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劇傳統的味道觀后感
張曉媛:近一段時間,霍曉蕙新作《傳統的味道——文化遺產尋訪記》成了省內文化界的一個亮點。之所以受到關注,我想,因為這是一本“文化遺產尋訪記”,它傳達出的“傳統的味道”,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兒童戲劇傳統的味道觀后感
霍曉蕙:這本書收錄了我幾年來尋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而寫成的24萬多文字——找到“非遺”項目的發源地,找到一個個傳承人,聽他們述說一個個老技藝的前世今生,捕捉“草根”的智慧和活力。他們的故事,讓我產生記錄和描寫的欲望,唯有不斷敲擊鍵盤,留下一份真實的記錄,一段記憶的光影。
沒有想到的是,我自己定位為“回顧與紀念”味道的比較小眾的書,受到很多讀者的關注。你說的對,是“傳統的味道”喚醒了人們對那些曾溫暖我們生活的老技藝、老風俗的記憶,那些記憶親切而溫暖。
李新華:七八年前,“非遺”還是一個陌生的新概念,通過國家層面的重視、專家的呼吁,現在大家都認識到“非遺”的價值并加以傳承保護。這幾年里,霍曉蕙作為一個媒體人,以她特有的敏感和獨特的視角去探訪“非遺”、宣傳“非遺”,為“非遺”保護鼓與呼,我感覺,她的文字不僅生動記錄了很多“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帶給人很多回憶,也帶給人很多啟發,是“非遺”保護中很有實用價值的書。張曉媛:“非物質文化遺產”,聽起來挺拗口的,但其實它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溫暖著我們的生活。我在書中看到“咕嘎咕嘎兩毛五”的泥老虎,看到“精工有儒意”的楷雕,“角角坎坎都不放過”的日照農民畫,還仿佛聽到了“一嘟嚕一穗,喜的人掉淚”的五音戲,聽到了“織布紡棉做到老”的魯西南織女織布時“唧唧復唧唧”的響聲……你在尋訪中,感動的故事更多了吧?
霍曉蕙:其實在每次尋訪前,我都做了不少功課,聯系有關專家、搜集信息,對要采訪的項目進行研究,但紙上得來終覺淺,深入到“非遺”項目的發源地實地探訪,面對面欣賞“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帶給我太多感受。聽一個個“草根”傳承人講述一段段故事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那些齊魯大地社會底層的“非遺”是如此鮮活而有趣。如:“魯錦”的傳承與當地陪嫁風俗是息息相關的;“梆鼓秧歌”是起源于做豆腐、賣豆腐的動作而發展形成的一種獨特民間舞蹈; 三國時期的才子曹植是一位出色的`雜技藝術家,對聊城雜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五音戲的泰斗鄧洪山為什么叫“鮮櫻桃”……很多“非遺”傳承人本身就是一段故事,甚至是一個傳奇,如賣掉自家宅基地,癡心搶救、發掘伏里土陶的甘志友;演皮影戲60年還沒盡興的李興堂;身患癌癥仍在為建一座“天下食印”博物館而奔走的逄煥健……
李新華:書中對尋訪到的每一種“非遺”項目,介紹得都十分詳細具體,包括歷史流變、工藝過程、傳承人的情況、傳承中存在的問題等,并且非常具體可感,讓人身臨其境?梢哉f,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正是對“非遺”的一種傳承、保護。張曉媛:作為一個從事文化報道、常年和“陽春白雪”打交道的媒體人,從什么時候開始對來自鄉村巷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
霍曉蕙:回答這個問題,往往會扯得很遠,可以一直扯到童年。記得有位著名人士說過,每個人的口味,其實是由你的奶奶搞掂的。意思是你童年家里負責做菜和喂養你的那個人,決定了你終生喜歡的味道。同樣,每個人的情趣與愛好,也大都發端于兒時的生活環境。我小時候生活在魯西南的鄄城縣,縣城很小,但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而熱烈,現在被稱作“非遺”的那些傳統文化元素,怕是早在我身上扎了根。比如現在的我,對家鄉的老粗布依然情有獨鐘,經常搜羅來一些,視作寶貝;還有一些別人眼里土里土氣的東西,我卻有種莫名的珍愛。我想,正是因為有著“接地氣兒”的童年,我才會對那些帶著泥土味道的民間老手藝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走近它們,去記錄和探究。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山東有27項入選。獲悉這一消息后,我很激動——寫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故事給讀者,不是很好嗎?從那開始,就一發不可收了。
李新華:曉蕙這幾年對“非遺”的尋訪以及不斷出爐的大量的文章,引起省內民俗學界的關注,她也被推選為民俗學會的副秘書長。
張曉媛:如何留住“非遺”,留住“傳統的味道”呢?
