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少數民族黎族的傳統節日

        時間:2020-11-24 20:28:15 其他節日 我要投稿

        少數民族黎族的傳統節日

          黎族是中華南方少數民族,列中華地區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現代黎族聚居區分布于中國大陸貴州、廣東、廣西和江西等省區。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中華地區黎族人口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國大陸貴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實際上貴州的“黎族”并非民族學意義上的黎族,而是一支來源和黎族無關的少數族群“里民子”,只是因為他稱接近被劃為黎族;中國大陸廣東、廣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過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個省份及現役軍人均有黎族人口分布。

        少數民族黎族的傳統節日

          黎族有哪些傳統節日?yjbys小編收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于腦后,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制成的發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后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采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墻。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愛情節

          [3]黎族三月三節(農歷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幸免于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后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伙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黎族情歌

          黎家風俗,女孩子一成年,父母便在村邊蓋一小茅屋,讓女孩子獨自居住!蹲诼¢|等情郎》便是見證:

          春天來到山花香,

          不見蜂來妹心慌,

          爬上高嶺望路口,

          坐在隆閨等情郎。

          另一首寫山盟海誓,生死與共的情歌《白藤紅藤永相牽》:

          白藤紅藤生來同,

          生欲相跟死相牽,

          生就同床合席睡,

          死就同棺合墳埋。

          也有情絲綿綿,戀情依依的送別情歌《越送越遠心越悶》:

          兩人相送嶺過嶺,

          越送越遠情越深,

          放頭低低送哥去,

          眼汁流流送哥行。

          送哥送過大山堆,

          愈送愈遠心愈悶;

          站在路邊捻草尾,

          看風揚土埋腳痕。

          也有以歌為媒,如《要想交情妹做媒》:

          男:要想吃煙沒有火,

          要吃檳榔沒有灰,

          要想吃酒沒有配,

          要想交情沒有媒。

          女:哥要吃煙妹送火,

          想吃檳榔妹送灰,

          哥要吃酒妹送肉,

          要想交情妹做媒。

          黎族情歌有不少長敘事歌,如《爾蔚》、《甘工鳥》、《抗婚歌》等。較有代表性的當屬《抗婚歌》,它敘述一對抗婚情侶,不滿父母婚姻包辦,雙雙逃到遙遠的地方去的經過。茲引一段,以觀全貌:

          我倆坐在山坡上,

          悶悶地拔著茅草尖。

          在山林里轉來轉去呵!

          對著溪水和深潭痛哭。

          隔著滾滾的溪水,

          你在那邊痛哭,

          我在這邊飲泣,

          眼淚呀,不知流了多少!

          能夠把多少紗線染上血色,

          ……

          父呀母呀疼疼我們吧!

          你們卻死死不肯,

          退掉定婚的山牛,

          給我們弓和箭吧!

          讓我們到處流浪,

          ……

          葬禮儀式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因黎族相信鬼魂無處不在且會害人,所以對包括祖先鬼魂在內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懼怕。因此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筑墳立碑,葬后不再祭掃。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將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后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并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著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干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典型食品 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婚慶形式

          定親

          倘若小伙子與姑娘情意相投的話,小伙子必須告訴家長,然后請兩名媒妁。她們是善于言辭,見縫插針的。穿著漂亮的花桶裙,戴著嶄新的精制斗笠。用兩條新毛包頭上四個要好的檳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試探女方父母對此婚事的態度)若女方家長輩開毛貼吃檳榔,則表示同意,接著雙方就可商定放檳榔的.時間及議價。時間多定于農歷六月或八月的雙日,象征成雙成對。

          放檳榔

          媒妁分送檳榔看輩分,大的給吃,小的只好自己討吃,有時小輩想吃檳榔竟把媒妁圍得水泄不通。款宴時,女方家也只要兩名婦女待客(忌寡婦)。桌上只四人、吃飯時諱忌掉筷,碰盤之類事發生。菜類多為雙尾魚(即尾巴開的魚),一般不吃肉類。媒妁送來的600個檳榔中,40個是刻上形色多樣的花紋,這是專送給父母,至親的。

          結婚問日

          男方籌足資金后,便于農歷十二月份,又派兩名媒妁挑著一對鴨、兩小壇米酒、八個檳榔往女方家“問日”(問日包括擇日,議商品價)。一般情況下,還得交給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幣,桶裙兩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豬一頭,米酒八壇,待男方家許諾后,女方家同意擇定吉日,多定龍、牛、馬、羊雙日。

          結婚、鴛鴦圓夢

          結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議價物品給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結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內兩名女青年帶上檳榔,香煙,糖果到女方家迎親(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幫嫁女梳妝打扮。完畢、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擁嫁女抱頭痛哭。哭聲象征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懷。依依惜別,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時,姐夫(或堂,表姐夫)從簇擁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兩方爭奪,哭聲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個姐夫,便好辦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邊哭邊托著檳榔盤,讓親戚朋友吃檳榔。于是有兩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被一行樂隊,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莊。

          一到村莊,新郎伴郎便對弟弟、嫁女鞠躬,連行三遍。嫁女一踏進門檻,鞭炮轟響,接著便拜堂(須穿上婚禮專用長筒)、一般均在雞叫前、拜堂完后,鬧洞房,通宵達旦、此晚夫妻兩個不能洞房花燭月,強熬強耐。天一亮,親戚朋友便蜂擁而至。喝喜酒,約上午10點,夫妻還得回娘家,到女方家問候父母,叫“回路”。

          新婚過門后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床,為娘家做第一餐飯,以示勤快,并借此機會顯示下自己的才華。新娘進入廚房時,伴娘們便會拿著小木棍跟著“保護”,以防小伙子們把鍋底黑涂到新娘臉上。當小伙子們要來抹黑時,伴娘們便會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給來犯者以迎頭痛擊。有的小伙子,被打得鼻青臉腫,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臉。之后,雙方便興高采烈地談論起自己的“戰績”來。經過這場“混戰”之后,新娘方開始做第一餐飯。吃完飯后,則開始送親。 [4]

          婚禮結束。

        【少數民族黎族的傳統節日】相關文章:

        少數民族的經典名人名言09-03

        關于中西南少數民族法學論文09-26

        婚慶策劃必備少數民族婚禮習俗11-14

        多元文化中的少數民族幼兒教育論文10-20

        少數民族春節習俗手抄報內容08-06

        關于教學中西南少數民族法學論文09-29

        少數民族春節食俗手抄報內容09-05

        談少數民族舞蹈人才培養論文05-13

        少數民族讀者圖書館服務營銷研究08-01

        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生活情況調研報告12-0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