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復活節島之謎及相關傳說
復活節島之謎,復活節島傳說
一、復活節島相關謎團
島上石像之謎
復活節島以其石雕像而馳名于世。島上約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遺跡。1914年和1934年曾進行調查考察,1955年從事發掘工作,結果認為島上存有三個文化期。早期的巨大石墻,可用以觀察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中小型的各類石雕像采用黝黑的玄武巖、凝灰巖及火山渣為石料,用同位素碳測定時間約在公元前1680年。中期以石臺上的長耳朵、無腿的半身石雕像為特征。石像高3─6米。最高的一尊達9.8米,重約82噸。6米多高的石像。
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 臥于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臺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梁、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巖、凝灰巖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么人雕刻的呢?它象征著什么?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采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呢?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杰作。
復活節島石像巨帽之謎被破解復活節島石像頭頂上的巨型帽子一直是令考古學家不解的謎團。一支英國考古學家小組最終揭開了這個謎團。他們認為,雕刻巨石帽的石料來自一個此前未被研究的采石場,讓石像戴上帽子則是一種權力的象征。
研究人員相信,第一批石帽出現于1200年至1300年。
雕像制作傳說
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但是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種人的典型生相,而島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征。耳朵長,哪種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征,而這些石像的造型,并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征。那么,它們就不會是島上居民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們制作的。此外,人們在從另一個角度細細地分析,島上的人很難用那時的原始石器工具,來完成這么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測算過,在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養活2000人,在生產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他們必須每天勤奮地去尋覓食物,才能勉強養活自己,他們哪里有時間去做這些雕刻呢? 況且,這種石雕像藝術性很高,專家們都對這些“巧奪天工的技藝”贊嘆不已。即使是現代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干得了的,誰又能相信,石器時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個個都是擅于雕刻的藝術家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制作的。他們為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這種說法更離奇。為雕刻這些石像,島上丟棄了許多用鈍了的石器工具,誰會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關于山上還有幾百個未完工的石像,為什么沒有把它們雕刻完畢,放棄在那里,專家們分析后說,這可能在雕鑿中遇到了堅硬的巖石,無法繼續雕鑿下去而放棄的。因為當時用石制工具雕刻石頭,在制造石器工具時,盡可能選用最硬的石塊,但可能在雕鑿中,也遇到很硬的巖石,雕鑿不動,不得不放棄。因此,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么災變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過程中逐步被放棄的。其中一個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復活節島所見石像中最大的一個,因為未完工,現仍躺在山上的巖石上?墒菐r石學家并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解釋說,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費了很大的勞力和時間,把石像雕成并豎立了起來,卻又被地震震倒了,再豎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認為這是上天或神的懲罰,不讓他們再干下去,因此都停了下來。
