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知識的特性及其開發管理研究
摘要:智力資本已成為現代組織最有效的創造財富的源泉,那些有能力掌握知識的領導者和組織就能夠在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知識的開發和利用程度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企業未來的競爭優勢,決定著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投入的知識不斷增加,知識活動創造的價值不斷提升,對知識開發問題進行研究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什么是知識,知識如何分類,個體知識有哪些特征,個體知識如何開發呢?本文介紹了個體知識的分類和特性,在此基礎上,分析并提出了個體知識開發管理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個體知識;開發管理;知識活動;知識開發。
我們正步入一個以知識為生產要素,以人的智力創造為核心,以智力資源占有、配置、生產、分配、消費為最主要經濟活動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知識、能力等對組織機構的生存與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資源主要表現為知識、智力資源。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于以知識、智慧為基礎的智力產品。知識成為經濟發展中位居第一的主導性因素,一切經濟活動將圍繞獲取知識而展開。在這個時代,起主導作用的資源已經不是資金、設備、原材料等自然資源、有形資產,也不是原始的資本積累,而是以人的智力、知識、信息為主的無形資本。從事知識開發、傳播和運用的知識勞動者將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成為社會最寶貴的稀缺資源。
一、個體知識的分類。
按照知識擁有的主體,可分為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OECD(1996)在年度報告中對個體知識分為四種:一是know- what的知識,是關于事實方面的知識;二是know- why 的知識,指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三是know- how的知識,指完成某種過程或實現某種目標的技能和能力;四是know- who 的知識,知道是誰的知識。其中,第一、第四類知識屬于“顯性知識”,可以通過閱讀、視聽和檢索來獲得。而第二、第三種知識則屬于“緘默知識”, 主要靠在實踐中“邊干邊學”
(Learning- by- doing)而獲得。
1. 按照知識的可編碼性可以把個體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Polanyi,1966)是經過人的整理和組織后,可以編碼化和度量,能夠以正式的、系統的語言、文字、數字和圖形等編碼符號加以表述、描述和編撰的知識,一般是指可以文件化、標準化、系統化的知識(如出版物、計算機網絡等),因此顯性的知識可以從知識庫中直接提取和進行獨立的學習。廣泛適用性、能夠被重復使用、以及與人分離是顯性知識的特點,因此使用顯性知識,不需與創作者接觸就可以產生知識轉移的學習效果。就顯性知識的存在形式來說,它能夠以主觀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腦之中,也能夠以客觀的形式存在于書本、磁盤、光碟以及其他記錄工具之內,比如文字、文件、數據庫、說明書、公式和計算機程序等中(Nonaka,Takeuchi,1994),或與實物相融合而形成機器、藝術品等有知識、文化或技術含量的產品。顯性知識也并非都是一樣的。例如,建立在言語和邏輯結構基礎上的知識,如一篇科學論文中所包含的是一種顯性的知識,用音樂符號譜寫的樂曲也是顯性知識。由此可見,顯性知識無論在擴散速度與學習效率上,均相對較高。當然如何將知識經由整理、歸納、分類、儲存等手段而達到顯性的程度,并且能夠十分便利的一再使用,必將是未來組織在知識管理活動中的重點工作。顯性知識主要是指以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存在,其特點是可以表達、有物質載體、可確知。
所謂隱性知識, 或稱為“隱含經驗類知識”(TacitKnowledge),是與人或組織結合在一起的經驗性的知識,很難編碼化并將其文字化或者公式化,往往是個人或組織經過長期積累而擁有的知識,一般是指比較復雜,不易用言語表達,無法用文字描述的、不容易文件化與標準化、不可能傳播給別人或傳播起來非常困難的獨特性知識,因此難于通過常規的方法收集,也難于通過常規的信息工具進行傳播。例如,技術高超的廚師或藝術家可能達到世界水平,卻很難將自己的技術或技巧表達出來從而將其傳播給別人或與別人共享。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特征區別見表1。
實際上,按照隱性知識是否可以顯性化把隱性知識又進一步的區分為暗含知識(Implicit)和緘默知識(Tacit)(Fred Nickols,1999)。暗含知識是指那些可以用文字等形式表述清楚但是卻沒有表述的隱性知識,緘默知識是指那些在現階段下由于某種原因無法表述的隱性知識。知識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完善、能創造價值,堿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將成為個人和組織成功的關鍵。
需要說明的是,隱性與顯性并非絕對二分法,大部分的知識都同時具有隱性與顯性的部分,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學者貝克曼(Beckman,1997)認為隱性知識必須通過外部化、文件化轉化成組織的能力才能對組織產生價值。員工的隱性知識如果沒有轉化成創造組織優秀的運作與流程能力,那么對于組織來說將失去價值,而且也只有知識才能以信息技術來表示、存儲、分享、傳遞并有效運用。但同時,組織也要靠顯性知識的轉移和分享來訓練員工,以提升其隱性知識。
