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集合12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1
進入21世紀,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
隨著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著新的模式的出現。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學生,甚至連許多教師都明顯感到不適應,課堂教學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問題。
如教師沒有真正樹立起服務學生、服務學習的思想,對組織學生學習的本質理解不到位。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能靈活變動。不能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思維過程。學生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對合作學習的本質,高度結構化的學習缺乏深刻的認識,只簡單停留在課堂分組討論上。教師收集、制作資源能力低下,導致地理課程資源相對缺乏。對地理課程標準把握不準確,等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
為此,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為主走向以學生發展為主。從以講授為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為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把握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系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并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平等的民主關系。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系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絡等,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縮減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討論、實驗、觀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合作教學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觀。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學氛圍,創設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和形式等;蚪o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主動提出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后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過程。實踐證明,不管是重結論輕過程,還是重過程輕結論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合乎課改的觀念。在學生經歷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還沒有得出規律性認識時,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講授。兩種學習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處理好創設寬松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系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即使教師深入調查,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新課程的教案應該是動態性的,靈活多變的。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課后要及時反思和總結,進而修訂和完善教案。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
新課程認為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發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發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絡、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于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盡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2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布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布,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了解降水,了解人類的生存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難點: 繪制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3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初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為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十分關心新教材的資料,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潛力的發展。為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于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用心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下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教材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游戲法,采用多媒體技術制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于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透過網絡、報刊雜志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信息,并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布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僅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能夠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課堂上方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潛力?等等。
鑒于這種狀況,我主要透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信息,幫忙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后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于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并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后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我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么地形為主、有什么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么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為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我必須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導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4
一輪復習階段抓實課本和地圖,從近幾年的學業考試試卷看,命題凸顯三個趨勢:一是內容豐富,覆蓋所有章節;二是緊扣時政與社會結合;三是讀圖題貫穿始終。所以復習時必須要重視地圖的重要作用。從地圖中正確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地理考試的一個重點,可以說是“無圖不成題”,地圖是復習、歸納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必考內容,且形式靈活多變,識圖,用圖是學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許多學生只注意掌握課本的文字內容,而地理空間概念淡薄,“圖文轉化”能力差,不懂得從圖像中獲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我們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專題地圖的輔導,力求他們掌握課本或地圖冊的一些基礎圖,從這些圖中搜集、整理信息以及進行分析。如:中國地形圖,要熟悉主要山脈的位置,如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的分布與長江、黃河的相對位置。還要了解地勢的三階階梯。在復習中我們還要注意把兩幅或三幅有關地圖進行比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判斷,以得到系統知識。
復習最后階段回扣課本和地圖。這一階段重新閱讀過去做的典型習題、試卷和錯題集,以查漏補缺,對過去做錯了的題目認真研究,分析錯誤的原因,及時補救并追溯到錯誤的根源,回歸課本,防止出現地理知識返生現象,對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理解不透徹的,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掌握不準的,要指導學生回扣課本和地圖,重點解決自己覺得不熟悉,掌握不牢的知識點,而不是通讀課本。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擔任了九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七年級六個班、八年級三個班),任務艱巨,在與諸位地理教師的協同合作下,明確職責,腳踏實地的工作,各項教學活動開展的井井有條,現將一學期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參加課改培訓
加強理論學習、促進觀念轉變根據學校的統一安排,我與備課組其他老師頂高溫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參加了高二地理學科新課改培訓。三天培訓期間,通識培訓,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進行了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的專家從教材編寫方面對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的設計思想和教材內容作了介紹;廣東省的一線教師介紹了課改實驗區的教學經驗和教訓;省地理教研員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地理學科的開設時間、方式、課時安排、教學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導意見;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二、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及高一地理備課組長的工作