石像的搬運之謎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巖構成的。玄武巖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一克/厘米 3。若按此計算,復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巖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事實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巖,而是凝灰巖和層凝灰巖,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巖石的比重達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巖石的比重都小于1.4克/厘米3。至于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干燥后,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并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么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梢姷裣癫⒎侨藗冋f的那么重。
朗戈朗戈木板之謎
在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島。而所有島中最神秘的又數地處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島上因有巨石雕像而聞名于世。與巨石人像一起流向人世的還有無數不解之謎,比如朗戈朗戈木板之謎。
這是復活節島最神奇的謎團之一。它是一種“會說話的木板”,當地人稱做“科哈烏·朗戈朗戈”。最先認識此木價值的,是法國修道士厄仁.艾依羅。厄仁在島上生活了近1年,深知此木就是復活節島的古老文字。
“朗戈朗戈”是一種深褐色的渾圓木板,有的像木槳,上面刻滿了一行行圖案和文字符號。有長翅兩頭人;有鉤喙、大眼、頭兩側長角的兩足動物;有螺紋、小船、蜥蜴、蛙、魚、龜等幻想之物和真實之物。厄仁在世時,這種木板幾乎家家有收藏。厄仁不久染上了肺結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后不久,由于宗教干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燒毀,幾乎絕跡。由于戰亂等原因,島上已找不到懂這種文字符號的人了。
然而有識之士都認為,“朗戈朗戈”文字符號,是揭開復活節島古文明之謎的鑰匙。100多年來世界許多學者為破譯它傾注了畢生精力,但一直沒有人能破譯。
泰堤島主教佐山很重視“朗戈朗戈”,認為這是在太平洋諸島所見到的第一種文字遺跡,其符號與古埃及文相似。從文字本身看,它似乎源于小亞細亞半島;從寫法看,它屬于左起一行右起一行的回轉書寫法系統。
捷克人種學者、文字鑒賞家洛烏柯物發現原始印度文與“朗戈朗戈”圖案符號較為相像。匈牙利語言學家海維申對此作了分 析對比,并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次震驚科學界的報告。報告指出,兩種文字符號中有175個完全吻合。復活節島文字存在于19世紀中葉,而印度河谷文字則早在公元前2500年成熟,相距竟4000多年。但看來這種吻合純屬偶然。
奧地利考古學家蓋利登確認,復活節島古文字與古代中國的象形文字也頗為相像。1951年他又一語驚人:蘇門達臘島民裝飾品上鳥的形象與“朗戈朗戈”上的很相像。
法國教授緬特羅本世紀30年代曾在復活節島作過大量考古工作。 他堅持“朗戈朗戈”文與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密切的關系。各國學者各有所見。
后來,有一位名叫棉托羅的青年從復活節島來到泰堤島, 自稱能識讀神秘木板字符。他立即被大主教佐山召進府邸讀唱了15天,主教在旁急速記錄符號,并用拉丁語批注,寫出一本筆記。
1954年, 一名叫巴代利的人種學者在羅馬僧團檔案館發現了一本油漬斑斑的舊練習簿,那就是“佐山主教的筆記”。兩年后,巴代利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聲稱, 已破譯了“朗戈朗戈”文字符號。文字敘述了南太平諸島是宗族戰爭、宗教殺人儀式的舞臺。
但是,當漢堡大學出版了巴代利冗長的著作之后,人們發現, 巴氏對“朗戈朗戈”字符的詮釋,只不過是棉托羅口述的翻版而已。
1915年英國女士凱特琳率考古隊登島。聽說島上有位老人懂“朗戈朗戈”語,她立即去拜訪。老人叫托棉尼卡,已重病垂危。他不僅能讀木板文,而且還會寫,并寫了一頁給女士,符號果真與木板上的一模一樣。但老人至死不肯說出其含意。
1956年以圖爾.海爾達為首的挪威、美國考察團來到復活節島,探知一名叫艾斯吉班的男子有一本祖父編寫的復活節島全部文字符號的書,并用拉丁語作了注釋。 但艾斯吉班不讓圖爾細閱。后來此書就再也沒人見到了。
托棉尼卡老人死后40年,智利學者霍赫.西利瓦在老人的孩子彼得羅.帕杰家見到了一本老人傳下來的“朗戈朗戈”文字典;艉照鞯猛獍阎v稿拍了照,但后來膠卷和講稿卻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
奇怪的是,凱特琳也只來得及發表自己的日記,便突然死去?疾斓降牟牧衔茨馨l表便不翼而飛。唯一的一頁手寫文字符號能傳到今天,純屬偶然。但托棉尼卡老人臨死前寫的到底是何意,今天仍然是個謎。
波利尼西亞學者希羅阿則提出一種看法,認為木板上符號不是文字。19世紀在倫敦召開的一次人種學會議上托馬斯·蓋克斯里則鄭重聲稱,“朗戈朗戈”符號不是文字,只是一種印在紡織品上的特殊印戳。
130年來有過探索、發現、希望、失望及轟動,但刻有魚、星、鳥、龜等圖案及符號的木頭卻始終保持沉默。世界收藏的木板只有20多塊。分別保存在倫敦、柏林、維也納、華盛頓、火奴魯魯、圣地亞哥、圣彼得堡的博物館里。
1996年俄羅斯圣彼得堡人類學及人種學博物館出版了一本藍冊子, 印數僅200冊。作者是歷史學博士伊琳娜.費多羅娃。小冊子是作者30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它終于揭開了復活節島“會說話的木頭”之謎。
伊琳娜40年代就迷上了“朗戈朗戈”文字,經過30多年研究復活節島和整個太平洋的歷史、風土人情、島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以及其他波利尼西亞語言,最后得出“朗戈朗戈”符號實際上是一種圖畫文字的結論。
伊琳娜是靠直覺和推理取勝的。她先弄清符號畫的是什么,然后就深入思考,找出它所代表的意思,再尋找恰當的詞語。她的公式是:直覺+波利尼西亞語知識+同義詞和同義異音詞的搜尋。最后又把結果放到另外的木板文中去檢驗。
結果完全相符,于是她編出了字典。利用字典, 她可以閱讀任何一塊木板文。實際上她已經閱讀了現存20多塊復活節島木板文字符。盡管未找到起源, 但朗戈朗戈不再是秘密。圣彼得堡博物館珍藏的兩塊木板中的一塊, 伊琳娜譯為:“收甘薯拿薯堆拿甘薯甘薯首領甘蔗首領砍白甘薯紅甘薯薯塊首領收......”