霍曉蕙:作為文字工作者,用文字記錄“非遺”無疑是傳承和保護它的最好方式,我想,我還會繼續在這方面努力。細細梳理城市和鄉村的文脈,將漸行漸遠的歷史拽回大地,拽回人們的記憶,慢慢品咂,是一種別樣的享受。我愛生活,還有那歲月年輪里積淀的樸素情趣,一定還有很多很多人和我一樣。我想,我們應該循著這條樸實無華的道路,回歸我們的心靈家園,找到我們幸福的根本。
李新華:“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事業,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除了政府支持外,還要培養、聚集一支高水平的專家隊伍;政府大力支持;全民參與。其中全民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是重中之重。這是因為,“非遺”的根在民間,如果不是全民參與,即使救活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們也終究會消失在時間里。
兒童戲劇傳統的味道觀后感
繼蘭州市原創經典民族兒童音樂劇《天鵝琴》享譽省內外之后,經過蘭州市兒童藝術劇團長達4年精心籌備、打造的又一部原創大型國學文化兒童劇“探尋經典系列”之《傳統的味道》正式揭開面紗,并將于28日晚在人民劇院率先與蘭州廣大少年兒童正式見面。
“戲中戲”精彩演繹寓教于樂
《傳統的味道》劇本由蘭州市兒童藝術劇團副團長周芳親自執筆,她通過四個成語故事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反映現實生活中家長與孩子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傳統的味道》將故事背景建立在某電視臺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競賽”之上,故事的主角,便是比賽產生的四強選手——四個在不同家庭環境、教育理念下成長的孩子。
為了用幽默詼諧、虛實結合的手法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意義展現給孩子們,貫穿在劇中的四個傳統故事:《懷橘遺親》《季扎還愿》《程門立雪》《以德為榮》,被別出心裁地設計為“戲中戲”的形式進行生動演繹。
國內頂尖大腕加盟主創陣容
為實現高水準的精良制作,《傳統的味道》的創排特邀了國內頂尖兒童劇導演、專家傾情加盟。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鐘浩親自執導本劇,他曾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等諸多獎項;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吳旭擔綱執行導演,他先后擔任過《葫蘆娃》《金絲猴與良知鳥》等優秀兒童劇創排的導演、副導演;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國家一級舞臺美術設計文戈為該劇的服裝設計。
本土地域文化特色貫穿始末
看到劇名《傳統的味道》,一定會有人聯想到蘭州的傳統味道——牛肉面。不錯,這個蘭州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確實成為了該劇一大“亮點”。故事運用夸張對比的藝術手法結合了蘭州本土牛肉面的地域特色文化,詮釋出了傳統文化中最樸實的道理,讓觀眾在引發思考與感悟的同時,更對這個接地氣的劇情產生無比的親切感。
【兒童戲劇傳統的味道觀后感】相關文章:
簡析中國傳統戲劇的跨文化傳播10-17
兒童傳統勵志故事08-14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的特性和功能09-10
朗讀者觀后感味道05-26
淺談兒童在戲劇影視表演中天性的解放論文07-06
關于戲劇的名言10-31
央視節目朗讀者觀后感味道05-26
朗讀者味道觀后感60011-24
戲劇詞匯匯總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