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 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原因,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的心理活動是大腦對客觀世界反映的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系統,所以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也應是復雜多樣的。不但有家庭因素還有社會因素、個體因素,可以說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于個體的結果。
(一)家庭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人的個性會產生很大影響。我們知道:人的先天素質和后天的環境、教育共同決定著人的發展。但是人的先天素質只為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共同生活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直接關系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大多數與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一項關于“大學生自尊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學生自尊與情感溫暖方式呈顯著正相關,與懲罰嚴厲、過分干涉保護、拒絕否認呈顯著負相關,與偏愛被試無顯著相關;高自尊大學生與低自尊大學生在父親和母親的情感溫暖、懲罰嚴厲、拒絕否認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父親的過度保護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而且父母教養方式受城鄉環境等因素影響。
另一項關于“家庭教養方式與大學生社會交往技能的關系研究”的結果表明:母親管教方式對大學生社會技能產生了直接影響,其主要因子包括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和母親過分干涉、過分保護;父親教養方式與大學生社會技能之間無顯著相關,但父親的情感溫暖因子與大學生社會技能有顯著性相關。即在父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大學生,社會技能的發展較好。另外,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往往會影響子女的身心發育,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產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獨的心理;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吵架甚至動手打架,如果孩子在這樣一個沒有關愛、經常沖突的氛圍中長大,就往往會變得膽小憂郁,對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的心理,難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些家庭氣氛過于沉默和嚴厲,缺少民主的環境,這使得孩子從不敢大聲講話、自由說笑或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見解,結果就會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過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教養方式又會導致子女任性散漫、無組織無紀律、個性頑皮,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家庭由于一味的嬌慣、縱容,父母總是想方設法的滿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得長大后的他們對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也就是說抗挫折能力很弱,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難就會一蹶不振;還有的大學生在家里的時候衣食住行全是父母安排照顧,一旦離開父母生活就無法自理因此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學,或心理失衡走向極端;還有的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總是通過高期望值來給孩子施加壓力,想讓兒女實現其光宗耀祖的愿望,這樣也容易使子女產生壓抑的心理,一旦受到挫折,心理的防線便崩潰了,進而導致心理障礙、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個人因素
1.個人的早期經歷 一個人的早期經歷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項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心理問題包括適應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甚至學習問題等都與人的早期經歷有著密切關系。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在長期的精神病臨床治療工作中,也早就發現人的心理問題與其早期經歷有關。弗洛伊德指出,心理變態并不是都由先天遺傳和腦生理損害引起的,人成長中早期的不良好的經歷也會導致心理異常。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不良的早期痛苦經歷被壓抑在個體心理底層的的潛意識中,一般是意識不到的,但是卻可能對個體以后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并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10 ]。
2.個體的自我認知 未進入大學之前,很多人都向往大學生活,認為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充滿快樂的,進入大學之后就不用像高中那樣辛苦和勞累了。然而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大多數的大學生開始對自我的評價發生轉變。這些轉變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生活方式上,還表現在知識廣博、社會經驗、人際交往以及個體綜合能力等方面。并且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很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當取得一點成績時容易自負,而遇到挫折時又容易自卑。另外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學業比較優秀的群體,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果大學生對這一客觀事實認識得不清楚、不深刻,就會引起他們認知上的矛盾,從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雖然在客觀現實面前,有的大學生能及時調整對自身的認識,重新確立目標,給自己提出符合客觀現實的要求,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大學生企圖逃避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出現消沉、頹廢、苦悶、煩躁、抑郁等心理反應,或者迷于玩樂、放縱自己,以此來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來麻痹自己的心靈,更有甚者可能出現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
3.個人的心理素質 在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事實上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個體心理素質的差異、心理壓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會出現心理障礙,有的人沒有。相關研究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性格是屬于內向不穩定型的,比如說屬于粘液質或抑郁質,這種先天的氣質類型使得他們的心理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易損傷性和對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另外,他們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現為:心理內向、心胸狹窄、神經質、多愁善感又不善于表達不善于跟別人交流,自卑感比較重,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比較困難,活動范圍較狹小。所以,個體心理素質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內在因素之一。
