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咨詢案例解析如何愛孩子
導語: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錯誤的教育方法會給孩子心理負擔。
有一次,我在醫院做完心理危機干預后到旁邊的餐館去吃飯。在等待的過程中,餐館進來一對父女,那個小女孩大概只有兩歲左右,爸爸看起來三十多歲。從進門的開始爸爸就一直不停的批評小女孩,說她不懂事,愛粘著大人,威脅她再粘人就送她去和婆婆住。小女孩起初還反抗說她不要和婆婆住,要去上幼兒園。那個爸爸很輕易的就用“你太小了,幼兒園不要”戰勝了小女孩,截斷了她的后路。在這個過程中,爸爸還不斷的把小女孩拽著他衣角的手拿開,以此表示對她的不滿并試圖令她馴服。最后小女孩終于敗下陣來,開始絕望的大哭。爸爸的語氣中開始透漏出一點欣喜,對小女孩的疼愛和親昵也開始溢于言表。但是并沒有停止對小女孩的責怪,繼續說真不知道你媽和你婆婆怎么教你的,這樣你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啊?
短短一頓飯的時間,這個父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和女兒互動的過程中,他通過不斷對女兒的否定,以及對其他撫養人的否定,把內心無力的那部分順利的投射了出去。通過對女兒的反抗企圖的戰勝確認了自己的力量。最后他成功的馴服了他要教化的對象,小女孩不再粘著他,他的自戀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再是一個為生活所累的平凡無奇的中年男子,而化身為至高無上的國王,手握天平的裁判,決定女孩命運的神靈。并且這種力量和強大被餐館里其他吃飯的人所見證,對他來說變得更為意義非凡。仿佛他真的就是自己以為的那么強大,這種感覺如此美好,這樣的感覺恐怕在愛情中也難以體會到。而這一切,在他的意識中,有一個非常良好的動機,是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教導,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而進行的教導。
這個細節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一個孩子能夠帶給我們的自戀的滿足,是我們無法去想象的。父母給予孩子他們以為的愛的過程中,不知道摻雜了多少自己的自戀的滿足。如果不是非常用心的覺察和分析自己,恐怕很難體會這其中的復雜。
上個月參加一個“愛·伴隨”親子關系的講座,講座分兩部分進行,前半部分是講理論,后半部分是一對一的問答和咨詢。理論部分很簡單,就是科普怎么和孩子相處,是什么樣的態度面對孩子是比較合適的。沒講完現場就有孩子開始落淚,而身邊的家長對孩子的表現又驚詫又慍怒。他們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一切都是為孩子好啊。其實這個“為孩子好”的過程中已經布滿了父母自身的需要的滿足,所以那些小小的孩子聽到有人為自己發聲就立刻起了共鳴,情緒開始順著眼淚流動。
這個現象在另外一次針對心理咨詢師的培訓中,表現的更為清晰。當時和真心理的督導師吳理老師為大家講解發展心理學,主要講人從幼兒開始持續一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在討論的環節中一些媽媽表達了對孩子的擔憂。其中一個媽媽覺得自己孩子很內向,不和人交往,特別擔心孩子的人際問題,言談中對孩子的內向十分不滿,希望能夠解決孩子的這個缺點。吳理老師沒有直接回答怎么解決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而是問媽媽孩子有什么具體的優點。等媽媽很艱難的把孩子的優點羅列出來時,大家發現孩子一點問題都沒有。聰明,愛思考,動手能力強,有自己的想法,勇敢,孩子集這些優秀的品質于一身。而媽媽所說的人際交往問題,也只是孩子比較喜歡安靜,自得其樂的時間比較多。這位媽媽最后認識到,真正的問題在自己身上,自己無法和內心的焦慮相處,把焦慮投給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停的挑剔孩子?雌饋淼膶⒆拥膿鷳n,其實是在用孩子來處理自己的焦慮。
而另一位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了孩子很多自由,希望孩子能夠擁有獨立的人格。現在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完全有一套自己做事情的邏輯,有主見,不輕易妥協。媽媽開始覺得恐慌,害怕小孩變得自大,說小孩完全聽不進去別人意見,變得越來越難管理。比如小孩想學古琴,媽媽覺得學鋼琴好,孩子思路分明的解釋給媽媽聽,說服媽媽放棄逼他學鋼琴的念頭,自己去學了古琴。媽媽認為這樣太可怕了,覺得很挫敗,很不受重視,轉而很擔心孩子的這種狀況,害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當然,真正的問題是這位媽媽內心深處的控制感受到了挑戰,恐慌的感覺出現,媽媽就覺得孩子這樣“不聽勸告”是危險的。這位媽媽理智上想要的是孩子的獨立,而當真正面對孩子的獨立自主的時候,恐懼還是見縫插針的出現了,所以她忍不住想要通過改變孩子來緩解自己的這種恐懼。
天下父母可能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不愛孩子,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為了孩子好。然而絕大多數的父母,絕大多數時候,并不知道怎么去愛自己的孩子。當他們自己有太多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無意識中的想要通過孩子來滿足的時候,對孩子的愛就變得困難重重。
這就像一個輪回。父母想給孩子更好的東西,結果發現給出去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已經擁有的東西,那多半是父母自己需要的東西。父母認為的愛的方式,傳遞的可能更多是自己的焦慮,自己的喪失,對孩子原本生命的限制。而這些負面的情感體驗會讓孩子承受絕大的焦慮感,負擔著父母的情緒和期望,無法自在的成為自己。
每個人的特質是他過去人生經驗的總和在他心中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可能被保存得很深。一個孩子的出現,會喚醒人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喚醒他自己可能從來也不曾覺察的矛盾。絕大多數人都想做一對好父母,但是每個人對好父母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覺得給孩子吃飽喝飽就是好父母,有的人覺得監督孩子好好學習就是好父母,有的人以為試圖滿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就是好父母。雖然每個人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千差萬別,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對好父母的理解和每個人的特質有關。
如何去愛,才是真正的愛呢?恐怕這是一個比較難講清楚的話題。
當年學西方哲學這門課的時候,老師曾笑稱:“學哲學一定要知道這么一句話,愛和死亡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然而在所有種類的愛中,最美妙的是成年人之間的愛情,最深奧復雜的就是親子關系里的愛了。
或許我們可以從著名詩人卡里爾•紀伯倫,《先知》第四章里的“論孩子”里得一些提示: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為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心理咨詢案例解析如何愛孩子】相關文章:
如何把握對孩子的愛和自由07-13
案例解析詳情頁設計的技巧10-29
如何對待心理咨詢師與心理咨詢10-15
心理咨詢師《案例分析》試題及答案07-01
沃爾瑪全球供應鏈采購案例解析09-18
心理咨詢師解析“投射性認同”07-28
社會工作殘疾兒童服務案例解析05-26
DNS服務網絡故障案例解析01-23
瑞典簽證如何申請詳細解析10-02
案例解析企業文化的七大功能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