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式不斷涌現,"說課"成為近年來地理教育研究中探討教材、研究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一種好方式。說課成功與否,重在說清教材,說好教法,說明學法,并注意教學程序設計,本文就《印度》第一課時談談說課這種教研方式的應用。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冊第十章南亞的第二節課文。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從古至今南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對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亞8個國家中,要求學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國家,也是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8個國家之一。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地理總論之后,繼第一冊日本之后,又一個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國家。而且本節課文為了避免與前一節南亞概述內容重復,著重從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關系方面來闡述印度的地理特征,從而為后面學習國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為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b.理解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農作物種類及其分布。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印度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的分析以及印度農作物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認識和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通過對印度歷史發展的簡介,使學生樹立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觀念。
b.通過講述印度的人口和農業發展情況,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農業物種類豐富,糧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給,但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顯著,人口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壓力很大,因此把農業發展和人口壓力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存在于教學重點之中的自然條件對農作物分布的影響,只有通過講解不同農作物的習性和分布與氣候、地形的關系,步步啟發,層層突破,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
4.教材處理:
本節教材的內容有:(1)世界文明古國:(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除文字外,還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觀圖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兩處"讀一讀"和一處讀圖練習。
教材的第一部分內容略講,主要通過看人文景觀圖和有關錄相以及自讀課文,了解印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
教材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本節重點及難點所在,所以要詳講,主要通過讀圖析圖,歸納總結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當然在講述"人口壓力"這部分內容時,由于課文較簡單,還須補充材料,列舉事實,說明人口增長過快不僅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而且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說教法
由于第一:中學地理是一門包括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由于地理對象的廣闊性,地理空間的遙遠性與學生視野、見聞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學習地理必須經常借助地圖,以小見大。
第二:中學生初中階段心理特點是直接經驗少,理解能力差,習慣機械記憶,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記硬背的辦法業進行機械記憶。
因此: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1.讀圖分析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2."引導--探索"啟發式教學法:由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到知識,變學會為會學,從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在采用以上兩種主要教法的同時,針對本節課有較多的提問而采取小級競賽的方法來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之目的,也使得課堂活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亞地形掛圖,有關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圖及印度農作物分布圖的電腦課件,印度舞蹈錄相片(約2分鐘),若干景觀圖。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技能
地圖和地理學的關系十分密切,這是地理學科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地圖和地理是"骨"和"肉"的關系,地圖猶如"骨架",只有讓學生把地理知識附在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記住,并引起一系列聯想,從而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而且閱讀地圖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節課通過教師設問,啟發學生運用相地理知識、地理圖表來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經過推理解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先盾一段錄相,看完后請回答,說出這是哪個國家的舞蹈?(板書課題:第二節印度)
這樣導入新課,比較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
1.世界文明古國(板書)
學生自學"世界文明古國"課文,并看"讀一讀"材料,"泰姬陵"彩圖等。
思考并討論:
(1)為什么說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
(2)簡述印度從文明古國→殖民地→獨立的歷史。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教師巡回輔導,最后學生回答問題。
小結: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人口8億多,僅次于中國,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統一的國家,古代印度人發展了農業,建造了城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18世紀,印度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
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板書)
讓學生根據第一節南亞概述中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印度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2.看地圖冊第一頁《南亞地形圖》對照高度表,讀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什么氣候?
4.讀課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圖,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約為多少毫業?(2)從西南到東北降水有什么變化規律?
5.從印度的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來看,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
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教師作出必要的糾正和補充,然后總結歸納如下:
有利條件 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
土壤肥沃氣候溫暖,降水豐沛
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不利條件 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板書)
(2)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板書)
讀印度農作物分布圖,結合印度降水量分布圖和南亞地形圖,討論:
1.印度有哪些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它們各分布在哪里?
2.這些農作物的分布與氣候、地形有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教師巡回輔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利用有關印度農作物分布圖和印度降水量分布圖的電腦課件來歸納總結,如下表:
小結:從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氣候對農作物分布有著明顯的影響。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3)農業發展快,人口壓力大(板書)
由于課文內容比較簡單,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因此,補充介紹印度從60年化開始為發展農業和產而推行的三大戰略,即"綠色革命"、"白色革命"、"藍色革命""具體內容略)。然后再介紹印度的人口增長狀況以及人口與土地、糧食形成的尖銳矛盾,來說明人口增長一定要經濟增長的相適應的道理。
過去印度與中國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經過近50年的發展,印度與中國又存在著哪些差異?(看下表)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印度雖然耕地面積比中國大,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也比中國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國少,但是印度的糧食總產量比中國少得多,人均占有糧食的數量也比中國少許多。我們中國能夠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充分說明了解放后,特別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部分內容課本是沒有的,但可以利用這個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總結新課
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眾多、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產富饒,地形、氣候對農作物分布有明顯的影響,60年代以后,印度農業發展較快,但人口急劇增長,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
(四)鞏固練習
1.下面四幅景觀圖中,哪幅是印度的泰姬陵(圖略)
2.下面四幅景文化景觀圖中,哪幅是印度的"紗麗"服裝?(圖略)
3.把印度的主要農作物與分布地區及地形、氣候條件用線連接起來。
德干高原北部、恒河上游地區 水稻 地面起伏平緩,降水較少,日照充足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 平原,降水充足
恒河三角洲 棉花 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東北部 茶 地勢低平,氣候濕熱
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
(五)布置作業
1.課文P9復習題第一題
2.練習冊P21-3題
公布小組競賽成績,表揚優勝小組,鼓勵成績差的小組。
(六)板書設計:
第二節印度
一、世界文明古國
二、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
有利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地壤肥沃氣候溫暖,降水豐沛
1.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不利經常發生水旱災害
2.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農業發展快人口壓力大。
【初中地理《印度》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8-12
印度紅茶簡介09-05
《城市化》地理說課稿模板12-05
高中地理說課稿(15篇)11-03
【熱門】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1-15
【熱】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2-16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精】11-06
【推薦】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0-15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熱】10-14
【精】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