4.個體的心理沖突 心理沖突(mental conflict)是指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相 反或相互排斥的動機時所產生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11 ]。我們都知道,大學生的普遍年齡一般是在18—25歲之間,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的八階段理論”,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沖突和危機的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存在著多種矛盾比如說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感情與理智之間的矛盾,依賴性與獨立性之間的矛盾,心理困惑與尋求理解之間的矛盾,自我價值與社會標準之間的矛盾等等,大學生時期的這些矛盾和沖突是成長過程中必須會經歷的,解決好了大學生就能順利的向前發展,如果解決不好,長期處于矛盾的沖突中,再加上大學生由于沖動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比如說有的大學生青春初期對自我形象的認同還未徹底解決,到了大學,看到別人俊俏漂亮、身材苗條、穿著瀟灑迷人,就會感覺到自慚形穢,長時間調適不好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喪失自信心。另外,大學生到了大學以后,沒有了以前老師的嚴厲管教和家長的嚴格監視,雖然壓力驟然減輕,但是大學生的心理上卻可能會感到極度的不適應,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一下子沒有了奮斗的目標。結果,迷茫、困惑、自責,慢慢的就很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再者,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性生理已經發育成熟,性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向往朦朧的校園愛情,渴望能遇到自己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期待能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甜蜜愛情。他們開始關注異性、渴望與異性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經驗,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說錯話或者做錯事,會被異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閉自己,結果可能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還有的大學生因為別人的成績比自己好、別人的家庭比自己富裕過得比自己好,出于嫉妒心理,到處找別人的弱點,說別人的壞話,諷刺別人,這樣的大學生不是想要努力通過自己的奮斗趕上別人,而是企圖用種種卑鄙的方式詆毀對方,他們本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就是錯誤的有問題的;另外,大學生的心理沖突還表現在生理和心理之間的矛盾。眾所周知,大學生雖然生理上已經發育成熟,但是心理上卻還不夠成熟,心理狀態仍帶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賴性和沖動性,這種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差距,如果不能正確看待也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問題。
(三)社會因素
人有社會性和自然性兩種屬性,而我們都知道人的本質屬性是其社會性,所以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會環境往往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和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評價標準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都時時刻刻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的重智輕德的現象、分數至上的誤區和“精英主義”教育都壓迫著大學生的心靈;各種各樣的大眾傳媒及其內容、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不管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都給大學生的健康心靈帶來強烈的沖擊,暗中潛滋著學生不健康的心靈;各種觀念的碰撞、各種文化的差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等,都使得大學生感到困惑、混亂、矛盾、茫然、緊張、不知所措;觀念動蕩的壓力、經濟危機的壓力、擇業就業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壓力、貧困學生的生存壓力、學業壓力等各種各樣的 社會壓力從不同方面向大學生壓過來[12 ]。特別是就業問題,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可能意識到,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尤其是那些在大學沒有學到什么東西而又沒有家庭背景的學生?只拧⒔箲]、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更有甚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認為既然活著那么累還不如選擇一死了之。上述原因就像一塊塊巨大的石頭壓在大學生的心頭,又像一張張無形的網將大學生死死纏住,在這種負擔下,他們的心理很難承受。當大學生健康的心靈被壓得扭曲變形時,他們也就走上了不健康的心理歷程,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擴展資料:其他原因
1、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F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導致大學生交際困難有以下幾個原則: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對其教育不當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由于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后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
2、對網絡產生過于強烈的依賴性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
3、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4、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于學生不善于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的人悲觀、憂郁、孤僻、不敢與人交往,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
2、孤獨心理:孤獨者往往表現出萎靡不振,并產生不合群的悲哀,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交際和生活。
3、嫉妒心理:嫉妒者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但卻沒有競爭的勇氣,往往采取挖苦、譏諷、打擊甚至不合法的行動飛他人造成危害。
4、報復心理:報復是在人際交往中,以攻擊方式發泄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一種不滿的、怨恨的方式。
5、交往困惑:有一些學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與異性交往時總感到要比同性交往困難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異性交往。
解決對策
。ㄒ唬┳陨矸矫
面對就業壓力,大學生應主動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當代大學生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知識,拓寬眼界,增長見聞,加強科研探索能力培養,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要注重其他能力的培養,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應努力汲取專業知識,增加自身知識儲備,也要多參加集體活動,與朋友探討研究,積累社會經驗。
