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于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著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于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著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點,而沒有深層次的去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我應該再增加一個估點子數的環節,讓學生估這是不是10個圓點。先畫個兩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少了很多,畫20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多了很多,從這樣的一個比較中,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10個圓點。
2.對“ 10” 的基數和序數的教學編排不夠理想。這里的著眼點是讓學生明白第10只有一個,10表示10個。我在出題的時候應該給出的數量不一,隨時變化,讓學生靈活運用,而不是機械的出示兩道類似的珠子圖和鴿子圖。
3.在10的組成教學時,我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把白紙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規律分成兩堆(畫一畫)。我的想法是,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如果拿實物小棒去分會出現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種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來,到最后到底分了幾種方法可能學生并不清楚,通過畫可以把每一種分法都很好的記錄下來。但問題也隨之出來了,通過畫小棒,學生體會不到總數不變,也不能很好的體會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種分法,只是交換了小棒的位置。所以這部分的處理,應該在細致點。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算法多樣化”提倡并鼓勵算法多樣化可以矯正過去計算教學中算法的“一統化”。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
一、多樣化算法可以釋放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計算過程中,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個人也許有快慢之說,而對不同的人卻不存在優劣之分。在整個探索的過程中,我沒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觀點,只是組織學生們不斷地發表自己的想法,盡量滿足每只舉著的小手,鼓勵他們敢于爭論,呵護每一位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刻,也正是他們在積極地參與整個學習活動,經歷著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的時刻,這正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精華所在,同時也挖掘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力,用學生那顆智慧的火花去點燃其他學生,鼓勵算法多樣化是尊重學生的表現,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符合現代認知建構主義思想,是釋放學生自信心和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二、多樣化的算法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不同的算法有時也展示了學生思維的不同發展水平。毋容置疑,學生的認知發展在水平上也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也常常反映到不同的算法上來,如8+6的計算,接著數這種算法表明學生的思維處在利用數序運算的水平上,還不能把第二個加數作為一個單獨的對象看待,需要把它分拆成6個一,思維的概括性還很差。如果學生只能用這種方法計算,對進一步的'學習將是非常不利的。我們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并不是說要允許學生的思維一直停留在這種較低的發展水平上。相反,它為我們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使我們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種手段推動這類兒童的思維發展。其他學生展示的不同算法,為這類兒童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三、算法的多樣化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算法多樣化是《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他們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個計算問題,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的不同,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這正是學生具有不同個性的體現。教學8 +6時,放手讓學生試算,學生中出現了多種計算方法。教師鼓勵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大膽思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課堂氣氛寬松活躍。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變得聰明自信,在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得到收獲,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于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最初打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并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
怎樣才能使學生愿意學并學好數學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在我的教學當中,有如下幾點感受: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并不是一無所知,但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學習,有哪些收獲,有哪些感受。一定讓學生說出來才好,不僅僅說給老師聽,還有說給父母聽,更重要的是說給同學聽,渲染大家學習的氣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對數學還是比較的有興趣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學生學習起來就主動了,愛學習了!
2、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
3、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總之,這冊教學也使我對新教材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的!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我力求把數學教學與創新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七巧板拼圖的欣賞、七巧板故事及七巧板的拼貼等有趣活動體現創新的享受,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高,產生“數學很有趣,我喜歡數學”的情感,F代教學家認為:“學生的智慧在指間上!彼晕页浞址攀肿寣W生去創新,去操作從而使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的特點,體會圖形的變化,發展空間觀念。去展開競賽,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拼出不同的圖案。
反思課堂教學過程,我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創造性拼圖,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利用自己的求異思維,拼出圖形。這一過程更多地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學習活動的發展與升華。我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的創造性在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在創作活動中許多學生熱情很高,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除了書上的圖形之外,他們還拼出了小動物、火箭、飛船、茶壺、機器人、房子、蠟燭等等,有一個孩子還用七巧板拼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圖形《托起明天的太陽》,還有的拼成了《憫農》《百花齊放》。讓學生參觀、點評作品,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同時也體現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通過本節教學,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節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學生還能在活躍的氛圍中指出課堂中應用的數學知識,我發現也真正體會到,許多曾經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都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也使我真正體會到只要你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便會還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所以我覺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老師面前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學生用七巧板自由創作圖形中,充分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鼓勁學生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鼓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在后續的創作中可以添加其它素材,使它成為一幅意義完整的畫,在這樣的課程中,激發了學生無窮的創造力。
反思《有趣的七巧板》這節課后,使我深深地感到:我們的學生很神奇,七塊小小的圖形,學生競能拼擺出各種各樣的漂亮而有趣的圖形或圖案,這充分說明了我們的學生都是聰明的、可愛的,他們都是蘊藏著無限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的下一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的智慧潛能迸發出來,使學生真正的成為“發現者,探索者,創新者。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
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
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為: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
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看圖寫四道算式是一年級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掌握好這部分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還能對三個數量之間或加減法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此這部分內容很重要。于是我告訴學生看一幅圖寫四道算式就是根據這幅圖寫兩道加法和兩道減法,也就是用左邊個數加右邊個數;右邊個數加左邊個數;總個數減左邊個數,總個數減右邊個數。
本以為這樣學生都能準確無誤地寫出這四道算式,誰知竟有四、五個學生錯的一塌糊涂,要么是算錯數,要么加法寫對而兩道減法寫成5-4=1,4-5=1; 更有甚者寫出的算式根本就沒有5、4、9 的事,而是胡亂用幾個數寫上,且每一道中的三個數都不相同...真真氣煞我也!氣過之后也只能是:再教!給會的學生布置好其他練習,讓那四、五個落后分子排列到講臺前,一遍又一遍, 苦口婆心地講,口干舌燥地說,不厭其煩得引導,總算沒白費口舌:又有六七個過關了。還有十多個牛尾巴,可在課堂上沒時間再給他們“開小灶”了,只好利用休息時間給他們一一“加營養”。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加班加點”,雖然搞得自己筋疲力盡,可總算松了一口氣,盡管還有兩個“不可教也”之徒!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整理房間》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通過“整理房間”的活動使學生能對具體的物品進行分類,讓學生懂得分類需要一定的標準。為讓學生能比較輕松地認識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我設計了導入、探究、練習、游戲、小結五個環節,以下是我本堂課后的幾點反思: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數學課插上飛翔的翅膀。
