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數學說課稿小學范文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
學情分析: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二、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教法
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一、情景導入;二、新課講解;三、鞏固練習。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情景導入。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民收入增加,人們可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這樣一是支援國家建設,二是對個人也有好處,既安全和有計劃,同時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樣計算利息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2、鞏固練習
。1)介紹存款的種類、形式。
存款分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閱讀P99頁的內容,自學討論例題,理解本金、利息、稅后利息和利率和含義。
。3)、學會填寫存款憑條。
。4)、利息的計算。
3、鞏固練習。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于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置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后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后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后,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后才能做對,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盡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華!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ㄒ唬﹦撛O情境,誘發興趣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好嗎?
。ㄍ瑢W們都拍手稱好)
故事講完后,由壞狐貍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兩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深思不解的情況下,教師順水推舟地引出課題,并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ǘ┖献鹘涣,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義
師: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用具盒打開釘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請同學們在圖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最后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數一數、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邊,并說一說你對三角形的認識。師生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用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樣一來,既打通了數學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又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歡松的心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問題的懸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這里主要是回顧學生對三角形原有的認識,起到一個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b:認識三角形的特征
先讓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并畫出三角形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再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著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c:三角形的高的畫法
請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索嘗試畫高;然后,教師示范講解三角形的高的畫法;最后出示練習,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
d:三角形的穩定性
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質疑:“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著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通過對比、推拉三角形與四邊形,交流對比結果并歸納出結論: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鼓勵學生學會自學,獨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發表意見,與同伴們分享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是在學生已學會了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自學并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去獨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并通過練習,使學生對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重難點。
這個環節是根據新課標“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理念設計的,主要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師:現在哪位同學可以回答壞狐貍提出的問題呢?
“為什么昨天,我推兩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動呢?”
。ㄈ┥罨柧,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掛圖,讓學生去觀察并聯系實際舉例說說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說說它們的用處。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師的椅子總是搖晃不穩,誰能幫老師修理一下,怎樣才能更堅固呢?
2、輔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的1、2、
第1題,說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名稱,并各畫出一條高。
第2題,圍籬笆!澳姆N方法更牢固,為什么?”一個問題,既打開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又達到了一個前呼后應的效果。將生活實際與一種情景聯系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三角形的特性,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現“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生活化”的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這些有序而多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數學在學生們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
3、發揮想象,巧擺七巧板
a:出示課件,(并播放輕松的音樂)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賞平面圖形組合圖,并觀察它們組成了什么圖形?
b:小組合作,擺出七巧板,讓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用不同的圖形拼出一幅圖,再進行小組評比。
(四)質疑反思,總結評價
師:今節課你掌握了什么?
學生在小組內談收獲,評價得失。
課堂總結。
創設情景可以渲染學習的氣氛,也可以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小組合作學習既體現了團隊的精神也使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通過讓學生在組內談收獲、評得失,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_____號考生。
說課: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課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冊第__章第__節。
1、本節課分____個部分內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節課貫穿了______以后的整個教學,是學生進一步順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礎,也是形成學生合理知識鏈的重要環節。(這條基本上通用)
3、本節課聯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學習______具有重要意義。
4、本節課是在學習______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___________的關鍵。
。ㄒ陨4條,靈活運用,不用全部說上就行?梢詤⒖夹蜓灾械木渥,主要是說學習本節課的意義。)接下來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xxx
知識目標:
1、
2、
(只要說出本節課要講的知識點,也是重點難點就行)
能力目標:
1、通過講練結合,培養學生處理____、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分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ǜ鶕枰x擇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
2、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對學習計算機的熱情。
(對于教學目標,因為時間短,不一定要分成這三個目標,只要說出3點就行。)
當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學目標之后,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難點
重點:
難點:
。▽τ谥攸c、難點,依然是說出本節課的內容就行,可以參考本節課的題目和各部分的標題)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呢?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
1、范例、結合引導探索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采用類比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從而體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喜悅感。
4、通過“教”“學”“放”“收”突破重點和難點。
。ǜ鶕枰我膺x取教法。2—3個就行。根據時間自行安排。)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所采用的學法主要有兩個。
學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不同!
