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濃厚趣及必要性,讓學生在觀看教師課件演示的同時,感受,發現,調動視覺,聽覺,觸覺諧調發展,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到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不足之處:
1、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為: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2、課堂上除了形式多樣,應該組織一些小競賽,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只有讓他們動手,動口,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集中。除了讓他們讀,更應該讓他們寫一寫,因為學生光會說,不一定會寫。個別男孩上課紀律散漫,有待于強化和約束。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
《整理房間》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通過“整理房間”的活動使學生能對具體的物品進行分類,讓學生懂得分類需要一定的標準。為讓學生能比較輕松地認識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我設計了導入、探究、練習、游戲、小結五個環節,以下是我本堂課后的幾點反思: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數學課插上飛翔的翅膀。
1、圖片對比,分塊探討,初步認識分類及分類的好處。
2、做練習時播放動畫,在屏幕上拖動物體的方式能激發學生嘗試的熱情,在“拖出來”再“加進去”的挑選再聚合的分類過程中,不僅能展示不同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而且學生能自己在思維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結論進行批判,最終形成對標準的認識,將平時生活中的分類提升上一個新的思維高度。
多媒體的使用為數學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學生的每一次分類整理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在提問中,我們應該更多得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多問“你可以怎么分”而盡量減少“把他們按照會飛和不會飛的分出來”。
三、注重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認識分類整理房間的方法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分類的必要性有所體驗和總結。讓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規范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效得支持教學。
規范的教學語言,首先是在對學生的評價上:“這種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請再說一遍好嗎?”、“誰愿意來為大家做個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有針對的評價能有效拉動學生積極性,是組織教學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單純的“你真聰明”、“知道的請舉手告訴老師”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明顯不足。
不足之處:
1、在新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課堂組織這有待加強,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意識不強。
2、讓學生在“分一分”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分類,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分類的方法,而此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分,對于識字量少的學生來說,題意是不明的,因此重復解說,浪費了時間。
3、課堂的應變能力還很欠缺。
4、板書時出現了錯別字。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既有得也有失,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督促我成長。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3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了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后,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并說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20各數組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并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4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1-5的加減法和6和7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了6、7的加減法。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會計算得數是6、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根據情境圖列出相應的加法或減法算式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以情境圖為媒介,提問題、列算式、說算理。
不足之處:
認識集合圈學生第一次接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這部分的學習應該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先讓學生自己理解題意,再列式計算。但是從學生描述圖意、提問題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能看圖說出圖的意思,但在表達時語言不夠通順,詞不達意。因此語言的訓練還是非常艱巨的。通過各自語言的`敘述,學生能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進一步體會加、減法計算的實際意義,體會相應算式的內在聯系。還有就是對學生的評價應加強,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整個課堂都變的能動起來。
成功之處:
通過上這一段一年級的數學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那句話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所以,我想今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更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的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快樂中扎實的學習知識。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5
1、緊緊圍繞我研究的子子課題《從主題圖入手——指導低年級學生自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課前我已經設計了本課內容的自學題目,并指導學生完成這些自學題目,讓學生逐步學會怎樣去自學,同時讓學生的.“先學”走在老師“教”的前面,逐步實現“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2、大量的游戲、動手操作以及身體部位全方面都調動起來,不斷刺激學生的感知覺,迫使學生去吸收,消化,形成條件反射,在大腦中形成表象記憶,如出示5,馬上想到2和3,3和2,1和4,4和1,這幾組數的組成,為后一步加減法計算鋪設極堅實的基礎。
3、余文森教授說,“先學后教”是“指導——自主學習”的特征,但不能停留在“形似而神非”的表面教學上,而是要體現數學獨特的魅力和思維價值。因此教學中,我盡量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地進行教學,還有設計了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習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將“先學后教”提升到一個高度。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6
一年數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松,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于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對于初涉數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上采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說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范,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說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的活動,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造性的個性發展。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7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并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設計得多么美麗,也不在于設計得多么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