島之謎
這個孤零零的東南太平洋上的小島,已引起世界許多人對它的興趣和關注。從發現這個小島起,許多問題便成了人們議論、關心,但又是解不開的謎,科學家們對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都得不出一個科學的一致的解釋。復活節島被世界上許多人稱為“神秘之島”,關于它的許多疑問,又被世人說成是“復活節島之謎”。
追溯歷史
1722年羅格文將軍帶領一幫人登到島上時,發現島上聳立著許多石雕人像,它們背靠大海,面對陸地,排列在海島的岸邊上。每個石像形態不同,大小也不一樣。當時,羅格文對自己看到的一切感到非常驚訝。此后在1770年,西班牙的航海家岡薩雷斯到了這個島上,1774年,英國的航海測量家庫克再次到達這里,他們對島上看到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驚奇。
晚期的復活島民居住在用支桿和茅草蓋起的船形房屋或山洞中。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內戰、大破壞和文化頹廢。大批生產的「馬塔」(mataa, 即用黑曜巖做的矛頭)是這一時期工藝品的代表,木刻和小型天然石小雕像取代了紀念像藝術?逃懈J綍鴮懛(文字由右至左,再由左至右互錯成行)符號的木簡(稱作「隆戈-隆戈」〔rongo-rongo〕)是僅僅為了儀式而從以前的樣本上抄襲下來的;它們的正確讀法已被遺忘,盡管有多種說法,但現代人多次試圖破譯,都沒有成功。在這一時期,藝術寶藏隱藏在家族秘密的山洞中,豎立的石臺雕像已被推倒。被遺棄的石場中的淤泥下落到立在火山腳下的未完成的無眼胸像的胸部,無法推倒它們,從而為後代留下了這些無眼的石雕頭,使該島馳名於世。
二、復活島的傳說
傳說,在兩種不同文化和語言的民族和平共處一段時期后,開始了破壞活動,短耳族為長耳族辛苦勞動,他們在東北邊海岸的波伊克(Poike)古渠的一個大柴火堆里,幾乎消滅了所有的長耳族。碳定年法和系譜研究都認為這一事件及晚期的開始約在1680年。根據碳定年法,人造的波伊克渠約在西元380年建造的。
1984年在復活島召開的第一次國際科學大會一致通過一項決議,將該島定為前歐洲文化的所在地。最近的發掘工作表明,最早的移民在來到該島時已有建筑概念,并掌握了專門的磚石結構技能,因而證實了該島的傳統傳說︰最早的祖先來到該島時是有組織的移民,而不僅僅是無意中被風吹來的漁民。1995年復活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這些航海家們,很快就把復活節島的所見所聞傳遍了歐洲和全世界,于是吸引了一些專家學者來到這個島上進行考察研究。專家們來到島上,對石像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他們發現,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復活節島上的石像有440個左右,這還不包括在山體巖石上已雕刻、但還未完工剝離下來的好幾百個。石像高度一般在5—6米,小的3—4米,最高大的一個高21.8米。大約有30來個石像的頭上戴著石帽,石帽與石像身體不是整體的,是另外雕刻好了戴上去的,并且在一些石帽上涂了紅色。石像都沒有刻出下身的腳。雕好的石像形態各不相同,但都是耳朵很長,鼻子高大,嘴唇很薄。石像身上還刻有圖案花紋,雕好的石像豎立在60米長、3米高的平臺上。這里共有11.4個平臺,也都是用大石塊砌成的。雕刻石像所用的材料,是當地的火山巖。每個石像的重量,一般在10噸以上,最小的估算也在5噸以上。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看到的石像,除了豎立在那里的一部分,有幾百個雕像還沒有完工,仍在島上的巖石上,好像發生了什么突然事件,使正在進行的工作,突然停了下來。專家們訪問了這里的島民。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并不了解這些石像的來歷,他們的祖先也沒有告訴子孫后代這些石像是誰雕刻的。因為沒有文字,也沒有歷史記載。但他們稱石像叫“毛阿依”,石帽叫“普卡奧”,放石塊的平臺叫“阿胡”。