最后我們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所需教具是教師機———學生機、投影儀、黑板、等。
我將本節課分為三個部分。
用約5分鐘時間進行導入部分,主要是復習和引入新課。
用約20分鐘時間進行正體部分。主要是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完成對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幾部分的學習。
最后,用約5分鐘的時間進行尾聲部分,主要是小結和作業。
或者說是,對本節課進行總結以及布置作業。
。1、 關于講練結合,如果是理論課,練就表示做習題,如果是操作課,就表示上機實際操作
(2、 我是按一節課40分鐘分配,待考證。
。3、 大概模式是這樣的,你根據時間要求自行取舍吧。
。4、 聲音一定要大,語速不能太快。對于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表示你說課流程的詞匯要突出。但是,不要板書,浪費時間。
。5、 注意,偶爾要看一下評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說“說課完畢”
對于試講,引出這節課,之后順手把本節課的題目寫黑板上。要用力寫清楚。
如果覺得整節課講不完,你可以說我今天主要講____幾部分。因為沒有學生,所以講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顯出你跟學生交流的過程就顯一次,不然的話,就直接講自己的。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后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于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讓文化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源泉》。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圓的認識》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學思考、教學設計這兩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我的教學思考
“圓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后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讓數學課堂厚重些、開闊些、美麗些……
二、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在嘗試畫圓的過程中領悟畫圓的方法,會正確使用圓規畫圓,能結合自學、交流、探索等活動,準確理解“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 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把握圓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交流能力。
3、 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解釋生活,逐步形成“數學地思維”的習慣。
4、 使學生初步體會圓的神奇及其所包蘊的美學價值。
由于教材并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通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征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征,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P43--44及練習題。
教材簡介:《比的意義》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節教學內容,這節課的知識點很多,有比的意義、讀寫以及各部分名稱;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還有比與除法、分數的區別與聯系等等。本節是用一種新的觀點、方法來認識數量關系的,不少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導出比的基本性質和求比值的方法,比與除法、分數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轉化關系,因此本節內容是這一章的教學重點。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為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系。比的意義教材是選取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的有關內容作為引入比的載體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系,是一種以“倍比”為基礎的比較關系。
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又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是本節課的又一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后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理解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認知基礎。所以,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讓比的意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設計意圖:
本課的設計意圖體現新課程理念中數學價值觀的轉變,即由原來的以知識獲取為目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著重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另外,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微調,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應用。
1.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本課在設計時引用飛船的有關內容引出比的載體,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義和作用。再通過題組訓練,以及問題判斷等,讓學生在認知沖突的對立中走向統一,從而對比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全面、系統的構建起新知識的模型。最后通過生活中的比的應用,幫助學生拓展延伸比的認識,深化比的意義,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空間。
2.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數學中蘊涵著美,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的數學鑒賞和審美體驗,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課程資源優勢,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
3. 學習過程從封閉預設走向開放、生成。通過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把“什么是比?為什么學習比,比有什么作用?”作為核心問題隱藏在整節課的教學思路之中,使學習始終處于觀察、探究、交流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知識生成,凸現學生學習主人地位,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39頁~41頁,成正比例的量。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節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是比較重要的兩種數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們解決一些含正、反比例關系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常見的數量關系(常見的數量關系是學生理解正、反比例意義的重要基礎)而新教材沒有都將常見的數量關系形成關系式,也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有畫折線統計圖的經驗,所以基本能自己動手畫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教材分析:
對比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新教材在保留原來表格的基礎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個小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體積和高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這一個更開放、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一問題更能提供讓學生有足夠研究的空間與思維想象的空間,以及創造性的培養。舊教材中的3個小問題實際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層含義(兩個量必須相關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值一定)。舊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帶著這3個問題觀察表格,發現表格中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雖然這樣的編排能讓學生明確觀察方向,少走彎路,及時的發現變化規律,但是這樣的數學學習體現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令在行動。而新教材的編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如何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在沒有3個小問題的幫助下也能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呢?新教材的這一變化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有效完成這節課的前提。教材精簡了例題,例1通過研究圓柱形杯子的體積、底面積與高這三個數量的依存關系,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教材不再對研究的過程作詳細的引導和說明,只是提供觀察研究的素材與數據,出示關鍵性的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另外,增加了認識正比例關系的圖像,例2讓學生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設計理念:
教材的改動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出表中的規律,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按照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去回答。但是如果一開始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尋找規律,學生會感到盲目,不知從何入手,那勢必會造成合作學習的低效。新課程標準在修改稿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從這一句可以看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納和提倡接受學習)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谝陨蠈滩膬热莸姆治,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努力為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滲透函數思想,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二、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用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初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目標: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
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側重談談對這節課重難點的處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體會成正比例的量的規律,但要他們用很專業的數學語言來描述,還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語言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歸納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基本能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比如,什么叫兩種相關聯的量,學生也很難得出,也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由教師直接講授,而對于他們之間的規律,則由學生自己來隨意表述,當他們將各自的想法整合起來,通過共同歸納、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時,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合作學習的高效。
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策略和方法
一、觀察實驗,引入新課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現了用相同的圓柱形杯子裝水的實驗,以列表的形式給出了裝水的高度和相應體積的實驗數據,讓學生填寫對應的底面積。我這節課是用多媒體呈現數據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律,以觀察試驗引入新課,很快將學生帶進新的探索過程中。一句,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也開放了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一下打開話匣子,為開課創造了寬松的氛圍,同時對于學生理解正比例關系也是很有幫助的。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這個環節分為了四層: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一環扣一環教學,分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生在反復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本環節將書中的表格分兩層呈現,首先出示實驗數據報告單,讓學生觀察表格,研究變量,感受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量種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接著引導學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讓學生計算杯子的地面積,讓學生體會到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變量、常量,此時可能部分同學還是模糊的,所以進一步讓學生自己討論:體積和高度這兩種變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學生討論匯報后,可引導學生歸納:水的體積隨著高度變化,它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高度增加、體積也增加,高度降低、體積減少,但體積和高度的比值總是一定的。并用“”來表示“高度、體積、底面積”之間的這種關系,從而自主歸納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這里的體積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體積和高度成正比例關系。僅有例題的首次感知還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個與例題不同的情景素材,為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如果說例1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補充做一做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正比例關系的判斷過程,再次感知正比例關系。學生能夠列舉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個重要依據,學生能說出更好(估計優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說出這時也不必追問,教師接著引導學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圖像表示正比例關系,讓學生繼續體會,當學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進行了對比練習后,再接著讓學生來說。
由于學生有折線統計圖和數對的相關知識經驗,所以在對平面直角坐標系做簡單介紹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圖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正比例圖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對正比例的認識。
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來鞏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練習都滲透到了新授的教學過程中,因此,練習的設置較少,重點是讓學生在正反例的對比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必備】數學說課稿小學范文錦集七篇】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七篇08-13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數學范文錦集七篇08-15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七篇08-15
關于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七篇08-14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七篇10-11
小學數學說課稿01-03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范文錦集七篇08-20
《小學數學乘法》說課稿08-14
精選人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范文錦集七篇08-22
【推薦】說課稿初中范文錦集七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