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后》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8
這一課時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對鐘表并不陌生,但是,真是讓學生來說一下時間,學生還是沒有生活經驗,本課時設計時,我設置了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此幫助他們進入情境之中,幫助他們學習。在學習中,認識整點和大約幾時,效果還是比較好,認識幾時半,還是有點糊涂。
課程一開始,我設置了一個猜謎環節,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導入很順利,接著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這個情境圖的設置非常好,孩子們認真的觀察圖片,發現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個情境圖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個困惑就是,我拿出鐘面模型,讓孩子們認識幾時半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問題,比如,分針指到6,時針指到8和9之間,這個時候應該是8時半,但是開始有好幾個孩子說是9時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時針還沒有走到9,也就是還不到9時,怎么能說是9時半呢?應該先到9時,才能接著到9時半。一部分孩子會了,可是,還有幾個孩子比較迷糊,怎么給孩子解釋,才能更好的讓孩子理解,這是我的一個困惑。
而對于大約幾時的認識,這個本應該是一個難點,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預設是,這是一個難點,在大約幾時的認識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結果,孩子認識起來,效果卻非常好,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又回到認識幾時半上,結果因為沒有預設到,自己也覺得不是很順,我感覺孩子們也是有點繞暈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認識到,對課程做充分的預設非常重要,課堂上,什么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難免到時候手忙腳亂。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9
《認識鐘表》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通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表的滴答聲中猜謎語。接著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通過鐘面模型讓學生,并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匯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后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后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2、教學大約幾時。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說出“7時”,通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說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于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后,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后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范,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0
這節課主要利用了做游戲和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得數是6、7的加減法,學生在一種活潑、開放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設計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在課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入游戲,學生都覺得非常有趣,氣氛相當活躍,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來,進行下面的游戲。同時我還體會到不僅要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要設法保持住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本課時的題目就有兩道題都是開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學生能夠做出合理的說明,就應肯定并且鼓勵學生作出不同的答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放手給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舞臺。
不足之處:
內容比較多,有游戲、有故事、有習題,所以在處理各部分時間的問題上把握得不是很好,有的部分用的時間應該再長一些,而有的就應該短一些,所以在處理課堂用時方面還要多花心思。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1
這節課的內容是本單元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計算時都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做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的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采取了兩項措施:
一、把連加、連減的情境圖制成了動畫課件,動態地演示小雞來吃米和離去的先后順序,引導學生根據畫面的動態過程理解“5+2+1”,“8—2—2”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連加、連減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緊接著引導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數后提問: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學生第二步應根據第一步的得數進行計算。這樣使學生較順利地掌握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并克服了看不見第一步計算得數的計算障礙。
二、增加了學生的學具拼擺練習,讓他們在學具拼擺的活動中解決兩個問題:
1、根據擺的過程填寫連加算式中前兩個加數的和、連減算式中前兩個數的差。
2、根據擺的過程說算式,并說出相應的計算過程。通過學具的拼擺,加深了學生對連減連減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的理解。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2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幾個地方有待改進
1、對于大括號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只是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告訴大家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如果此時可以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學生的理解起來會更簡單,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很好的運用。在對比中我只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題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當學生說出問號的位置不同時,我急忙把話題接過,自己沖沖的總結了一下,以至于在后面的.練習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在這里能讓學生多說說,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情況下用加,什么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再做一個總結,這樣也許后面的教學會更順利。
