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3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為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F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與老師們討論一下:
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第四課《蚯蚓》,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蚯蚓是什么們樣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于小學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第七課《土壤的保護》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保護土壤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為什么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水土流失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學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嚴重性之后,自然就會想到要保護土壤,防止流失。
3.從課文中的對立之處提問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對立之處,那正是編者老師們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九課《沉與阜一課,有這么一個學生活動;(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辦法讓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辦法讓它浮起來?(用8分鐘時到10分鐘)在活動前讓同學說一說用什么方法.同學們只說出了一個結果“要改變它們”.我說怎么改呀?同學們說“加水、變形狀.”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橡皮泥浮起來了,瓶子沉下去啦.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矗。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2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F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 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在教學《科學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時需要將蠟燭油涂在鐵片上做學具,請學生與自己一起進行教學準備。第二天收到的鐵片大多數與我的一樣—蠟油滴得斑斑點點,薄厚不勻。既不美觀又很浪費! 突然我看到一張鐵片上的蠟油整齊美觀,就像一筆一筆刷上去的一樣,這時問:“這是誰加工的?我一看是一個不起眼的女孩子,課堂很少能感到她的存在。她介紹道: 先和家長一起用蠟油滴,但是總不能做到薄層均勻,家長幫著出了個主意,即滴滿蠟油后,將鐵片放在燃氣灶上烤一烤,待蠟油化開再將鐵片搖一搖,這時蠟油可以達到整齊美觀的效果。我好好地表揚她一番,并請她代我向家長致謝。從那兒以后,每節課都非常認真積極參與活動。這樣一件小事激活了她對科學課越來越有興趣。種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 只有當它感了陽光的溫暖才會發芽! 我們要做的就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他(她)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3
一、取舍合理的教學資料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研究,并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一樣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一樣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可是,在課文的最終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說,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著問題離開。
修訂以后的《擺的研究》這一課,舍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資料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當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齊在一堂課里研究,這樣時間難于控制,效果也不夢想?墒,由于今日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資料,至少是這一部的資料,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日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采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教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能夠防止由于研究資料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能夠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究。
三、供給有結構的資料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供給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日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供給了各個不一樣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布置,能夠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么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為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數組我供給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供給的是鉤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鉤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一樣的結論。為什么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為下一課的教學資料“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我依據《課標》理念,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設計了情境引入、初步感知、經歷探究、模擬實驗、拓展知識這幾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引入,以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要探究的問題當中去,所以在課程的開始我便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旅游”來展開聯想,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感受一次特殊的旅行。”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食物在體內的旅行。然后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疑問題:旅游時需要導游,而我們今天的旅行會由誰來當導游最合適呢?食物導游會帶我們去哪里呢?旅游路線又是什么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就油然而生了。當學生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并不能夠做出準確的回答,他們就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解釋,所以這個活動的主要意義是調取學生對于食物消化過程和消化器官的初始想法,在這些初始想法的基礎上由后續的活動構建新的認識。
二、將猜想、實驗、思考、交流這些探究的科學過程充分讓學生經歷,在探究中學會探究。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在學生提出了這么多問題之后,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呀,怎么辦呢?讓學生掀開老師早已準備好的各種食物,讓每個人都選擇一種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吃一口,然后感受一下食物在口中和食管中的運動狀態并進行假設和猜想,食物旅行還會經過我們體內的哪些地方?為了更貼切的感受食物在食管中的運行,當下咽食物的時候學生可以主動摸一摸自己的脖子,對于食物在體內的其他地方的旅行學生可能感受得不是很明顯,在此環節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討論研究食物在體內的旅行路線并繪制出一幅旅行圖。
三、讓學生學會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靠教師講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知識結論,絕不是科學教育。所以在學生猜想之后把正確的旅行圖展示給大家,讓學生觀察對比,找出差異,可以和同學之間將剛才有爭議和有共同意見的地方找出來共同研討,加深理解。將發現的規律應用于實踐,并進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題:各器官具有什么特征,分別起什么作用?