1、圖片對比,分塊探討,初步認識分類及分類的好處。
2、做練習時播放動畫,在屏幕上拖動物體的方式能激發學生嘗試的熱情,在“拖出來”再“加進去”的挑選再聚合的分類過程中,不僅能展示不同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而且學生能自己在思維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結論進行批判,最終形成對標準的.認識,將平時生活中的分類提升上一個新的思維高度。
多媒體的使用為數學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學生的每一次分類整理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在提問中,我們應該更多得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多問“你可以怎么分”而盡量減少“把他們按照會飛和不會飛的分出來”。
三、注重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認識分類整理房間的方法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分類的必要性有所體驗和總結。讓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規范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效得支持教學。
規范的教學語言,首先是在對學生的評價上:“這種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請再說一遍好嗎?”、“誰愿意來為大家做個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有針對的評價能有效拉動學生積極性,是組織教學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單純的“你真聰明”、“知道的請舉手告訴老師”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明顯不足。
不足之處:
1、在新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課堂組織這有待加強,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意識不強。
2、讓學生在“分一分”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分類,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分類的方法,而此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分,對于識字量少的學生來說,題意是不明的,因此重復解說,浪費了時間。
3、課堂的應變能力還很欠缺。
4、板書時出現了錯別字。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既有得也有失,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督促我成長。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1-5的加減法和6和7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了6、7的加減法。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會計算得數是6、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根據情境圖列出相應的加法或減法算式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以情境圖為媒介,提問題、列算式、說算理。
不足之處:
認識集合圈學生第一次接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這部分的學習應該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先讓學生自己理解題意,再列式計算。但是從學生描述圖意、提問題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能看圖說出圖的意思,但在表達時語言不夠通順,詞不達意。因此語言的訓練還是非常艱巨的。通過各自語言的敘述,學生能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進一步體會加、減法計算的實際意義,體會相應算式的內在聯系。還有就是對學生的評價應加強,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整個課堂都變的能動起來。
成功之處:
通過上這一段一年級的數學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那句話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所以,我想今后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更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的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快樂中扎實的學習知識。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復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復習層次既了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游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1、緊緊圍繞本人研究的子子課題《從主題圖入手——指導低年級學生自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課前我已經設計了本課內容的自學題目,并指導學生完成這些自學題目,讓學生逐步學會怎樣去自學,同時讓學生的“先學”走在老師“教”的前面,逐步實現“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2、大量的游戲、動手操作以及身體部位全方面都調動起來,不斷刺激學生的'感知覺,迫使學生去吸收,消化,形成條件反射,在大腦中形成表象記憶,如出示5,馬上想到2和3,3和2,1和4,4和1,這幾組數的組成,為后一步加減法計算鋪設極堅實的基礎。
3、余文森教授說,“先學后教”是“指導——自主學習”的特征,但不能停留在“形似而神非”的表面教學上,而是要體現數學獨特的魅力和思維價值。因此教學中,我盡量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地進行教學,還有設計了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習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將“先學后教”提升到一個高度。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幾節課的一次應用。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將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相聯系,并讓學生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意,知道要解決的問題。
教材從易到難,先進行加法的應用。我先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書上的.圖,問學生看到了什么,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會說有兩組兔。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接著我又補充誰能根據上面同學的回答,用三句話完整的說說圖意。
學生會回答草地上左邊有4只小兔子,右邊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幾只兔子?與此同時出示大括號和問號,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此一來,同學們很輕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著,進行減法應用的學習,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學生一定的逆向思維。也是一樣的,我先讓學生進行觀察,自己嘗試說出圖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圖意的算式。
最后我讓學生自己去總結什么時候用加法,什么時候用減法,最后我再來總結,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這樣在孩子遇到同種類型的數學問題時會很輕松的去解決。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同學還是做對了,還是有一部分同學還會想當然,將應該用減法的題寫成加法,或者不用總數減,而用大數減小數。他們并不會特意的去看問號所在的位置,做題容易跟著感覺走,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尤其深刻。若要讓一年級的他們學會初步的辨別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改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來克服這個定勢。
另外在本節課中孩子們由于第一次遇到這么多教師在課堂上,所以不敢發言,課堂氣氛不十分活躍,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回慢慢來引導孩子。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1、注意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學習計算方法,培養計算意識。
(1)借助教材設計的運動會場景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提出9加幾的計算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探討計算方法。把9加幾的計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動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唉學習計算中體驗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逐步養成從數量上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意識。
。2)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
。3)用“湊十法”算9加幾的內容,先用“放進一個盒湊成10”的活動揭示湊10的'過程,再讓學生人人動手擺一擺或畫一畫,邊實際操作,邊對照算式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根據教學實際盡量選擇效果好的練習形式,如開火車、接力賽、對口令等很好的練習形式。
。2)練習講究實效。比較容易的題少練習些,比較難的題要多練些,練習有針對性。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一年數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松,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于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對于初涉數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上采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說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范,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說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的活動,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造性的個性發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嘗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欲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范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么辦?如果就這樣浮于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2-02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3-21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9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3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1篇)04-09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0篇)12-19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篇)04-08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02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