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摘 要】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使我國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針對這種現狀,本文從生態效率的角度,利用IPAT方程計算和分析我國在未來經濟建設中面對的資源環境壓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對策建議。【關鍵詞】循環經濟 生態效率 IPAT方程 政策建議
一、我國建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即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本質內涵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指的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但是,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挑戰與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失衡,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不和諧因素。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年均增幅達8%以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使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消耗與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200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4%,卻消耗了世界鋼鐵總產量的30%、世界煤炭總產量的31%。200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約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1%。在資源消耗量急劇增長、供需矛盾惡化的同時,資源浪費現象卻相當嚴重,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目前,我國工業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2O%左右,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僅為40%~50%,能源利用率只有33%。在能源及礦產資源不斷減少的同時,其開發利用所帶來的外部性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增加1個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同時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方面存在法規、政策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相關技術開發滯后等問題。本世紀頭20年,我國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發達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 當國家和地區人均GDP處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時, 往往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嚴重的時期。我國目前就處于這時期, 如何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就顯得迫在眉睫。
二、從生態效率的角度深入認識循環經濟
1.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本質上是以物質的功效價值循環利用為特征,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生態經濟,其主要特征是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的生態化。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方式(圖1)相比,循環經濟改變了“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式流程,按照“減量化(Reclus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3R原則)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流程(圖2),實現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環境共贏的發展模式,正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選擇。
2.循環經濟與提高生態效率
循環經濟關注的目標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生態效率的提高。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量(即GDP總量)和資源環境消耗的實物量(TMR)比值(公式1),它表示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分離關系(decoupling indicators),是一國綠色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生態效率(資源生產率)=經濟社會發展(價值量)/資源環境消耗(實物量)(1)
式(1)中,資源生產率就是用當年本國的GDP除以直接物質投入量(TMR),該指標越高說明單位資源產生的增加值越高、資源利用效益水平越高。
【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相關文章:
循環經濟中企業治理理念的轉變08-27
淺析發展循環經濟與完善制度建設10-04
試論發展循環經濟與完善制度建設06-18
淺析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09-01
談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城市建設07-13
基于循環經濟的電子廢物循環利用研究09-12
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09-01
基于循環經濟的責任營銷10-29
循環經濟立法之定位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