不足:在學生實驗之前沒有針對實驗的目的和作用進行相應的闡述和說明,而且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不準確的地方沒有加以強調,有些操之過急,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我想在今后教學中這些問題值得注意和研究解決。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5
根據學校與教研室安排,第二周我執教了三年級《根和莖》一課!陡颓o》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單元中的第二課,根和莖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發揮著支持植株、吸收、傳輸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功能。本課的設計意圖是指導學生分別認識根和莖的不同類型,了解根和莖在生長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學中有選擇地利用生活中常見和學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過直觀的觀察、比較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直根和須根形態上的特點,鼓勵學生嘗試著給根分類,可以加深學生對根的形態和名稱的認識,從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類。而對于莖,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和課件演示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對于莖的作用,課前準備好插在紅水中的莖,課堂上讓學生解剖,使學生對莖的運輸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教研員為我剖析了整堂課后,我覺得本課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環節的設計與設計的意圖需要明確。在教學根的環節上,沒有能夠明確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學生在比較直根和須根的時候不能發現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細小的側根。在教學莖的時候同樣沒有能夠讓學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莖在哪里,而是教師講解的比較多。在教學方法上,我總是擔心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講授法用的太多,沒有體現“雙主體”理念。今后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將遵循以下原則:
——科學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律,符合學生的任知規律。
——主體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活動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于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須有利于學生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
——過程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過程的體驗;
——創新性原則 教學方法的確定,應當在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立足創新,重視創造出一些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6
又進行了一周的教學,及時的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記錄和反思,以記促思,以思促教。
思效,我通過第一單元的習題答疑課,發現幾堂課線上教學課講完,學生的差異很明顯,有些同學平時課堂積極連麥,習題的整體準確度就明顯較好。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科學實驗,但是通過練習和答疑發現,很多學生并沒將實驗和結論相關聯,比如有一道題“()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正確答案是一定濃度,但很多學生記住了實驗中不斷加鹽改變了沉浮,所以回答的是加鹽的液體。本來是想通過實驗讓學生對結論印象深刻,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是我教學中對學生引導通過現象去探究結論做的不夠。
思得,及時記錄所得,總結成功之處。《給冷水加熱》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進行導入,學生們積極連麥,氣氛活躍,緊接著通過實驗現象,與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知識相聯系,引導學生提出沉浮現象與重量、體積有關的猜想。然后通過對比實驗對學生猜想進行驗證。整體教學相對流暢,而且引導學生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指導老師對于這節課我向學生提出的幾個引導型的問題提出了表揚。教學預設效果也基本達到。
思失,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我課前準備好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的效果也會有一些出入,對于這些不足,我進行反思。還有,在個別課堂上我對孩子的引導還遠遠不夠,各方面還有待提高。如《液體的熱漲冷縮》一課中讓學生想辦法怎樣讓水在透明管子里的變化看得更清楚,當時已經展示了實驗用具,如果再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了解紅墨水的作用。但是我拋出了問題沒有讓學生回答就給出了答案?茖W課上對于我向學生提出的關鍵問題,或者學生提出的問題,產生的疑惑,我應該花時間去引導,想辦法和學生一起解決,而不是為了追求教學進度,放棄給孩子充足思考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讓學生思維得到發展。
思改,“思”的'最終目的是“改”,我和指導老師一起通過對各個教學環節得失的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和方案,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對自己提出了以下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學方法:注意“啟發法”和“講授法”的運用,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教學目的:不應該只為了追求知識目標,不要過于注重結論,否則就會表現在當學生回答到點子上時,就馬上肯定。畢竟學生雖然看到相同的現象但他們的表達是不一樣的,要充分尊重學生?茖W要引導學生從現象到本質,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對實驗結論的渴望。
3、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注意知識間的聯系,避免學生片段性的記憶。注重引導性問題的設置,做好預設。
及時的記下這些得失,爭取日后做到揚長避短,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7
《輪軸》一課的作業:尋找生活中的輪軸,說出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樣子?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小學科學教育的宗旨,是未來社會和知識經濟發展對人提出的要求,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滲透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實事求是、主動求知、不斷創新、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呢?我教授《輪軸》一課是按照“問題的連續體”理論設計的。我將“用螺絲刀擰螺絲釘”活動設計成本課的導入環節,讓學生對沒能親自參加或是認為兩位學生的力氣不一樣,不能說明問題本質而引發問題碰撞,探究的想法由此產生。再自然的讓學生觀察螺絲刀的構造:看一看工具是什么樣的,進而聯想到生活中的類似裝置,順理成章引入輪軸概念,通過思維的碰撞,學生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了輪軸的基本構造,對輪軸的作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輪軸之后,我讓學生通過輪軸實驗了解輪軸的省力作用,并提出卡車和轎車方向盤的區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學生通過杠桿原理很容易的明白:輪軸省力的秘密是因為支點到力點的距離越遠越省力,而且輪越大越省力是因為支點到力點的距離更遠。
概念的建立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科學,輪軸是在生活中使用的,它能幫助人們更好的工作,因此輪軸的作用就應該是建立概念的一部分。所以,為了更好的讓問題延續下去,我設計了此項作業,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輪軸,并說出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樣子?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8
天氣幾乎每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從前面這兩個課時的情況看,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天氣有了初步認識。但是他們還不清楚天氣的基本特征,不知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當問及“今天天氣怎么樣?”的時候,他們往往回答“秋天來了”“今天好冷”等等。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描述天氣,并且意識到天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高關心天氣的意識。由此開始“天氣日歷”的學習,使得他們的興趣更加濃厚。
