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作為教學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較為成熟,看美國教師如何應對走班制帶來的挑戰。
克服學生的盲目性——
選課指導
“走班制”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課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主觀意愿來選擇修讀的課程。雖然高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判別是非能力,但學生對學習自律以及將來發展等問題,還具備較大盲目性。這導致“走班制”下,學生選課呈現出簡單易學、偏向生活而缺乏理論基礎的趨勢,不利于學生進入高等學府繼續學習深造。
為此,美國高中有一套比較完善的學生選課指南,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課程方案、年級資格、畢業要求、課程要求、畢業規劃、課程說明、各年級選課表等進行了詳盡的說明。學校的選課指導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發展意向,對學生選課及日后發展做出規劃與建議,幫助學生更加合理的選擇。選課指南在學生入學半年前就已發到學生和家長手里,供家長和學生認真研讀,與指導教師交流后,就可制定學生的課程計劃,并上報給學校注冊。學校會根據這個課程計劃為學生制定詳細的課程表。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調整,相應的課程計劃也隨之改變。
加強班級管理——
劃分行政班和教學班
學校實施“走班制”,學生并沒有固定的場所,每一位學生每天按照自己的課表穿梭于各個教室,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師對學生的管理難度。沒有固定的教室,學生對班級概念模糊,不利于老師組織班級活動。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美國高中將班級分為行政班和教學班。教學班就是學生上課時臨時組成的班級,課程結束后班級隨之解散。行政班的建立解決了教學班解散后學生分散的問題,每班約有20名學生,一名班主任。每天上課前學生和班主任在行政班可見面交流十幾分鐘,供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行政班也是組織學生集體活動的地方。美國高中有兩種課程表,“教師課程表”和“學生課程表”。“教師課程表”根據教師每周上課時間和教室安排情況制定;“學生課程表”結合學生的選修課程、學習、活動計劃及未來發展方向制定。美國高中教師根據自己的課程表,在固定的時間和教室授課。
模糊學業差距——
等級替代分數
“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因材施教原則”是“走班制”教學的一大特點。有人擔心,實施分層“走班”的同時,也隱約地將學生進行了分類。關于“走班制”會不會引發部分學生的某些心理問題(驕傲自滿或自卑內向),這樣的心理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美國老師給出了如下的方案。
美國高中在學生完成學時的基礎上折算學分,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堂上修完課程所需學時并達到合格要求,就可以獲得相應學分。學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學生某一門課程成績的優劣,自然無法評判學生的優劣。教師通常用“等級”來測量學生的進步和在某門課程上取得的成就,它基于學生的學習質量,并用一系列分數來綜合評價,包括學生的常規考勤、日常準備和及時完成作業情況。一般來說,某一學科的學分有5、4、3、2、1,成績等級分為A、B、C、D、E,對應的綜合評價是“A=優秀;B=良好;C=及格;D=差;E=不及格”。此外,美國高中課程的學分都是由學校自行制定,學期結束,學生可查詢自己各學科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