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知道元宵節的來歷么?傳說中的元宵有三個來歷,一起看看手抄報的介紹吧!以下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大家分享的一年級元宵手抄報:元宵起源,希望大家喜歡。
元宵節節日起源
漢文帝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2]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元宵節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一年級元宵手抄報:元宵起源
“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明帝點燈敬佛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中說:“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復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于正月十五張燈有關系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跡。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后,元宵燈便蔚然成風。”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一年級元宵手抄報:元宵起源
起源火把節
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一年級元宵手抄報:元宵起源
快樂的元宵節
轉眼間,一年又匆匆的過去了,左盼右盼,終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
跟往常一樣,早上活動眾多,親人來訪,大人小孩交談的不亦說乎。不一會兒的時間就到了傍晚,一大家子圍在圓桌邊吃著香甜、酥脆的湯圓后,來到江邊看煙花。煙花開始了,剛開始“出場”的是一個個柳形狀的煙花,五顏六色,長長的“枝條”在空中慢慢散開,緊接著心形狀的煙花出來了,只見兩顆心連在一起,菊花狀的煙花在后邊鋪著背景,為寂靜的天空添了一抹色彩,好不壯觀!接著,一個巨大的菊花形煙花在空中瞬間擦亮,那耀眼的亮光似乎要把黑夜變成白天。那一個個絢麗的煙花,五光十色,讓人陶醉在其中。
俗話說的好,天上煙花美,地上孩子樂。
瞧!孩子們被天上煙花的氣氛給感染了,手里拿許多小煙花、爆竹,你追我趕,一個個紅撲撲的臉被光照亮,可愛極了!那邊猜燈謎活動開始啦,我們急忙跑過去,一根根紅線縱橫交錯著,掛著數不勝數的燈謎。有的燈謎稀奇古怪,有的燈謎內涵豐富,有的燈謎令人哈哈大笑。真是熱鬧至極!
在這個熱鬧的大街上,時不時傳出陣陣爽朗的笑聲,天上、地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熱鬧啊!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