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并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人類活動范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于本課重點:
、偃祟悓τ钪嫘绿剿鞯倪M程
、谌祟愌芯俊㈤_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步驟:
①明確目標:人類開發宇宙的經歷、意義和宇宙環境問題。
、谝螅簶祟}明確,資料詳實,有自己的評述。
、凼占P鍵詞:阿波羅,登月,宇宙探險,宇宙開發,宇宙垃圾等。
對于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后歸納總結并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么困難了.
八、作業布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余時間中去。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該節主要分為兩部分:人口的遷移和影響因素,對于這兩部分教材的處理很簡單,課標要求為:根據資料說出人口分布的特點;而考試對于特點這方面也較重視,在本章的內容中這節算次重點,是基于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的基礎上講訴的,進而結合教材和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人口遷移的內涵,能夠根據有關資料說出國際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能夠分析一地人口遷移的原因,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表的展示總結歸納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通過活動探究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理論聯系實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學會尊重他人不要對移民產生歧視,人人平等的情感。
人口遷移分布的特點
人口遷移分布的特點
二、說教法
讀圖分析、活動探究、案例分析
多媒體
課本圖1.8,人口分布的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1、利用圖表歷史知識分析解釋,提高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2、結合社會潮流引入課題,吸引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帶著問題去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設計
同學們最近幾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東南部城市遷移,同時許許多多的外國公民在我國定居,又有許多我國公民定居外國,人口遷移現象從古至今一直不曾間斷,為什么會不斷的有人口遷移呢?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口的遷移一節,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八頁。
◆設計意圖:結合社會現象進行導入,吸引學生興趣,進行學習。
2、練習設計
。ǚ治觯┧伎迹赫埻瑢W們說出下列人口遷移分別屬于哪一類?
A.15世紀扳賣非洲黑人奴隸
B.王工程師因工作需要從前黃調往馬杭
C.三峽工程大移民
◆設計意圖:利用習題,知識遷移鞏固活學活用,深入理解知識。
3、總結設計
通過前三個階段的分析總結我國人口遷移現象。
人口遷移的階段 | 人口遷移的特點 | 人口遷移方向 | 人口遷移的原因 |
歷史上的人口遷移 | 由北向南 | 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 |
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國的人口遷移 | 規模小,頻率低 | 國家政策和戶籍管理制度影響,有計劃有組織進行 | |
80年代中期以來人口遷移 | 流動人口增加 | 農村→城市;內地→沿海 | 務工、經商、學習、培訓 |
五、說板書設計
人口的空間變化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后,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征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采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于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后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后,就需要針對由于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后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后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__章第__節,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
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
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 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 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后聯系密切,可采用比較法教學。
4、 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 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2.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對本節課所學的的地圖及文字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進行交流或當眾表達。培養學生觀察、讀圖析圖能力、歸納能力;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也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競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并逐漸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另外通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并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系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為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制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艷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 "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本節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采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板書設計七個環節。
一。復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復習環節。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于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造學習氛圍,設置懸念,引入新客。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欲。這樣導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節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才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在每節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里,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節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課的難點。
2、 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并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每節課的后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定?梢栽O置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余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
四。鞏固復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后,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讓學生品嘗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后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布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搜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余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主要采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為本節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于全體學生的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本節是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于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類型的特征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類型的判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布圖了解氣候的分布;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布規律、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征,并通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溫、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征的理解,再通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類型進行判斷的目的。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后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類型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ǘ┻^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煉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并解決相關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類型的判斷
五、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采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2、直觀教學法;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采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2)討論式學習法;(3)師生互動學習法。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布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系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布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7
在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些水果都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嘗時候,有沒有想過,它們為什么會種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們也學習過一篇語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以上所說的種種,都和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農業區位的選擇有關。學習完今天的知識,我們或許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課前,大家都有讀過了課文,那么現在想請位同學告訴我一下,什么是農業?
好,請坐下,那么,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
下面大家請看這兩幅圖——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
——(學生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則是一個牧場,從事牧羊業。
那現在我又有疑問了,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是不是和這兩個地方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這兩個地方的不同選擇?要知道以上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找到課本里有關農業區位的兩個含義并且一起讀出來: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
大家看起來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們再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來解說一下這兩個含義:
一是水稻這一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
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們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來說,這個是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首先,我們知道泰國是位于中南半島上,而這個地方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看一下這個圖片,圖片上的紅色曲線代表了氣溫的分布,而綠色的柱形圖則代表了降水量。在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氣候類型是全年高溫,而柱形圖表示降水,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間部分,也就是夏季時候,是降水較多的,而冬春季是很少的,有明顯的干濕季,資料《高中地理說課稿《農業的區位選擇》》。這是和水稻生長十分相符,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這些條件都有利于水稻種植。我們再來看剛才的那個湄南河平原水稻種植圖,在這一個圖上,我們有沒有看到有機械的生產啊?(沒有),嗯,是不是只有人力耕種,這也說明了這個地方的勞動力是——很豐富的。當然,它的機械化生產水平也就很低。而在這個圖上,我們也可以瞥見右上角的那些矮小的房子,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是比較低的。
好,以上信息告訴我們,氣候包括:熱量和水分、地形、勞動力和機械以及經濟基礎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影響一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的。
現在我們來看課本上圖3.3——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有以上這么多,那哪些是屬于自然環境因素,哪些又屬于社會環境因素呢??下面請位同學給我們總結一下。
(請同學回答,課件顯示兩個總結)——板書: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和社會,然后把學生說的寫出來。
好,現在大家花一分鐘的時間把這個 圖3.3 上的各種因素背下來。因為在以后考試的試題中,無非就是要考這些因素的應用。
好,接下來到了我們的分組活動時間,在這里,我們就來當一次農場主,假如你今天中了頭獎,拿到了一大筆的錢,興高采烈地去白云山腳下買了下面這塊漂亮的地皮,你準備如何去經營它?你要進行什么樣的農業活動?還有,你是如何考慮的?可以結合圖3.3來進行思考。
好,現在大家就開始規劃。討論3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位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意見是怎樣。
(根據學生講的,在板書上指出來)-可以在副板書的地方把學生的想法寫下來。
嗯,看來各位同學都很有經濟頭腦?磥硪院竺總同學都可以成為大老板拉^_^
好,學習了這些知識后,我們來看看活動題部分。(直接在下面邊說邊分析)
首先,看第一題
第二題:先板圖,然后分層來說明綜合利用土地——地形的合理利用。
我國江西省的千煙洲,是個典型的中亞熱帶紅壤丘陵地區,位于我國的南方,這里氣候資源優越,光熱充足,屬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
但是存在著地形地貌復雜,平原面積狹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
丘陵山區耕作易導致水土流失,宜發展林牧業;緩坡和谷地不易發生水土流失,可發展耕作業;洼地積水易澇,適合發展魚塘養魚業。
按照農林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因地制宜安排相應品種,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丘陵山地的土地生產潛力,減輕對有限耕地的壓力,把大量閑置勞動力轉移到丘陵山地的綜合開發中去,促進林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于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7篇】相關文章: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八篇06-20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合集10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7篇07-05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4篇06-22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07-08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總五篇07-07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匯編8篇07-06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八篇07-06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9篇06-23
關于高中地理說課稿范文集錦六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