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環境心理因素影響兒童說話
小華今年已經5歲,長得胖胖的,小臉紅撲撲,身體非常結實。親戚朋友見了都歡喜得不得了,可小華的父母卻高興不起來,為啥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么可愛的孩子現在竟然還不怎么會講話!他媽跟我說著說著眼圈就紅了。打從3歲多起,便帶他往大小醫院跑,檢查來檢查去也沒發現有什么毛!安〖眮y投醫”,就連各種道聽途說的土法偏方也試過了,可就是一點用都沒有。孩子一天天長大,做父母的一天比一天著急。兩天前,聽一個朋友說小孩子的舌襻短了會導致講不了話,小兩口便趕緊帶孩子來醫院了。
小孩站在我面前,樣子十分可愛,對大人的話都能作出恰當反應,挺聰明的?墒且婚_口說話時,吐字含糊不清,明顯口齒不靈。檢查舌系帶(俗稱“舌襻”)完全正常,口咽、懸雍垂、牙、舌等都發育正常。再看完他媽帶來的一大摞病歷,也沒有發現有任何影響發音的器質性或結構上的問題。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解鈴還須系鈴人”,當我問小孩從小到大是在哪里長大的,有沒有上過幼兒園時,小兩口告訴我,因夫妻兩地分居,在外打工,小華先是在潮州鄉下由外公外婆帶,隨后又送回湖南老家由爺爺奶奶帶了一段時間。4歲時在深圳,最近幾個月才來廣州。因小華居無定所,也就沒上過幼兒園。這下我心里大概有了個譜。
記得是在去年秋冬之際,曾遇到過一個類似的病例。也是在與孩子父母交談時無意中發現,小孩在學語言階段,身處于一種特殊的語言環境:爺爺講閩南方言,奶奶講客家話,媽媽是廣州發音,爸爸則說普通話,形成一種家庭語言大雜燴?蓱z的小孩置身于這各種各樣的發音之中,不知跟誰學說話才好,也是快到5歲還沒學會講話。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讓我們先看看兒童是如何學會語言的吧!在兒童的語言習得過程中,首先必須具備正常的發音器官、聽覺和大腦語言中樞;其次,周圍人群提供他模仿的機會。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決定發音的器質性因素和環境心理因素。兒童的語言發育經過發音、理解和表達三個階段。嬰兒2~3個月就能咿呀發音,6~8個月時就會發出“爸爸、媽媽”的聲音,不過這都是無意識的,但往往使父母欣喜若狂。其實嬰兒要到10~12個月才真正地會叫“爸爸、媽媽”。兒童的聽覺器官發育往往早于語言器官的發育:出生3~7天就出現聽覺,3~4個月頭會轉向聲源,6個月就能區別父、母聲音。因此語言環境對兒童的語言習得至關重要,父母的喃喃細語可以刺激嬰兒的大腦語言中樞,它發出有效的指令給發音器官,嬰兒才能模仿發音,才學會說話。但是,如果語言環境紛繁復雜,往往使語言中樞無所適從,也指揮不了發音器官。而在兒童的語言障礙中,口吃和口齒不清(亦叫訥吃)較常見。主要是由上面提到的器質性因素和環境心理因素造成。如果是發音器官的器質性疾病,可以通過手術或藥物治療。從檢查結果來看,小華顯然不存在器質性問題。
排除了發音器官的疾病,家長就要從環境心理因素上找原因,也就是從自身、家庭方面找原因了。比如,小孩剛學說話的時候常常發復音,如玩車車、洗手手、吃飯飯等;但到了2歲就應該會說3~4個字的句子,這時候如果小孩還常說復音,就會延緩學習的進度,家長就要及時糾正他了:如玩車、吃飯、洗手等。還有就是家庭內的南腔北調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江南北以及不同地區的通婚越來越多;而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里講三四種方言變得很常見。兒童在學說話階段,處在數個語系迥然不同的環境里,有些兒童對這種語言環境無所適從,加之教導不當,從而導致語音混雜,發音不清,甚至說不出完整的詞和句子來。像小華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弄清楚原因,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我叮囑他父母回家后,只教他一種語言,最好是普通話,而且其他家庭成員都必須密切配合。在小華學會說一種語言后,再考慮學其他。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應送小華到幼兒園上學,接受比較正規的教育。這對夫婦若有所思地領著孩子回家了。結果如何呢?3個月一晃就過去了,我在門診再見到小華時,他父母臉上的笑很舒心,小孩子則上前問候了一聲“醫生叔叔好”。不消說,問題已經解決。
【環境心理因素影響兒童說話】相關文章:
環境濕度影響鋼琴的壽命08-19
哪些環境影響孩子的智商06-06
母親的心理行為對兒童的影響08-04
環境規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04-13
影響職業生涯的環境因素11-15
影響成功的忌語 面試時可別這樣說話07-31
談老師說話音量對幼兒的影響04-02
影響顯示器壽命的環境因素06-07
環境設計中色調對心理的影響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