Y樂”連言。他本人也很懂音樂,因此把音樂作為他的教學工作的一個最后階段。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①。”
【譯文】
孔子說:“老百姓,可以使他們照著我們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那是為什么!
【注釋】
①子曰……知之——這兩句與“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意思大致相同。
10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譯文】
孔子說:“以勇敢自喜卻厭惡貧困,是一種禍害。對于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是一種禍害!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譯文】
孔子說:“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驕傲而吝嗇,別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12子曰:“三年學,不至①于谷②,不易得也!
【譯文】孔子說:“讀書三年并不存做官的念頭,這是難得的!
【注釋】
、僦痢@“至”字和雍也篇第六“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的“至”用法相同,指意念之所至。
、诠取糯怨让诪橘旱(作用相當于今日的工資),所以“谷”有“祿”的意義。憲問篇第十四的“邦有道,谷;邦無道,谷”的“谷”正與此同。
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①。天下有道則見②,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
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工作;不太平,就隱居。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注釋】
、傥0顏y邦——包咸云“臣弒君,子弒父,亂也;危者,將亂之兆也!
、谝姟艾F”。
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居于那個職位,便不考慮它的政務!
15子曰:“師摯之始①,《關雎》之亂②,洋洋乎盈耳哉!”
【譯文】
孔子說:“當太師摯開始演奏的時候,當結尾演奏《關雎》之曲的時候,滿耳朵都是音樂呀!”
【注釋】
、賻煋粗肌笆肌笔菢非拈_端,古代奏樂,開始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師摯是魯國的太師,名摯,由他演奏,所以說“師摯之始”。
、凇蛾P雎》之亂——“始”是樂的開端,“亂”是樂的結束。由“始”到“亂”,叫做“一成”!皝y”是“合樂”,猶如今日的合唱。當合奏之時,奏《關雎》的樂章,所以說“《關雎》之亂”。
16子曰:“狂而不直,侗①而不愿,悾悾②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譯文】
孔子說:“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實,無能而不講信用,這種人我是不知道其所以然的!
【注釋】
、俣薄 tóng ,幼稚,無知。
②悾!獝庖。謹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又,誠懇之貌。
17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
孔子說:“做學問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
18子曰:“巍巍乎,舜禹①之有天下也而不與②焉!”
【譯文】
孔子說:“舜和禹真是崇高得很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卻整年地為百姓勤勞,]一點也不為自己!
【注釋】
①禹——夏朝開國之君。據傳說,受虞舜的禪讓而卽帝位。又是中國主持水利工程最早的有著功勛的人物。
、谂c——音預yù,參與,關連。這里含著“私有”、“享受”的意思。
1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譯文】
孔子說:“堯真是了不得呀!真高大得很呀!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堯能夠學習天。他的恩惠真是廣博呀!老百姓簡直不知道怎樣稱贊他。他的功績實在太崇高了,他的禮儀制度也真夠美好了!”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①十人!笨鬃釉唬骸安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譯文】
舜有五位賢臣,天下便太平。武王也說過,“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笨鬃右虼苏f道:“[常言道:]‘人才不易得!皇沁@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以及周武王說那話的時候,人才最興盛。然而武王十位人才之中還有一位婦女,實際上只是九位罷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紂稱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注釋】
、賮y臣——說文:“亂,治也!薄稜栄裴屧b》同!蹲髠鳌氛压哪暌洞笫摹氛f:“余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則“亂臣”就是“治國之臣”。
21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①,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②。禹,吾無間然矣!
【譯文】
孔子說:“禹,我對他沒有批評了。他自己吃得很壞,卻把祭品辦得極豐盛;穿得很壞,卻把祭服做得極華美;住得很壞,卻把力量完全用于溝渠水利。禹,我對他沒有批評了!
【注釋】
①黻冕——黻音弗,fú,祭祀時穿的禮服;冕音免,miǎn,古代大夫以上的人的帽子都叫冕,后來只有帝王的帽子才叫冕。這里指祭祀時的禮帽。
、跍箱褪菧锨,這里指農田水利而言。
【論語譯注之泰伯篇】相關文章:
論語譯注之顏淵篇07-26
論語譯注之微子篇07-26
論語譯注之里仁篇07-26
論語譯注之陽貨篇07-26
論語譯注之季氏篇07-25
《論語譯注》前言07-25
論語譯注之子路篇07-26
論語譯注之子張篇07-25
論語譯注之子罕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