3、在后面的金魚圖的練習中(求部分數),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為求部分數是今天這節課第一次接觸,圖中并沒有出現一些動態的畫面,所以學生很難入手,在這里用了很多的時間講解,但是最后反饋的情況還是不理想。除了可以從上面的對比中做出一些調整外,我覺得在新課的教學時(兩幅兔子的教學中),因為課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讓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時能夠在黑板上畫一些簡易圖(如圓圈圖),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有一個參考的模型,碰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去對比,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個依托,這樣對于題目的理解會更好。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3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可愛的企鵝》這一課,本節課利用“可愛的企鵝”這一學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提出有關加減法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進一步鞏固8和9的加減法。
本節課教學時我比較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先讓學生觀察企鵝圖,找出圖中隱藏的兩個信息,再讓孩子根據這兩個信息進行提問,并要求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對于大括號的認識,學生還是不夠清楚,由于一年級同學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讓他們理解這個大括號和問號到底代表什么意思真的很花時間,還有列式的時候,書上那副圖問冰山后面有幾只企鵝,就應該用9-3=6,有幾個孩子認為是9-6=3,孩子們上課精力又不集中,給他們講了一共有9只企鵝,我們看到冰山前面有3只,冰山后面有幾只我們能看到嗎?回答不能,冰山后面有幾只企鵝是我們用總數減去前面的企鵝之后,計算出來的,所以應該這樣列式,講完這道題,就讓他們做練一練,但是孩子們需要時間,我相信他們多做一些題慢慢就會懂了。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4
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后、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
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己的。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5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后,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
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6
1、整節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注重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新知識,如:導入。結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場景導入,有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動手整理衣服以及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類的數學知識其實就在身邊。比較好地體現了“學習有用的數學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課改理念。
2、小組合作學習運用比較到位。
本節課在開始和結束的兩個大環節中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優勢,并在其他幾個練習環節中,貫穿了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動。這樣就給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表達、合作能力。并激發了他們小組之間競爭的欲望,使學生們更主動快樂地融入導課堂學習中來。
3、小組評價比較到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以小組之間比賽的形式競爭,老師把每個小組回答問題、合作過程都納入到評價的范圍之內;此外一些評價語運用的也是比較到位的。評價及時達到一定的效果。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7
《認識鐘表》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表)然后出示了鐘表店里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并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表,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后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后,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了解電子表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后,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并能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后,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于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進一步認識鐘面。
2、出示活動鐘表(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
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后,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于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8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
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
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為: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边@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
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9
“認識前后”是北師大版教材小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是“圖形與位置”的啟蒙知識,也是學生在生活中辨認方向的基本知識。應該說,每個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都有一些辨認“前后”的知識。學生在接觸“前后”時,他們的生活經驗已經為學習打下了基礎,而學好本內容則能把他們原有的經驗轉化成較規范的數知識。
教材內容是利用“森林運動會”的情境,讓學生表述5個小動物賽跑的情境,說一說每兩只小動物的前后關系。所以我制作了一個電腦課件輔助教學,孩子們通過多次描述小動物之間的前后關系,很快掌握了前后位置關系。
在完成我的課堂教學后,有如下感悟:
1、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參與興趣。
為了讓簡單的東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靜態教材動態化,學生能用多種感官去感悟這樣一個情景、多種感官來參與這樣一個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學習數學,理解、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培養實踐能力。因此我設計了簡單的情景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說:“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毙⊥米舆B想都沒想就答應了,F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那你們知道它們要朝哪個方向跑嗎?(生:朝前跑)
師:我們通常把面對的方向稱為前方,背對的方向稱為后方。那你們的前面是哪兒呢?用手指一指,后面呢?
2、聯系生活,玩中學,學中樂,突破教學難點。
這節課的第一、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學生學會用"前后”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要學生體會出前后的意義以及它們的相對位置可以發生變化,它不是絕對的。前后位置的改變應該有兩層意思:
1)是比較對象的不一樣。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在烏龜的前面。
2)是方向變化。在教學中我不是靠自己的講解來達到目的,而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把觀察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請同學們看,老師現在在你的哪面?對,老師在你們的前面講課,F在注意聽老師的口令,全體起立!向后轉!你們知道現在老師在你的哪面嗎?真聰明,老師在你們的后面。讓學生發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后順序就變了,之后引導學生編兒歌分別前后的位置關系。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在游戲中學會了知識,親身體驗了前后的相對性。
