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戲曲文化
中國戲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下面就讓yjbys小編帶著大家去領略一下宜昌的戲曲吧!
●遠安花鼓戲
遠安花鼓戲流行于遠安境內及周邊地區,其前身俗稱花鼓子,即起源于清同治年間,距今約有150多年的歷史。
遠安花鼓戲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有傳統“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集念、唱、做、打為一體。二是唱腔豐富優美。主腔分為陶腔、漢腔、南腔和四平等四種,彩腔是曲牌體,一般一個戲一個曲牌,曲牌名就是戲名。三是生活氣息濃郁。常在廟會節慶、婚喪嫁娶、祝壽打喜等紅白喜事場合演出,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生命力。
●建東花鼓戲
建東花鼓戲是流傳于秭歸縣一帶的鄉間小戲,民俗簡稱“燈班戲”,起源與三峽地區傳統節慶時的“玩燈”習俗有關。
建東花鼓戲唱腔獨特,大體分為正腔和小調兩部分。正腔從皮影戲中借用而來,小調來源于地花鼓。是農民勞作之余特別喜愛的社戲,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出現最早且分布廣泛的古老民間戲種,采用燈光照射鏤空和染彩的半透光獸皮(多用牛皮、驢皮)形成投影,配以人聲唱腔、說白和鑼鼓伴奏進行表演,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宜昌轄區內的夷陵、秭歸、遠安、長陽、點軍等地曾盛行皮影戲,皮影戲藝人大多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受眾主要為山區農民。
皮影戲的音樂有九腔十八板,唱腔以“儺愿腔”和“走馬腔”兩大腔系為主,同時吸收地方小調,根據劇情人物情緒變化而演唱不同的腔調,充分體現了皮影戲的地方風格。
●扇子戲
扇子戲因以扇子為主要表演道具而得名,流行于當陽、枝江一帶。
扇子戲兩人一班,均為男性,一人多角,說唱兼有,不化妝,不穿戴“行頭”,只要“兩把扇子幾根線,楠管傢業(打擊樂器)和畫片”便能演出。
其唱腔為曲牌連綴體,部分具有板腔體特點,也有單曲體結構的曲目。戲曲也許并不受廣大青年的喜愛,可卻透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它是一個地方的特色,一代人的記憶和一群游子們的念想。
戲曲也許并不受廣大青年的喜愛,可卻透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它是一個地方的特色,一代人的記憶和一群游子們的念想。
【宜昌的戲曲文化】相關文章:
宜昌戲曲文化09-13
戲曲文化的歷史起源09-07
戲曲有哪些動作-戲曲動作知識06-01
戲曲的演唱技巧09-08
戲曲演唱的技巧09-07
宜昌紅茶歷史簡介10-11
如何演唱戲曲-戲曲演唱的十二大技巧06-01
戲曲和話劇的區別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