本學期切切實實做好高中地理會考工作,力爭全部學生達標,重點做學習困難學生的工作。注重對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礎及培優,組織高一備課組成員做好下列工作:
1、學習地理課程標準,做好新課程培訓工作認真學習和鉆研學科課程標準新教材,對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反思與調整,力求實現突破課改中的重點和難點。
2、安排每一個星期的教學進度、課時安排,每堂課的大致上法,從而保證十個班級的教學進度一致。高一備課組內,每位科任老師上倆次公開課,取長補短,教學相長。
3、做好期中、期末復習工作、認真學習考試說明,探討復習教學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試的組織、閱卷、分數統計和閱卷分析等有關工作。
4、抓教學常規何引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促進學習方式多元化,為研究重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主要措施:培養良好的道德規范和學習習慣,在教學中多采用啟發式創造性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大膽想象、主動參與。課堂上精心設計各種豐富多彩"任務性"活動,設計各種真實的活動,通過各種實踐,達到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單元備課活動
研究新課標、把握新教材為了更快更好的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訓期間高一地理備課組就擬訂了針對必修《地理1》的備課暢想,開學后及時制定了周密詳細的計劃并已把任務落實。安排我承擔第一章三、四兩節與第五章的集體備課主講任務。備課組采用"個人精備—集體研討—個人修改"的備課新模式,發揮了個人的優勢和特色,整體提高了備課效率。通過舉辦組內備課活動,老師之間的交流、研討、相互借鑒的機會增多,對更好的把握、駕馭新教材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幾次集體備課活動不僅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師的研究
視野也開闊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課程的能力增強了。此外還積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課程資源。
四、尋求理念與課堂的最佳契合
發現問題、找出困惑新課改實施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涌現,經過多次認真分析總結,本學期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問題:
1、課時緊張與教學任務繁重的矛盾。
2、理念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較大,"一言堂""滿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和矛盾突出。
4、配套習題難度較大,與教學進度不統一問題。
回首這即將過去的一學期,各項工作扎扎實實、井井有條,這讓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將到來的下學期,新課改尚處于不成熟的探索階段,卻又頗感任重道遠。要正確引領并促進自己教育教學技能的專業成長,必須不斷突破舊的思維方式和個人時間管理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加強日常工作的歸納、總結與反思。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6
隨著教學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相繼出現,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著新模式的出現。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學生,甚至連許多教師都明顯感到不適應,課堂教學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教師沒有真正樹立起服務學生、服務學習的思想,對組織學生學習的本質理解不到位。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能靈活變動,不能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思維過程。學生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對合作學習的本質——高度結構化的學習缺乏深刻的認識,只簡單停留在課堂分組討論上。教師收集、制作資源能力低下,導致地理課程資源相對缺乏。對地理課程標準把握不準確,等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
為此,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把握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系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摒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并存。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系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絡等,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縮減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討論、實驗、觀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教學反思《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合作教學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觀。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學氛圍,創設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和形式等;蚪o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主動提出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進”的合作觀念下,實現師生、生生的共同成長。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四、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過程。實踐證明,不管是重結論輕過程,還是重過程輕結論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合乎課改的觀念。在學生經歷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還沒有得出規律性認識時,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講授。兩種學習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五、處理好創設寬松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系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六、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新課程的教案應該是動態性的、靈活多變的。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憑借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課后要及時反思和總結,進而修訂和完善教案。
七、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
新課程認為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發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發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7
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置,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反思之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系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還可結合報刊雜志、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收看近幾日央視一套的天氣預報節目,觀察電視屏幕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天氣符合并能分組報導天氣狀況。此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要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教材彩圖、插圖。通過讀、填、繪、析,養成手不離圖,圖文對照的學習習慣。例如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哈爾濱冰燈和廣州花市”,學生明白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一氣溫分布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彩圖“臺風云圖”,學生形象地認識了臺風及其特點。
反思之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復,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臺風時教材提出了“臺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沙塵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提出沙塵暴影響人們出行、污染環境,反方則提出沙塵暴也能降解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發釋放的氣體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噴發的熾熱巖漿毀滅了龐培古城。反方則提出火山噴發后的土壤肥沃,農作物長勢喜人,甚至還提出人們用來表達真心永恒的鉆石就是火山奉獻的精品。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為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話說“反彈琵琶出新意”,在教學中,有時我還故意與教材唱反調,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地理意義時,向學生設問: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氣候、河流產生什么影響?講氣溫的變化時,向學生設問:三峽工程的建成,將對當地的氣溫日較差、年較差產生什么影響?學生思維被激活后,課堂氣氛非;钴S,學習效果顯著。
反思之三: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煉,并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為什么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高級智慧生物存在?為什么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為什么北方多沙塵暴而南部沿海多臺風?為什么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斷?