當時的人口據估計只有2000人,顯然屬于波利尼西亞人,講波利尼西亞的方言: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在1774年訪問該島時,隨行的一個塔希提人可以跟島上居民交談。然而,盡管波利尼西亞人以高超的航海技術聞名于世,連西方殖民者也不能不嘆服,洛加文卻發現整個復活節島只有三、四條簡陋的小劃子,長僅3米,最多乘兩個人,用小木板簡單地綁在一起,漏水很厲害,需要一邊劃一邊戽出船里的水。這樣的小劃子只能在岸邊行駛,根本不可能到深海去。
然而,就是在這塊貧瘠、落后的土地上,卻誕生了大批被當地人稱為摩艾(moai)的巨大石像。已發現的摩艾有887尊,大多數是在一個采石場雕刻,其中有288尊雕刻完了之后曾經被成功地運到稱為阿胡(ahu)的海濱祭壇立在上面,運輸距離有的遠達10公里。有397尊還未雕刻完扔在采石場,其余的92尊則遺棄在運輸途中。它們大部分是用比較軟和容易雕琢的凝灰巖(火山灰凝固形成)雕刻的,小部分用其他的火山巖雕刻。摩艾平均高度約4米,平均重量約12.5噸。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60-182噸,但沒有完工而遺棄在采石場。完工的摩艾中最大的高9.8米,重約74噸。沒有兩個摩艾完全一樣,但大部分都根據同一個樣式雕刻,最底下只到髖部,手臂垂于兩側,兩手十指拉長護住腹部。摩艾的頭部也被拉長,并總是向前注視前方。大部分摩艾有長耳朵、大鼻子、薄嘴唇、深眼窩。有的眼窩中鑲有用珊瑚做的眼白和深色石頭做的眼珠。大約50-75尊摩艾頂上還加了一個稱為普卡奧(pukao)的用紅色火山巖做的石帽,也可能是代表頭發。
風景
顯然,摩艾是復活節島上最引人注目也最使人疑惑的風景。洛加文寫道:“這些石像使我們震驚,因為我們無法理解這些人沒有大木頭可以制作任何機器和結實的繩子,卻怎么可能立起這些石像?”洛加文的疑問,還不斷地被人提出,也不斷地有人試圖給出種種答案。特別是那些神秘現象、天外來客、“史前文明”的宣揚者,更是把復活島上的摩艾拉來當證據。比如臭名昭著的丹尼肯,就聲稱這些石像是外星人用超現代的工具制作的,他們因為飛船失事被困在復活節島上,豎起這些石像向同類求救,救援飛船來了,他們便匆忙地離開了小島。
這種毫無根據的幻想不值一駁。島上采石場可以找到許多用玄武巖制作的石斧,當地人稱為托其(toki),因用鈍了而丟棄。摩艾就是用這些石器雕刻出來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挪威考古學家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曾雇了6個當地人用這種石斧雕刻一座摩艾。他們干了三天就辭職了,但是根據其進程估計,這六個人用十二到十五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雕刻出一尊摩艾。如果要雕刻最大的摩艾,也不過只要20個人工作一年。自五十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們也不斷地組織人馬用原始的辦法搬運、樹立摩艾或復制品,美國考古學家范提爾伯格(Jo Anne Van Tilburg)設想古拉帕努伊人在搬運時,把摩艾放在木橇上,底下墊一排木頭當輪子,地面灑水減少摩擦。她用計算機模擬,發現用大約70個人以木頭、繩子為工具,用這種方法花5天時間就能搬運、樹立一尊重約10噸的摩艾復制品。在1998年4、5月間,人們在復活節島上實地模擬了整個過程,并被拍成電視片?脊艑W家們對古拉帕努伊人是怎么搬運、樹立摩艾的頗有爭議,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拉帕努伊人具體用的什么方法,根據當時的條件,是完全可以用幾十個人搬運、樹立一尊普通大小的摩艾的,并無神秘之處。問題在于:木頭、繩子是從哪里來的?在貧困之中的島上居民怎么可能有功夫來雕刻、搬運這些巨大的石像?為什么又突然停止了這項活動?
