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起源:
數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一萬多年以前。但是,公元1000年以前的資料留存下來的極少。迄今所知,只有在古代埃及和巴比倫發現了比較系統的數學文獻。 遠在1 萬5千年前人類就已經能相當逼真地描繪出人和動物的形象。這是萌發圖形意識的最早證據。后來就逐漸開始了對圓形和直線形的追求,因而成為數學圖形的最早的原型。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又逐漸產生了計數意識和計數系統,人類摸索過多種記數方法,有開始的結繩記數,用石塊記數,語言點數進一步用符號,逐步發展到今天我們所用的數字。圖形意識和計數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又產生了度量意識。 這一系列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完整的數學這一門學科,它包括算術、幾何、代數、三角、微積分、統計和概率(其實它一開始是人們為了鉆研賭博而來的呢)……等等各個分支,而且還在不斷發展下去。 阿拉伯數字并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于古印度,后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并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以后,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于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采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F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后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于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數學小知識
阿拉伯數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0、1、2、3、4、5、6、7、8、9這些數字。那么你知道這些數字是誰發明的嗎?
這些數字符號原來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后來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歐洲人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就把它們叫做“阿拉伯數字”,因為流傳了許多年,人們叫得順口,所以至今人們仍然將錯就錯,把這些古代印度人發明的數字符號叫做阿拉伯數字。
現在,阿拉伯數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數字符號。
九 九 歌
九九歌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乘法口訣。
遠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都有關于九九歌的記載。最初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因為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所以取名九九歌。大約在公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才擴充到“一一如一”。大約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從“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現在我國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45句的,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81句的,通常稱為“大九九”。
數學小故事
數字趣聯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年輕時與幾個學友進京考試.他們到達試院時為時已晚.考官說:"我出一聯,你們若對得上,我就讓你們進考場."考官的上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學子,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蘇東坡對出的下聯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與蘇東坡都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嵌入對聯中,將讀書人的艱辛與刻苦情況描寫得淋漓盡致.
點錯的小數點
學習數學不僅解題思路要正確,具體解題過程也不能出錯,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國芝加哥一個靠養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醫院施行一次小手術后回家.兩星期后,她接到醫院寄來的一張帳單,款數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數字,不禁大驚失色,駭得心臟病猝發,倒地身亡.后來,有人向醫院一核對,原來是電腦把小數點的位置放錯了,實際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
點錯一個小數點,竟要了一條人命.正如牛頓所說:"在數學中,最微小的誤差也不能忽略.
二十一世紀從哪年開始?
世紀是計算年代的單位,一百年為一個世紀.
第一世紀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別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見的錯誤是有人把起始年當作是公元零年,這顯然不符合邏輯和我們的習慣,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序數的計算是從“1”開始的,而不是從“0”開始的。而正是這個理解上的錯誤,所以才導致了世紀末尾年為公元99年的錯誤認識,這也是錯把1999年當作是二十世紀末尾年,錯把2000年當作是二十一世紀起始年的原因.因為公元計數是序數,所以應該從“1”開始,21世紀的第一年是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