這樣可以令大學生在畢業后擁有較為全面的職業能力,在就業市場中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同時,大學生也要把握機會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要敢于競爭,不怕失敗,遇到挫折不幸要學會自己調解心態,不要自卑自怨,懂得從失敗中分析原因,總結經驗,進而找到理想的工作。
。ǘ⿲W校方面
首先,高校需適當調整學科設置。學校中與市場產業不相適宜的學科專業,學校要進行改變,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安排與之相適宜的專業學科。市場需要人才,而且需要的是與崗位相對應的人才。因此,高校應當改變不合理的專業課程,增加就業指導相關的課程,做到與其他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從而構建一個由學科課程、就業指導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統一全新的課程體系。堅持橫向結合,實現功能互補,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學分制管理,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避免就業與專業不對口。
其次,高校應適量增加課程中的實踐內容,讓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習充分意識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相應地體會了社會就業與社會職業的實際情況。從而,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有方向、有目的地學習知識。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有必要建立一些心理咨詢機構。要根據學生實際的思想動態,在教學和管理中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況,因人因事地分析,做好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工作。
我們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利益為最終教育目標,幫助高校大學生切實解決問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不斷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讓大學生在受挫時能夠起到修復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成長,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ㄈ┘彝シ矫
作為大學生的家長,應了解并學會尊重子女的想法。大學生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思維,會對他所面臨的事務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評判法則。家長可以委婉地向子女提出建議、指出問題,但切不可生硬地干預其中。父母應盡量為子女營造一個寬容、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大學生可以以一種昂揚向上、不畏艱難的心態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就業門檻。
。ㄋ模┥鐣矫
政府對于大學生就業要加強扶持和關注,企業也應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面對愈發加劇的競爭壓力,政府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大學生就業困境進行深入了解,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出臺有效的就業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大學生就業問題,在政府引導以及企業的幫助下,促進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在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面對形勢嚴峻的就業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克服心理障礙,走出不良情緒的陰影,不斷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方面需求,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并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對整個社會而言,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大學生心理問題類型
1、學習引發的心理問題
能夠考進大學的同學在中學時期往往是名列前茅、出類拔萃者,然而進了大學校園,才發現人才濟濟,成績優異、口才甚好、多才多藝,置身其中,發覺自己絲毫也不出色,這時有的同學就會妄自菲薄,灰心喪氣,無形中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失落感、自卑感。而且大學的學習和高中的學習完全不一樣,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時有老師天天輔導,大學里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由“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狀況,不會安排好自由的大學時間,對學習的適應產生障礙,一旦考試不理想,就會表現出后悔、憂郁、焦慮等情況,從而引發心理問題。
2、人際交往引發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匯集成一個社會的群體,由于他們原來各自的生活習慣、性格、興趣等方面的不同,加上高校社團活動很多,對人際交往能力的要求較純學習的高中要高,這樣往往使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這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容易造成人際關系失調,會讓他們產生困擾,從而引起孤獨、煩惱、害怕、自卑等不良情緒,嚴重的會在行為上表現出自我封閉、逃避現實等,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據筆者調查,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很多學生都買了電腦,又由于網絡的方便,足不出寢室就能上網,加上網上娛樂休閑項目眾多,很多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網上,寢室里經常聽到敲擊鍵盤的聲音,而互相面對面交流的場面不多見了。還有手機及網絡的更新換代,“低頭族”越來越多,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在指尖!疤ぶ徛曔M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訴說衷腸!边@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寧愿在網上與陌生人說心里話,也不愿意與周圍同學交流和溝通。所以說人際關系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成為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3、情感引發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談戀愛已不是高校里的'新鮮話題了,從入校開始,大學生成雙成對的不在少數,暫且不談論他們談戀愛的初衷。而由于年輕,大部分大學生的愛情價值觀和心理發育未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對待感情,往往憑著自己青春期的沖動,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問題,往往沒有準備,難以承受。而由于失戀引發的心理問題就更多了,失戀后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無法自拔,荒廢了學業,個人萎靡不振,容易引發抑郁癥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4、就業引發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由于連年擴招,大學生畢業人數也隨之增多,加之大多數企事業單位結構調整,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很大的困難。激烈的就業競爭使一些就業受挫的畢業生灰心喪氣,結果引發焦慮、怨恨、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失調。這種情緒也會讓大一新生受到影響,提前讓他們產生就業恐懼感,出現學無前途的想法。加上在校期間,一些學生的專業、興趣、就業目的、性格特點間的沖突,容易讓他們產生矛盾的心理。
