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就業變化
2017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季已近尾聲。據新華社記者調查顯示,今年的就業市場呈現出諸多“新變”,在不少地方,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核心并非找工作難,而是“找好工作難”。此外,大學生就業地選擇日趨多元化,“新一線”城市彰顯魅力;新興產業替代制造業開始吸納大批畢業生;深造人數逐年上升,重點高校本科生過半留學。
社會就業變化:就業可以“不將就”,改革只能“不停步”
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走高,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議題。據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795萬人,比去年增加30萬人。如此巨量的待就業人群如何消化,不僅考驗政府的應對智慧,也檢驗高校特色定位、專業設置的前瞻性,更有待社會及大學生發揮能動性,確實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
一直以來,迫于巨大的就業壓力,高校高度重視就業季中的“簽約率”,極端者甚至誘導學生提供不實的簽約信息。這一做法傳導給政府與社會的,則是一種盲目樂觀的信息。流弊所及,甚至導致政策的誤判。就業不僅關涉到國家教育戰略與經濟發展能否“無縫對接”,更關系到一個個具體的人及其家庭的穩定。哪怕果真是“總體向好”,也不該忽略那一小部分就業困難的大學生群體。
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寬松,以及民眾財富的積累,青年人對就業的態度也發生微妙變化,諸如“不將就”“慢就業”等,正在成為很多人越來越普遍的行為選擇。從個體的權利而言,這種狀況無可厚非,短期內也不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而“有閑”人群的擴大,甚至還可能醞釀出新的創意、新的業態。
然而,也應該看到,任何個體的選擇其實都離不開整體環境的影響,很多就業現象的變化,說到底,仍在于現實的“遙控”,或者說,乃是對于堅硬現實的某種反撥、反彈乃至被動應對。社會在“樂見其成”的同時,也應注意到背后的深廣背景,進而從制度、政策層面多一些更易與改變,以幫助更多的大學生、更多的家庭實現夢想。
為什么“找好工作難”?除了發展預期、現實薪酬等差別之外,是不是也折射出當下很多單位仍存在不規范乃至侵害員工權益的行為?或者說,在“好工作”的角逐中,也透露出某種固化的“代際傳遞”,從而使得社會資源匱乏的子弟很難實現階層逆襲?
推而廣之,大學生選擇逃離“北上廣深”,而是選擇合肥這樣的二三線城市,僅僅是合肥等更有機會嗎?當下大城市畸高的房價,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難以實現普惠是否也是一個原因?每年那么多本科生選擇深造,僅僅是對于學業的追求,還是在自我延遲就業?女生就業歧視的問題,何以多年來缺乏政策性紓解?
其實,諸般就業現象的背后,均對應著某種制度性的缺位。政府也好,社會也罷,不能對這些問題置若罔聞,更不能完全交由市場去調節,而是應該主動作為,做好“框架”,有效調配資源,讓更多的大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再游離彷徨。這是責任,也是使命。
高校畢業生當然應該轉變觀念,不能總是被動等待,更不能自己放棄努力。但這與政府營造一個寬松、不乏競爭的就業環境并不矛盾,而本來就是一個良性的互動過程。一個良性的社會,應該能夠激發青年的理想、雄心,鼓勵他們心無旁騖地往前沖,而不必擔心沒有舞臺、得不到承認。
大學生就業可以“不將就”,而改革卻只能“不停步”。當下,政府不僅要對大學生群體提供更多住房保障、就業幫扶,也應該推動高校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等方面的變革。此外,還應該疏通越來越滯澀的社會流動渠道,給青年以希望,給社會以信心。
【社會就業變化】相關文章:
就業方式的變化02-22
農民工就業變化02-22
就業創業新變化新趨勢02-22
勞動就業形勢新變化11-17
社會工作就業前景02-21
社會工作專業就業方向12-22
日本年輕人就業觀變化02-22
社會環境分析就業形勢02-19
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前景及方向10-18
就業和社會保障證明介紹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