3、課堂是遺憾的美。
一年級的學生很小,掌握的知識還不多表達能力不太強,為完成教學進度,齊答太多。以后教學時要盡量減少齊答,齊答時有些同學會跟著喊,不太認真考慮問題。對于小孩子,從小就要培養有根有據地清清楚楚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說完整的話。還有教學時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活動范圍可以再大點,教學的評價手段也應多樣化,以鼓勵、贊揚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或許我們會取得成功,或許我們會失敗,但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熱愛學生,苦心尋求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就能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0
今天數學課,郭老師和幾個實習生來聽課。我的教學內容是15的認識及書寫,課后郭老師和組里的其他幾位老師給我指出了課堂教學中的幾點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一、課堂行為規范方面
1、學具使用
這節課用到了學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學具袋里的小棒發給每一個孩子,學具袋放在他們的小抽屜里。而郭老師們的建議則是:應該在前幾天就把整袋學具發給孩子們。這樣做,孩子們就不會在上課的時候總是玩學具,因為他們在前幾天就可能玩膩了。是的,今天上課的時候,我看到有好幾個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現在想想,這也不能怪我們的孩子,因為他們第一次接觸學具,好奇的天性喚起了他們的玩心。因此,我把這階段常會用到的小棒給孩子們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綁好放在鉛筆盒里。
上課使用小棒的時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會亂放,或者手上拿著停不下來。這時候,就需要用統一的指令性語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這樣做不僅不會造成學具的丟失,還能控制學生的注意力這也是幾位老師傳授給我的經驗之一。
2、紀律問題
這節課總體說來紀律不錯,郭老師說我們班學生挺安靜的。但是,上課期間我也看到有幾個愛說話的孩子總是時不時地跟周圍的孩子交頭接耳,這也是我比較頭痛的'一點。郭老師給我提了一些好建議:
a.利用小組爭星,給紀律好的小組加星,不好的小組減星。
b.表揚和贊美行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師真喜歡你!值得注意的是,課堂內所有的表揚和批評都要及時,只有及時的才是有效的(這個注意點是林老師告訴我的)。
二、課堂教學方面
1、加強對數的強化和深化
這節課學習的是15的認識及書寫,那么對于數15需要進行強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學1的過程中,我用課件里的圖片,讓孩子們說出1個太陽。其實孩子們都知道1,因而對于1個太陽的認識肯定不在話下。所以,郭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可以從1個太陽說到班級里的1個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這樣的知識拓展與延伸,不僅使得學生對1的認識從直觀到抽象,還能讓我的教學順利而又自然地得到過渡。
2、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
在課堂語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動的元素。是的,只有豐富生動的語言才能喚醒孩子們求知的心靈,才能使教學達到滿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學習15的認識時,我們可以說數字寶寶等,還有數字王國,動物樂園等等。這一方面,我想多去聽聽語文老師的課,應該會有很多的收獲。當然,數學語言的精煉性也是必須要有的。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1
《分一分》這節課,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蘋果游戲,引出分數,在活動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數的意義,逐步懂得分數的讀法、寫法以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1、在活動中滲透新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以數學游戲活動拍手表示結果引入二分之一,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為學生在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礎上這一方面作了鋪墊。在認識分數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折一折(折不同形狀的紙),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數),說一說,進一步感受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的讀寫。在組花瓣的游戲中,學生充分的活動進一步感悟分數,理解分數,應用分數。在活動之中,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建構。教學內容的'呈現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型展開。
2、面向全體學生,讓孩子成為學生活動的主人。
這節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全員參與中通過觀察、思考、領悟、理解逐步來認識分數。本節課的引入,數學游戲是全體學生參與,在認識1/2這一環節中,每一位學生都動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認識分數這一環節中,全體學生又一次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創造出新的分數,了解2/4,3/4,4/4的意義。在活動中進一步感悟分數。從始至終,全班每一個孩子充分參與動手實踐,最大限度的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實現了讓學生成為主人這樣的教學意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在學生遇到困惑的時候及時引導和點撥。
3、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激活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發現,科學上已經被發現的東西,是由學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數學王國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導課時的數學游戲讓學生用掌聲表示半個,一些同學用手勢表示切的動作,有些同學表示掰的動作,這是學生創新的第一次顯現;在探究半個的表示方法中,學生用1/2來表示。這進一步實現了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在之后的折一折1/2,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中,學生各式各樣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體現。
4、強化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孩子們都愛做游戲,因此我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引入,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吸引他們開展學習活動。
不足之處:
學生用描述性語言敘述分數的意義時,語言還要再規范一些,在明白理論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新授時間再緊湊一些。如果在探究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時,學生說出用1/2表示一半就不要引導其他表示方法了。給練習的說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間,會把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2-02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3-21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5-20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3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0篇)12-19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9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02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02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