通過天氣符號的認識和學習,讓學生具體去制作天氣日歷表。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東南風、西北風、無風、微風、大風、小風、0級、1級、2級、小雨、中雨、大雨、晴天、多云、陰天等術語及天氣符號反映在天氣日歷表中,并根據日歷表統計一季度、一個月、一周的天氣情況,以后分析“天氣日歷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讓學生了解天氣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我們該如何去做,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只是學生能否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并記錄,還有待于老師的督促指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9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進行教學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科學教材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現在明顯地感受到觀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凸現,但如果我們對現在的科學課教學現狀進行仔細觀察和冷靜地分析后會發現,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探究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往往忽視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整理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不能進入探究活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如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最常說的話就是“對于這個現象,你都有什么問題”、“針對這個現象,你還有什么問題”等等,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但往往沒有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導致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這樣做的結果直接會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探究價值不大的問題。例如在教《沉與浮》這節課時,出示了一段潛水艇在水中沉浮的錄像,然后對學生說:“對于水中的潛水艇,你都有什么問題?”話音剛落,學生們紛紛舉手要求發言。
生1:潛水艇在水中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潛水艇在水中為什么會浮起來?
生3:水中的潛水艇為什么能浮起來,也能沉下去?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學生提出的這幾個問題都屬于同一類,如果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話,那么讓學生繼續再提,學生也只有“亂提瞎問”了。其實,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這不僅有利于讓學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樂于提問這一行為的肯定和鼓勵,從而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舉三得,作為教師何樂而不為。
(1) 對教學過程中難點處理的反思 。作為教師,每節教案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后得出的,但是在實際授課時,有的覺得得心應手,效果頗佳;但也有的則覺得別別扭扭,死板教條。如果及時記下當堂課的心得,在下一輪教學中吸取其教訓或借鑒其經驗,這樣若干年后,一定會提高課堂效率,改善教學方法。例如在上科學三年級下《水的三態變化》這課時,第一節課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學生說水的三種形態可以相互轉換,但是僅僅用語言解釋形態間的轉換是受熱還是受冷,學生很難接受,聽了迷迷糊糊,就算當場記住了,過會就會忘記。我想如果繼續這樣教,其他學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時,我就先準備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鹽和水。用常見的材料作為例子來說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就快就理解了。將抽象變為直觀,增強了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有效地解決了教材中的難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節課的反思及時寫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學時繼續采用此方法,大大節約了備課時間。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經驗的積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技藝。
。2) 對課堂教學時間安排的反思。小學科學課看起來每冊每個單元是獨立的,但是仔細一看,實際上有很多的聯系。我們每次上課的導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復習來導入。利用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再加深新的知識。但備課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出現一些失誤或缺漏,如學生對相隔時間較長的知識的掌握和記憶情況,及相關學科的知識的學習情況等。教師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會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找出失誤和缺漏,把這些相關情況記錄下來,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為以后教學中的借鑒。如教《日食和月食》這課中,我剛開始想從學生那知道一些關于日食和月食的神化傳話,以致提高學生學習的熱忱。但是結果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沒有學生知道,看到這方面的空白,我馬上對教案進行了補充。在課前自己準備了一些關于日食和月食的傳說,也布置學生去收集資料。最后學生從資料中學習到了科學家們為了研究日食和月食,他們不惜千里奔波,甚至冒者生命危險去探測的精神。為后續的學習有了更大的動力和興趣。
(3)對教材中細節問題處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識內容并不是重點和難點,但對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幫助。有時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想當然地認為有些知識學生很容易掌握或早應該掌握,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時,我覺得學生應該根據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問,竟然連幾個優秀的學生都不是很理解,這使我意識到先解釋這幾個名詞是很有必要的。在講清了這幾個概念以后,學生在日食的模擬實驗中,很快就可以模擬出了。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日食發生的全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驗解釋天文現象,這著實讓他們非常高興。
二、科學課教學反思究竟該反思什么
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們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我們主要進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后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茖W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后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茖W課的學習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于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茖W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目前教師已經認同這一學習方式,且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合作學習是指學習者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務,在明確責任分工的基礎上,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的學習。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在以上四個方面,筆者認為對材料和探究小組的反思要花更多的時間,因為兩者決定著科學課的成敗。另外教學反思不一定是反思缺點,對于課堂中精彩的生成,機智的處理等也可以進行“返思”,以便在日后重現。