可惜的是,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拉帕努伊人并無文字,也就沒有歷史記載可以明確回答這些問題。復活節島上有一種奇怪的象形文字,稱為朗格朗格(rongorongo),意思是“會說話的木頭”,刻在木板上。但是按新西蘭語言學家斯蒂芬·費歇(Steven Fischer)的說法,這是在1770年西班牙人訪問該島之后,受其影響才發明的。他在1996年成功地將其破譯,發現它們只是記錄了祭祀頌歌和創生故事,并非歷史記載。
但是通過考古,我們還是可以大致了解復活節島上的歷史變遷。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緩慢的變化,通過比較同源語言的差異,可以估算它們分離的時間。前面說過,拉帕努伊語是一種波利尼西亞語的方言,通過與其他波利尼西亞語的比較,語言學家們推測這種方言誕生于大約公元400年。根據放射性同位素法的測定,島上大約在公元400到700年間開始有人類活動。1994年,生物學家從12具古拉帕努伊人的余骸提取出DNA,確定他們的確是波利尼西亞人。島上的風俗習慣,種植的植物(香蕉、甘薯、甘蔗、芋、櫧),養的動物(雞),也都是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征(這些動植物除了甘薯最初起源于南美,又都可以追溯到波利尼西亞人的起源地南亞)。因此,考古學界普遍認為,拉帕努伊人是在大約公元400年漂流到復活節島的一批波利尼西亞人的后代。
當這些波利尼西亞人剛移居到復活節島的時候,這里的確是個小天堂。我們通過花粉分析可以推測古代的植被情形。池塘或沼澤地中的沉淀物是按時間遠近沉積的,越上面的年代越近,越下面的年代越久遠。每一層沉淀物的絕對年齡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測定。在顯微鏡底下分析沉淀物所包含的花粉,鑒定其種類,計算其數量,就可以知道當時的植物分布情況。據此我們知道,復活節島在早期并不是一塊荒地,而是一片茂密的亞熱帶森林。在森林中,生長著一種刺蒴麻屬植物哈兀哈兀(hau hau),其纖維可以用來制造繩子。還有一種特有的樹木名叫托羅密羅(toromiro)樹,木質堅硬,可以用于燒火和制作木雕。而數量最多的是一種大棕櫚樹,這種樹在復活節島上早已滅絕,但是與智利酒棕櫚樹很相近,也可能是同一種。這種大棕櫚樹樹干筆直,可以長到25米高,直徑2米粗,是用于運輸、樹立石像和制造大船的良好材料。而且,這種棕櫚樹結的果子可以食用,樹漿可以生產糖漿和釀酒,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島上動物
動物的情況又如何呢?考古學家們可以通過挖掘、比較地層里古代遺留的垃圾堆中的動物骨骼加以推測。一般來說,魚類是波利尼西亞人的主要食物,魚骨頭一般會占垃圾的90%以上。但是,復活節島位于亞熱帶,與熱帶相比氣候過于寒冷,不適于魚類聚集的珊瑚礁生長,其險峻的海岸線也不適合于淺海捕魚,因此魚類一開始就不是拉帕努伊人的主要食物,從公元900年到1300年,魚骨頭在拉帕努伊人垃圾中的含量少于四分之一。相反的,在所有的骨頭中,幾乎有三分之一是海豚骨頭。在其他地方波利尼西亞人的垃圾中,海豚骨頭在垃圾中的含量從來就沒有達到1%。不象其他波利尼西亞島嶼,復活節島上沒有大型的動物,連家養的豬、狗也沒有,因此海豚是拉帕努伊人能抓到的最大的動物,成了他們的食物蛋白的重要來源。但是海豚只生長于深海中。這意味著拉帕努伊人曾經能夠建造大型的船只用于到深海捕捉海豚。這些船只顯然是用大棕櫚樹的樹干制造的。
考古學家還發現,海鳥也是早期拉帕努伊人的重要食物。在人類到達之前,復活節島沒有鳥類的天敵,成了海鳥最適宜的繁殖地。曾經至少有25種海鳥在這里筑巢繁殖,可能是整個太平洋中最繁盛的鳥類繁殖地。貓頭鷹、鸚鵡等陸地鳥類也是早期拉帕努伊人的食物,考古學家在古代垃圾中發現了至少6種陸地鳥類的骨頭。同時,跟著拉帕努伊人移民的波利尼西亞老鼠也是拉帕努伊人的盤中餐。此外,垃圾中還有一些海豹骨頭,表明復活節島可能曾經也有過海豹。
