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最有特色的美食
青海有著“世界屋脊”的美稱。如下為旅游網為大家帶來的青海最有特色的美食,供大家參考。
1、麥索兒
青海民俗小吃。將顆粒飽滿、尚青未干的小麥或青稞,取穗拌鹽水,入鍋燜熟,搓皮簸凈,或在案板上研搓為細條,或用小石磨、水磨磨為長條狀?砂杷饽、撥熟油食用,別有風味。還可做稀飯馓飯配料。不研碎整粒而吃,稱焜麥子或焜青稞。
2、涼拌鹿角菜
鹿角菜科,褐藻門藻類多細胞體植物,卵式生殖,主要生長在潮帶巖石上。屬青海特產 ,可以涼拌,也屬青海一特色小吃
3、磚包城
青海風味面食。外層為白面,內層為雜面的花卷。將充分發酵的麥面、青稞面分層卷進清油或胡麻油,撒上香豆粉、紅花等食用色素,疊卷一體再切成節,蒸熟即成。也有不卷油不抹色素的。同土筑磚砌的城墻,謂之磚包城。
4、油花兒
青稞面做的卷型花卷。一般卷有清油、香豆、胡麻籽等。原先用青稞做,現在一般用白面做。
5、油香
回、撒拉族群眾地油餅的俗稱。油香與普通油餅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油香中間不是圓孔,而是用切刀尖劃的兩道短縫;刈宓娜蠊澣,即開齋節(爾的節)和古爾邦節(大爾的節),家家戶戶都要炸油香;圣紀節(穆罕默德誕辰)各清真寺炸油香,散發給所屬教民。家中歿了人,在送悼亡人后也要炸油香,請來阿訇、親戚鄰居和送埋體的人吃油香,臨走時還要給每人送一個大油香。
6、灶卷
彩面層疊的橢圓形大花卷。將發面團或壓或搟薄,分層加清油,抹紅曲、姜黃、香豆,卷起成長條形,切成橢圓形上籠蒸熟。主要為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祭灶之用。
7、油潑酸菜
青海西寧、大通、門源等地俗吃。把腌熟的'酸菜切碎,澆上剛燒熟的青油即成。也稱“熗酸菜”。
8、尕面片
又稱軟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面食。將調和稍軟的面揉好成圓條狀,壓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劑劑,抹清油擺放盤里;再用濕毛巾或塑料覆蓋約十幾分鐘;然后將面劑劑捏扁,抻長,揪斷成1.5厘米見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纖小玲瓏,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兒面片數最講究。有只下一點青菜、熗點蔥花的素面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面片;有先煮牛羊肉,后揪面片的肉湯面片;有出鍋不帶湯,將面片倒進用肉、粉絲、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鍋內混炒的炒面片;有出鍋帶少量湯,用炸醬拌吃的燴面片;還有既沒菜又沒肉和油的清湯面片。
9、狗澆尿
又稱狗澆尿油餅。本地較流行的一種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餅。有只另一點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兩種。將小麥面和好揉勻,搟開,撒上香豆粉,澆少許青油抹勻,卷成長卷。再順面卷方向擰成螺絲狀,切成小段,逐個壓平搟薄。在燒熱的烙饃鍋中倒上約半兩青油,將餅放進,沿鍋邊澆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轉動薄餅,使其火色均勻。待餅上了火色,立即翻過來,再沿鍋邊燒一圈青油,并不斷轉動餅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當進居民廚房灶臺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壺盛放青油,烙餅時,用小油壺沿鍋邊澆油的動作,猶如狗在墻根撒尿的姿勢,故稱“狗澆尿”。
10、門源名吃奶皮
是門源地區獨特的回族名間奶制品,是牛奶煮沸后揚動起泡,再靜止一段時間后由懸起的脂肪沫等凝結而成的物質,是牛奶的精華部分。門源奶皮精選青藏高原純天然、無污染的優質牧草和雪山泉水養育的牦牛、犏牛的新鮮奶汁為原料,在繼承回族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按照現代營養需要精制而成。富含優質蛋白,脂肪以及鈣、鐵、鋅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門源奶皮白中透黃,油花點點,一張奶皮如同一輪皓月掛空;如同一幅女人的笑臉;如同超薄型白面大鍋盔。奶皮上面蜂窩滿布,沙孔密集,就像一片蓬松的海綿,其味不油不膩,鮮嫩香脆。其狀似餅非餅、似糕非糕、似酥非酥、似柔非柔。美味可口,讓人食之不厭,留戀永久。
【青海最有特色的美食】相關文章:
青海地方特色美食11-30
江蘇的特色美食12-10
柬埔寨特色美食09-24
寧夏特色美食07-06
鹽城特色美食12-18
青海的特色小吃大全10-04
德國留學特色美食11-28
煙臺特色美食大全10-16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美食09-24
海南旅游的特色美食介紹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