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投資只要有心就有機會
謝麗華,《中國婦女報》前副總編,《農家女》雜志創刊人,兩次接受央視《東方之子》、《半邊天》欄目專訪,獲“國際女能人獎”、“英國婦女出版創新獎”和“國際婦女年度領導力獎”等榮譽,長期致力于農家女發展事業。
而今,已退居幕后的謝麗華,依然親切健談。初次見面,她就自開玩笑:“從前別人叫我謝50,愛買50塊錢以下的東西;我說我現在進步了,改謝80了。”
謝麗華坦言,在20多年的“農家女”生涯中,前15年幾乎沒有個人生活。“就像進入一個軌道,有很多事要做,不做不行,無法偏離。”然而,隨著事業發展和時間推移,作為妻子、媽媽、姥姥,不同身份的謝麗華開始一步步對工作放權。
“從報社和雜志退下來,有更多的精力忙農家女的事情。”退休后的謝麗華給自己制定了“424”計劃:40%精力繼續農家女工作,20%時間在國內或國外旅游,剩下40%照顧家庭。
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婦女領軍者,如今無聲無息地退居幕后。“十幾年前,劉曉慶是有名的富婆,曾經也有人想開發我,認為我的資源可以做到同樣的程度,但我沒有那樣的欲望。”
1993年,一心想辦一個以“單身世界”為主題的刊物的謝麗華陰差陽錯從領導手里接過了《農家女》雜志,攥著“娘家”《中國婦女報》借給她的6萬元三年期借款,謝麗華不免忐忑:“除了我的工資和這6萬塊錢,新雜志的一切開支全部由我來擔,好像一下子被逼到了創業的絕境。”
1993年的月刊《農家女》8毛錢一本,一年9塊6,每期印5萬冊。頭三年,由于沒宣傳經費,謝麗華依靠個人能力四處奔走,訂閱數從1萬冊上升到8萬多冊,但受閱讀群體低消費特點影響,雜志幾乎沒有廣告,而6萬塊錢在頭半年就已所剩無幾。
拉不來廣告,發行也很困難。“那三年我幾乎沒有個人消費,全部精力放在雜志上。做了就要做好,但我沒想到會這么難。”
一次偶然,謝麗華遇到了一位名噪一時的股票操盤手。該資本能手提出,帶50萬入股雜志社,但需將雜志辦成一本知識性的黃頁式刊物。為了生存,謝麗華拿出誠意當即改了一期,對方則為雜志注入5萬元資金。
實際上,這位操盤手是希望借雜志在北京買房。“當時外地人在京不能購房,他提出由他出錢,但以雜志社名義購房,然后雜志社用房作抵押到銀行貸款50萬。”
“這在商業上再正常不過,但于我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謝麗華坦言,在一點點地知道了合作者的真實想法后,她將錢撤了出來。“對于剛創刊的雜志,責任感和價值觀讓我無法接受這樣的市場操作。”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在廣告和投資的市場之路都走不通的時候,謝麗華遇到了運作公益項目的機遇。
1995年,通過冰心女兒吳青的介紹,謝麗華認識了已在北京設有辦事處的福特基金會駐中國的項目官員白梅女士。在聽了她創辦《農家女》的坎坷后,白梅當下決定先訂一萬冊雜志,通過福特基金會向中國貧困地區婦女贈閱。
“只要有了這一萬本贈閱,雜志就能存活下來。”在白梅的指導下,謝麗華開始學習寫申請爭取非政府組織的婦女項目資金。不久就和福特基金會合作開辦了生殖健康專欄,福特基金成了贊助者,謝麗華的天地由此變得廣闊。
通過參加國際婦女會議,謝麗華認識了更多國際基金會和婦女組織,這催生了她的第二個項目——與環球婦女基金會合作掃盲事業,包括去國外公益機構考察。原本“土得掉渣”的《農家女》,一步步走向了世界。
退休時,謝麗華交出的《農家女》沒有負債,還有積累。此外,她還創辦了一個擁有300平方米的服務機構“農家女中心”,和一個3000多平方米建筑的農家女學校,可以說,謝麗華運營之成功,即便是在非政府組織中也實屬少見。
出于對農家女事業的熱愛,謝麗華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只要能做就不斷嘗試。2012年,為了探索城市和農村養老模式,她在京注冊成立了“北京東城區農家女居家養老服務社”。在她看來:“懷大愛心,做小事情,只要有心,就有很多機會。”
【創業投資只要有心就有機會】相關文章:
怎樣發掘創業機會09-01
全球機會 創業非洲09-05
投資創業的項目10-20
如何挖掘并評估創業機會10-04
掌握創業機會的簡便方法06-14
從何處發現創業機會10-06
創業者應該從哪里發現創業機會07-26
小投資創業的項目10-14
投資創業開店行業09-11
創業投資須回歸經典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