總之,早期拉帕努伊人發現的是一塊物產豐富的豐饒的土地。他們的人口快速地增長,在大約1680年人口膨脹到了大約8千到2萬人。他們無節制地開發、使用資源。在公元1200-1500年間,他們大量地建造摩艾。然而,花粉分析表明,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毀滅已經開始。從那時候起,地層中的大棕櫚樹和其他樹木的花粉越來越少。進入15世紀后不久,大棕櫚樹最終在島上滅絕了。大棕櫚樹的繁殖相當緩慢,其種子要過六個月到三年才能發芽,發芽后的生長也非常慢。甚至在最好的自然條件下,一個大棕櫚樹林的再生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流竄來的老鼠對大棕櫚樹的再生起到了破壞作用,在島上洞穴中發現的幾十個大棕櫚樹果實都是被老鼠吃過而無法發芽的。但是毫無疑問,人類要對樹林的消失擔負最大的責任:它們被砍伐用于制造船只、房屋,用來運輸摩艾,用來燒火取暖,或被燒毀用來做耕地。哈兀哈兀樹雖然沒有滅絕,卻變得極其稀少,以至不能再用來做繩子。至于托羅密羅樹,在海爾達爾于1956年訪問復活節島時,全島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株在垂死掙扎,只結了幾個莢果。在1962年這最后一株托羅密羅樹也死亡了。幸好海爾達爾把它的種子帶到了瑞典讓植物學家培育。托羅密羅在花園里生存了下來,并在1988年重返復活節島。
生物消失
到15世紀時復活節島上的森林已經消失,絕大部分樹木已滅絕。動物類群的變化同樣觸目驚心。所有的陸地鳥類和半數以上的海鳥種類全都滅絕了。在1500年左右,海豚骨頭突然從垃圾堆中消失了。原因很簡單:隨著森林的消失,人們已找不到木頭建造船只,也就再也無法出海捕捉海豚。他們只能在淺海捕魚,使得淺海的生態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連海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從漁民變成了農民:他們開始注重養雞,雞成了主要的蛋白來源;他們種植甘薯、芋、甘蔗,但是產量越來越低,因為森林的消失必然造成水土流失,在風吹雨打日曬之下,土壤變得越來越貧瘠。人們普遍處于饑餓之中,吃他們所能找到的任何東西,這除了老鼠(波利尼西亞老鼠在島上也已滅絕,島上的老鼠是歐洲的),還包括島上最大的動物:人。在后期垃圾堆中,人的骨頭變得很常見。島上最惡毒的罵語是“你媽的肉沾在我的牙齒上”。雖然其他地方的波利尼西亞人也有吃人的惡名,但這是出于宗教或迷信的原因,只是在特殊場合下才發生的。而拉帕努伊人的吃人卻有非常實際的用途:為了補充蛋白質。
食物的產量已無法維持那么多的人口,也沒有富余的食物供應制作、搬運摩艾的工人,大批摩艾半成品被拋棄。也很難有食物能上供酋長、祭司們。原來頗為復雜的社會結構崩潰了,整個社會處于戰亂之中。戰爭在17世紀和18世紀時達到了頂峰,那時候制造的石矛、石刀,還遺棄在地面上。在1700年左右,歷經饑饉、戰亂,島上的人口只剩下了兩千人左右。大約在1770年,拉帕努伊人開始互相推倒屬于敵人的摩艾,砍下摩艾的頭。當庫克船長在1774年訪問該島時,已發現許多摩艾都從祭壇上倒在地上,以至他推測島上一定發生了什么災難。到1864年,當西方傳教士抵達該島時,發現所有的摩艾都已被推倒。
【復活節島之謎及相關傳說】相關文章:
臘八粥的相關傳說12-13
中秋節的由來和相關傳說09-18
日語的語調之謎10-24
創業成功之謎08-04
頤和園的傳說06-07
除夕的傳說02-05
破解寵物衰老之謎09-06
《月球之謎》教學設計09-24
《旅鼠之謎》教學設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