2. 根據抽象程度把個體知識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
理論知識(Theoretical Knowledge)是指利用科學、客觀的方法搜集資料證據,并加以歸納、分析及驗證后所得到的一種概念性的知識。例如,經濟學的供需理論、組織行為學的期望理論和激勵理論。它可以通過演繹、推理進行解釋、預測并了解社會的現象。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是指個人通過對某一特定事件、工作上的實際經歷,在實際工作中學到的程序性知識、經驗法則、教訓及因果關系等知識。實踐知識是一種抽象化程度較低(即沒有歸納成幾個簡單少數的概念)、詳細、復雜、隱性的知識。例如,一個人負責引進一個知識管理項目后得到了許多豐富、詳細的成功經驗和一些重要的關鍵因素等個人隱性知識。理論知識能演繹并指導實踐知識,而實踐知識則能利用歸納或驗證形成(或增強) 理論。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區別見表2
還是與個人特性連在一起的獨特才能。
2. 隱性知識的難以實證性。顯性知識背后已經獲得了堅實的科學和實證的基礎,而隱性知識背后的科學道理還不甚明了。大量格式化的知識都通過研究獲得,或者通過實證的方法來驗證。在社會科學中歷史經驗、比較分析和統計數據,為顯性知識的構建提供了依據和證明。然而,研究單位作為一個以人力資本為依托的特殊企業,隱性知識是最核心的競爭力。研究人員在特定情景中產生的特定經驗和隱性知識盡管難以進行復現性的實證分析,也可能尚未抽象到顯性知識的水平,但這些特定經驗和隱性知識對研究人員本身和研究機構都十分可貴。
3. 隱性知識的難以捉摸性。顯性知識具有比較穩定和明確的品格。顯性知識的穩定性和明確性主要表現在知識的復現性和知識陳述的嚴密性上。通常顯性知識只要獲得相同的條件和環境,由某一知識所代表和體現的事實、情景、規律甚至問題就會顯現出來。復現表明了穩定,知識表述的嚴密性將自變量和因變量、將對象與條件嚴格地區別開來。而隱性知識對自變量和因變量、對矛盾中眾多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對象與條件之間的關系往往不甚明確,大量的研究知識仍然處在隱性的或者或隱或現的狀態。
4. 隱性知識的難以編碼性。顯性知識通常已經經過模塊化或者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規律、原則、制度、法規和說明書等方式來表述;而隱性知識更多的需要用訣竅、個人特技、習慣、信念形式來呈現。顯性知識本質上是對人的認識的編碼、格式化和結構化,并且用嚴密規范的語言使其系統化和邏輯化。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隱性知識還處在非格式和尚未編碼、尚未格式化和邏輯化的狀態。
由此可見,顯性知識的運用者對所用知識有明確的本質認識,由于已經用特定的方式表現其穩定、明確的內涵,并且可以反復驗證,所以容易儲存、容易傳遞傳授、容易被人們理解,也容易被人們分享。隱性知識的運用者對所用知識的內涵可能認識不清,甚至只是知道模仿會產生同樣的預期結果,由于不穩定、難捉摸、背后的道理不明確,常常被表現為個人的訣竅和特技。因此不容易儲存、不容易傳遞傳授,也不容易掌握和分享。
三、個體知識的開發管理。
個體知識的開發主要是要讓員工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即讓隱性知識,隱性的經驗等顯性化,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創造一種環境和氛圍,這種氛圍要有利于知識的產生和創造。其次是產生之后,要在組織機構內部培養、傳播、擴散,使它產生共振效應,使組織中的員工認知,互相培訓、研討、交流、擴散,從而激發大家的創造性,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第三是知識的承認,也就是評價的問題。不進行考核評價就不能形成知識開發的機制。第四是激勵問題,就知識本身而言,承認了并且評價之后,組織需要激勵,使知識開發像生產產品一樣,形成一個開發的機制,一個良性的反饋機制。同時,就知識開發者而言,由于人們的價值取向是個性化的,因此,要使個體知識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讓開發形成一個生命周期,至少是一個循環的形式,就需要對從事知識開發的人進行有效的激勵。
1. 個體知識開發的過程。
知識的開發過程是一個從隱性知識的產生到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過程。
一方面,隱性知識是一種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它是任何知識創造都不可缺少的。從知識的起源看,沒有隱性知識,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顯性知識。一項知識一旦從隱性形態轉化成顯性形態,它就會成為內容和形式都具有某種確定性的知識。
從這種意義上看,顯性知識是隱性知識的衍生物。另一方面,隱性知識對于個人來說雖然也是一種收獲或資源,但從知識經濟的意義上,我們尚不能稱其為成果,因為對于它的存在,人們尚無法確切地把握。只有當它轉化為顯性知識時,才可以被看成是一種確定的產出。同時,在知識開發過程中,顯性知識有時還具有啟發人們思考,從而引致新的隱性知識產生的功能,從這種意義上說,沒有顯性知識的積累和發展,隱性知識也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就一項知識的產生而言,隱性知識是基礎,顯性知識是成果。就知識整體的發展而言,知識累積發展階梯上的每一個臺階則是由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輪流交替構成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發展是知識發展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另外,無論是從承擔知識開發的主體看,還是從知識開發活動的規?,知識開發客觀上分為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它包括個人的知識開發、組織(包括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學) 的知識開發和國家的知識開發三個不同的層次。個人層次的知識開發是整個社會知識開發活動的核心和基礎。