5、神經癥問題
長期的睡眠困難、焦慮、抑郁、強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經癥的臨床表現癥狀第七種問題是偏離正常狀態的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而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常常遭遇到的是前六種心理困擾,這些困擾主要是由很多現實的社會心理因素所導致,也往往是暫時性的,經過自己的主動調節或尋求咨詢老師的幫助,多能恢復心理的平衡和適應。
6、戀愛與性心理問題
大學生處于青年中后期,性發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戀愛與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單相思、戀愛受挫、戀愛與學業關系問題、情感破裂的報復心理等,而性心理問題常見的有:由婚前性行為、校園同居等問題引起的恐懼、焦慮、擔憂等。
如何面對自身的“心理問題”
1、坦然面對
心理健康也跟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心理困惑只是成長正常狀態,沒有問題哪有成長可言,因而不必大驚小怪、怨天憂人。
2、不要急于“診斷”
心理問題本身多種多樣,成因往往也很復雜,切忌盲目從一些書籍上斷章取義,或者道聽途說,急于“對號入座”,認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問題當然是必要的,但大學生的問題還是發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長中的煩惱”,實在不必自己嚇自己。
3、轉移注意
心理問題往往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嚴重。所以,不要老盯著自己的所謂問題不放,不可過分關注自我,而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調整生活規律
很多時候,只要將自己習慣了的生活規律稍加調整,就會給自己整個的精神面貌帶來煥然一新的感受。所謂的心理問題也隨之輕松化解了。
5、不要諱疾心理咨詢
對于嚴重的、難以排解的心理問題,也可尋求專家咨詢及心理衛生機構的幫助。
大學生心理問題原因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長期以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求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其實一些大學生的“精神求助”同樣不容忽視。據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衛生問題,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級學生差于高年級學生,農村學生差于城市學生,來自邊遠山區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最高,為19%。
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從何而來?概括來說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欲與不能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來說,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
家庭教育的影響
1、不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方式。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學校、父母的教育觀念、家庭教養方式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正相關系。
2、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忽視。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后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大學階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階段家庭教育的延續,但又有其特殊性,這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內容是配合學校、社會進行綜合素質培養。這就要求家長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觀念,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
社會現實的影響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改革開放給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隨之出現的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亦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會轉型期的陣痛,這使得大學生人格弱點泛浮出來,形成心里疾患。
人的心理素質是伴隨著人的成長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于我們過去忽視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因此,加強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尤顯重要,只有心理素質提高了,大學生才能正視社會不良現象,才能變壓力為動力,更好地爭取和把握社會機遇。
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欠缺
學校教育在一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尚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從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看,許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礙而導致的。然而,據報道,北大校醫院心理咨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應診,預約就診的患者已經排到了兩個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還未設立心理咨詢機構,亦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教師,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
針對當前的現狀,高校應逐步完善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引導方法上產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詢隊伍時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課程化、多渠道開展。在大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碰到的只是些尋常心理問題,對尋常的心理問題走預防之路遠勝過“亡羊補牢”。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通過校刊、校廣播站、校園網等載體,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原因】相關文章:
青少年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有哪些09-04
資金泡沫的形成原因08-20
子宮肌瘤形成原因08-12
資產評估風險形成的原因10-22
牙周炎的形成原因都有哪些08-15
兒童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07-29
兒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07-01
會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及表現08-24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11-15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