《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比绾尾拍茏兡?變首先要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變、才能通、才能久。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時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認真研修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使科學課上的更好。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0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基礎教育──小學教育,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無疑是實現這一任務的最好途徑。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性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興奮活躍、穩定持久的狀態中參與教學,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在課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探究活動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兒童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對學生的一些超現實或異想天開的想法或問題要給予肯定和贊賞,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樹立自信心。在興趣的形成過程中,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為創新的動力。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親身探究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學氛圍和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于創新。
4、創造探究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恒。。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精心組織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下,學生通過親身探究,他們的創造靈感被激發,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創造活動才會成為可能。教師才能進一步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搖籃。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
回首一學期的工作,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始終以勤懇、踏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現將本年度工作反思如下:
我積極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不斷從書中和向身邊的同時學習,汲取營養,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強,樂于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年度我所擔任的是五年級的科學教學工作。
1.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我嚴格要求自己精心預設每一節課,盡量使教學工作更加完善。
。1)課前備好課,準備好科學課上所需的實驗材料。做到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
。2)在課堂上,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實驗操作中,注意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做到自主探究。
。3)開展豐富的科學活動,營造濃厚的科學學習氛圍。如造船比賽、我的水鐘、我的擺鐘等充滿科學知識的趣味比賽,讓孩子更加熱愛科學,利用科學知識解釋、解決遇到的難題。
2.為了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我還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不懂就問,博采眾長。積極參加區內教研活動和校內課評,認真聽取別人的交流反饋,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3.主動承擔區級研討課,課前認真準備,課后能結合教研員朱老師和各位老師的點評,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并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如果改進自己的教學。主動承擔森林課堂,課前提前多次去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踩點,考慮到森林公園面積比較大,思考開展哪方面的研討交流活動,并仔細規劃研學路線,并認真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課后做到全班交流總結反饋和評價。
對于我來說是忙碌的一年,我在業務能力上,還在教育教學方面都有了的提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也難免有些缺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不足,使自己不斷提升與完善。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
核心提示:怎樣搭配膳食才能獲取均衡的營養呢?課本給我們呈現了一幅膳食寶塔圖,讀懂這幅圖的含義,是學生活動的基礎。因此,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讓孩子們通過看書閱讀理解圖義,輔以老師的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均衡營養的認識。由于寶塔中營養搭配是一天中食物營養標準,具體到各餐中該怎樣搭配呢?在搭配膳食營養活動中,讓學生利用...
怎樣搭配膳食才能獲取均衡的營養呢?課本給我們呈現了一幅膳食寶塔圖,讀懂這幅圖的含義,是學生活動的基礎。因此,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讓孩子們通過看書閱讀理解圖義,輔以老師的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均衡營養的認識。由于寶塔中營養搭配是一天中食物營養標準,具體到各餐中該怎樣搭配呢?在搭配膳食營養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與均衡膳食寶塔進行整體比較,關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種營養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學是米粉+肉,通過比較反思,發現營養不均衡,缺少維生素,應補充蔬菜或水果。通過閱讀討論膳食原則,同學們對均衡膳食有了一個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學們通過此次學習活動,改變自己不好的飲食習慣,從小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3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資料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咱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用心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并領悟質疑的重要性。咱們能夠透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領悟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我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正因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明白,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潛質。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明白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透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比較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蔽艺f“那好吧咱們來試一試再說!蓖瑢W們都十分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用心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1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1-25
小學的科學教學反思范文11-0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5-2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與教學技巧11-06
小學科學《蝸牛》教學反思12-06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范文11-20
小學科學《凝結》的教學反思01-29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范本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