人們通常所說的知識主要是顯性知識,它們有些是由人掌握的,有些是離開人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的知識。在組織知識中,同樣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經過抽象并用語言、文字和編碼符號加以表示而外化成為顯性知識。從知識的起源看,人的實踐和思維創新是知識的源泉,知識總是首先以隱性知識的形態而存在的,隱性知識是充斥于知識蓄水池中的水,而顯性知識則是隱性知識的溢出物。在個人所掌握的知識中,隱性知識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總是與相關的隱性知識融合為一體,或者說,個人所掌握的顯性知識總是寓于相關的隱性知識之中。在知識創造過程中,顯性知識啟發和帶動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孕育著新的隱性知識,為新的顯性知識的產生奠定基礎。知識開發正是兩種知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
新知識的開發首先是隱性知識的產生及其外化的過程。開發者要有效地進行創造,他就必須努力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包括超越自我的嘗試性實踐、包括隱性知識的形成以及隱性知識發掘和顯性化,最終形成顯性知識。其中每一項都離不開開發者的自我超越。
2. 個體知識開發的階段。
從新知識產生的正常過程看,我們可以把個人的知識開發過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新的隱性知識的形成;新的隱性知識向顯性形態轉化并形成新的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實現客體化并被驗證、補充和修改。
一是創造者形成隱性知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知識創造者運用各種生產要素生產出新的知識雛形即新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的產生是知識生產的首要環節,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新的隱性知識出現,那么也就不會有后續的知識生產過程。隱性知識是難以把握的,因此,這個過程通常容易被人們忽略。但是,新的知識成果畢竟首先是以隱性形態出現的。新的隱性知識作為原創性勞動的潛在成果,它的產生完全是自發的,往往處于創造者的意圖之外。卓有成效的知識開發者總是能夠及時地捕捉到新的隱性知識的蹤跡,以便將知識生產推向下一個階段。新的隱性知識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突發式的,新的隱性知識是突然產生的,產生于創造者的“靈感”或“頓悟”。另一種是漸進式的,新的隱性知識產生于經驗的長期積累,它所經歷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隱性知識可以被看成是長期反復進行的某種物質產品生產的一種副產品。
二是使新產生的隱性知識明晰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知識生產者發現新的知識雛形的存在,及時地把握它,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提煉,使險性知識在頭腦中明確地呈現出來,變得較為清楚和確定,而不至于丟失。處于模糊狀態的知識是稍縱即逝的,只有當生產者能夠及時捕捉到它時,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研究。即使是進入第二階段,一開始,知識仍然是不清晰和不確定的,它還欠缺條理化和邏輯性,這時當事人還難以辯明它是什么,以及是不是新的知識,能不能進行表達和交流。第二階段的工作就是使這些尚不清晰或尚不確定的知識變得清晰和明確,并進行辨別、加工和整理,使它在頭腦中變得越來越清楚,成為能夠口頭表述的知識,即成為我們通常所說的顯性知識。不過這時的顯性知識還是存在于創造者頭腦中的,還不能離開人體而獨立存在。
三是對新的知識進行整理、補充和加工,確定它在知識體系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它與其它知識之間的聯系,并以某種形式加以記錄或記載,使它們成為客觀知識,即以某種形式存在于人體之外的知識。此后,這種新形成的知識還要用更多的事實和實際經驗加以驗證和修改,并在交流、傳播和應用中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
3. 個體知識開發的管理策略。