以上這些問題提出后,我首先肯定了學生大膽提問的精神,然后通過師生探討,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答。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于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新課標的精神落到實處。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8
新課改,新理念,我認為,地理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一、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我認為,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教學素質和研究能力,有設計富含知識和能力,并有利于展開多端性、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充實、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內外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活動處于活躍積極的狀態。
三、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眾所周知,過去為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壓制、回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復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復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四、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我們不僅要注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的知識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9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相近,具有可比性,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以中印國情的相似為主線,層層深入,貫穿全課,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線索。在學習印度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時,注意和中國的比較,加強了學生對我國國情的了解,如由印度人口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壓力反思我國的人口問題,由印度的水旱災害聯系到我國的三峽工程,由印度的農業改革聯系到我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由印度的工業聯系到我國軟件業的差距。通過比較來認識事物的現象和特征,在相似國情的基礎上了解印度的獨特性。我認為學生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識記地理基礎知識,更要學會地理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有所判斷、解釋和運用,以便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揚己之長、補己之短,對別人一些成功的經驗善于學習和借鑒。
為了比較的完整性,列舉了文明古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發展中國家等基本相似點,從而導致本節課容量比較大,加上計算機故障,有些重點、難點(如氣候、農業)分析得較為倉促些,原來設計的小組討論競答未得以充分施展。開放式多媒體教學容量大,更需要教師把握突出重點,給學生清晰的思路、鮮明的主題。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10
幾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著,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以下是針對自己近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的三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很有必要根據我們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應努力提高活動的
“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干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干內容和考點內容設置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系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置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通過一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學生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并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系,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說學習地理是很重要的,學生們都從思想上重視了地理這門學科。
通過地理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民族素質。地理教學貫徹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使他們具備所必需的地理基礎知識,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而不是單純為了升學,或者只是依據地理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的去確定教學內容。
通過地理教學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污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圖片,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中學生,正值求知欲、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了,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5、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征,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11
一、反思當前的教育形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凸顯了學科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要真正讓學生從書本堆中解放出來,切實為學生減負,真正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外時間。課堂有效教學成為新課改形勢下教育工作者們重點研究的課題。
二、反思高效地理課堂的教學細節
1.把課堂還給學生。杜絕“一言堂”、“滿堂灌”。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控制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方向,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創設愉悅、自主的學習氛圍,提供進行探究活動的基本工具,多用激勵性語言,鼓足學生干勁,樹立學習信心。
2.緊密聯系生活實例。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教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最大限度的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建立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多引用學生易接受的、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以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例子為連接點,豐富和引導學生的主動思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使感性認識自然的上升為理性認識。
3.教學內容展開時力求問題化。結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貫穿課堂,使教學的各個環節形成內在的有機聯系,并水到渠成的形成對課堂知識的認知。
4.構建開放性的地理教學形式。從課時的安排、內容的取舍到課程內容順序都不要拘于課本和教參。學生很感興趣的,對學生很有用的,要多安排課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內容,次序混亂的要合理的調整;結合學生實際和學校情況,遇到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時,對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取舍。
三、反思高效地理課堂的教學手段
1.緊密結合初中地理學習內容,適時切入鄉土地理的內容。新課程標準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我們課時有限,一般不再專門用獨立時間學習鄉土地理,這就要求教師要抓住契機,把鄉土地理教學內容補充其中。
2.用“活動”把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新課程中“活動”的種類很多,包括“通過各種途徑感知周邊事物,收集地理信息,表達自己的體會,與別人交流成果等”,往往這些“活動”就是那些章節的重點。注意教學過程中活動板塊的合理設置。新教材中每個章節都有難易不同的活動題目,利用它們開展自主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創新精神,開發潛能,而且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能力提高。處理好活動板塊,是實施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實施活動板塊的教學時要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適當調整。有些可以穿插在正文的學習中,增強所學問題的說服力;有的可以放在新知識學習之前作為引入;還有的可以作為課后探究的題目。經過教師適當的調整,活動板塊才能成為激活課堂的催化劑。
3.重視地理圖象在教學中的應用。地理圖象最能體現地理教學的直觀性特點,充分利用它們能在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不同形式進行地圖教學。靈活的地圖應用能給課堂教學增色添彩。
4.教學素材多關注生活和生產實際。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最大的動因,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和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和實際熱點問題,采用自行設問的方式,將素材變成問題,自問自答,培養其思維的敏捷性。教師要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契機,將生活實踐中有興趣、有價值的、與地理學科有關的問題,引進地理教學,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野外考察、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增長才干,學以致用。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12
一、注重基礎,提高能力。
1、基礎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以教材為本,全面梳理,找準知識的模糊點、疑惑點和缺漏點,實現知識的縱向系統化和網絡化。
2、把握地理知識、地理要素的聯系。區域地理的復習,要注意挖掘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間的橫向聯系和影響,如北美地形對天氣和氣侯的影響,印度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與資源、交通條件的關系等。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可以發現,地理知識、地理要素之間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這樣,融會貫通會比死記硬背效果好得多。
3、加強讀圖能力的訓練。讀圖、繪圖是地理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且形式靈活多變,是地理復習的重中之重。讀圖、識圖、用圖、繪圖是學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許多學生只注意掌握課本的文字內容,而地理空間概念淡薄,“圖文轉化”能力差,不懂得從圖像中獲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地理位置不明確,張冠李戴,考試中失分現象嚴重。因此,要加強讀圖、繪圖、識圖訓練。
二、聯系實際,增強應用。
平時生活中應多動腦,勤思考,善于從地理的角度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把握熱點,開闊視野。
現實問題和焦點問題也是最能考查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部分,命題材料多取材于新聞報道,時事動態,各種數據等資料,命題的地理知識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課程教學反思12-28
初中地理課后教學反思08-30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10-29
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反思11-08
初中地理課的教學反思10-15
初中地理課后教學反思06-13
初中地理課教學反思12-02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10-13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2-11
初中地理課堂改革教學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