個體知識開發與個體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有關,更與適當的技術和工具有關,還與個體所處的知識開發環境、氛圍有關。為了做好個體知識的開發管理,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是塑造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式。作為個人來講,認識、態度、思維習慣、工作作風、溝通交流能力、職業精神或追求科學的精神等,均是需要培養、塑造和不斷修煉的。常言道,認識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作風或工作狀態,作風或工作狀態決定工作業績,要想取得良好業績,就要形成良好的習慣和作風。和知識的創新過程一樣,好的習慣和作風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培養的螺旋式發展上升過程。對于個人來講,可能比已經沉淀的知識、資產更加重要。因為,真正決定未來個人智力資產價值的東西,就是個人的作風、習慣或基本素質。
二是選用適當的表達方法和工具。個體在把某些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困難過程中,需要采用恰當的表達方法和工具。隱喻性文字、象征性語言、演繹、推論、模型和頭腦風暴會議等是用來表達人們經驗、技巧、直覺和靈感等的有力工具;圖片、視像、多媒體等也是隱性知識表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對部分可顯性化的隱性知識應盡量模塊化。
三是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個體在利用信息技術時要充分考慮怎樣便利于知識的創新與管理。如可采用電子討論系統,讓個體寫下他們的經驗和最佳實踐,存儲到討論數據庫中,以利于交流和共享。在Internet 上應用專家系統可加快專家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速度;可借助軟件等開發工具,總結相關人員的技能、經驗和訣竅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知識交流、共享與創新的進程。對大多數難以編碼的隱性知識,有效辦法是建立“尋人數據庫”、“知識地圖”專家網絡系統等,讓個體迅速找到擁有某種隱性知識的人員。還可通過視頻工具使分處兩地的人像面對面一樣地進行交流,消除空間距離所造成的障礙。
四、結論。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劃分突破了過去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將還未經系統化處理的經驗類知識給予了承認。如果說顯性知識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隱性知識則是隱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們雖然比顯性知識難發覺,卻是個人知識開發中的核心部分,也是社會財富的最主要源泉。
知識創造的過程首先是隱性知識的生產階段,當新的隱性知識產生時,第一階段便告結束,然后是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形成新的知識(或顯性知識),再后是新產生的顯性知識的客體化,當一項新的知識經過顯性化和客體化以后,這項知識就變成了一項新的客觀知識(即波普意義上的客觀知識)。
最后,要使新知識進一步趨于成熟,就必須繼續進行驗證、修改和補充。經歷過這幾個階段以后的知識就是一項新的和較為成熟的知識。至此,一項知識的生產過程便告一段落,一項新的知識成果便由此而取得。
【參考文獻】
[1] 林東清著。 知識管理理論與實務[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7)
[2] 張潤彤,曹宗援,朱曉敏編著。 知識管理概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 杜月升著。 個人知識的增進與市場經濟的演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4] [日]野中郁次郎,竹內廣隆著,李萌譯。 知識創造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5] 張小紅著。 智力資本及其管理研究[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6] 丁強,張小紅,宋立榮。 農業科研機構知識管理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7(07)。
[7] Lynn,B.E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A key factor insuccessful IC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Vol.18,No. 5/6/7/8,1999:590- 603.
[8] Sveiby K. E. 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 Managing & MeasuringKnowledge- Based Assets [J].Berrett koehnler Publication,l997.
[9] Davenport,T. H.,Delong,D. W.and Beers,M. C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Projects[J].SloanManagementReview,Winter1998:443- 457.
【個體知識的特性及其開發管理研究】相關文章:
淺談個體知識的特性及其開發管理研究03-01
試論個體知識的特性及其開發管理研究11-23
知識營銷及其管理03-22
化學浴沉積ZnSe薄膜及其光學特性研究03-07
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資本特性及其管理策略研究03-25
個體間非正式知識轉移研究述評12-09
科技旅游資源特性及其對配置的影響研究03-28
軟件開發團隊的知識創新研究03-19
試論知識網格的知識管理研究03-09
知識管理在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研究12-15